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弘文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以凝练的语言科学界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以及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言简而义精,辞约而旨宏。这其中,“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提出是开创性的,具有深刻理论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深入理解这一崭新论断,对于我们全
面、系统、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
的丰富内涵及实践意义,无疑是
十分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
要维度
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历史
的,其基本原理只有在与各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得到
验证、贯彻和彰显。中国共产党
自成立以来,面对艰巨空前的革
命、建设和改革任务,以、
、、、习近平
等为代表的一代代杰出中国共产
党人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
义,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理论
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中,实现
了以思想、中国特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标志的三
次历史性飞跃。从“两个结合”上
讲,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
时代精华,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理论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
思想观念的内在融通。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
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
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
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
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
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
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回望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历史,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在上下求索中,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之所以选择并笃信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语)。
“中国的社会条件”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系列思想观念上与马克思主义深度契合,正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中国人推崇的“阴阳和合”“天人合一”“和实生物”“知行合一”等,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实践观等内在贯通。提出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墨家是唯物辩证论”、“相反相成”是矛盾论的重要内容。而《实践论》实际上是对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知行关系的革命性变革,成功将其改造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一百多年来,正是在高度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中国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以不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时代标志,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涅槃重生,多彩的中华文化正在缔造新的辉煌。正如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
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到了马
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
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
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
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
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
精神力量。”
一脉相承的理论品格。马克
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
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
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
才能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并不
是一开始就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态度,而是经过多次成功
和失败之后,在不断总结经验中
形成的。1938年10月,在
《论新阶段》中明确提出“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命题。
1943年,党中央提出“要使得马克
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
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决议》
指出,“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
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
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
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
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
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
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
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从当初的“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
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到今天
的“两个结合”,既深刻反映中国
共产党人接力推进中国革命、建
设、改革事业的强烈现实需要,又
内在体现党始终致力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内
容和形式的统一而言,是必须而
且完全能够具有鲜明的中国性格
和中国气度。指出:“马克
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
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
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
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
主义。”就拿“实事求是”来讲,“实
事求是”这个词最初来自《汉书·
河间献王传》,其中提到“修学好
古,实事求是”,后来唐朝颜师古
将其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
是”。经过马克思主义的阐发,
“实事求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
重要概念,不仅被历史性地提到
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和灵魂的
地位,其形式依然是民族的、中国
的,但其内涵却被创造性地转换
为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
路线的确立是决定性的,它不仅
为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建设和
改革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
想基础,同时也为在实践创新的
基础上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新境界开辟了广阔道路。正是
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引下,继毛
泽东思想、中国特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之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
思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
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
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
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
义思想。
光复旧物的民族气魄。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
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血战到底的气概、光复旧物的决心、民族自立的能力,原本就是历史上支撑中华民族愈挫愈奋、绵延不绝的精魂和血脉,到了中国共产党人这里,集中体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前赴后继的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民族复兴不仅表现在可见的器物层面,还包括观念和制度等在内,不仅是指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军事力量等硬实力,同时还包括受人尊敬的国际地位、富有亲和力的国家形象、引人认同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健的民族精神等软实力。如果说历史上的汉唐气象是一个代表,那么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刚健有为、自信从容、开放雍容的积极主动的精神力量。然而,近代以后,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从积贫积弱、一
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
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
坚定自信,文化自信心、民族自尊
心、精神凝聚力空前提升,中华民
族重又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之所以会如此,背后
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于有了马克思
主义这一锐利思想武器,特别是
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的科学指引。对此,在《唯
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
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
被动转入主动。”中国特社会主
义进入新时代,正是因为有了中
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
思想的强大引领,中国人民和中
华民族才获得了更为主动的精神
力量,在面对西方时才得以持有
一种平视气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
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
学体系,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同时
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
精华,在理论渊源、科学方法、精
神实质、价值追求等方面与马列
主义、思想、中国特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既具有一脉相
承的逻辑联系,同时具有自身的
独特贡献和鲜明特质。这其中,
以“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
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人类文
明新形态”“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等重大提法为代表,对于思想、
精神、文明、文化等观念形态的
空前重视和高度自觉,表现为一
系列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
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上,集
中体现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
的时代精华”,正是这次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鲜明特质和
重要贡献。
文化自信彰显高度的文化自
觉。文化的、精神的力量历来是
决定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重要
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
自身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反映着
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觉醒程度,也
是衡量这个国家和民族精神世界
是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尺。在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战略全局深度交织的时代背
景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
久、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尤为紧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
国特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
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
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
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
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
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问题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
略,如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中华民族之“根”、中华儿女共同
的“精神基因”、国家的“精神命
脉”、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
实力”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的论
断,在党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坚
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政治
和理论命题等等,无不反映了以
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
产党人在拥有高度文化自信心的同时彰显应有的文化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创性贡献。“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对“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而“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内在地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三大要素,而其服从和服务的对象则是“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换言之,今天的我们之所以拥有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文化自信”,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百年来党带领人民众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赢得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革命的胜利,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化自信及其彰显的高度文化自觉,折射出的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新的伟大觉醒,标记着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要旨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强健与成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
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
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
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
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
化土壤。”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
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是全人类一
切优秀文明成果的集大成者,对
于历史和传统历来秉持批判继承
的科学态度,反对不加分析的保
守主义以及严重自卑的虚无主
义。指出:“今天的中国是
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
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
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
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
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
助的。”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就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
在批判继承中发扬光大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历史。从“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
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尤
其是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到明确
提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合”等“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既
展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
在对待民族历史和文化上一脉相
承的科学态度,同时也说明随着
事业的深入推进愈发坚定自觉的
文化立场。
有一种论调认为马克思主义
是外来的,在中国会水土不服。
对这种错误观点,从思想
到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
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
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
功历程是最有力的回应。作为中
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
思想之所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新的飞跃,成为当代中国马
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
义,与其特定的中华文化立场有
深刻关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
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
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
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
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
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
的价值”。《决议》提出:“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
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
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
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在发展道
路上,“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
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
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
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
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
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
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的基因”;在弘扬传统文化的
时代价值上,“认真汲取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
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
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的时代价值”;在治国理政上,“一
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在文物保护和利用上,“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上,“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在政策层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推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广度、力度和制度设计、成果落地;等等,均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卓越成果。
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
主动”。新时代中国人民和中华
民族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表现
为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精气神,也
凝聚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精神形
态,如涵括“伟大创造精神”“伟
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的中华民族精
神,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
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
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
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以及以此
为源头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
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抗战
精神、西柏坡精神、北大荒精神、
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
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
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伟大抗疫
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中国共产
党人的精神谱系,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中国精神等
等。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铸就和进
一步弘扬,已经和必将为新时代
新征程的民族全面复兴注入磅礴
的精神动力、提供强大的文化支
撑。今天,十四亿中国人更加自
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
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
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
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
创造精神,信心百倍书写着属于
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根
本指引
近代以来,伴随民族危机而
来的还有文化危机,所谓“三千年
未有之大变局”,深层次上正是以
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面对强势
的西方文明冲击而无力应对的局
面,而从全局和根本上扭转这一
局面,使中国人从精神上由被动
转入主动,进而极大地激活了中
华文化生命力的,不是其他什么
主义或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一百多年,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矢志践行下,
不断地得以中国化、本土化,先后
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历
史地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
的时代精华”,更是生动说明,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使得马克
思主义获得了日益鲜明、浓郁的
中国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另一方面
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引领下
得以薪火相传,迎来了伟大复兴
的历史时刻。
民族复兴的必然指向。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当今中国正处于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
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
华”“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
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众
所周知,历史上的中国创造了辉
煌灿烂的文明,曾经长时期处于
世界领先地位,这与它独具特
而又生生不息的精神文化有内在
关联。我们固然不能将过去国家
衰微、民族危亡的过错归因于“文
化”,但意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3:26: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900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文化   精神   马克思主义   民族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