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红文化资源开发党性教育课程的思考--以黑龙江省尚志市为例

33
决策探索
2021.2
下 文/ 王伟
依托红文化资源开发党性教育课程的思考
【摘要】红文化资源是深化党性教育的重要资源和依托。如何充分发挥红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开发出党性教育课程,已成为新时期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尚志市依托红资源开发党性教育课程的实践,分析当前基层在利用红文化资源开发党性教育课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改进的思路。
【关键词】红文化资源;开发;党性教育课程;现实路径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红文化资源蕴含着革命
者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凝聚着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思想和价值取向上与党性教育高度契合,是深化党性教育的重要资源和依托,为加强党性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如何充分发挥红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开发出党性教育课程,已成为新时期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必须面对的课题。一、依托红文化资源开发党性教育课程的实践概述尚志市原名珠河县,1946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更名为尚志县,是国家级一类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尚志市是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重要区域,珠河抗日根据地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的创建地和根据地。抗联三军在珠河战斗期间,涌现出赵尚志、冯仲云、李兆麟、赵一曼、韩光、金策、李启东等一大批优秀将领,在整个东北抗联军史上有着深远影响。近年来,尚志市不断深入挖掘红文化资源,以“传承红基因,弘扬抗联精神”为主题,开发出“传奇将军赵尚志”“巾帼英雄赵一曼”“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解读”等系列党性教育课程。通过参观赵尚志、赵一曼等烈士纪念馆,重走抗联遗迹遗址,学员可以近距离重温抗联历史,体会东北抗联坚苦卓绝的斗争环境,培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进而实现党性教育目标。二、依托红文化资源开发党性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课程开发的基础性研究不足近年来,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对红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日益重视,不断加强对红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但是由于党员干部党性修养锻炼的特殊性,当前对于如何将红文化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课程的研究比较零散,且不够深入,对其规律性认识远远不足。如何到红文化资源开发的切入点,准红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精神内容,深入挖掘其所具备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对于基层党性教育课程开发者来说,仍然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课程开发仍然十分困难,多停留在浅层次的开发上。(二)教学形式
创新性不足尚志市现有党性教育课程主要采取现场教学、课堂教学、体验教学、激情教学、案例教学五种教学形式。其中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占比达到了60%以上,而体验教学、激情教学、案例教学等新型课程开发比例较低。课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员参与度不高。现场教学主要以参观纪念场馆、瞻仰革命遗迹遗址为主,虽然能让学员身临其境接受党性教育,但由于现场教学点往往处于旅游景区,受到游人的影响,授课时长较短,难免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难以做到入脑入心。体验教学和激情教学是通过创设情景和教师引导,让学员沉浸在红文化氛围之中,学习效果较好。但是由于红文化资源中能够开发体验教学和激情教学的内容不多,难以大量开发。而案例教学在基层党性教育中尚处于尝试阶段,开发难度较大,短期内难以推广普及。(三)红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不力当前我国对于红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由不同的政府机构管辖,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尚未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以尚志市为例,对于红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全市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全市红文化资源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尚志烈士陵园由退役军
人事务局管理,赵尚志纪念园、赵一曼纪念园由文化旅游局管理。由于没有统
一的领导机构,所以没有相关部门对全市红文化资源进行准确的评估和整合,更没有整体的规划和开发,依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呈现出保护不力、研究不深、开发不足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红文化资源向党性教育课程的转化过程。三、依托红文化资源开发党性教育课程的现实路径
(一)加强相关基础性研究
一是要加强党性教育课程开发规律
研究。只有深入研究新时代党性教育的需求,才能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同时还要加强党性教育课程形式研究,开发出适合不同层次学员需求的课程形式,确保党性教育课程的质量。二是要加强红文化资源基础研究,深入挖掘红文化的精神价值。红文化资源本身不能直接成为党性教育课程的素材,只有对红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挖掘深藏其中的精神价值,才能实现红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
党建研究
——以黑龙江省尚志市为例
 文/赵柳 李爱芳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共同体是人与社会的基本存在形式,各种各样的共同体在实质上都是一种
利益共同体,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社会共同体也向着更高级的阶段演进。马克思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社会共同体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将人类共同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自然共同体、市民社会共同体和“真正共同体”或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进而提出未来社会应该是真正共同体,在那样的共同体中,阶级消亡,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
要,人们真正实现了自我的自由与解放,
这一美好的理想指引着人们为实现共产
主义而奋斗。
一、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为
我国构建了理想的社会发展图景
在市民社会共同体阶段,伴随着资
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产阶级
所遭受的剥削程度也日趋加深。马克思
对市民社会共同体中资本主义社会本质
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真正的社会共
同体取代虚假的社会共同体,是历史发
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无产阶级和广大
人民众的利益和愿望。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类走
向真正社会共同体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新
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单一公有制基础
上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是在马克思社会共
同体思想基础上做出的初步尝试和探索。
这一时期我们虽发展了诸多重工业产业,
但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弊端,面对当时
国内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推行了
【摘要】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就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并提出了社会共同体思想,探讨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入21世纪,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入更加凸显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魅力和时代价值。认真研究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对于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构建新型国际社会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思想;真正共同体
思想政治
(二)开发相关新型课程
随着党性教育课程开发和应用的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浅层次的现场教学、激情教学形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党性教育需要。应充分利用各地红文化资源形式多样的特点,开发出各具特的党性教育课程,提升党性教育课程的质量。要加强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形式课程的开发。尽管案例教学形式在党性教育领域应用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案例教学凭借其易于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加深学员思考深度等优势,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红文化资源可以为案例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素材。既可以
开发正面案例,提炼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革命精神和先进经验,也可以开发反面案例,引导学员思考,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深刻教训,以指导实践工作。
(三)健全相关课程开发体制机制
一是健全红文化资源统筹管理机制。要打破红文化资源多头管理的现状,必须建立红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统筹管理机制,这有益于红文化资源的保
护。红文化资源不可再生,一旦消失便
难以恢复。当前对于红文化资源的管理
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并且只是各自全
部职能的一部分,因此当前对于一些非
著名的红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并不理想。
只有建立相关的统筹管理机制,才能充
分整合红文化资源,发挥红文化资
源整体优势。二是健全课程开发保障体
系。为保证依托红文化资源开发党性
教育课程的质量,必须从培训机构建设、
课程开发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党性教
育培训实施等方面入手,加强理论研究、
经费投入、人员保障,健全相关保障体系,
确保课程开发每个环节顺利进行。三是
健全教学管理考核机制。依托红文化
资源开发党性教育课程重在落实。健全
教学管理考核机制,不但能确保党性教
育课程实施质量,还可以通过考核机制,
反馈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
课程。既能够激发学员学习动力,同时
也能及时发现课程设计问题,为党性教
育课程的改进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周锦红.充分利用红资源打造干部
教育培训特品牌问题研究——以漳
州市红资源整合利用为例[J].文
化学刊,2019(02):179-180.
[2]贺海平,李清平.发挥红资源教育
优势 加强党的骨干队伍建设[J].中国
井冈山干部学院,2018(02):139-142.
[3]李明堂.红文化资源在党员干部党
性锻炼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
信息技术,2018(24):386.
[4]台红.红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资源
路径研究[J].党的建设,2017(01):
34.
[5]邓燕萍.运用红文化资源创新干部
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井冈山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24.
[6]谭丽媛.红文化融入党员干部党性
教育的对策研究[J].党史文苑,
2017(11):40-42.
(作者单位:中共尚志市委党校)
34决策探索
2021.2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35: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900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红色   资源   文化   教育   开发   党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