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2021 4pm 5 #3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第 37 卷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总第485期)
N 〇.5,2021
Vol.37Total No.485
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郑卓[,2
(1.东
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
130024;2.吉
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
摘要:泛在化的新媒体使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主观幸福感对生活的心理体验。为探讨新媒体环
境下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本文对吉林省十所高校1610名大学生新媒体使用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 总体上倾向于幸福,性别、年级等各维度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新媒体使用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呈 现积极的正向相关关系,适度的新媒体使用能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然而过度的使用会带来孤独、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实证调查
doi  : 10.16083/j ki . 1671 -1580.2021.05.030 中图分类号:G 645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 速发展以及人们对这一事物的强烈关注和积极使 用,逐步地
,一
种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形态便
在社会进步中悄无声息地产生了。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的新媒体使用,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一个 重要标志。新媒体即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其代指 一种环境因素。人们现在的生活呈现出以新媒体环 境为主的媒介环境。事实上,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 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数字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及数字报刊等媒介,是面向广大用户体 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形态。[1]
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 N N IC )发布的第 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 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数量高达9.04亿。其中手 机新媒体用户数量达到8.97亿,大学生为主要使用 人。[2]也就是说,新媒体早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 的全新领域,深刻地改变着其认知、情感及行为方 式,影响着主观幸福感对生活的心理体验。而主观 幸福感又关乎大学生生活态度及心理健康状况。基 于此,深人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主观幸福 感,对切实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促进大学 生人格健全,乃至是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 意义。
收稿日期:2020—12_22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BS70)。作者简介:郑卓(1987 —),女,吉林四平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媒介
德育。
文章编号:1671—1580(2021)05—0137—06
—、文献综述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 u b jective  W ell -B e in g ,简称
S W B ),是指个体根据内在标准对自我生活质量的
整体性评价,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
理指标。[3]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已有60 多年历史,多是针对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文化、家庭 教育、个体人格等心理因素的相关关系,探讨主观 幸福感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随着积极心理学 的兴起与发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将逐步成为学术 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主观幸福感既受个体心理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又受到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陈建华、郑霞 指出主观幸福感受其自身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 身心状态、人际关系和婚恋状况等内外在因素的作 用。w 章明明、张积家认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生 活满意度受其心理冲突的制约,心理冲突愈多,主 观幸福感则愈低。[5]张雯、郑日昌进行的影响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因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大学生个体的自
尊、社会支持与归因等要素与主观幸福感呈现显著 正相关关系,较强的自尊、社会支持与归因等要素 能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6]黄慧则强调心怀感 恩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得分越高。[7]刘斯漫、刘柯
137
廷等人提出正念可以通过促进心理弹性进而提升 主观幸福感,总结出“正念—重新评价—心理弹性 —主观幸福感”的体系。181
(二)新媒体使用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已有少数研究者对新媒体与主观幸福感的关 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郑恩、龚瑶等人运用质化 的研究方法总结出新媒体可以通过信息的积极使 用与满足直接作用于主观幸福感,通过构建更广大 的主观现实、参照系对比和后续行为从而间接作用 于主观幸福感,且通过整合社会凝聚力,转变认同 感知隐性地作用于主观幸福感。〜唐嘉仪则认为如 果社交新媒体用户能更有效、更健康地利用社交新 媒体,就会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w 中国科学院 以16086名大学生作为对象,在新浪微博平台进行 调研,随即发表《2013中国大学生“微博”发展报 告》,报告指出即便微博的大学生使用用户总体幸 福感得分偏低,却可以通过对心理状况的改善来提 升其主观幸福感。刘文俐、周世杰阐明沉溺于使用 网络的大学生比健康使用网络的大学生呈现出更 加消极的身心后果和行为后果,承受更多的孤独、 悲伤等消极
情感,对生活抱有更多的不满意,从而 其主观幸福感更低。[M I 黄俊霞、梁雅丽等人提出,网 络使用成瘾者主观幸福感低于网络使用非成瘾者, 网络使用成瘾程度越重其主观幸福感越低,即网络 成瘾与主观幸福感呈负向相关关系。%
二、研究方法(一) 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通过量化方式研究新媒体使用与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归纳出 其关系的理论框架。具体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1. 大学生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 怎样的影响?
2. 大学生新媒体使用(包括使用时间、方式、目 的等)现状如何?
3. 新媒体使用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怎样的 相关关系?
(二) 研究样本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选取吉林大
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工商学院
、通 化师范学院、吉林动阃学院及长春人文学院这十所 高校的18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共计 回收问卷1750份。删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 161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达到92%。研究样本中,男 生占42.36%,女生占57.64%;大一学生占30.06%, 138
大二学生占19.94%,大三学生占33.23%,大四学生
占16.77%;理工类学生占24.53%,文科类学生占 31.80%,艺体类学生占43.66%;来自城市的学生占 51.74%,乡镇的占16.58%,农村的占31.68%;是独 生子女的学生占55.03%,不是独生子女的占 44.97%。
(三) 研究工具1.
个人基本信息调查,包括大学生的性别、年
级、专业、家庭背景、是否独生子女五个维度。
2. 主观幸福感问卷,采用的是美国伊利诺伊大 学D ie n e r 等人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中文版本由 香港大学M an takY uan 博士翻译并修订。问卷包括: 整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 W L S ),问卷中从“强烈反 对”到“极力赞成”分别计1到7分;积极情感和消极 情感体验量表(P A N A S ),问卷中从“根本没有”到 “所有时间”分别计1到9分。
3.
新媒体使用问卷,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 N N IC )已有调查和金兼斌等专家进行的《媒介使 用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相结合,并根据本研究的实 际情况,修订量表。
(四) 统计方法
本研究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 P S S 22.0进行 数据统计和分析。首先,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 检验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其K M O 值为0.812,
B a rtlett 值为3401.2, s i g 值为0.000。其次,运用一般
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 检验和 相关分析等高级统计方法,分析和检验研究问题。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现状
通过统计数据发现,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平均
值土标准差)分数为4.25±0.82,处在中等略偏上水 平;积极情绪(平均值±标准差)分数为3.48±0.97,
在中等水平;消极情绪(平均值±标准差)分数为 3.02±1.05,处在中等略偏下水平。从总体上看,大学 生倾向于幸福,但仍存在着一些不满意及消极情 绪。本研究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的差异比较。
1.性别维度
从性别维度进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 检验,从表3.1中T 检验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的生 活满意度(T  = 4.076, P <0.01)和积极情绪(T  = 3.017, P c O .O l )存在显著差异,且女性显著高于男 性大学生;而在消极情绪方面则没有差异(丁=- 1.198,P >0.05)〇
表3.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维度差异
性別(平均值±标准差)
T P
男女
生活满意度  3.04±0.97  3.87±0.77  4.0760.001**
积极情感  2.25±0.81  2.83 土0.65  3.0170.004**
消极情感  2.78 士 1.10  2.59±0.81-1.1980.223
*p<0.05 **p<0.01
2.年级维度
从年级维度进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检验,由表3.2中F检验结果发现:大一、大二、大三及大四学生的生活满意度(F=1.204,P>0.05)和积极情绪(F=2.356,P>0.05)均没有差异;而在消极情绪方面存在差异(F=0.213,P<0.05),且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其它年级的大学生。
表3.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维度差异
年级(平均丨直士标准差)
T P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生活满意度3.05±0.933.15±0.873.20±0.773.04 士0.89  1.2040.894积极情感  2.00±0.76  2.05 土0.752.
33±0.49  1.76±0.66  2.3560.103消极情感  2.63±1.19  2.72±0.962.53 土0.832.96 土0.930.2130.038*
* p<0.05 ** p<0.01
3.专业维度
从专业维度进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检验,由表3.3中F检验结果发现:理科、文科、艺体专业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1.958,?>0.01)和消极情绪(F=0.222,P>0.01)均没有差异;而在积极情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F=7.356,P<0.01),且艺体专业的大学生显著高于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又显著高于理科专业的大学生。
表3.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专业维度差异
专业(平均值±标准差)
F P
理科文科艺体
生活满意度  1.95 土0.97  2.39 土0.80  2.09 士0.85  1.9580.145积极情感  1.68 土0.67  1.98±0.62  2.24 土0.627.3560.001**消极情感  2.79±1.03  2.61 ±0.92  2.71±0.950.2220.801
* p<0.05 ** p<0.01
4.家庭背景维度
从家庭背景维度进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检验,由表3.4中F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F=6.254,P<0.01)和积极情绪(F=4.019,P<0.05)存在显著差异,且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来自于乡镇的大学生,乡镇的大学生又显著高于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积极情绪高于来自于乡镇的大学生,乡镇的大学生又高于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而在消极情绪方面则没有差异(F=-0.585, P>0.05)〇
表3.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家庭背景维度差异
专业(平均值±标准差)
F P
城市乡镇农村
生活满意度  2.43±0.83  2.22 土0.75  1.92 土0.86  6.2540.002**
积极情感  2.32±0.80  2.19±0.71  2.13±0.07  4.0190.010*
消极情感  2.59 土 1.06  2.70±0.72  2.77±0.94-0.5850.558
* p<0.05 ** p<0.01
5.独生子女家庭状况维度
从独生子女家庭状况维度进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检验,从表3.5中T检验结果发现:独生子女家庭状况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3.522,P<0.01),是独生子女家庭显著高于不是独生子女家庭;而在积极情感(T=-1.249, P> 0.05)和消极情绪(T=  1.380, P>0.05)方面均没有差异。
表3.5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独生子女家庭
状况维度差异
是否独生子女(平均值±标准差)
T P
是否
生活满意度  2.38±0.83  1.92±0.83-3.5220.001**
积极情感  1.97±0.70  2.11 土0.76-1.2490.214
消极情感  2.80±0.94  2.59±0.96  1.3800.170
*p<0.05 **p<0.01
(二)大学生新媒体的使用情况
本研究统计了 1610名调查对象在最近半年内平均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从表3.6结果发现,每天使用新媒体3-6小时的大学生,占42.54%,百分比最大;每天使用新媒体0-1小时的大学生,占5.71%,百分比最小。在新媒体使用类型上(见表3.7),智能手机是最主要的形式,说明快捷性、即时性是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的最主要理由。且有62.45%的大学生在早晨起床、晚上睡前有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
82.27%的大学生表示一有空就会使用智能手机,否则会百无聊赖、坐立不安;有56.24%的大学生在上课期间使用智能手机,用来打发时光或者信息查询。
表3.6每天新媒体使用时间(n=1610)
类别人数百分比
0-1小时92  5.71%
1-3小时27517.08%
3-6小时68542.54%
6小时以上55834.65%
139
表3.7新媒体使用类型(n=1610)
类别频数百分比
电脑45428.19%
智能手机107066.45%
数字电视、报纸、杂志等86  5.34%
本研究同时调查了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目的。由表3.8结果发现,休闲娱乐是最主要的新媒体使用原因,目的在消磨休闲时光,缓解生活压力,释放焦虑的情绪;获取信息占24.22%,目的是为了记录生活、排泄情绪、让自我与社会建立起一个沟通的桥梁;商务交易得分较低,仅占4.98%。
表孑^新媒体使用目的丨炉“⑴)
类别频数百分比社会交往22013.66%
休闲娱乐73046.34%
获取信息39024.22%
学习工作19011.8%
商务交易80  4.98%
(三)新媒体使用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本研究采用P ea r so n相关分析方法,探究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每天使用新媒体时间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表3.9分析可知:生活满意度和每天使用新媒体时间各因子之间呈现出显著性(P<r0.01),且P e a r so n相关系数大于0,从而表明各变量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每天使用新媒体1-3小时的相关性最高,最低是6小时以上。
积极情绪和每天使用新媒体时间各因子之间大多呈现无显著性(P>〇.〇5)。
消极情绪和每天使用新媒体时间各因子之间呈现出显著性(P<0.05),且P ea r so n相关系数小于0,从而表明各变量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每天使用新媒体6小时以上的相关性最高,最低是0-1小时。
表3.9主观幸福感与新媒体使用时间各因子
的P ea r so n相矣分析
变量0—1小时1—3小时3—6小时6小时以上
生活满意度0.245**0.367**0.216**0.086**
积极情绪0.0280.117*0.0420.078
消极情绪-0.109*-0.134*-0.216**-0.353**
* p<0.05 ** p<0.01
采用P ea r so n相关分析方法,探究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新媒体使用目的各因140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表3.10分析可知: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交往、休闲娱乐之间呈现出显著性(P
< 0.01),且P e a r so n相关系数大于0,从而表明生活满意度和他们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活满意度和获取信息、学习工作、商务交易之间呈现出不显著性(P>0.05)。
积极情绪和社会交往、休闲娱乐、获取信息、学习工作之间呈现出显著性(P<0.05),且P e a r so n相关系数大于0,从而表明积极情绪和他们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消极情绪和新媒体使用目的各因子之间呈现出显著性(P<〇.〇5),且P ea rso n相关系数小于0,从而表明各变量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表3.10主观幸福感与新媒体使用目的各因子的
P e a r so n相关分析
社会交往休闲娱乐获取信息学习工作商务交易
生活满意度0.297**0.345**0.1780.1420.363
积极情绪0.096*0.271*0.251*0.383**0.997
消极情绪-0.348**-0.189**-0.256*-0.284*-0.149*
* p<0.05 ** p<0.01
四、讨论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讨论
通过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趋于幸福,但仍存在着一些孤独、焦虑、悲伤及抑郁等消极情绪。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中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如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经济压力、交往压力和情感压力等。
从本研究性别维度看,女性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方面均显著高于男性,而在消极情方面则无差异性。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男女大学生的表达方式不同。通常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倾诉内心情感,发泄生活烦恼,更容易与人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其二,男女大学生的社会角不同。基于我国传统角分工和男性未来生存竞争等社会现实问题的影响,男生比女生经济、就业压力大。而女生则比较容易满足现状,心态平和,从而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从本研究年级维度看,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方面均没有差异。但在消极情绪方面则呈现出差异,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其它年级的大学生。其原因可能在于大四学生临近毕业,面临就业等压力,作用在其身上则表现出了偏高的消极情绪。
从本研究专业维度看,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生活
满意度和消极情绪方面均没有差异。但在积极情绪方面则存在显著差异,且艺体专业的大学生显著高于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又显著高于理科专业的大学生。这可能与学科性质有关,艺体生、文科生所接触的知识与社会人文方面更贴近,属于人类精神范畴,具备主观性特点,因此更容易对美好的事物产生幸福感。而理科生所接触的知识多用来解释自然现象,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具备客观性特点。
从本研究家庭背景维度看,城市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依次显著高于乡镇和农村大学生,而在消极情绪方面则不存在差异。城乡差异是我国转型期的重要社会特征,虽然近些来,城市、乡镇、农村之间的差异一直在不断缩小,但仍会有一些处在落后水平的乡镇和农村。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步人学校后,生活环境与方式并没有显著变化,这就增强了他们的骄傲感和自信心。而来自乡镇、农村的大学生,与步人学校前的生活环境与交往方式存在显著的变化,外加较大的经济落差,就会使他们感到孤独和自卑,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
从本研究独生子女家庭状况维度上看,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绪方面均没有差异。但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家庭显著高于不是独生子女家庭。这说明独生子女相比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支持、物质财富、情感关怀等方面所占有的资源相对更多。当个体的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其生活满意度也会有所提高。
(二)新媒体使用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讨论
首先,新媒体使用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呈现积极的、正向的相关关系,适度的新媒体使用会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按照需要力量的强弱及优势出现的先后排列成五个等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J3]依据这一理论,可以解释新媒体使用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所呈现的关系。即大学生通过新媒体的使用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这有利于增强自我的安全感、愉悦感及归属感。获得了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行为需要,进而更深层次地满足了自我的精神需求。
其次,新媒体的使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不同程度的新媒体使用行为对其主观幸福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过度的沉溺就会带来孤独、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从而降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新媒体虽为大学生建立了一个平等、便捷的交流平台,让大学生可以敞开心扉,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社会人际交往,及时获取心理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发泄,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学生因诸多压力无法得到合理释放而带来的紧张感、焦虑感。但在本研究中发现有70.2%的大学生认为,泛在化的新媒体使用弱化了自己与家人、朋友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方式,疏远了和他们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添加了自身的孤独感、寂寞感。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加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通过手机、ip a d等新媒体,大学生可以更加
迅速地实现社会交往、休闲娱乐、学习工作等行为,新媒体的使用不断丰富着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然而,这也使得一些大学生对新媒体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依赖,沉溺于新媒体活动。新媒体的使用时间过长,则是大学生对新媒体依赖的首要表现。本研究中发现,每天使用新媒体3-6小时的大学生占42.54%,甚至34.65%的大学生使用时间超过了 6小时。其次,表现在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间断地使用智能手机。甚至有47.86%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没带手机、手机没电或者到了一个手机信号不好的地方,就会感到无所事事、焦虑不安。
基于以上,构建出新媒体使用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性的心理机制,如图4.1。即新媒体的使用是一柄双刃剑,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呈现积极的、正向的相关关系,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快乐、喜悦、放松、享受等)...使用一】满足.一►主观幸福感
消极情绪(孤独、抑郁、焦虑、悲伤等)----------------►主观幸福感.
图4.1新媒体使用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呈现积极的、正向的相关关系,适度的新媒体使
用能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然而新媒体的使用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过度使用会带来孤独、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从而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及健全人格的养成均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家庭、高校、政府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多举措、多角度引导大学生科学地、健康地使用新媒体。
141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54: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900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大学生   主观   媒体   使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