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重点知识

第一章概论
社会医学的性质:
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高度综合,着眼于社会实践。
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订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的健康水平。
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选择)
1. 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WHO 新的健康(Health)定义: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2. 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Change)
3. 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健康水平 (Develop)
4. 制订卫生策略和措施  (Strategy)
5. 注重特殊人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Risk)
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填空、选择)
1. 研究社会卫生状况: 主要是人健康状况 ——“社会医学诊断”(Population health status)
2. 研究影响人健康的因素: 主要是社会因素 ——“社会病因分析”(Social factors)
3. 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社会处方” (Social prescription)
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进一步实现WHO倡导的人人享有
卫生保健的目标。
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
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
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
生理,心理,社会积极健康的观点
关注高危人和高危因素
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
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第三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影响健康的因素:环境因素(社会、自然、心理因素);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康复、预防)。
社会因素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环境、人口和文明程度(政治、经济、文化等)。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恒常性与积累性;交互作用。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主要通过心理感受这个中心环节发生作用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
1.  感知觉系统——社会因素作用的门户
2.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社会因素作用的中介    对社会因素的“察觉”或“认知评价”
3. 中枢神经系统(脑)——社会因素作用的调节控制器
经济发展 带来的负面效应(了解)
环境污染和破坏;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社会负性事件增多;现代社会病的产生;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
社会阶层(Social class)的概念
主要是指由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经济地位是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指标。
生活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PQLI)
PQLI = 婴儿死亡率指数+1岁的期望寿命指数+识字率指数
                        3
美国社会卫生协会指标 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ASHA)
是衡量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
ASHA= 成人识字率×就业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期望寿命           
                  出生率×婴儿死亡率
社会制度影响人健康的特征
双向性;普遍性或稳定性;变异性;强制性
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主要有:
1.人际关系
2.社会网络
3.社会凝聚力
4.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保健功能和社会功能
文化的类型
智能文化,主要通过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作用于人健康;
规范文化,主要通过支配人类的行为生活方式来影响人健康;
思想文化,主要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作用于人健康。
文化的基本特征:①历史性  ②现实性 ③渗透性  ④继承性⑤社会性
文化影响健康的特征:无形性;本源性;软约束性;稳定性;民族性
文化对健康的影响: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亚文化和反文化。
亚文化:指某一文化体所属次极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是非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第四章 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刚性人格:责任感、控制感、挑战性。
生活事件:日常生活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失调的事件,包括在童年期家庭教养和境遇、青年期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成年期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发生的 各种事件。
压力的基本理论:应激理论、社会事件刺激理论、心理认知理论、现代压力理论。
应激: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并有能力对其周围的环境变化做出主动的、合乎自己反应,使自己趋利避害、趋吉避凶。
健康相关行为(Health related behavior) 又称,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
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政策干预  效率最高
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第六章 生命质量评价(见讲义)
第八章 卫生服务研究
卫生服务研究的根本目的
合理组织卫生事业,以有限的卫生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尽可能满足广大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卫生状况。
研究重点:公平、效益、效果。
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
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
2.评价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
3.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4.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5.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6.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卫生服务要求
卫生服务需要
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服务利用
反映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量水平的指标:
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IMR)
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
平均期望寿命(Life expectancy)
反映居民医疗服务需要量和疾病负担的指标:
疾病的频率(度) (Disease Frequency)
严重程度(Severity Degree)
疾病频率(度)指标:两周患病率=调查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l00%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需要、利用、资源。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
      卫生服务利用        高需要                      低需要
                            高资源      低资源      高资源      低资源
      高                    A                B                  E                F
                      资源分配适宜      资源利用率高    过度利用    资源利用率高
      低                      C                D                  G                H
                              资源利用率低      资源投入低        投入过度        分配适宜
第九章 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策略(见讲义)
第十一章  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构成的五个要素:
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的地域;生活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商店,银行,餐馆,医院、通讯及娱乐场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例如中餐,西餐,各种菜系;一定的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如居委会和物业。
社区community
费孝通:若干社会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中形成的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
概念: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人、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有效的、经济的、方便的、综合的、连续的基本卫生服务。
对象:健康人亚健康人高危人重点保健人病人
任务:1.  提高人健康水平、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
2. 创建健康社区
3. 促进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体制机制改革
特点:1、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
2、以人为对象,注意健康与社会环境和行为的关系
3、以家庭为单位:场所与资源
4、提供综合服务:“六位一体”
全科医学的特点
1、人格化服务:“整体人”
2.综合性服务:对象 内容 层面 范围
3.持续性服务:全程卫生服务(人生 疾病 健康)
4.协调性服务:会诊  转诊  咨询
5.可及性服务:位置  时间  效率  技术  经济
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1 、有利于卫生事业适应社会需求
2 、有利于优化配置卫生资源
3 、有利于抑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4 、有利于构建有效、经济的卫生服务体系
5 、有利于加强预防战略
6 、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础
7、 是转变医学模式的最佳途径
社区卫生服务概念始于英国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取得六方面积极进展:
1.理念广为传播
2.网络正在形成
3.队伍素质提高
4.功能得到改善
5.得到各级政府重视
6.受到众欢迎
社区卫生服务应具备“六位一体”功能。
“六位”指:
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2.社区预防
3.社区保健
4.社区康复
5.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6.常见病和慢性病
“一体”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上述综合连续的优质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为中国政府倡导模式
第十三章 社会病防治
意外伤害的预防干预理论
工程干预    Engineering intervention             
经济干预    Economic intervention
强制干预    Enforcement intervention
教育干预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第十四章  慢性病的社会医学防治
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慢性病的时间分布:逐渐增加
慢性病的地区分布:脑血管疾病与气温,气压有关
慢性病的人分布:男性<女性;农村<城市
慢性病的病种构成:高血压,心脏病,胃炎,类关节炎,慢支
慢性病的疾病自然史:危险因素—症状出现—劳动力丧失等6阶段
慢性病的危险因素: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生物遗传;医疗服务。
一级预防的双向策略:全人策略(population strategy);高危策略(high risk strategy)
一级预防的主要手段:健康促进&健康保护 。
二级预防 (Secondary prevention)措施:“三早”——早发现、早诊断和早。
三级预防 (Tertiary prevention)目的: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筛查根据筛检对象的范围分 :整筛检 (Mass screening);选择性筛检 (Selective screening)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0:59: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899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服务   因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