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周青铜器铭文与商周政治社会关系

217
作者简介:王雪(1990—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博。
青铜器上的铭文对研究先秦时期中国社会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铭文记载着许多史料缺失和无史料记载的历史,为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生活、宗教等状况提供了原始的史料和证据。根据已发掘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来看,殷商时期的铭文字数较少,多为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证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亦是如此。
青铜器上的铭文有如下几种组合形式:第一种为亲称加日名,或只有日名,表示该器物为祭祀某人而作;第二种为象形意味十足的文字;第三种为亲称加日名,或只有日名与象形意味十足的文字的组合;第四种为祭名加日名,表示该器物的用途。第五种为个人名号加亲称和日名,表示该器物的制作者以及祭祀祖先。
一、殷商时期铭文与氏族形态
“名字”在古代汉语中拆分为“名”与“字”,表示人的“私名”,既是人的代号与称谓,也是人的身份符号,如何使用“名”、“字”体现了整个社会的秩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时代,在精神信仰层面和礼仪交往的伦理层面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名、字称谓的观念和礼仪使用规范,殷商时期我国“名”“字”观念形成的初期,在袓先崇拜和宗法制度盛行的背景下,形成了大量源自祖先名的青铜器族氏铭文[1],
林沄认为,青铜器上的氏族铭文表示的是氏族名,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姓”[2]
。关于“姓”和“氏”的关系,朱凤瀚在《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一书中作过较为详细地分析,概括而言,其观点如下:姓指同出于一个女性始祖的亲属组织,即姓族。如姬姓、姜姓,其名号则为姬、姜。其最初必形成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后,世系以父方计,所以母系姓族遂转为父系姓族[3]
氏是一种家族组织,即族氏,是姓的分支,与姓的庞杂不同的是氏一般皆有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始祖,并且氏更为多样,父子、兄弟不必同氏,一个人也可以有几个氏。
族氏铭文字象形性较强并注重对称装饰,同时又有所简化,或是笔画的简省或是偏旁的简省,而且文字组成部分的位置变易。从现有资料看,殷商时期的族氏铭文共计一千余种,这些族氏铭文又分为“单一族氏铭文”与“复合族氏铭文”两种类型。
“单一族氏铭文”,就是某一氏族组织所用的族氏名号是用
来显示自己的族氏为单纯的一级的族氏组织,一般情况下,其名号只用一个字来表示[4]。
“单一族氏铭文”一般由一个确定的族氏铭文组成。某些单一族氏铭文还附有居住地或者属职官标志的文字。初步估算,金文中由单一族名组合成的复合族名有三、四百种,单一族名有六百种左右,从时间上看,殷商早期多见单一族名,晚期多件复合族名。
“复合族氏铭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一族名组成,并有着不同的组合形式,以 A、B、C 代表三个氏名,可能会出现由 A、B 两个氏名组成的复合氏名,在另外的器物中又可能出现 ABC 、BC、AC等组合形式的复合氏名。“复合族氏铭文”与殷商家族结构、家族形态的关系颇为密切。有学者认为由多数复合族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氏族的结合,几个族氏结合而成的族的标识。复合族氏铭文是由族的不断分支形成的,标记的是与那个大族相区别的小的支族,大族的支族在青铜礼器上铭其族氏之外还铭其所出,标记本族的出身。另有学者从记事的角度对此问题作出考察,认为这些复合族名大概是记祖先之功业或表示该族之特征[5]。
二、殷商时期铭文与等级制度
族氏铭文还体现了身份的阶级差异,某些族氏铭文或专门为特殊身份之人而设,这主要集中在“亚”、“
册”、“子某”等铭文上。现在一般认为它们对族氏铭文起说明性作用,表示该家族的职官等身份,本身并非族氏名号,因为“亚”和“册”单独出现的例子极少见,主要是联缀于其他各种族氏铭文上,因此它们不是一个具体的氏名。单独出现的“亚”或“册”,可能是表示以“亚”或“册”为族氏名号的具体族氏,应该和与族氏铭文相联缀的形式区别对待。对于“贾”的含义争论较多,有的认为是族氏名号,有的认为表示一种身份。
族氏铭文上所附加的铭文“亚”、“册”、“子”都是一种职官性的标记,其并非是一种装饰图案,也不是代表一个具体的族氏名号和其它族氏名号的复合,而是为了标记该家族曾担任的职官,而“亚”、“册”、“子”等职官的地位都很高,族氏铭文加上这类职官性称呼,可能是为了表示或炫耀其出身的高贵。这种铭文由于常与族氏铭文联用,虽本身并不作为族氏铭文,但却略具族氏铭文的意义。
三、西周时期铭文与社会政治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与国家政治形态和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涉及了西周的分封制、礼乐制度、巡狩制度、职贡制
摘 要: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为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生活、宗教等状况提供了原始的史料和证据。殷商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与氏族形态密不可分,体现了不同氏族身份的阶级差异与等级制度。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更多体现了国家政治形态、社
会结构、生活习俗等方面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中国社会生活十分重要。关键词:青铜器;铭文;氏族;史料
浅谈商周青铜器铭文与商周政治社会关系
王 雪
(新乡市博物馆,河南 新乡 453000)
218
(上接第216页)胡琴长过门,这个动作能很好地引起观众的注意力,而在遇到悲苦情节的时候,老生通常会用“叫头”来表现心中的苦闷,在叫头中,需要用身段动作进行提示,用这种方式,使观众明白剧情发展,让观众心中明白并受到感染。
(三)演员需要掌握艺术之美
演员本身需要具有很高的艺术素养,并根据自身对于艺术的理解,对实际的艺术表现进行深层次的探
究,个性化是艺术的生命力,戏曲之美是兼具有艺术之美和生活之美的,因此需要以演员的身法为基本,让演员内心的情感,能通过实际的情感表达表现出来,而观众看得就是演员的动作和情感的融合是不是得当,并以此判断戏曲表现效果是不是出众,例如,因为戏曲表演中很多都是无实物妙言,而要想塑造出实物之感,就需要从演员内心的驱动力为出发点,以巨大的表演空间让观众感受到这种表演,这样能给予实际的空间表现力的价值才是巨大的。
四、琼剧艺术中做功的训练方法
(一)学
重视师学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会,学精、学通,最后才能融会贯通。因此在学习戏曲艺术的做功的时候,需要重视基础的打牢。坚持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和手势都学会,体会到艺术之根本。同时在艺术学习中,逐渐学懂、学通、学精,这样在学习中才能逐渐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在每一种戏曲的学习中都应当注意取其精华补己之短,尤其是在琼剧学习中,很多指法、身形都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只有在严格的自我规范之下善于学习总结,先从模仿开始做起,思则变变则通,在练习中不断反思并升华,知道在学习中总结自我并发展自我,学习好技能,再学习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最后衍生出自身对于戏曲的理解,这样才能保证演员的长远发展。
(二)练
万米高楼平地起,要想实现戏曲艺术的扎实掌握,就要打牢地基,练功者需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进练功房,在这里需要练习什么,并且得知是在技术练习中,应当重点练习什么基本功。练功不但需要一个“勤”,还需要一个精,不能一味地练习,更需要以不错的应变能力,掌握这些技能,例如,怎样将戏曲动作从规范到美观,并不是练习能达到的,通过对戏曲人物精神的领会,能帮助演员不断协调身体,优化戏曲表演状态,以达到更好的表演状态。
五、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将戏曲表演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就需要做好练功这一环节,做功是演员内外兼修的体现,给演员赋予戏曲表演的外在形象,在内心中,给戏曲创作赋予灵魂,因此在实际的戏曲练习中,需要通过练功来升华自己的曲艺动作规范,通过有效的训练,让学员在做功中体会到戏曲艺术所要带给我们的精神感染效果,以此提升戏曲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冰喻.戏剧表演中的程式在训练和演出中的功能与应用[D].上海戏剧学院,2020.
[2]柏正杰.戏曲发声技术“摇声练习”在美声歌唱练习中的运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08-110.[3]万红,宋捷.戏曲导演教学中的“诗词意境练习”[J].剧作家,2006(01):92-93.
[4]赵梦兰.戏曲旦角的亮相及练习[J].当代戏剧,1988(01):62-64.
度、法律制度、廷礼册命与官制、军事制度等。
西周时期的铭文字数增多,书史性质增强。春秋中叶以后,铭文的书史性质逐渐减弱。到战国时,不少器物又回到简略“自名”上去。周代贵族铸器作铭,不再仅仅为了称扬先祖的功德,而是出于多种的原因,大致分为如下几种:记功赏,这一类铭文数量最多。内容一般是先列导语、主文、结语,记载了受赏人的功绩;记册命,是周天子以书面形式向臣工们发布的命令,包括任职令、赏赐令、军令等;书约剂:约剂,又称券契,就是经济来往或法律诉讼中当事双方所立的文书契约;辨器用:记载同一种器物的多种用场;其他:这一类铭文多铸在货币、度量衡器、符节、兵器、玺印文字等,记铸造地名等。
青铜器铭文种类是多样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等级结构、家族宗教、政治、军事、社会等形态,为研究当时的社会与政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四、西周时期铭文与祭祀
西周时期的祭祀铭文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用于对“天”的祭祀,二是用于对“祖先”的祭祀。
天命思想是西周最为突出的思想认同,天命的思想不仅在《诗经》、《尚书》等文献上有着突出的体
现,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上也有充分体现。周人认为天和上帝是具有人格的万物主宰,明辨善恶是非,且有喜怒哀乐,西周时期对天的崇拜构成了当时宗教观念的核心,对当时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思想史、社会史、宗教史不可或缺的重
要的内容。
对于祖先的祭祀“周因于殷礼”,祭祀礼大多是继承了商人的传统,如西周初期著名的“天亡簋”,造型庄重,装饰华丽,制作精致,腹内壁有铭文八行七十八字,记载周武王灭商后为其父文王举行“大丰”的祀典,实际是铸件人对周文王父子的颂词。
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商周青铜器铭文的持续研究为我们今天研究商周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结构、政治、宗教、立法等奠定了重要基础。它弥补了文献史料的空白,各类铭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有些是文献没有记载的,弥补了文献的缺遗。除此之外,商周青铜器铭文在其他研究领域也不可或缺,金文与甲骨文一脉相承,通过金文的研究,促进了现有甲骨文文字的分组分期研究,推动了卜辞等相关研究的深化。
金文在中国书法领域也不可忽视,金文已经成为书法艺术中专门的书体,商周的金文古朴凝重,含蓄深厚,体现我国早期文字的线条之美。
参考文献:
[1]高晋南.商周青铜器氏族铭文历史来源分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
[2]何景成.商周青铜器铭文氏族研究[D].吉林大学,2005.
[3]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4]黄善哲.从青铜器铭文看商周政治与社会[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 (12).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9:42: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898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铭文   戏曲   研究   青铜器   社会   需要   演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