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实施物理模型建构的创新实验设计——以“阿基米德原理...

2021年4月Vol.39No.08中学物理
•现代教育技术•
床度学习理念下卖施炀理構型建构的创新卖验设计—
—以“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字化教学为例
林军
(包河区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安徽合肥230051)
摘要:物理模型的建构历程本质上是科学思维的物化过程.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进行设计和制作,以整合知识、迁移反思、积极主动、批判思维的方式来实现深度学习.以传感器为抓手,构建并自制多项教具模型和子模型,实施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系列创新实验,让学生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深度学习;模型建构;浮力;数字化创新实验;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134(2021)08-0062-04
1引言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学习者以高阶思维发展和实际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批判性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的一种学习•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n 学科,实验离不开物理模型的构建,在创新实验的模型建构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批判性思维、自我反思的能力,本质是髙阶思维的具体表征.本文以“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字化实验设计为例,在设计和制作物理模型的创新实验中融入数字化传感器技术,在深度学习中将创意实现物化.
2传统浮力实验的不足之处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与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实验.在顺利完成教材实验操作后,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领悟与反思传统实验的不足之处•比如实验中的唯一测量工具—
—弹簧测力计,在手提使用时,由于指针上下振动,读数很不方便;一组实验中读取的数据量太多;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关系实验中,一次最多只能收集4-5组数据(立方体物块可以分4-5等份);关系图像只是点状分布;误差较大,科学性差等诸多问题•因此,笔者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构建物理模型,将数字化实验融入传统实验中,获得物理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实现深度学习,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赢.3以小组实验为平台,在深度学习中建构物理模型笔者在浮力实验演示、学生微课观摩和习题训练中,将对浮力实验和规律理解较深刻的学生,选为实验小组
的组长,自由组建“搭档”组员,实施基于实践体验的“模型构建+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组内合作意识,也能实现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目标,更能培养学生信息化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技术平台.
3.1初见成功端倪,感受数字模型的温度
发生深度学习的学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由本质推出若干变式.
模型1测量物块浮力F浮大小实验
师侗学们对教材中测浮力大小的传统实验都已经熟知其原理和实验过程,今天我们确定新主题,如何运用数字化传感器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同学们对数字化器材的使用已有一些经验,如果有疑问大家要积极提问,老师帮助解决.
甲组:用力传感器先测量物块在空气中的物重G,再将物块全部浸没在液体中得出力传感器的示数尸,我们由“称重法”公式心=G-F侗接测量浮力大小.
师:完全可以.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陷入沉思之中……
此时,教师带领学生重温刚才的测量思路.
师(点拨):使用力传感器分别测出其中物重G和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K20057).
作者简介:林军(1972-),男,安徽合肥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物理教研员,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实验教学研究.•62•
中学物理Vol.39No.082021年4月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示数F,我们进行了两次测量,思考一下有一步到位、直接测出浮力大小的简单的方法吗?
乙组:(思索片刻,小声地回答)有……只要在悬挂重物后对力传感器再实施“调零”,使6=0,将之带入公式F浮=G-F'=0-F'等式,即有F存=-F'.(响起掌声……)
师:说得很好.巧妙地运用力传感器的“调零”功能,可以从传感器上直接称出浮力的相反数,将其示数的绝对值大小再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G排进行比较,很快得出实验结论.到此为止,我们的实验思路理清了,此处正是我们实验最靓丽的创新点.
如图1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学生称“铁架台式”):带有EDISlabpro数字化系统软件的笔记本电脑、双向力FS400传感器1个、数据采集器、数据传输线若干根、带支架的铁架台一副、手动升降台、溢水杯、圆柱体重物等.
图1用传感器和升降台测量浮力大小实验装置
甲组开始实验:紧固好铁架台的横杆,悬挂好力传感器并打开电脑中数字化系统软件,新建工作界面,点击“调零”,再次挂上物块,界面显示,F= 2.14N.在容器中装有足量的水置于物块的正下方,用手旋动转轴,抬起升降台,使圆柱体物块由部分浸入直至全部浸没.断开电机开关的同时点击“停止”按钮,读岀F=1.35N,算出F律=0.79N.
乙组:在铁架台上悬挂好力传感器,然后挂上物块,打开软件界面,点击“调零”,界面显示F=0,重复甲组步骤,让物块全部浸没,得岀传感器拉力F= 0.79N,F的大小就是浮力大小F淳.学生探究能力得到提升,探究效果初见端倪.
3.2实施等效思维,提升实验探究的热度
学生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融合数字化传感器,成功地实现知识的深化和迁移,创新的脚步不会停住.
模型2探究阿基米德原理F浮=G#f实验
情境展示:
师:现以探究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作为新模型的起点,请甲组同学们发表建议,说出设计思路.
甲组成员间展开热烈讨论后,小组长提出设计思路:用力学传感器替代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尸浮和G排的大小,利用数字化软件系统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直接得岀实验结论.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
装置的制作过程及操作方法:
(1)器材准备:在装置图1的基础上,还需要双向力FS400传感器两个、手动升降台、溢水杯、圆柱体重物、塑料杯、棉线、烧杯、水和酒精等.
(2)制作过程:
如图2所示,将支架分别用螺丝固定在铁架台上,将双向力FS400传感器用细线分别悬挂在支架上,用数据线连接高频数据采集器,再用数据线一端连接采集器,另一端插入电脑USB接口.②在力传感器1
(为了区别两个传感器进行标识)挂钩下用细线悬挂圆柱体物块,正下方是装满清水的自制溢水杯;在力传感器2下悬挂用塑料杯自制的小桶.③为了能够便捷地将物块浸入水中,特意在溢水杯下放置一架手动升降台,目的是减小物块对传感器的冲击力,便于读取数据.
升用甸
图2用升降台抬起溢水杯
探究浮力实验
图3用升降台装置收集
到的数据和图像
(3)操作方法:
①打开装有EDISlabpro数字化系统软件的笔记本电脑,点开桌面右上角图标弹出菜单,点击“新建”按钮,出现工作界面;点击“自动识别”按钮;点击“采集参数”按钮,设定采集时间为2分钟.再将物块和小桶分别悬挂在传感器挂钩上,分别右击工作界面左下角的“F”和““”示数方格,弹出对话框,点击“调零”,使两个传感器示数都归零.
②点击桌面“开始”按钮,用手转动升降台旋钮,匀速抬高装满水的溢水杯,使圆柱体物块由部分浸入直至全部浸没后再继续下潜深一些,约1.5分钟后点击“停止”按钮.双击“几”数据栏,弹出“数据列属
•63
2021年4月Vol. 39 No. 08 中学物理
性”,点击“显示”,再点击“前景颜”,选中“红”,
确定力传感器2生成的数据和图像呈现成红.
电脑工作界面收集数据并形成图像,如图3所 示,鼠标右击图像弹出对话框,依次点击“输出”“保存 图片”,命名文件名“模型2”进行保存,点击“导出到
实验报告”,导出带有实验图像的实验报告单.
小组内多次重复以上实验,发现F 涤=0. 79N (蓝
数据)和G 排=0. 70N (红数据)有较大的误差,偏 大与偏小的概率都有,这是为什么呢?组员们陷入了
深思之中,这时候组长想起来了,“升降台的台面在上 升整个过程中会晃动,无法保证台面最终为水平面,
是导致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 们又开始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时候乙组小组长站起来说话了,“我有解决问
题的办法:让溢水杯不动,在转轴上绕有细线的电动
机下悬挂物块,启动电机,将物块慢慢下放至溢水杯
中就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师:你这想法很好,运用 了转换法思维.在老师的帮助下,乙组全体成员进入 紧张的探究过程中,用稳压电源供电,在支架上端固
定好电机,将绕有细线的减速电机匀速下放物块.
添加的器材有:稳压电源(0 -9V )、微型减速电
机(直流6V ).如图4所示,组装好实验装置,闭合电
机开关,圆柱体物块匀速下降,物块由部分浸入直至 全部浸没后继续下潜得深一些,关闭电机电源.整个 过程由数字化系统进行数据记录.果然,同学们如愿
以偿,得岀心=G 排=0. 79N (如图4所示),每次实验
的误差都很小.
图4用减速电机下放重物探究浮力实验、收集到的数据
学生通过2轮小组合作,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教
师要呵护好组内探究的热情,鼓励学生将实验探究进 行下去.
3- 3优化实验模型,加大探究活动的力度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
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
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模型3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之间 关系
师:为了顺利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如)之间的关系,首要问题是在实验中如何反映出
y 排具体的变化量,同学们有何建议?生:由于实验中 选择的物块是规则的圆柱体,其横截面积s 是不变
的,假设物体随着减速电机以匀速。放下,其竖直浸 入液体的深度为h=vt,^>么就有$ =Sh= Svt ,由于
s 、”保持不变,可以得出y 排与物块浸入液体的时间
成正比的结论,函数F 浮-&关系就可以转化为F 律
-t 关系,仍然可以用以上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师:你
的思路很好,运用了转换法思维,这次你们两组共同 完成这一任务.
小组在实验过程发现铁架台装置比较松散,搬运
不方便,师生合作制作图5所示的(学生称“木架台 式”)模型,使用起来方便多了 •将圆柱体物块系在减
速电机绕线的传感器1挂钩下,将烧杯中的水倒满溢 水杯,打开数字化系统软件,新建工作界面,传感器2 下挂上小桶,将两传感器分别实施“调零”,接通电机
电源的同时开始记录数据,关闭电机电源的同时停止 记录数据,保存数据图像(如图5所示).小组交流讨 论,从F^-t 函数图像发现:在液体密度不变时,浮力 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关系.
图5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下降时间J 之间关系
3.4挖掘学习潜能,刷新实验探究的高度
布卢姆将认知过程分为六个层次,其中深度学习
的水平达到“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四个较高级的
认知层次,注重知识的深度应用和问题解决,是一种 高级认知技能的获得.
模型4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之间关系
师:同学们在探究教材中F 再与p 液关系实验中, 都是将同一物块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控制V 排不变,探 究F 律与p 液的关系.那么,数字化实验的最大特点就
是采集和处理大量数据并形成图像得出规律.大家对
・64
中学物理 Vol. 39 No. 082021年4月
此实验有什么好的创意?生: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 G 与G 排是相等的,根据等效法思维,有两条路径读 取心:可以运用力传感器1探究与呛之间关系;
也可以运用传感器2(测量G 排)同样能探究皤与p 独 之间关系.师:同学们的思路很敏捷.下面继续分组建
构子模型.
子模型1只用力传感器1 (测尸氷大小)探究
卩靜与Pm 关系
甲组学生先将图5装置中力传感器2卸下来,打
数字模型开电脑中数字化系统软件,新建工作界面,界面显示 力传感器1.在挂钩下挂上圆柱体物块,点击“调零”
后,在大容器中装有足量的水后置于物块的正下方,
接通减速电机的同时点击“开始”按钮,使圆柱体物块 由部分浸入直至全部浸没后继续下潜一些.断开电机
开关的同时点击“停止”按钮,读出F  = -0. 76N,则
怙=0. 76N.将大容器中的水换成酒精重复以上实
验,再次读出F= -0. 67N,得出F m  =0.67N (如图6 所示),发现物块在酒精中的浮力变小了.
■ ■工传、9.二 o  0 o  ® ■
• • ■■■ ■  ' ■■ —1»i-s.
- o  “ <a  £ ・ h
图6通过力传感器1 (测F ”大小)测呈水与
酒精中F ”数据采集和图像
子模型2只用力传感器2 (测大小)探究 F 济与P 液关系
乙组学生将物块直接挂在减速电机的细线下(去
掉传感器1),打开电脑中数字化系统软件,新建工作
界面,将小桶悬推在传感器2挂钩下,点击“调零”,界 面显示巴=0,在溢水杯中装满水并置于物块的正下
方,接通电机的同时点击“开始”按钮.使圆柱体物块 由部分浸入直至全部浸没后还下潜得深一些;断开电 机开关同时点击“停止”按钮,直接读出G 瞅=
0. 79N.将溢水杯中装的水换成酒精重复以上实验,再
次读出G 删,=0. 67N,收集并将图像组合(如图7所
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根据阿基米德原理6« =
心,可直接读出浮力大小,学生用等效法也同样完成 了实验.
经过多次实验操作,各组学生都形成共识,发现 两种路径殊途同归,得岀实验结论:物体受到液体的
图7通过力传感器2 (测G#大小)测量水与酒精G#数据采集和图像
浮力片与液体的密度p 液有关,密度越大.浮力也越 大.学生组内交流,发现了通过两组图像的走势近似
平行的特点,顺利得出仏相同时与p 液是成正
比的结论.
4结语
通过对知识的批判性理解、注重新知识的整合 或联结、在真实问题中解决问题,更加关注对学习和
自我认知的反思,这些都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
基于浮力的数字化创新实践教学,做到实验数据
的精准性收集和处理,又能够依据新课标要求,运用
控制变量法,在模型和子模型的建构过程中探究阿基
米德原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探索问题的 热情,又实现在探究中提高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强化了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方法和创新创造能力;既培养了小组团结协助意识, 又提升了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正如教育专家黄恕伯 先生所说的:“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引用的策略是
'扬长补短’,不是’扬长避短’,应该在发扬其优点的
同时弥补它的短板,而不是回避它的不足.”是基于高 阶思维下的深度学习的集中体现,在项目式、多路径、 师生交流、生生合作等多渠道中灵活运用转换法和等
效法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 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课程
•教材•教法,2014,34(11);57 -62.
[2] 魏明贵.例谈化学数字化实验“ fi 化"教学[J ].中小学
数字化教学,2018(09) :37 -39.
[3] 牟艳娜.扬长补短,让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实现真正
融合一专访教育部初中、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 员黄恕伯[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01 ):5 -8.
[4] 严新玲.深度学习及其有效发生的条件探讨[J ].苏州
教育学院学报,2014,31(06) :118- 120.
[5] 崔友兴.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J ].课程•教
材•教法,2019,39(02) :66 -71.
(收稿日期:2020-12 - 22)
• 65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6:58: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809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实验   传感器   学生   物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