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拗陷中侏罗统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第38卷 第2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8No.2
 2
011年4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Technology 
Edition)Ap
r.2011 [收稿日期]2009-11-
26[作者简介]陈迎宾(1975-),男,博士,从事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工作,E-mail:cy
bfch@163.com。[文章编号]1671-9727(2011)02-0191-
08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拗陷中侏罗统烃源岩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陈迎宾1,2 张寿庭
(1.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拗陷中侏罗统广泛发育,是该区主要的烃源岩层系。野外地质调查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中侏罗统烃源岩主要以油页岩、泥岩碳质泥岩和煤为主。油页岩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平均为7.95%,有机质类型属Ⅰ-Ⅱ型,为好生油岩;泥岩的有机质丰度变化大,但80%以上的样品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大于1%,65%样品的有机碳的质量分数达1.5%以上,有机质类型为Ⅱ-Ⅲ1型,综合评价为差—中等烃源岩;碳质泥岩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平均为10.89%,有机质类型为Ⅲ1-Ⅲ2型,综合评价为差烃源岩;煤岩最差,属非—差烃源岩。露头剖面烃源岩有机质大多处在未熟-低熟阶段,少量处于成熟阶段,推断拗陷内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相对较高,正处于生、排烃高峰期。烃类化合物组成及分布表明,中侏罗统属淡水沉积环境,
拗陷内发育较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拗陷;中侏罗统;烃源岩[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德令哈拗陷西起锡铁山,
东至沙利克山,面积约1.5×104 
km2,构造区划属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走滑逆冲带东段(图1)。近年来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表明,该区具有一定的成藏条件,
是柴北缘围绕中侏罗统油气系统开展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1,2]
。由于勘探程度低,对中侏罗
统烃源岩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和评价,导致拗陷
内资源前景不明朗,
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程[3]
。本文在对德令哈地区露头剖面实测及系统取样、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中侏罗统出露较好的大煤沟、柏树山、旺尕秀、花石沟等典型剖面,对中侏罗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烃类化合物的组成及其成烃演化阶段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评价,并结合综合研究成果对中侏罗统资源量进行了初步估算,这对德令哈拗陷进一步开展油气远景评价及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1 中侏罗统发育特征
1.1 地层层序及沉积特征
按照最新地层划分方案[4]
,自下而上,侏罗系
大煤沟组第4~第7段划分为中侏罗统。根据野外露头地层发育特征,大煤沟组第4段(J2d4)主要以灰黄砾岩、砾状砂岩为主,夹少量黑灰碳质泥岩。第5段(J2d5)下部以灰黄砾岩、砾状砂岩和砂岩为主,夹黑灰碳质泥岩、紫红菱铁矿薄层和透镜体;中部以黑灰碳质泥岩为主,夹泥质砂岩及劣质煤层;上部以煤层为主,夹黑灰碳质泥岩,是中侏罗统主要产煤层段。第6段(J2d6)
下部以灰白砾状砂岩与灰黑泥岩、粉砂岩为主,夹灰碳质泥岩;上部为黄灰砾状砂岩、砂岩
与灰黑泥岩及煤层互层。第7段(J2d7)
下部以黄灰砾状砂岩、砂岩、粉砂岩为
图1 德令哈拗陷构造区划及中侏罗统野外露头位置图
Fig.1 Location map of Delingha depression tectonic regionalization and Middle Jurassic field outcrop
主,夹灰黑泥岩及煤层,上部发育黑灰页岩、油页岩。
1.2 地层展布特征
德令哈拗陷中侏罗统露头广泛分布于宗务隆山南缘的红山、察汗沟、柏树山;欧龙布鲁克山的大煤沟;埃姆尼克山南缘的花石沟、达达肯乌达山;沙利克山的旺尕秀、扎布萨尕秀等老山边缘(图1)。其中,大煤沟剖面中侏罗统出露齐全,厚度为614.08m。其他各剖面大多仅出露大煤沟组第6~第7段,厚度50~300m。地震解释表明,拗陷内中侏罗统大面积分布,厚度一般为400~800m。欧龙布鲁克凸起两侧的德令哈及欧南2个沉积凹陷中侏罗统最大厚度可达1 200m左右。
2 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评价
2.1 有机质丰度
野外调查及样品分析表明,德令哈拗陷中侏罗统烃源岩主要为油页岩、泥岩、碳质泥岩和煤,是一套与柴北缘西段中侏罗统烃源岩相似的含煤岩系[5,6]。本文对于中侏罗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等级评定,是按柴北缘西段煤系泥岩、煤系碳质泥岩和煤的3种源岩类型标准分别进行评价(表1)[7,8]。
根据样品分析结果(表2),大煤沟剖面J2d4泥岩的有机质丰度较低,沥青“A”和总烃含量都低于
下限值,生油潜量只达差烃源岩等级的低值,是非烃源岩,个别可列入差烃源岩。碳质泥岩的沥青“A”含量个别虽达到好烃源岩级别,但烃转化率仅0.21%,总烃的质量分数为432×10-6,只进入差烃源岩等级。J2d5泥岩有机碳的含量较高,达到中等-很好烃源岩等级,可沥青“A”、总烃含量及生油潜量低,综合评价为差-中等烃源岩。碳质泥岩属非-差烃源岩,煤的各项指标表明属差烃源岩。J2d6碳质泥岩为非烃源岩,煤为非-差烃源岩;泥岩的有机质丰度变化较大,分属
表1 中侏罗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与生烃潜力评价标准
Table 1 Evaluation criterion for organic abundance and hydrocarbon-generating potential
of Middle Jurassic source rocks
岩性指标非烃源岩差烃源岩中等烃源岩好烃源岩很好烃源岩
泥岩
wTOC/%﹤0.75 0.75~1.5 1.5~3.0 3.0~6.0﹥6.0wA/%﹤0.015 0.015~0.03 0.03~0.06 0.06~0.12﹥0.12w(
S1+S2)/‰﹤0.5 0.5~2.0 2.0~6.0 6.0~20.0﹥20.0wHC/10-6﹤50 50~120 120~300 300~700﹥700
碳质泥岩
wA/%﹤0.15 0.15~0.35 0.35~0.60 0.60~0.90﹥0.90w(S1+S2)/‰﹤10 10~35 35~70 70~120﹥120wHC/10-6﹤400 400~1000 1000~1800 1800~2500﹥2500
wA/%﹤0.75 0.75~2.0 2.0~5.5﹥5.5w(S1+S2)/‰﹤100 100~200 200~300﹥300wHC/10-6﹤1500 1500~6000 6000~25000﹥25000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8卷
表2 中侏罗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与评价
Table 2 Organic material abundance and evaluation of Middle Jurassic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剖面层位岩性wTOC/%wA/%wHC/10-6 w(S1+S2)/‰烃源岩评价
大煤沟J2d4
J2d5
J2d6
J2d7
泥岩0.34~3.04
/1.66(10)
0.0038~0.0075
/0.0050(3)
26~34
/30(2)
0.02~0.78
/0.526(7)
非-差
碳质泥岩20.75(3)0.8439(1)432(1)18.29(3)差
泥岩2.76~5.37
/2.98(16)
0.0120~0.0618
/0.0346(4)
12~301
/149(4)
uasa0.29~3.52
/2.16(10)
差-中碳质泥岩13.65(3)0.0420(1)11.96非-差
煤52.6~75.4
/64.15(10)
0.6849~1.27
/0.8191(10)3243
(9)72.4~85.5
/76.29(9)
泥岩0.16~4.00
/1.50(15)
0.0037~0.0692
/0.0271(6)
8.5~181
/110(3)
0.06~1.61
/0.756(7)
非-中碳质泥岩6.66 5.15非煤60.5 0.642 1748 44.58非-差
泥岩1.36~2.45
/1.91(2)
0.012~0.0206
/0.0160(2)
9~25
/17(2)
0.49~3.47
/2.53(6)
差-中
油页岩2.45~10.94
/5.08(4)
0.0527~0.0867
/0.0696(3)
67~148
/104(3)
1.07~28.72
/13.34(4)
中-好碳质泥岩16.02 24.11差
柏树山J2d6
J2d7
泥岩0.98~1.18
/1.08(2)0.012
(1)50(1)0.15(1)差
碳质泥岩8.50~18.01
/13.26(2)
0.0782~0.106
/0.0901(2)
41~590
/316(2)2.64
(1)非-差
J2d6
J2d7
0.51~2.83
/1.76(3)
0.004~0.0456
/0.0275(3)
17~139
/89(3)
0.21~8.78
/3.7(3)
非-中
碳质泥岩35.47 0.6561 1981 62.90中
泥岩0.36~0.62
/0.46(3)
0.041~0.08
/0.068(3)
200~240
/230(3)
0.03~0.28
/0.127(3)
差油页岩5.51 0.1308 901 26.51很好
石沟J2d7
泥岩0.21~2.55
/1.98(13)
0.0022~0.0348
/0.0170(13)
12~151
/72(13)
0.41~2.84
/1.01(13)
非-中
油页岩2.3~14.4
/10.74(5)
0.0604~0.250
/0.1923(5)
101~1920
/1185(5)
4.27~13.24
/7.93(5)
好-很好
碳质泥岩7.1~8.33
/7.71(2)
0.13~0.132
/0.131(2)543
(1)2.84~9.89
/6.36(2)
 注:在a~b/c(d)格式中,a为最小值,b为最大值,c为平均值,d为样品数。
非烃源岩和中等烃源岩,以中等居多。J2d7泥岩的有机碳的含量较高,因转化率低,沥青“A”和总烃含量都较低,属差-中等烃源岩。油页岩的有机质丰度高,为中等-很好生油岩。
柏树山剖面J2d6泥岩和碳质泥岩的沥青“A”和总烃含量、生油潜量都比较低,属于非-差烃源岩等级。从有机碳的含量并不低来看,可能是位处盆地边缘,出露早、埋藏浅,尚处在低熟阶段,对成油
贡献不大。
旺尕秀剖面J2d6泥岩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平均值为1.76%,沥青“A”为0.0275%,总烃为89×10-6,属非—中等烃源岩。碳质泥岩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属中等烃源岩。J2d7泥岩为差烃源岩;油页岩的有机质丰度高,达到很好烃源岩等级。
花石沟剖面J2d7泥岩的有机碳质量分数在0.21%~2.55%;沥青“A”和总烃质量分数分别为0.0022%~0.0348%和(12~151)×10-6,属非烃源岩(3个)-中等烃源岩(1个)。油页岩的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的质量分数为2.3%~14.4%,平均为10.74%,生油潜量平均为7.93‰,沥青“A”平均为0.1923%,总烃平均为1 185×10-6,为一套好-很好的烃源岩。碳质泥岩有机碳的质量分数虽高达7.1%和8.33%,但生油潜量和沥青“A”含量都很低,只能列入差烃源岩之列。
可以看出,泥岩和油页岩是德令哈拗陷中侏罗统的主要烃源岩。油页岩为好-很好烃源岩。泥岩的有机质丰度变化虽大,却有80%以上样品的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大于1%,65%样品的有机
·
·
第2期陈迎宾等: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拗陷中侏罗统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碳的质量分数在1.5%以上,50%以上的泥岩样品生油潜量大于2‰,
且有机质丰度各项指标与冷湖地区中侏罗统及吐哈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三间房组(J2s)和七克台组(J2
q)的泥岩不相上下,应具有较好的生油潜力[
9-11
]。碳质泥岩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平均为10.89%,沥青“A”为0.2277%,
属差烃源岩,个别达中等烃源岩。煤岩最差,
属非-差烃源岩级。碳质泥岩与煤生油潜力差可能与热成熟度低、有机质尚未充分向烃类转化有关,
推断拗陷内可能有一定生油潜力。从纵向层段上看,中侏罗统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上部J2d7,其次是J2d6和J2d5,J2d4最差。2.2 有机质类型
2.2.1 热解分析参数与有机质类型
根据氢(IH)、氧(IO)指数关系(图2),大煤沟地区烃源岩有机质约60.7%分布在Ⅲ型区内;分布在Ⅱ型区内有11个,约占39.3%。从层段及源岩类型上看,J2d7的油页岩、J2d5泥岩和煤及J2d6少数泥岩分布于Ⅱ型区内,
Ⅰ型区无分布。Ⅲ型区内多为J2d4泥岩、碳质泥岩,J2d6的多数泥岩、碳质泥岩、煤及J2d5少数泥岩
图2 中侏罗统烃源岩氢、氧指数关系图
Fig.2 Relationship map 
of hydrogen and oxygenexp
onents of Middle Jurassic source rocks旺尕秀、花石沟的有机质类型较好,Ⅱ型区内的点(约占46.7%)多于Ⅲ型区(40%)。且花石沟地区中侏罗统有Ⅰ型层段存在,表明埃姆尼克山南坡中侏罗统有优良的烃源岩分布。旺尕秀地区的油页岩和泥岩多数(占60%)分布在Ⅱ型区,少数(占40%)落在Ⅲ型区内,且优于大煤沟地区的同一层段。柏树山的有机质类型最差,泥岩和碳质泥岩都落在Ⅲ型区内,这与其处于拗陷边缘
的构造位置有关。
2.2.2 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与有机质类型
根据H/C与O/C原子比关系(图3),大煤沟地区J2d4与J2d5的泥岩、碳质泥岩、煤以及柏树山的碳质泥岩和花石沟的泥岩、旺尕秀的个别泥岩等共15个样品分布于Ⅲ2型区内,占总数的51.7%;
分布于Ⅲ1型区内只有旺尕秀的泥岩与煤共3个样品,占10.3%;仅有大煤沟J2d7一个油页岩进入Ⅰ2区内。由此看来,
德令哈拗陷中侏罗统泥岩、碳质泥岩和煤的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占多数(约为总数的62.1%),油页岩的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利于生油
图3 中侏罗统烃源岩干酪根原子比
Fig.3 Diagram showing 
atomic ratios of MiddleJurassic source rocks kerog
en此外,样品O/C原子比值都大于0.16,分布在0.17~0.36之间;即使H/C原子比值大,
同样位于Ⅲ型区内。这与IH和IO关系图中点分布离散一致,反映了地表风化和氧化作用使氧含量增加,
有机质类型变差。2.2.3 干酪根的碳同位素与有机质类型
根据干酪根碳同位素(δ13
C)值分布特征(图4),大煤沟地区J2d5泥岩、部分J2d7泥岩、
花石沟泥岩与柏树山碳质泥岩、旺尕秀泥岩等落在Ⅲ型区内的点基本上与H/C、O/C原子比划分的有机质类型相同,只是Ⅲ1区内的点有所增多。分布于Ⅱ型区内的同样是大煤沟J2d6泥岩与旺尕秀
和大煤沟J2d7的油页岩,
它们的δ13C值分布在-25.67‰~-27.82‰。大煤沟J2d7与旺尕秀的个别泥岩、油页岩分布于Ⅰ型区内。
从3项有机质类型指标判别来看,总体的结果和变化趋势是一致的。类型好的是J2d6和J2d7的油页岩、
泥岩,油页岩属Ⅰ~Ⅱ型,泥岩大·491·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
8卷
图4 中侏罗统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分布
Fig.4 Pattern of carbon isotope in theMiddle
Jurassic source rocks kerogen
多属Ⅱ~Ⅲ1型。其他层段的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多属于Ⅲ1~Ⅲ2型。用δ13C值划分干酪根类型的级别总体有所提高,表明该项参数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风化、氧化作用对有机质类型的影响,比IH与IO和H/C与O/C原子比更真实地反映了有机质类型[12]。
同时,在图4中可以发现,德令哈拗陷中侏罗统的有机质类型比冷湖、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稍有逊,但并不是差得很多。这与德令哈地区中侏罗统出露区位于拗陷边缘,多为河流和滨湖沼泽相沉积,输入的陆源有机质比冷湖和鱼卡地区的同一层段相对较多,且样品受风化、氧化作用影响(冷湖及鱼卡为井下样品)有关。可以推断,德令哈拗陷内部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要好于露头剖面的相应层段。
2.3 烃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2.3.1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
德令哈拗陷中侏罗统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范围较宽,一般自nC14延至nC33和nC35,少数
可延至nC37和nC38。正构烷烃的主峰碳数多为nC23和nC25,也有前伸至nC21、nC19,甚至nC17和nC18,还有少数后延至nC27或nC29。正构烷烃分布在nC21或nC23之后往往呈奇数碳优势,范围多数是nC23~nC33,这是煤系地层未熟和低熟烃源岩的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类异戊二烯烷烃分布有3种类型(图5):①姥鲛烷优势型,分布于Ⅲ区(约占23.81%),展现
出沼泽成煤环境。而很多煤和碳质泥岩的Pr/nC17>1,为1.27~1.627,表明了煤和碳质泥岩出露地表时间长,遭受到一定强度的生物降解作用,使正构烷烃降解散失,异构的姥鲛烷含量相对增多,超过了正十七烷,遂使本应比值小于1的反而大于1了。②姥植均势型,Pr/Ph比值分布于1~2之间,位于Ⅱ区的有13个样品(约占30.95%),主要以J2d6和J2d7的灰黑泥岩、油页岩为主,且半数以上样品Pr/nC17<0.5(0.21~0.49,约占53.9%),表明沉积时水域比较宽阔,为浅湖相-较深湖相沉积。③植烷优势型,有45.24%岩样Pr/Ph<1.0,分布于Ⅰ区,均为J2d5、J2d6、J2d7的泥岩及油页岩。这些岩样的Pr/nC17比值多数小于0.5,高者也在0.53~0.72之间,表明有机质是在较强还原环境下沉积,更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和向油气转化
图5 中侏罗统烃源岩Pr/nC
17
和Pr/Ph比值关系图Fig.5 Relationship map of Pr/nC17and Pr/Ph
ratios of Middle Jurassic source rocks2.3.2 萜类化合物
中侏罗统烃源岩多数的长链三环萜烷含量很低,仅显示C19、C20和四环二萜烷,这正是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要母质的腐殖型有机质特征,也是成煤型岩系的有机质组成特征。从长链三环萜烷的内部组成来看,多数以C20为主峰,占总量的42.22%;以C19为主峰的占6.67%,表明以C19和C20为主峰的煤、碳质泥岩和一些层理面含碳屑的泥岩或与薄煤层呈互层、夹于煤层之间的泥岩是在沼泽环境下沉积的腐殖型有机质。以C21为主峰的占22.22%,且随着C21的增大C23也上升,而以高等植物为母质来源的C24、C25和C27四环二萜烷含量却在下降,说明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输入
·
·
第2期陈迎宾等: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拗陷中侏罗统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的减少,从沼泽环境进入浅湖环境。以C23为主峰的占28.89%,其特征是长链三环萜烷系列呈倒“V”形分布,且C24四环二萜烷含量低,并缺失C25、C27四环二萜烷;结合伽马蜡烷含量低、nC18>Ph及植烷优势的特征,可以认为德令哈拗陷中侏罗统为淡水沉积环境,且有较深湖-深湖相发育[13,14]。
五环三萜烷主要是C27~C35的藿烷系列。非藿烷类有高等植物为母质的C30伽马羽扇烷,含量虽然不高,但分布十分明显(γ-羽扇烷/C30H比值为0.024~0.092)。来自水生生物的伽马蜡烷含量低,有时检测不出(γ-蜡烷/C30H比值为0.014~0.13),说明以高等植物有机质为主要母源的沼泽和滨、浅湖环境缺少形成伽马蜡烷的生源物质。藿烷系列中以C30为最高峰(J2d4~J2d6),也是五环三萜烷系列的最高峰,C29藿烷次之。在一些成熟度低的岩样,以C27βα构型为最高峰(少数J2d5煤和J2d7泥岩)。C32以上的升藿烷含量低,且C32H~C35H含量依次降低,C35H的五升藿烷含量往往检测不出。这些特征也说明中侏罗统属淡水沉积环境。
2.3.3 甾烷
德令哈拗陷中侏罗统烃源岩孕甾烷和来自水生藻类的甲基甾烷含量很低,C29的βα和αβ型重排甾烷含量高,C29βα重排甾烷含量甚至超过C27ααα20R甾烷,这些都是煤系地层有机质的特点。
规则甾烷的ααα20R内部组成基本上是C29甾烷占优势,来自低等水生生物有机质的C27甾烷含量低,使C27、C28和C2920R甾烷呈倒“L”形分布,也证实中侏罗统源岩的母质构成主要来自高等植物有机质。大煤沟和旺尕秀的J2d6泥岩来自低等水生生物的C27甾烷质量分数超过C28甾烷,呈C29>C27>C28型分布,特别是大煤沟和旺尕秀的J2d7油页岩虽仍是C29>C27>C28式分布,但C27甾烷含量超过30%的样品约占38.46%。而大煤沟J2d6泥岩和旺尕秀J2d7油页岩2个样品的C27甾烷含量还超过C29甾烷(图6),表明大煤沟和旺尕秀地区存在较深水的湖相沉积[15]。
2.4 有机质的成熟度及其成烃演化阶段
有机质的成熟程度和成烃演化阶段是油气形成潜能评价的主要指标,也是决定油气勘探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德令哈拗陷没有钻达中侏罗统的
图6 中侏罗统烃源岩规则甾烷组成三角图
Fig.6 Triangular diagram of regular sterane
component of Middle Jurassic source rocks
井,只能依据露头剖面的有机地化资料(表3)来探讨其热演化特征。
2.4.1 镜质体反射率
中侏罗统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Ro)变化范围在0.53%~1.16%之间,总体成熟度不高,且具有自下而上Ro值变小的趋势。具体来看,J2d4和J2d5烃源岩Ro值介于1.09%~1.16%之间,成熟度较高,为成熟烃源岩;J2d6和J2d7烃源岩Ro值为0.53%~0.85%,处于未熟-低熟阶段。除煤岩外,大煤沟地区J2d6和J2d7烃源岩Ro值为0.53%~0.66%,有机质成熟度最低,大多处于未熟阶段;旺尕秀地区为0.7%~0.85%,成熟度最高,多为低熟的烃源岩。
2.4.2 生物标志化合物
中侏罗统烃源岩正构烷烃CPI值变化较大,分布在1.27~3.39;OEP值从1.0增至3.99,多数超过1.20:表明中侏罗统的有机质尚处于未熟和低熟阶段。这与tmax多数小于440℃,Ro值整体偏低是符合的。
藿烷的C31H22R/22(R+S)与Ts/Tm比值,都是成熟度参数,当比值超过0.5时进入生烃门限。根据分析结果,只有J2d6和J2d7的少数泥岩和个别油页岩达到这一阶段,而其他层段大都还未进入生烃门限。花石沟和旺尕秀的一些泥岩这两项比值均超过0.55,已进入成熟或高熟阶段。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8卷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47: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786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泥岩   源岩   碳质   烃源   拗陷   含量   统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