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O2运输船氨燃料与货物的组合储存舱


一种co2运输船氨燃料与货物的组合储存舱
技术领域
1.本发明属于船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氧化碳运输船氨燃料与货物的组合储存舱。


背景技术:



2.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通常采用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简称ccs)来处理二氧化碳的排放,在ccs处理过程中需要将捕集的二氧化碳运输至特定的区域进行封存,例如冰岛封存、深海封存、地质封存等。由于二氧化碳的运输量大,比如,中国的二氧化碳运输到冰岛封存,这一过程涉及到长距离的海上运输,因此co2运输船是这一实施方式的主要手段。
3.海上运输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为增加船舶的运载量,二氧化碳通常采用半冷半压(温度约为-49℃,压力约为0.7mpa)的方式,以液态形式进行存储运输。半冷半压式的储存方式要求罐体具备一定的承压能力,因此采用c型罐储存液态二氧化碳。但是c型罐圆柱体的形状与船体货舱长方体的形状完全不同,这样将c型罐放置在货舱中,会造成c型罐与货舱之间存在大量未被利用的空间,有严重的“亏舱”现象,也就是说船体的货舱空间很大,但装载的二氧化碳的量并不是很大,降低了对船舶货舱空间的利用率。
4.为了减少半冷半压c型储罐与外界环境的渗透热,需要在co2储罐上设置较厚的保温层。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外界环境温度通常按照45℃工况进行设计,液态二氧化碳与外界环境的温差高达94℃,尽管储罐外设置了保温层,还是不可避免会产生二氧化碳的蒸发气(简称bog),且船舶运输二氧化碳时的航线较长,运输过程中会有大量bog产生。
5.氨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是绿船舶最理想的燃料之一,因此选用氨作为co2运输船的动力装置的燃料更符合“零碳”排放的理念。由于氨燃料的发热值约为18mj/kg,密度约为617kg/m3,而燃油的发热值为42mj/kg,密度约为980kg/m3,并且考虑到保温层的厚度,所以相同发热值所需的氨燃料的体积约为燃油的4倍,即氨燃料舱的体积约为燃油舱的4倍。氨燃料在船舶上通常以液态形式进行储存,氨燃料的储存温度(-33.6℃)较低,且易燃易爆,具有腐蚀性,考虑到液氨的储存要求较高,不能像燃油一样在船舶的双层底、隔舱等狭小的“犄角旮旯”处设置燃料舱,原因是:一方面,每一个燃料舱都需要单独设置保温层,制造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设置在“犄角旮旯”燃料舱的数目多,且形状怪异,表面积大,这样会大大增加液氨和外界环境的换热面积,增加液氨的蒸发率,而且这种储存方式安全隐患大,不符合船舶液化气体储存的规范。因此需要在船舶上单独设置燃料舱来集中储存液氨燃料,会占据较多的船体空间。此外,由于氨动力co2运输船的航线长,需要携带的氨燃料量更大,因此在co2运输船上单独设置氨燃料舱占据的船体空间更多,严重影响了船舶的货舱空间,进而影响了船舶二氧化碳的载货量,因此液氨燃料在船舶上的储存是一个非常大的技术难题。
6.基于此,若是能提出一种co2运输船氨燃料与货物的组合储存舱,将液氨直接储存在放置co2储罐的货舱内,这样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液态二氧化碳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减少二
氧化碳bog的产生,还可以大大增加船舶货舱的空间,使得货舱的空间得到有效利用,这种方法具有非常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提出一种co2运输船氨燃料与货物的组合储存舱,将液氨燃料直接储存在放置co2储罐的货舱内,使co2储罐浸没在液氨燃料中,大大降低了液态二氧化碳与外界环境(即液氨,-33.6℃)的温差,减少了二氧化碳bog的产生,并且可以利用液氨燃料的冷能对二氧化碳产生的bog进行再液化处理。本发明无需单独设置氨燃料舱,大大增加了船舶货舱的空间,并且使得co2储罐与货舱之间的大量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8.本发明提出了一种co2运输船氨燃料与货物的组合储存舱,包括co2储罐、驳运泵、增压泵、冷凝器、缸套水加热器、气体压缩机、膨胀阀、燃料储存舱。
9.所述co2储罐放置在燃料储存舱中,储罐外设有保温层;所述燃料储存舱内装有液氨燃料,舱外设有保温层;所述组合储存舱由co2储罐和燃料储存舱组成。
10.所述驳运泵、增压泵、冷凝器、缸套水加热器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最终管道通向船舶主机,组成氨燃料供给系统。所述驳运泵安装在燃料储存舱内。
11.所述co2储罐、气体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组成二氧化碳bog再液化处理系统。
12.在船舶航行过程中,燃料储存舱内的液氨燃料通过驳运泵从燃料储存舱驳运出来,然后利用增压泵对管道里的液氨燃料进行增压,增压后的液氨燃料在冷凝器中与冷媒进行换热,然后进入缸套水加热器,通过缸套水加热器把液氨燃料加热到供给温度,满足船舶主机的进气温度,供船舶主机使用。
13.在二氧化碳bog再液化处理系统中,co2储罐内产生的bog通过管道进入气体压缩机,气体压缩机将bog压缩至较高温度和压力的气态,然后进入冷凝器中与液氨进行换热,bog被冷却液化,之后液态二氧化碳经膨胀阀减压后回流至co2储罐。
14.进一步的,为合理利用船体空间,本发明无需单独设置燃料舱,将液氨燃料储存在燃料储存舱中,使co2储罐浸没在液氨燃料中。
15.本发明有益效果:
16.1.本发明应用在以氨燃料为动力的co2运输船上,巧妙的将燃料舱与货舱结合,使co2储罐浸没在液氨燃料中,合理利用了液氨燃料的冷能,大大降低了液态二氧化碳与外界环境的温差,进而降低了二氧化碳bog的蒸发率。
17.2.本发明通过将燃料舱与货舱巧妙结合,利用组合储存舱同时储存液氨燃料和液态二氧化碳,船舶无需单独设置燃料舱,提高了船舶货舱空间的利用率,大大增加了液态二氧化碳的载货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18.3.本发明在co2运输船返回装货港时,组合储存舱内的液氨燃料会使co2储罐始终保持较低的温度,在重新加注二氧化碳时,co2储罐无须进行预冷操作,简化了二氧化碳货物的装卸流程,提升二氧化碳的运输效率。
附图说明
19.图1组合储存舱在船舶上分布示意图;
20.图2单个组合储存舱横剖面视图;
21.图3本发明系统图;
22.附图中:1.co2储罐;2.驳运泵;3.增压泵;4.冷凝器;5.缸套水加热器;6.气体压缩机;7.膨胀阀;8.燃料储存舱。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24.一种co2运输船氨燃料与货物的组合储存舱,如图1、图2和3所示,包括:co2储罐1、驳运泵2、增压泵3、冷凝器4、缸套水加热器5、气体压缩机6、膨胀阀7、燃料储存舱8。
25.本发明系统应用在以液氨燃料为动力的液化二氧化碳运输船上,所述co2储罐1放置在货舱即燃料储存舱8中,储罐外设有保温层;所述燃料储存舱8共有3个,舱内装有液氨燃料,舱外设有保温层;所述组合储存舱由co2储罐1和燃料储存舱8组成。所述组合储存舱设置在甲板之下;所述驳运泵2、增压泵3、冷凝器4、缸套水加热器5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最终管道通向船舶主机,组成氨燃料供给系统。其中,所述驳运泵2安装在燃料储存舱8内,驳运泵2用来将燃料储存舱8中的液氨燃料驳运出来;所述增压泵3用来对管路中的液氨燃料进行增压;所述冷凝器4用来将增压后的液氨燃料在冷凝器4中与冷媒进行换热;所述缸套水加热器5用来将液氨燃料加热到供给温度,满足船舶主机的进气温度,供船舶主机使用。所述co2储罐1、气体压缩机6、冷凝器4、膨胀阀7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组成二氧化碳bog再液化处理系统。其中,所述气体压缩机6用来将二氧化碳的bog进行压缩;所述膨胀阀7用来将液化后的液态二氧化碳进行节流降压。
26.在船舶航行过程中,燃料储存舱8内的液氨燃料通过驳运泵2从燃料储存舱8内被驳运出来,然后利用增压泵3对管道里的液氨燃料进行增压,增压后的液氨燃料在冷凝器4中与冷媒进行换热,然后进入缸套水加热器5,通过缸套水加热器5把液氨燃料加热到供给温度,满足船舶主机的进气温度,供船舶主机使用。
27.由于外界环境与co2储罐1的温差,不可避免会产生二氧化碳bog,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外界环境温度按照45℃工况进行设计,传统的半冷半压c型储罐,液态二氧化碳与外界环境的温差高达94℃。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将燃料舱与货舱巧妙结合,将液氨燃料直接储存在放置co2储罐1的货舱内,使co2储罐1浸没在液氨燃料中,为二氧化碳的储存提供了良好的外界环境。在本发明中,由于液氨在大气压力下的温度为-33.6℃,使得co2储罐1与外界环境(即液氨,-33.6℃)的温差降为15.4℃,因此co2储罐1与外界环境的温差明显降低,co2储罐1无需设置较厚的保温层,即可使二氧化碳bog的蒸发率显著降低,进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28.本发明通过将燃料舱与货舱巧妙结合,利用组合储存舱同时储存液氨燃料和液态二氧化碳,船舶无需单独设置较大的燃料舱,大大增加了船舶货舱的空间,并且将液氨燃料储存在co2储罐1与货舱之间未被利用的空间内,提高了船舶货舱空间的利用率。通过本发明可以大大增加了液态二氧化碳的载货量,提高船舶的营运效益,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29.进一步的,为了解决液氨燃料在船舶上的储存难题,本发明将液氨燃料储存在燃料储存舱8中,舱外设有保温层以减少液氨的蒸发。
30.在二氧化碳bog再液化处理系统中,co2储罐1内产生的二氧化碳bog通过管道进入气体压缩机6,气体压缩机6将bog压缩至较高温度和压力,然后进入冷凝器4中与液氨进行换热,bog被冷却液化,之后液态二氧化碳经膨胀阀7减压后流回至co2储罐1。
31.船舶航行时会消耗组合储存舱的液氨燃料,即使随着液氨燃料的使用,co2储罐1部分罐体处于液氨液面以上,但是液氨bog的温度在组合储存舱中依然接近-33.6℃,所以co2储罐1与环境的温差依然很小,因此随着液氨燃料的消耗,二氧化碳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基本不会发生变化,保持在15.4℃,所以co2储罐1内始终有较小的二氧化碳bog蒸发率。
32.传统的co2运输船返回装货港进行下一次装货时,co2储罐1会恢复至常温,空的co2储罐1在重新加注低温的液态二氧化碳时需提前对罐体进行预冷,以避免co2储罐1在未预冷条件下加注二氧化碳而产生热应力。本发明将co2储罐1放在液氨燃料中,当co2运输船返回装货港进行下一次的装货时,由于组合储存舱内会剩余部分液氨燃料,co2储罐1能保持始终较低的温度,所以co2储罐1不必进行预冷操作,能够简化二氧化碳运输时的加注程序,提升二氧化碳的运输效率。
33.船舶在航行过程中燃用液氨燃料,同时消耗3个组合储存舱中的液氨燃料,并且保证每一个组合储存舱内的液氨燃料的消耗量相等。以中国到冰岛的航线为例,由于船舶运输二氧化碳时的航线较长,氨燃料的需求量很大,船舶上储存着大量的液氨燃料,将二氧化碳从中国运输至冰岛时,组合储存舱内会剩余较多的燃料。因此该航线中液态二氧化碳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基本保持不变,co2储罐1内具有较小的二氧化碳bog的蒸发率。
34.在船舶航行过程中,co2储罐1产生的bog通过再液化处理系统进行再液化,将液氨燃料作为冷凝器4的冷源,利用液氨的冷能再液化处理二氧化碳bog。由于液氨的温度很低,与液态二氧化碳的温度相近,利用液氨的冷能可以显著降低bog再液化处理系统的能耗。
35.为了进一步降低再液化处理系统的功耗,本发明可以采用间歇处理的方式将产生的bog再液化处理。当co2储罐1内bog的压力低于设定的下限值时,bog再液化处理系统停止工作,当co2储罐1内bog的压力高于设定的上限值时,bog再液化处理系统重新开始工作。
36.本发明中的液氨燃料储存在co2储罐1与货舱之间未被利用的空间,随着氨燃料的燃用,液氨燃料的液位会发生变化,但无论液氨燃料的液位如何变化,由于组合储存舱内设有co2储罐1,如图3所示,液氨的自由液面都很小,对船舶稳性的影响微乎其微,完全符合船舶稳性的要求。
37.本发明中船舶上设置了3个组合储存舱,但实际上组合储存舱的数量可根据船长适当增减。
38.上述以一个组合储存舱为例介绍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在co2运输船中的所有货舱均应用本发明货舱,实施方式与上述相同。
39.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先实施方式,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co2运输船氨燃料与货物的组合储存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co2储罐(1)、驳运泵(2)、增压泵(3)、冷凝器(4)、缸套水加热器(5)、气体压缩机(6)、膨胀阀(7)、燃料储存舱(8);所述co2储罐(1)放置在燃料储存舱(8)中,co2储罐(1)外设有保温层;所述燃料储存舱(8)内装有液氨燃料;所述组合储存舱由co2储罐(1)和燃料储存舱(8)组成;所述组合储存舱设置在甲板之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o2运输船氨燃料与货物的组合储存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储存舱(8)外设有较厚的保温层,以减少液氨的蒸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o2运输船氨燃料与货物的组合储存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驳运泵(2)、增压泵(3)、冷凝器(4)、缸套水加热器(5)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最终管道通向船舶主机,组成氨燃料供给系统。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CO2运输船氨燃料与货物的组合储存舱,巧妙的将氨动力CO2运输船的燃料舱与货舱结合,使CO2储罐浸没在液氨燃料中,利用液氨燃料的冷能降低了液态二氧化碳与外界环境的温差,降低二氧化碳BOG的蒸发率;并且CO2运输船返回装货港时,CO2储罐的温度较低,在重新加注二氧化碳时CO2储罐无须进行预冷操作。另外,本发明利用组合储存舱同时储存液氨燃料和液态二氧化碳,船舶无需单独设置较大的燃料舱,提高了船舶货舱空间的利用率,解决了液氨燃料在船舶上储存的技术难题;同时大大增加了液态二氧化碳的载货量,提高了船舶的营运效益,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技术研发人员:

刘亚琦 李博洋 吴昱辰 姜浩 鲁捷 张荣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青岛科技大学

技术研发日:

2022.10.27

技术公布日:

2022/12/16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6:27: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76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燃料   储罐   液氨   组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