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湿地保护-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门作文素材集锦

湿地保护
湿地保护解读
作为“地球之肾”,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考察中强调湿地的重要性,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一直牵挂于心。
“不能同自然争夺发展空间”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深入安徽考察调研。
入汛后,安徽南北三线作战,防汛救灾任务艰巨。连续超警戒水位后,合肥市主动启用巢湖周边的生态湿地蓄洪区,上拦、下排、边分、固堤,有效缓解了合肥市的防汛压力。湿地,成为防汛抗洪的一道“生态大坝”。
在详细了解了巢湖防汛救灾和固坝巡堤查险工作后,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生态湿地蓄洪区的定位和规划,防止被侵占蚕食,保护好生态湿地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
“洪水退后,要防止蓄洪区内出现水退人进的现象。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不能同自然争夺发展空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只有日常对湿地加以珍惜爱护,才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充分发挥湿地的作用。
“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习近平的话语重心长。
“湿地贵在原生态”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
“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看到水草丰美、绿意盎然的西溪湿地,习近平指出保护湿地原生态的重要性。他尤其强调了4个“不能”: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众共享的绿空间。
习近平对于城市湿地的关注和保护,体现了他对城市发展方向的把握,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持,对人民利益的重视。
“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总书记谆谆嘱托。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不仅是对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提
出的期望,也为其他城市的发展和治理明确了方向。
“我们不能吃子孙饭,要造福人类”
2020年1月20日,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察看滇池保护治理情况。
滇池湖面面积300余平方公里,是云南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20世纪90年代,滇池水质逐渐恶化为劣Ⅴ类,成为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经过多年不懈治理,滇池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这颗镶嵌在云南昆明的宝石得以重现光彩。
“长远来讲,我们不能吃子孙饭,要造福人类。要继续抓下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在详细询问了滇池保护治理和水质改善情况后,习近平语重心长。他鼓励道,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这不是习近平第一次在云南考察时关心湿地生态。2015年1月在洱海边,习近平也仔细察看了湿地生态保护情况。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面对洱海美景,习近平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
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
习近平对云南湿地保护作出的指导,正体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洞庭湖,是三湘儿女的母亲湖。洞庭湖4个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达3076平方公里,占长江中下游7
省市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实地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情况时,前往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华龙码头,察看非法砂石码头取缔及整治复绿、湿地修复情况。
春末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里芦苇成荫,江水中江豚腾跃,一片勃勃生机。
君山华龙码头地处长江干流河滩,这个曾经污水横流的非法砂石码头,经过整治复绿、湿地修复,面貌焕然一新。
湿地修复是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众的热切期盼。
“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考察中,习近平的话,是鞭策,也是鼓励。
“塌陷区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发展之路”
徐州面积最大、沉降最严重的采煤塌陷地,满目疮痍、稼穑不生……这是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采煤塌陷区整治前神农码头的真实写照。
2017年12月,习近平来到神农码头时,曾经荒芜的采煤塌陷区经过生态修复、景观构建,已蝶生态浮床
变成湖阔景美的国家湿地公园。
看到湿地公园新貌,习近平幽默地称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
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习近平指出做好这篇文章的关键: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塌陷区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发展之路,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总书记期望殷殷。
湿地保护优质时评
01将湿地打造成身边的“诗意家园”
2月2日,是第25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为“湿地与水-同生命,互相依”。
碧涛万顷,雾霭苍茫。水草丰茂,鸟禽成。今年入冬以来,越冬候鸟频频出现在太湖沿岸,其中不乏罕见的珍稀品种。各类鸟儿或在湖水中畅游、或在芦苇间穿行、或在浅滩处嬉戏,成了苏城冬日一道灵动的风景线。
这些越冬候鸟活动的区域统称为“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繁殖和越冬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曾经,不少湿地在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下被侵占蚕食,为城市发展和农业开垦“让步”,湿地萎缩、湿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一系列生态问题随之而来。
湿地保护刻不容缓,为了让人们进一步关注湿地资源保护,了解其在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1年起,每年的2月2日被设为“世界湿地日”。
近年来,在地方湿地保护管理制度的框架下,各地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我国的湿地保护面积逐渐增大。2020年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一份数据:“十三五”期间,通过采取政策、法律、科学等
综合措施,我国新增湿地面积300多万亩,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5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而在2015年至2019年期间,苏州市15个湿地公园内鸟的种类、种数量分别增加
46.2%、94.9%。
作为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屏障,近年来,苏州吴中区打造了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陆续完成了太湖西茭咀滩涂整治、太湖围网拆除、东西大圩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传统养殖池塘退养整治、内湖及通湖河道杂船整治、太湖禁捕退捕等工作。水岸同治,多管齐下,共同勾画出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同心圆,为湿地绿发展赋能。
当湿地成为城市生活的“生态绿心”,湿地的保护则不能局限于单一领域,各方力量都要参与进来:要立足可持续发展,注重挖掘其文化内涵,使湿地美学与人文遗产有机结合,成为彰显城市脉搏与社会文
明程度的重要“景观”;要加强宣传引导,用好各类湿地资源,以多种形式推进科普宣教活动,培养湿地情怀;要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出发,打破自然资本与绿金融资本的隔阂,尝试将湿地保护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2021年1月20日,湿地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十四
五”规划也指出:要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保护湿地,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文明。保护湿地,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未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里的湿地,不仅有鸟禽、水草,更寄托着古人“在水一方”的情怀与理想,让我们一起承袭古人智慧,将湿地打造成今天的诗意家园。
02湿地不“失地”提升生态民生幸福感
3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这是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水道如巷,河汊如网,约68%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幽雅。习近平说,湿地是地球之肾,湿地开发要以生态保护为主。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众共享的绿意空间。
姹紫嫣红的花卉,风光旖旎的春,深厚的文化积淀,加上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演绎着生态密码,成为旅游中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在这里寻生活的诗意。当下,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人的梦想。要不断创新城市生态治理,以守护好湿地为突破口,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闯关探路,着力改善“生态民生”。
湿地不失地,守住开发保护底线。2016年,潭丰洋土地平整项目被紧急叫停后,当地村民一片叫好,随后,海口市政府对潭丰洋湿地全面摸底调查,把13193公顷湿地纳入生态红线保护范围,不得随意开发。
水退为田、水漫为洋。“如果通过合理利用湿地,以最小规模的干扰来获取人类所需要的利益,可以达到一个可持续的发展。但如果只是一味地索取和开发,破坏了湿地以及它的功能,那就会给湿地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湿地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在人与湿地相处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守住底线,保持平衡。
保持原滋味,落实湿地保护责任。湿地保护,落实责任是关键。要创新落实好“河长制”、“湾长制”等治理制度,将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等指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制度体系,对保护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追责。要做好湿地环境保护“加减法”。一方面植树造林,扩大种植面积;种花种草,让环境更优美;另一方面,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关闭严重污染企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污水净化、垃圾分类处理、“厕所革命”同步跟进。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非法捕杀行为,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
既解决好老问题,又要预防和处理好新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切实保护好、治理好。
涵养新业态,拓展湿地文化灵韵。“通过浮床种植水生蔬菜、水生花卉,水中套养鳝鱼、泥鳅,多物种的平衡稳定存在也增加湿地的生态多样性,同时水生蔬菜、水生花卉的根系很长,在生长过程中还会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2018年,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名单公布并进行授牌。这是湿地文化的传播的开端。湿地开发与保护不能追求一时的“时髦”,失了原味,显得“不地道”,要因地制宜,根据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人民众的期盼,精心设计,长远规范。同时,要探索绿产业,让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产业发展协同共生,让湿地入梦,寻味乡愁。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把湿地保护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以更加有力的措施,统筹推进生态和旅游,力求保护利用相得益彰,不断提升生态民生幸福感。
03努力让湿地成为诗意的栖居之地
今年2月2日是第23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与气候变化。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如今“在水一方”的意境是否仅停留在诗中、歌中和青
春的回忆中?随着城市发展和农业开垦,世界上的湿地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关于特别是作为
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发布报告,1970年至2015年短短45年间,全球35%的湿地已经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沙尘暴、海啸、酸雨等更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严重影响地球生态系统。
保护湿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自然解决方案。湿地是稳定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湿地拥有卓越的碳汇能力,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以泥炭地为例,仅覆盖约全
球陆地面积的3%,却储存了约30%的陆地碳,是全球森林碳储量的两倍;沿海湿地红树林存储的碳是热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9:32: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749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生态   保护   发展   城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