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相寺45龛浮雕建筑的文化涵义

124
冲相寺45龛浮雕建筑的文化涵义
李东风1  秦 苗2
浮雕画(1,2,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 637009)
摘 要:中国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因材质原因不易保存。虽然现存隋唐时期的建筑遗存很少,但我们可以通
过与之同时期的其他媒介材料了解其时的建筑特点。四川地区现存有大量隋唐时期的石窟造像遗迹中,就有浮雕建筑,位于四川省广安市的冲相寺石窟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即以冲相寺石窟中的浮雕建筑为例,通过对45龛中浮雕建筑的分析,从其结构及文化涵义方面探索隋唐建筑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冲相寺;石窟浮雕建筑;文化涵义
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18)03-124-05
收稿日期:2018-07-21
项目基金: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川渝明清建筑木雕艺术资源数据库”(项目编号:14YJC760065)的阶段性成果;
西华师范大学“明清四川乡土民居的形态体系与地域流变研究”课题基本科研业务费资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李东风(1967-),男,陕西省绥德县人。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秦  苗(1992-),女,成都市人。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广安市位于四川东北部,春秋战国时期为巴地。秦、汉属巴郡宕渠县。①隋属渠州賓城县。唐先后属渠州始安县和渠江县。宋太祖置“广安军”,②
广安之名由此始。隋唐时期广安为入蜀米仓道东路要道之上,由兴元府(今南郑)南下,翻大、小巴山,过米仓山,进入巴中,再沿巴河、渠江南下可达重庆。冲相寺位于广安肖溪镇东北部,渠江北岸,是米仓道转水路进入巴蜀腹地必经之地,是连接汉中、巴蜀的交通要道和文化交流通道。宋元时期由于米仓道战事频繁,冲相寺逐渐走向衰落。尚存的造像遗迹多为隋唐时期,以唐为主,除造像外还保留摩崖石刻数十方,其中有浮雕建筑。五代宋次之,明、清、民国极少见。
在解析浮雕冲相寺45龛浮雕建筑前,先了解一下冲相寺的整体状况。冲相寺本名药寺,隋开皇八年(558)流江郡守袁君等立,唐改名为冲相
寺,为定光佛道场。
冲相寺尚存摩崖龛窟58个,造像261尊(不计浮雕),题刻77方。④分布于定光岩及其东西两侧和“狮子山”⑤的崖壁上,东西绵延数百米,造像凿于砂质岩上,风蚀剥落较为严重。造像题材多样,组合形式丰富。题材有锭光佛、七佛、释迦佛千手手观音、西方净土变等。组合形式有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天龙八部、七佛及二力士、二菩萨立像等。
冲相寺造像年代分为三个时期。⑥第一期隋代至初唐,下限到高宗时期。本期龛窟规模不大,多为中小型龛,主要分布在定光岩上。
龛窟型制有双层和单层两种,都装饰有尖顶龛楣。龛楣饰有几何纹,火焰纹、忍冬纹、缠枝
125
纹以及小化佛等。造像多为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的组合。其中有一龛为国内外罕见的单尊锭光佛立像,造像在题材、服饰和手印等方面都极具特。 第二期为盛唐时期,这一时期造像龛窟规模更大。
龛内空间布局也更加有序,人物较前期明显增多,出现人形化天龙八部、三佛、七佛等新内容。整体来看这一时期造像技术更加成熟,雕刻更加精细,造像的艺术感和美感大大提升,呈现出盛唐气象。第三期为中晚唐以后,该时期石窟数量较少,总体规模较小,亦有个别大气精美的龛。西方净土变、千手观音新题材在本期出现。人物形象方面显得较为呆板,比例不够合理,身材短粗,衣服厚重,造像水平明显下降。一、45龛概况
45龛属于上述的第三个时期,造像方面不及第二期,似乎在浮雕建筑上更下功夫,其建筑造型细致、严谨,为研究唐代建筑留下了宝贵的资料。45龛为方形单层平顶龛,平面呈长方形,立面呈方形,龛楣未有雕琢。
主尊像位于龛的正中央,身着通肩佛衣,屈双肘呈跏趺坐姿,莲花座为典型的唐代束腰式。底座下游莲茎,枝叶繁密、盘根错节,延伸至二菩萨体侧,一直到头顶。每片荷叶上雕一小人,各具形态,或结跏趺坐,或侧身作揖,或嬉戏。头部已毁,手残缺。头部后饰内层为太阳纹,外层为忍冬纹的头光,之上是华盖,有残。
主尊两边二菩萨立于束腰莲花座上,残缺较重,但能看出头光、僧带和天衣的痕迹。主尊莲座两侧各有一划船小人,皆手执木浆作划船状。底座下有一圆柱,圆柱下有一大一小两级环形平台,小环形平台上有浮雕小像,有的蹲坐,有的单膝跪地,但残损严重,具体难辨。较大环形平台上有一组浮雕众像,头部均残,上身坦露,肌肉健硕,席地而坐或双膝跪地。中间有身披帛带者两像,背后帛带翻飞。
在力求表现造像的同时,这一龛中将人物造像和建筑结合的较为完美。建筑充当了分割连接空间的作用,将主尊与二菩萨用三座浮雕阁楼联系起来,主尊头光后雕刻一层楼阁,楼顶有二神鸟振翅高飞。在楼阁两侧雕刻出才长廊,将众天将安插于此,毁坏较为严重,从残留形象能感受
到其造型的特点。天将左右的祥云上托是众仙人,其中外侧两祥云一直延伸至龛顶左右角。
连接长廊左右的是两层辅楼阁,上立数人,面部残缺,衣饰斑驳,或双手扶栏,凭栏远眺,或抱柱嬉戏,或手持杖端立;下层屋檐之上,即上层栏杆之外,亦雕数人,具体不识。左右楼阁下还各立一力士,残损严重,依稀可辨,体型伟岸,双臂张举,身披帛带。饰有圆形头光,雕太阳纹。
根据龛中的造像特点以及与《阿弥陀经》内
容比对,
可以判断45龛表现的 “阿弥陀经变图”,为中晚唐时期的造像西方净土变的内容表现,在各个地方的石窟造像及壁画中,都是较为宏大的场面,诸佛菩萨都身居庄严宏伟的殿宇,建筑是其必不可少的表现内容(见图1⑧
)。
图1
二、45龛浮雕建筑的文化涵义
1.世俗的建筑
马克思说:“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⑨建筑是围绕人的意志来建造的,即便是宗教建筑也是对世俗建筑的模仿。唐代是中国佛教思想建构完成的完成阶段,开启了“以儒释佛”之门 ,其中佛教建筑的世俗性就反映了这一点。这种世俗性首先体现在建筑的居住性质上,45龛中的浮雕楼阁建筑位于佛像的身后和菩萨的两侧,作为背景出现。
在敦煌经变壁画中建筑也是以背景的方式出现。即便是在神的世界里建筑也是住宅。这居住功能反映了中国建筑所表现的务实精神和实用理性,是入世的,与世俗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宗教建筑。[1](63)
其次表现在建筑的外部特征上。
45龛中间楼阁为单檐庑殿顶,左右两侧为重檐庑殿顶。屋顶平缓而舒展,屋檐朝下朝外延伸,向下庇护着芸芸众生,在宗教意义之外有着明显的世俗特征。再从建筑的总体布局上看,由于受石窟空间的限制以及雕凿的难度等因素,没有能
126
表现出完整的建筑布局。三座楼阁以长廊相连围合起来,呈半封闭式,采取了中国院落式和中轴式的布局,这是典型的传统建筑布局。中央为主殿体量较大,两侧为配殿。唐代寺院的布局也同样采取以殿堂、门廊等构成以庭院为单元的体建筑。(见图2⑩
)
图2
实际上是世俗建筑的佛教化。这种建筑结构渗透着以儒家伦理为主秩序观念,打破了佛教原先所具有
的彼岸与此岸。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界限,而向入世的中国传统儒家世俗思想靠拢。45龛建筑的整体形制在观念和仪式上都有神人同在的倾向,建筑不是孤立的宗教符号,而是入世的,与生活环境联系起来的殿宇与宗庙建筑,将佛的世界引入人间,空旷而亲切,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空间结构。
2.生命的建筑
台湾学者汉宝德在其《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一书中说到“在中国文化里,一方面建筑因其材料的选择有其生命,另一方面建筑造型表达了人对生命的期望。”[2](27)宗教建筑也同样如此。在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上,45龛中的浮雕建筑是仿木质结构的石头建筑,屋檐下的飞椽、斗拱、柱子等能看出来与木结构建筑一致。中国传统的恶木结构建筑是建筑构件形成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是古代有茂密的森林,取材方便。
另一方面中国人认为木在五行中方位东,象征生气,代表着勃发向上的生命力。石头只是建筑附件台基、台阶、砖瓦以及墓室建筑材料的选择。正因为木头这种材质,所以中国人不求原物长存。简单的说,中国人把建筑看成一种工具,一种象征。因此可以腐朽的木要比不会腐朽的石头更有生命的意义,能体现生生不息的生命观。即使在用石
头雕刻建筑时,也要表现其木质的特征,赋予石
图3
头木的生命力。
在材料的使用上选择木材之外,生命性的表现还体现在组合和建筑造型上,而生命性又离不开“气”。气从从自然界的天气状况到人的精神状态再到艺术表现中。《孟子》“气者,体之充也”,即徐复观所说的“生理的生命力”,人的生命活动的特征的表现。在绘画艺术中早在六朝时期就有“气韵生动”之说。李泽厚在《美学三书》中谈到:
“气的基本特征是一种诉诸感知的生命力”。[3](562)
同样建筑的生命性也要通过“气”表现出来的。
在建筑上则是飘逸、流动、轻盈之感。石头过于厚重,只有木材能表现。在石刻的建筑中,更难表现这种飘然轻巧之感,但古代工匠凭借高超的技艺做到了这一点。
冲相寺45龛的楼阁建筑中,曲线的屋檐、屋脊上的鸱吻、斗拱的排列穿插,柱子适宜的空间排列,三座楼阁高低错落有致的组合,予人以生动的感受,毫无石头的笨重。建筑造型上平缓的屋顶。翼角略微上翘,给人以坚如磐石的岿然之感,又如大鹏展翅,有欲飞之态。斗拱雄硕显得十分醒目,表现出唐代建筑强健、蓬勃、向上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化风格。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就在于将物质精神化、
生命化,中国的书法、国画都趋向飞舞,就是庄严的宗教建筑也有飞檐的舞姿。冲相寺45龛的建筑屋顶无例外地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特点(见图3)。
127
3.伦理的建筑
梁簌溟曾说:“社会秩序之建立,在世界各方一般地说无不从宗教迷信崇拜上开端,中国似乎亦难有例外。但中国人却是世界上唯一淡于宗教,远于宗教,可称非宗教的民族。”[4](68)而表现于建筑上则是中国的宗教建筑始终没有超出于人生之外,造成一种绝对的超世的形式与威严的气势。几千年的礼制传统文化思想,建立了“三纲五常”的伦理秩序观念。这种伦理秩序同样反映在45龛的建筑中,首先是空间建筑上的均衡、对称,主殿和两边的配殿基本对称。反映出中国人文化心理中追求一种中庸和谐的思想。其次龛中建筑主客关系分明,主殿位于中央,其体量高大,次要的楼阁殿宇分列于两旁体量小。是尊卑长幼的伦理关系的反映。“礼”的意识融合到古代大部分的建筑制式中,从上述45龛的建筑结构、形制、布局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伦理秩序观念。合“礼”的中国传统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标准,也是建筑形制的规范。
“礼”还体现在龛中建筑的细节部分,传统建筑几乎所有的细节都有规定,是“礼”的象征与载体。如,45龛中三座楼阁的斗拱样式各不相同,一定要有区别。这些斗拱位于楼阁外檐,称之为外檐铺作。我们
观察右侧两层阁楼的斗拱形制,可以看到,从上自下的装饰秩序,上层有柱头铺作三朵和转角铺作两朵,同时出两跳为六铺作,无补间铺。这种斗拱于山西佛光寺大殿的斗拱极相似。该层柱身较矮,
斗拱占上层建筑空间的一半,
图4
显得特别突出。
下层屋檐下是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形制上为五铺作。再看中央楼阁和左侧楼阁的斗拱结构相同为双杪斗拱,这种斗拱可见于西安大雁塔门楣石画上。从这些斗拱的结构组成可以看到,在表现建筑的美感同时,必须遵守规定,以“礼”建筑(见图4)。
总体而言45龛建筑斗拱上繁下简。这种实用结构的斗拱因其数量不同、型制不同也同样变成了表达社会伦理的符号。以及45龛建筑屋脊顶均为庑殿顶,这种型制只有宫殿和宗教建筑才可以使用,再次强调了伦理中身份的尊卑高低。综上所述中国的宗教建筑是溶于伦理之中,远于宗教,近于伦理。
中国传统建筑在功能上既有遮风避雨的作用,也有满足人的种种精神活动的作用,在审美、心理、伦理、宗教等方面都会有所体现。一方面建筑表现人自身需要的目的,另一方面建筑既成之后,以其形象反过来表述人和社会。所以建筑本身也被赋予了文化的、历史的等诸多含义。从冲相寺45龛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便是宗教建筑,无疑也反映了中国建筑中的世俗的、生命的、伦理的文化特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注释:
①参看《后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
②《太平寰宇记》卷56记载“宋太祖乾德六年于渠江县境内秀屏山下浓洄镇置广安军。”
③《广安州志》卷三十七《寺观志》 51龛《大唐渠州始安县冲相寺七佛龛铭碑》
④参看《嘉陵江流域石窟寺调查及研究》。
⑤ (清)周克堃《广安州新志》卷四《山川志》(民国十六年刻本,广安县教育局藏版)载:“冲相寺后山一名狮子山,正比渠县界……”,可见此时已有“狮子山”之称谓。
⑥蒋晓春:《嘉陵江流域石窟寺调查及研究》造像分期,内部课题报告,2016.
⑦据《阿弥陀经》说:“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诸无秧数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皆于七宝水池莲花中化生,长大皆作菩萨。”以及“八功德水”相符合。阿弥陀经》中所说的:
“其
128
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⑧图片由作者本人绘制。
⑨1842年11月30日马克思致阿卢格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十七。
⑩图片由作者本人绘制。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2]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梁漱溟.东方学术概观[M].成都:巴蜀书社,1986.
【责任编辑    徐英】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NO.45niche's relief architecture of Chong
Xiang Temple
Li Dongfeng 1  Qin Miao 2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buildings are made of wood, which is difficult to preserve due to material.Although there are few architectural remains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e can understand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iod through other media materials of the same period. The Chong Xiang temple Grottoes in Guang'an City, Sichuan Province, is one of the large number of relics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aking the relief architecture in ChongXiang temple Grotto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rch
itecture from it's structure and cultural mean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NO.45 niche of relief architecture.
Key words : Chong Xiang temple; grotto relief architecture; cultural meaning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2:26: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738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中国   造像   冲相   浮雕   时期   表现   伦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