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 负建筑 简介

隈研吾,1954年出生,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都市设计中心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在建筑界被誉为“新弥生派”的代表人物,其设计有着日本艺术品般朴素优雅的形式美。他曾受邀参加了“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设计了竹屋。
一.书名解释



  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新作《负建筑》,一经出版,就在业内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时间《负建筑》成为建筑设计领域里的畅销书目。《负建筑》也是隈研吾的代表作。可能大家会对这样的一个名字感到奇怪,负建筑是一种什么样的建筑?



  “负建筑”,顾名思义就是“胜建筑”的反义词。建筑作为凸出来的超大物体,它打破了自然物理结构,一定程度破坏了生态平衡,割裂了与自然界的天然联系,与文化出现差异性。高大
的建筑,往往浪费资源巨大,加上,建筑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性,赋予了人类对征服自然的心理。所以建筑,总是以“胜”的姿态的出现。而负建筑,则表现的是,安静、与自然融为一体、还原建筑本身的建筑。是与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建筑。该书的序言将负建筑,理解为适宜的建筑,我认为解释为“和谐的建筑”,或许更贴切一点。这就是本书书名的定义。



  二、内容介绍



  《负建筑》一书是隈研吾在1995年以后发表的文章的文集。
玻璃房子
在第一节《分割、批判、形式》里,主要讲解了建筑存在,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形式?

  1.在隈研吾看来,建筑令人生厌主要有三点理由:


  一是体积庞大,越建越大,越大越障眼,也越受到人们的厌恶。

  二是对物资消耗巨大,地球资源有限,并开始枯竭,对资源浪费巨大的建筑没有理由不受到人们的厌恶。

  三是不可逆转性——一旦完工就不可能轻易拆除。建筑的长寿,与人的生命相比,似乎是在嘲笑人类短暂的生命,由此可见,建筑物这种时刻张扬的不可逆转性实在令人生厌。

  但反过来,由于以上三点,又是建筑长处,与其他事物相比,强者的建筑毕竟显的稀少,因此又能得到宽容。

  2.论述经济、政策对房屋建设的影响。从分析了欧洲的公共集体住宅和美国住房贷款抵押政策,重点分析凯恩斯主义的“大建筑方案”的利弊。并对此进行了批判。

  3.建筑割裂是错误形态。他认为把建筑从周围环境中割裂、独立于周围环境的建筑物错误
的形态。与此不同的是,建造木建筑在时间上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在第二节《透明、民主与唯物论》里,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20世纪建筑领域里的风格派、民主主义的思想等建筑设计大师的作品与命运。重点分析了田园派的赖特,不与媒体合作的辛得勒,以及善于利用混凝土的阿伦·凯。指出了,在电脑绘图、设计技术发达的今天,建筑师作品逐渐失去个性的现象。

  其中,隈研吾是十分崇拜的赖特,他的流水别墅是经典之作。赖特曾夸张地说,“混凝土板是最便宜、也是最难看的一种材料”。即使使用混凝土,也是常常以面板的形式出现。这与现在的隈研吾颇有相似之处。



  二是作者个人对日本本土建筑、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等活动感受,论述了当今建筑领域的通病。

  日本有很多建筑大师,如村野、丹下健三,他们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吸取欧美精华,结合日本独特的茶室文化,建造茶室式风格建筑,屡获国际大奖。但日本的建筑物在现代表现的是一个不知道怎么看待建筑物的结症。突出的例子是“三爱梦幻中心”。地处东京银座繁华地带的“三爱梦幻中心”,在隈研吾看来,是百思不得其解,他形容到:我们可以说它是象征日本都市贫困的一道廉价风景。这里的都市是指建筑。因为三爱梦幻中心是建筑师在处理地段、市民感受、业主期望三方问题的一种折中设计,这个设计背离了建筑师初衷,建筑师没有勇气脱离世俗,其作品只能是一个失败的建筑,隐如,建筑师在权贵面前的人格丧失,所以,制造是都市的裂缝。

其次,作者通过1995年和2000年两次威尼斯双年展等活动,认为艺术被无情地改变了,处于艺术外围建筑也发生着改变。建筑更加赋予社会性,只有贴近民生的建筑才是艺术的生命。因为,在坂神这样的大地震面前,“给我一个家,让我看电视”的话语,比什么样建筑诉求更家能打动人心。




  在第三章节《品牌、虚拟、圈地运动》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这个火热的建筑世纪,建筑师的个性更加得到掩埋,知名品牌设计公司囊括了世界绝大多数官方设计市场,设计工作的机会流向了那些能够设计世界品牌的建筑师身上,世界各地的城市不断出现似曾相似的建筑风景。时至今日,而名牌建筑师们还在不断地重复已有的设计方案。因为,大量的设计任务,让他们没有精力思考如何设计与创新?





  归纳本书的言论,有以下几点表现突出:

  一是对纯混凝土的反感。他自己说:“混凝土盒子这样封闭的形式让我的身体感到难受。待在这样的盒子里,呼吸不畅、身体拘束、就连体温好像被吸走了似的,这种感觉是从哪里来的,我自己也说不清楚。”这与赖特的上面的一句话十分相似。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
表现突出:水/玻璃房子”的玻璃、“马头町广重美术馆”的杉木、“ONE 表参道”的落叶松、 “石的美术馆”的大理石……,他屏弃了钢筋混凝土,偏好选用新材料,无疑是最好的例证。在他看来,木结构建筑拥有和混凝土结构建筑完全不同的、统一的时间性。在建筑的过程中,没有所谓“突然”的这种时间概念。隈研吾不仅用塑料,也用日本传统“和纸”、竹子、木材、玻璃、泥砖、薄石板做建材,来体现他对负建筑的理念。他说,这些建材已经被使用上千年,经历过无数的风霜雨雪,没有道理一举被钢筋混凝土所取代。



  二是反对肆意高大的建筑。1995年1月的阪神大地震,9.11事件对他影响巨大,是促成隈研吾写该书的直接外在原因。在他看来,这些影响了世界的重大事件,实际上也对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建筑哲学的反诘(JI)。仅从阪神地震当中,隈研吾就发现了那些建筑物极其脆弱的一面。“这里所说的脆弱并非指建筑的物理属性或结构属性,而是指其私有属性”——破坏生活秩序,双重贷款增加生活负担。在他认为,在自然面前,这样的建筑非常脆弱。他认为,二战以后的建筑是世界上最不牢固的建筑。很多缺点在地震中暴露无遗;
很多建筑的使用寿命很短;房子的质量下降。在这样的房子里让我们远离自然。高大的建筑只是满足人们欲望与视觉的需要。加重了平民的生活负担。至于“9·11”,更是摧毁了人类对高层建筑,视觉期待的信心。“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的建筑呢?”隈研吾在这本《负建筑》一书中这样问道。



  三是极力反对凯恩斯大建筑理论,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其经济理论是:把建筑当作拉动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他认为,凯恩斯理论把建筑的负面因素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正面因素,却规避了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在他的理论影响之下,各国政府大兴土木,这一举措虽然在短时间内刺激了经济的发展,缓解了社会的矛盾,但长远看来,导致了20世纪成为建筑业巨大繁荣但却较少有建树的世纪。这是因为我们只关注建筑行为的社会效应,而对如何建造,建筑物应该以何种方式存在,它的质量如何控制等等关乎建筑本体的问题却无人问起。




  四是对建筑浪费大量资源,感到痛心。他说:“建筑物外观体积庞大并且对物质资料消耗严重,这是建筑物遭人厌恶的主要原因。他认为庞大的建筑,往往丑陋,给人无比的压抑。因为建筑物与自然,与周围的环境割裂。建筑物是在割裂的空间中建起完全自我独立的庞大建筑,“实在是一个惹眼而又略显孤寂的物体”。这一点,我也有同感。远的不说,近在眼前的钧瑶大厦,如果你站前楼前,好象被建筑压抑的喘不过气来,并且它还显得表现的一股盛气凌人,是体验不到愉悦的感觉。这种感觉或许太“胜”的有点过头。



  当然,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写的建筑书,在书中。作者经常将建筑与将经济学、媒介、国家政策放在一起,进行论证,阐明建筑的社会性。但对于负建筑,作者没有提炼更多的理论依据。正逢建筑工程规模扩大化的时代,隈研吾最常考虑的便是如何在大规模工程中发挥自然素材的长处,更广泛地应用自然素材。他可能认为,能做到这一点,“负建筑”也能成为“胜建筑”。




四.一点感受:



  一是隈研吾总是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建立在自然本质基础上,融入城市文化之中。他说,环境不仅仅是物理的也是文化的。每次我接手一个项目,都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对环境进行考察和研究,然后我会从中到一些基本元素,这样其他的问题,如平面、形态就会迎刃而解了。竹屋我到的基本元素是竹子,三里屯 SOHO我要用到的基本元素就是老三里屯中的“胡同”结构。这一点,与我们的新外滩项目的定位与推广思路吻合。



  二是,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在他看来,当时东京的建筑环境发展算是失败的:机械的重
复造房子,却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理念在后面支持。当时的日本人都希望快点面向未来,忽略了过去的重要,很多老的建筑被毁掉了。现在日本人终于意识到那是个错误。旧建筑就像人的记忆,不能没有。上一代的日本人凡事以美国作为样本,但是其实美国是一个没有记忆的国家,它的发展不合适我们历史文化悠久的亚洲国家,所以这一代日本人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国家的文化上。这一点,对于我们策划公司来说,是一个视角,我们在对建筑定位时候,就要挖掘自己城市的文化,用独特的地域文化,装饰房子,房子就有个性,就与众不同,就能使房子身价备增。



  三是,还建筑一个真实面目。隈研吾在倒数第二节里《“美”的终结》一文中指出,电脑处理技术,让建筑物图片不在表现出真实美。刊登在杂志上的建筑照片正在失去人们的信任。原因是在于,电脑处理、印刷技术能够改变建筑物颜,表现出一种与实物的巨大差异性。针对这一点,隈研吾提出了两个办法:一是用新闻报道的照片;二是营造一种艺术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没有人会关心建筑的真实美丑,我想他要表达的意思是一种文化感染。
翻译成中文,好象意境没有达到。另外的一个办法,就是让读者参与建筑施工过程,参与商品开发,体现建筑艺术。

五.隈研吾与中国



  隈研吾在国内其实已经有相当分量的作品:最早的就是长城脚下的公社,这间竹屋正在以各种方式被拷贝,这个场所也被多个品牌相中,进行公关活动。最近声名最大的,就是上海番禹路58号的“Z58”(中泰照明集团大楼),两年时间将一座空置的手表厂厂房改造成为一栋集展示、设计作业、办公为一体的复合建筑。这幢建筑中隈研吾没有回避用一些当代建筑工业材料,但营造的情境却丝毫不逊于“竹屋”——天顶、立面都采用了大量栅栏状排列,线条流畅,空间通透。 “竹屋”和“Z58”是他为中国人所熟知的主要作品。

  接下来,上海松江的博物馆、成都中国美术馆西南分馆、云南腾冲的旅游地产开发,而在杭州,千岛湖也有一个会所型别墅正在创意设计中……隈研吾正将他的 “负建筑“理论带到
国内很多地方。

  隈研吾的建筑风格对中国产生了多大影响还很难讲,但半透明的空间感、通透立面、开阔庭院、适度引入水、竹等元素装饰等特点,就上海范围内而言,近年来已经常见于艺术馆、酒店等设计中。



  《负建筑》可以看做是一本建筑批判书,但对什么样建筑是负建筑并没有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隈研吾给出了一个,他对建筑设计现实的诊断,却没有开出有效的处方。时代的发展方向只有圣人能够预料,“胜”的建筑仍然占据着这个时代的主流,但本书如果能唤起人们对“负”的希冀,我觉得《负建筑》一书已经达到目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40: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737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设计   日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