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及其雾化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雾化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及其雾化组件


背景技术:



2.目前网状发热片主要采用铁铬铝、镍铬或不锈钢材质,通过刻蚀工艺制作出蜂窝、棱形或矩形等图案,通过控制图案尺寸来调节发热片阻值和热量集中程度。将网状发热片贴在棉层表面加热雾化待雾化基质,棉层主要用于储存和传输待雾化基质,网状发热片主要用于加热雾化待雾化基质。
3.网状发热片阻值较大时,存在强度不足,装配到发热体中后,由于棉层的挤压作用,网状发热片会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形,影响雾化产生的气溶胶正常传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及其雾化组件,解决现有技术中发热片受到挤压发生较大形变影响气溶胶传输效率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雾化组件,雾化组件包括第一导液层、发热层和支撑层,第一导液层围设形成管状体,且管状体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中的一个为雾化面,另一个为吸液面;发热层设置于第一导液层的雾化面上;支撑层和发热层设置于第一导液层的同一侧,支撑层用于限制第一导液层发生形变;其中,支撑层包括环形支撑部,环形支撑部围设形成支撑环,支撑环套设于管状体设置发热层的表面,至少部分发热层与支撑环错位设置,发热层用于加热从吸液面传输至雾化面的待雾化基质。
6.其中,还包括雾化套筒,雾化套筒套设于第一导液层远离发热层的表面,雾化套筒和支撑环夹持第一导液层。
7.其中,还包括安装套筒,安装套筒套设于雾化套筒远离第一导液层的一侧表面,且安装套筒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液孔,进液孔用于将待雾化基质传输至第一导液层。
8.其中,还包括第二导液层,安装套筒与雾化套筒之间设置有间隙,第二导液层设置于间隙,用于将进液孔的待雾化基质传导至第一导液层。
9.其中,雾化套筒包括导液孔,导液孔与进液孔通过第二导液层连通,进液孔的待雾化基质通过导液孔传导至第一导液层。
10.其中,雾化套筒的底端外侧面上设置有台阶结构,台阶结构包括由雾化套筒的顶端到底端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第一台阶靠近雾化套筒的外侧面,第二台阶设置于第一台阶远离雾化套筒的一侧;其中,安装套筒的一端与第二台阶抵接,第二导液层的一端与第一台阶抵接。
11.其中,台阶结构仅包括第一台阶,第一台阶靠近雾化套筒的外侧面;其中,安装套筒的一端和第二导液层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台阶抵接,且安装套筒和第二导液层间隔设置。
12.其中,第一导液层的内表面为雾化面,第一导液层的外表面为吸液面,第一导液层
的雾化面围设形成雾化腔,发热层和支撑层设置于雾化腔且与第一导液件连接。
13.其中,环形支撑部设置于第一导液层和发热层之间,并在第一导液层和发热层之间形成有雾化间隙;或;环形支撑部设置于发热层远离第一导液层的一侧;或;环形支撑部与发热层同层设置,且环形支撑部和发热层均设置于第一导液层的雾化面上。
14.其中,至少一个环形支撑部设有至少一个窗口,部分发热层裸露于窗口。
15.其中,支撑层还包括与环形支撑部弯折连接的两个连接部,环形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子环形部,两个连接部分别设置于子环形部沿周向的两端,并配合构成窗口。
16.其中,窗口沿支撑环的周向的尺寸不小于发热层沿支撑环的周向的尺寸。
17.其中,环形支撑部包括两个子环形部,两个子环形部分别位于窗口沿支撑环轴向的两侧,两个子环形部层叠支撑于发热层上。
18.其中,两个子环形部分别与发热层沿支撑环轴向的两端层叠设置,以支撑发热层。
19.其中,支撑环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支撑环沿管状体的轴向相间隔设置,发热层设置于至少两个支撑环的一侧。
20.其中,发热层为发热网。
21.其中,发热网包括至少一个网孔部和至少两个加强条,每一网孔部沿周向的两侧均设有加强条,支撑环设置于网孔部和加强条的一侧,至少部分网孔部与支撑环错位设置。
22.其中,雾化套筒上设有夹持缝,连接部卡设于夹持缝。
23.其中,相邻的两个连接部层叠设置且相互抵接,并共同卡设于夹持缝。
24.其中,第一导液层包括环形导液部和两个卡设部,两个卡设部分别与环形导液部沿周向的两端弯折连接,且环形导液部与对应的环形支撑部层叠设置,卡设部与对应的连接部层叠设置且一并卡设于夹持缝。
25.其中,环形导液部、发热层和支撑环设置于雾化套筒内,卡设部和连接部向支撑环的外部延伸并卡设于夹持缝;或环形导液部、发热层和支撑环环绕雾化套筒的外侧壁设置,卡设部和连接部向支撑环的内部延伸并卡设于夹持缝。
2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第二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雾化器,雾化器包括上述的雾化组件。
2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第三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源组件和上述的雾化器,电源组件用于为雾化器供电并控制雾化器工作。
2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及其雾化组件。通过在第一导液层的雾化面的一侧设置支撑层,并由该支撑层形成用以层叠支撑第一导液层的支撑环,以增强第一导液层抵抗膨胀变形的能力,有效地降低了第一导液层膨胀使发热层受挤压向内塌陷变形的风险,进而可消除影响气溶胶正常传输的不利因素。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
其它的附图。
30.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如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中雾化组件一实施例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如图2所示雾化组件去除第二导液层和安装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是如图3所示雾化组件中第一导液层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是如图3所示雾化组件中支撑层的结构示意图;
35.图6是如图2所示雾化组件中支撑层、发热层和第一导液层组装后第一实施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36.图7是如图2所示雾化组件中支撑层、发热层和第一导液层组装后第二实施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37.图8是如图2所示雾化组件中支撑层、发热层和第一导液层组装后第三实施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38.图9是如图2所示雾化组件中支撑层、发热层和第一导液层组装后第四实施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39.图10是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中雾化组件另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41.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技术。
4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3.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44.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45.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300,该电子雾化装置300可用于待雾化基质的雾化。电子雾化装置300包括相互连接的雾化器100和电源组件200。雾化器100用于存储待雾化基质并雾化待雾化基质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待雾化基质可以是药液、植物草叶类液体等液态基质;雾化器100可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医疗、美容、休闲吸食等。
47.电源组件200与雾化器100连接,用于为雾化器100供电。电源组件200包括电池(图未示)、气流传感器(图未示)、控制器(图未示)等。电源组件200用于为雾化器100供电并控制雾化器100工作,以使得雾化器100能够雾化待雾化基质形成气溶胶;气流传感器用于检测电子雾化装置300中气流变化,控制器根据气流传感器检测到的气流变化启动电子雾化装置300。雾化器100与电源组件200可以是一体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当然,该电源组件200还包括电路板、支架等其它部件,这些部件的具体结构和功能与现有技术相同或相似,具体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48.请参阅图2和图3,图2是如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中雾化组件一实施例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如图2所示雾化组件去除第二导液层和安装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49.雾化器100包括雾化组件101,雾化组件101包括支撑层10、发热层20、第一导液层30、雾化套筒40、第二导液层50和安装套筒60。安装套筒60套设在雾化套筒40的外侧壁上,且与雾化套筒40的底端抵接。安装套筒60的内侧壁与雾化套筒40的外侧壁之间设置有储液间隙80,第二导液层50设置于储液间隙80内。第一导液层30、发热层20和支撑层10收容于雾化套筒40内。其中,第一导液层30环绕雾化套筒40的内侧壁设置,且第一导液层30紧贴雾化套筒40的内侧壁设置。发热层20设置于第一导液层30的雾化面33。支撑层10和发热层20设置于第一导液层30的同一侧,且支撑层10设置于发热层20远离第一导液层30的一侧,支撑层10用于限制第一导液层30发生形变。
50.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套筒60包括环形侧壁62,环形侧壁6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液孔61,进液孔61贯穿环形侧壁62的内外两侧。进液孔61连通储液间隙80和储液腔(图未示),用于将储液腔内的待雾化基质导入至储液间隙80。在本实施例中,进液孔61为多个,且多个进液孔61相互间隔设置。可选地,进液孔61也可以为一个。
51.第二导液层50环绕环形侧壁62的内侧壁设置,且第二导液层50与环形侧壁62的内侧壁和/或雾化套筒40的的外侧壁紧贴。也就是说,第二导液层50覆盖进液孔61靠近环形侧壁62内侧壁的一端。第二导液层50可以为有机棉、纤维棉或者成型棉等材料,其可以通过多层薄棉条包裹、单层成型棉包裹或者单层薄棉条卷绕多圈形成。
52.雾化套筒40为管状结构,至少部分雾化套筒40设置于安装套筒60内,且雾化套筒40与安装套筒60共轴设置。雾化套筒40的底部外侧壁上设置有台阶结构,安装套筒60的内侧壁与雾化套筒40外侧壁之间形成储液间隙80。雾化套筒40具有安装空间413,支撑层10、发热层20和第一导液层30设置于安装空间413内。雾化套筒40的侧壁设置有夹持缝411,夹持缝411为半开口u形缺口。第一导液层30和支撑层10层叠设置且部分卡设于雾化套筒40的夹持缝411。在不增加其他连接件的情况下,将第一导液层30和支撑层10利用夹持缝411进行固定,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雾化套筒40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液孔412,且导液孔412与夹持缝411间隔设置。当导液孔412为多个时,多个导液孔412相互间隔设置。导液孔412与储液间隙80连通。第二导液层50紧贴筒体41的外侧壁和/或安装套筒60的内侧壁。
也就是说,第二导液层50覆盖导液孔412的一端。导液孔412用于将第二导液层50内的待雾化基质传输至第一导液层30供发热层20加热雾化。台阶结构包括由雾化套筒40顶端到底端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台阶42和第二台阶43,第一台阶42靠近雾化套筒40的外侧壁,第二台阶43设置于第一台阶42远离雾化套筒40的外侧壁一侧。安装套筒60套设于雾化套筒40外围,且安装套筒60的底端与第二台阶43抵接。第二导液层50层叠设置于储液间隙80,并且第二导液层50的底端与第一台阶42抵接。可选地,台阶结构仅包括第一台阶42,第一台阶42靠近雾化套筒40的外侧面。安装套筒60的一端和第二导液层50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台阶抵接,且安装套筒60和第二导液层50间隔设置。台阶结构与雾化套筒40的侧壁呈l型。
53.请参阅图4,图4是如图3所示雾化组件中第一导液层的结构示意图。
54.第一导液层30设置于雾化套筒40内且与雾化套筒40的内侧壁紧密贴合。也就是说,第一导液层30覆盖雾化套筒40上的导液孔412远离第二导液层50的一端。即,第一导液层30和第二导液层50分别位于导液孔412的两端,以便于第二导液层50将储液间隙80的待雾化基质传输至第一导液层30。第一导液层30可以为有机棉、纤维棉或者成型棉等材料,其可以通过多层薄棉条包裹、单层成型棉包裹或者单层薄棉条卷绕多圈形成。
55.第一导液层30围设形成管状体,管状体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中的一个为雾化面33,另一个为吸液面34。即,第一导液层30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中的一个为雾化面33,另一个为吸液面34。第一导液层30的雾化面33围设形成雾化腔414。管状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液层30的内表面为雾化面33,外表面为吸液面34。第一导液层30可以仅包括环形导液部31,也可以包括环形导液部31和两个卡设部32。环形导液部31围设呈管状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液层30包括环形导液部31和两个卡设部32,两个卡设部32分别与环形导液部31沿周向的两端弯折连接。卡设部32与环形导液部31一体制成。环形导液部31设置于雾化套筒40内且与雾化套筒40的内侧壁紧贴,两个卡设部32卡设于雾化套筒40的夹持缝411内,可以相互平行设置,也可以呈一定角度设置,具体根据支撑层10的结构设计,此处不作限定。卡设部32通过夹持缝411与第二导液层50相接触,增大了第一导液层30的吸液面积,从而增强了吸液能力,加快了待雾化基质的传输效率。
56.发热层20设置于第一导液层30的雾化面33,用于加热雾化从第一导液层30的吸液面34传输至第一导液层30的雾化面33的待雾化基质。发热层20可以为多个。多个发热层20沿支撑层10的周向设置。发热层20可以为柔性发热膜、发热片或发热网等,发热层20的金属成分包括铂、金、银、银钯、银铂中的至少一种。
57.在本实施例中,发热层20为发热网,发热网包括至少一个网孔部21和两个加强条22,网孔部21沿支撑层10周向的两侧均设有加强条22,支撑层10设置于网孔部21和加强条22的一侧,网孔部21的一部分与支撑层10不重叠。设置的加强条22可以加强对发热层20自身的支撑,降低网孔部21变形的风险。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网孔部21沿支撑层10轴向的两端均可设置加强条22,此处不作过多限定。发热网可以为多个,多个发热网沿支撑环13周向依次分布。相邻两个发热网可以间隔设置。
58.请参阅图5和图6,图5是如图3所示雾化组件中支撑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如图2所示雾化组件中支撑层、发热层和第一导液层组装后第一实施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59.支撑层10可以仅包括环形支撑部11,也可以包括环形支撑部11和两个连接部12。环形支撑部11围设呈支撑环13,支撑环13套设于管状体的雾化面33的一侧。当支撑层10仅
包括环形支撑部11时,支撑环13沿径向压持固定发热层20于第一导液层30上。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层10包括环形支撑部11和两个连接部12,两个连接部12分别与环形支撑部11沿周向的两端弯折连接。环形支撑部11与两个连接部12一体制成。支撑层10的环形支撑部11围设呈支撑环13形成出气通道70,出气通道70用于传输雾化生成的气溶胶。其中,支撑层10为绝缘体且具有一定的耐热性,能耐受200℃~400℃的高温。具体地,支撑层10可以为聚酰亚胺膜、硅酸铝隔热纸等材料。发热层20设置于环形支撑部11远离第一导液层30的一侧。至少一个环形支撑部11沿周向分布有至少一个发热层20,且至少部分发热层20与支撑环13错位设置。也就是说,一个环形支撑部11沿周向分布有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发热层20或一个发热层20。第一导液层30设置于发热层20背离环形支撑部11的一侧,第一导液层30的卡设部32与连接部12一并卡设于夹持缝411内固定。第一导液层30具有弹性,将卡设部32与连接部12一并卡设于夹持缝411内,可使得夹持缝411对卡设部32的卡设更牢固,提高连接稳定性。其中,发热层20与支撑层10的环形支撑部11之间可以作固定连接,也可以只接触但不连接。例如,环形支撑部11可以与第一导液层30夹持发热层20,沿支撑环13的径向方向压持发热层20于第一导液层30上。环形支撑部11也可以与发热层20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在此不作限定。
60.支撑层10可以为多个,且多个支撑层10沿管状体的轴向间隔设置。每个支撑层10包括一个环形支撑部11和两个连接部12。沿管状体的轴向可以设置有多个支撑环13。在一实施例中,支撑环13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支撑环13沿支撑环13轴向相间隔设置,且发热层20设置于至少两个支撑环13靠近第一导液层30的一侧。
61.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层10为两个,两个环形支撑部11均为单个子环形部112,两个环形支撑部11的子环形部112分别设置于发热层20沿支撑环13轴向的两端。也就是说,两个子环形部112分别设置于发热层20的上端和下端,以支撑发热层20,避免发热层20变形影响气溶胶的输出效率。发热层20上端设置的支撑层10的两个连接部12沿子环形部112周向的两端弯折连接。发热层20下端设置的支撑层10的两个连接部12沿子环形部112周向的两端弯折连接。且发热层20上端相互连接的两个连接部12和发热层20下端相互连接的两个连接部12处于环形支撑部11的同一侧。为了便于制作安装,发热层20上端相互连接的两个连接部12和发热层20下端相互连接的两个连接部12与第一导液层30的两个卡设部32处于同一侧。即,第一导液层30的两个卡设部32之间夹设支撑层10的两个相互连接的连接部12,并共同卡设与夹持缝411。
62.请参阅图2和图7,图7是如图2所示雾化组件中支撑层、发热层和第一导液层组装后第二实施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63.一个支撑层10包括一个环形支撑部11和两个连接部12。相邻的两个连接部12相层叠设置且相互抵接,并共同卡设于夹持缝411。两个连接部12彼此相支撑,可增加支撑环13的刚度,使得支撑发热层20更稳固。至少一个环形支撑部11设置有至少一个窗口111。也就是说,一个环形支撑部11上可以设置一个窗口111,也可以设置多个窗口111。至少部分发热层20裸露于窗口111。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层10为一个,环形支撑部11的中部设置有一个窗口111。具体地,窗口111沿支撑环13的周向的尺寸不小于发热层20沿支撑环13的周向的尺寸,且发热层20不与连接部12重叠。也就是说,发热层20在第一导液层30远离筒体41的一侧可以围合形成闭合的管状结构,也可以围合形成非闭合的管状结构。发热层20自窗口111显
露的面积尽可能地大,可提高雾化效率。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两个连接部12分别靠近支撑环13的一端相互抵接,远离支撑环13的一端呈一定夹角设置,例如30
°
、40
°
或60
°
等。窗口111可设置于环形支撑部11的上部、下部、左侧或右侧中的至少一处,可以是封闭窗口111也可以是半封闭窗口111。窗口111形状可以为矩形、圆形、五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形状,优选窗口111为矩形,可以更好的裸露发热层20,增大雾化面积。
64.环形支撑部11包括至少一个子环形部112。至少一个子环形部112的周向两端分别连接两个连接部12。
65.在另一实施例中,环形支撑部11包括单个子环形部112。单个子环形部112沿支撑环13周向设置,子环形部112可以位于发热层20的上端或下端以及中间部分。单个子环形部112与两个连接部12配合形成一端敞口的窗口111。优选的,子环形部112可以位于发热层20的上端,以便于固定发热层20,避免影响气溶胶的出气通道70的尺寸,进而避免影响气溶胶的输出效率。
66.请参阅图8,图8是如图2所示雾化组件中支撑层、发热层和第一导液层组装后第三实施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67.在一实施例中,环形支撑部11包括两个子环形部112。两个子环形部112沿支撑环13轴向间隔设置,且两个子环形部112沿周向的一端连接同一连接部12,两个子环形部112沿周向的另一端连接另一连接部12。两个子环形部112和两个连接部12配合形成窗口111。两个子环形部112层叠支撑于发热层20沿支撑环13轴向的两端,提高了支撑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这样形成的窗口111越大,可增大发热层20的雾化面积,提高雾化效率。更进一步,在窗口111内设置有多个加强筋113,多个加强筋113交叉设置且与环形支撑部11一体制成。
6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液层30设置于发热层20背离环形支撑部11的一侧。可选地,第一导液层30也可以层叠设置于支撑环13背离发热层20的一侧。
69.请参阅图7和图9,图9是如图2所示雾化组件中支撑层、发热层和第一导液层组装后第四实施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70.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相比,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支撑层10与发热层20同层设置。
71.在本实施例中,发热层20与支撑环13均设置于第一导液层30的雾化面33,发热层20沿支撑环13轴向的两端与支撑环13完全错位设置。也就是说,发热层20完全裸露于窗口111。支撑环13沿径向压持第一导液层30,并在第一导液层30和发热层20之间形成有雾化间隙,充液时可在雾化间隙内形成液层,该雾化间隙由支撑层10的窗口111形成,发热层20工作时雾化该液层。
72.请参阅图3、图4、图5和图10,图10是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中雾化组件另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73.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导液层30层叠设置于支撑层10背离发热层20的一侧。环形导液部31、环形支撑部11和发热层20逐层环绕雾化套筒40的外侧壁设置,卡设部32和连接部12向支撑环13的内部延伸并卡设于夹持缝411。第一导液层30的环形导液部31与雾化套筒40外侧壁紧贴,支撑层10的环形支撑部11沿雾化套筒40轴向设置于环形导液部31远离雾化套筒40的一侧,发热层20设置于环形支撑部11远离发热层20的一侧。第一台阶42设置于雾化套筒40底端的外侧壁,第二台阶43设置于雾化套筒40底端的内侧壁,第一台阶42与
第二台阶43同层设置。环形导液部31、发热层20和支撑环13的底端与第一台阶42抵接。雾化组件101还包括外壳91,壳体91设置于发热层20远离雾化套筒40的一侧,且外壳91的底端与第一台阶42抵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液层30的外表面为雾化面33,第一导液层30的外表面与外壳91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作为雾化腔414。安装套筒60设置于雾化套筒40远离发热层20的一侧,安装套筒60与雾化套筒40之间具有间隙,第二导液层50设置于该间隙内,且安装套筒60和第二导液层50的一端分别抵接第二台阶43。
7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雾化组件。雾化组件包括第一导液层、发热层和支撑层,第一导液层围设形成管状体,且管状体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中的一个为雾化面,另一个为吸液面;发热层设置于第一导液层的雾化面上;支撑层和发热层设置于第一导液层的同一侧,支撑层用于限制第一导液层发生形变;其中,支撑层包括环形支撑部,环形支撑部围设形成支撑环,支撑环套设于管状体设置发热层的表面,至少部分发热层与支撑环错位设置,发热层用于加热从吸液面传输至雾化面的待雾化基质。通过在第一导液层的雾化面的一侧设置支撑层,并由该支撑层形成用以层叠支撑第一导液层的支撑环,以增强第一导液层抵抗膨胀变形的能力,有效地降低了第一导液层膨胀使发热层受挤压向内塌陷变形的风险,进而可消除影响气溶胶正常传输的不利因素。
75.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包括:第一导液层,所述第一导液层围设形成管状体,且所述管状体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中的一个为雾化面,另一个为吸液面;发热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液层的雾化面上;支撑层,所述支撑层和所述发热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液层的同一侧,所述支撑层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导液层发生形变;其中,所述支撑层包括环形支撑部,所述环形支撑部围设形成支撑环,所述支撑环套设于所述管状体设置所述发热层的表面,至少部分所述发热层与所述支撑环错位设置,所述发热层用于加热从所述吸液面传输至所述雾化面的待雾化基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雾化套筒,所述雾化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导液层远离所述发热层的表面,所述雾化套筒和所述支撑环夹持所述第一导液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套筒,所述安装套筒套设于所述雾化套筒远离所述第一导液层的一侧表面,且所述安装套筒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液孔,所述进液孔用于将所述待雾化基质传输至所述第一导液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导液层,所述安装套筒与所述雾化套筒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二导液层设置于所述间隙,用于将所述进液孔的待雾化基质传导至所述第一导液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套筒包括导液孔,所述导液孔与所述进液孔通过所述第二导液层连通,所述进液孔的待雾化基质通过所述导液孔传导至所述第一导液层。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套筒的底端外侧面上设置有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包括由所述雾化套筒的顶端到底端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所述第一台阶靠近所述雾化套筒的外侧面,所述第二台阶设置于所述第一台阶远离所述雾化套筒的一侧;其中,所述安装套筒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台阶抵接,所述第二导液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台阶抵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结构仅包括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靠近所述雾化套筒的外侧面;其中,所述安装套筒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导液层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台阶抵接,且所述安装套筒和所述第二导液层间隔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液层的内表面为所述雾化面,所述第一导液层的外表面为所述吸液面,所述第一导液层的雾化面围设形成雾化腔,所述发热层和所述支撑层设置于所述雾化腔且与所述第一导液件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液层和所述发热层之间,并在所述第一导液层和所述发热层之间形成有雾化间隙;或;所述环形支撑部设置于所述发热层远离所述第一导液层的一侧;或;所述环形支撑部与所述发热层同层设置,且所述环形支撑部和所述发热层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液层的雾化面上。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环形支撑部设有至少一个窗口,部分所述发热层裸露于所述窗口。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还包括与所述环形支撑
部弯折连接的两个连接部,所述环形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子环形部,所述两个连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子环形部沿周向的两端,并配合构成所述窗口。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口沿所述支撑环的周向的尺寸不小于所述发热层沿所述支撑环的周向的尺寸。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支撑部包括两个所述子环形部,两个所述子环形部分别位于所述窗口沿所述支撑环轴向的两侧,所述两个子环形部层叠支撑于所述发热层上。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子环形部分别与所述发热层沿所述支撑环轴向的两端层叠设置,以支撑所述发热层。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环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支撑环沿所述管状体的轴向相间隔设置,所述发热层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支撑环的一侧。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层为发热网。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网包括至少一个网孔部和至少两个加强条,每一所述网孔部沿周向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加强条,所述支撑环设置于所述网孔部和所述加强条的一侧,至少部分所述网孔部与所述支撑环错位设置。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套筒上设有夹持缝,所述连接部卡设于所述夹持缝。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部层叠设置且相互抵接,并共同卡设于所述夹持缝。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液层包括环形导液部和两个卡设部,所述两个卡设部分别与所述环形导液部沿周向的两端弯折连接,且所述环形导液部与对应的所述环形支撑部层叠设置,所述卡设部与对应的所述连接部层叠设置且一并卡设于所述夹持缝。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导液部、所述发热层和所述支撑环设置于所述雾化套筒内,所述卡设部和所述连接部向所述支撑环的外部延伸并卡设于所述夹持缝;或所述环形导液部、所述发热层和所述支撑环环绕所述雾化套筒的外侧壁设置,所述卡设部和所述连接部向所述支撑环的内部延伸并卡设于所述夹持缝。22.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23.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源组件和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雾化器,所述电源组件用于为所述雾化器供电并控制所述雾化器工作。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及其雾化组件。通过在第一导液层的雾化面的一侧设置支撑层,并由支撑层形成用以层叠支撑第一导液层的支撑环,以增强第一导液层抵抗膨胀变形的能力,有效地降低了第一导液层膨胀使发热层受挤压向内塌陷变形的风险,进而可消除影响气溶胶正常传输的不利因素。气溶胶正常传输的不利因素。气溶胶正常传输的不利因素。


技术研发人员:

傅显钧 唐光武 王凯成 段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14

技术公布日:

2022/12/12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1:48: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71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环形   套筒   组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