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卫星定位系统

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
导航卫星系统:
GPS
北斗
GLONASS
GALILEO
系统构成:
1.空间部分
2.用户接收处理部分
3.地面监控部分
1.空间部分
2.地面中心控制系统
3.用户终端
1.空间部分
2.地面支持系统
3.用户设备
卫星星座:
美国的GPS系统,由24颗(3颗为备用卫星)在轨卫星组成。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需要发射35颗卫星,系统将有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
21颗卫星,3颗备用卫星
欧盟主导的伽利略系统的目标是,耗资30亿欧元,共发射30颗卫星,其中27颗卫星为工作卫星,3颗为候补卫星
轨道倾角:
55度
64.8度
56度
56度
系统信号
L1,L2,P
L1,L2,S,P
E(1590MHz)、E(1561MHz)、E6(1269MHz)E5(1207MHz)
E5a~E5b,E6,E2-L1-E1
定位精度:
2.93m(民用)
0.293m(军用)
10m(民用)
10m
优于10m
定位原理:
测边交会定位
测边交会定位
测边交会定位
测边交会定位
一、 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1、简介:
GPS 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缩写,而其中文简称为“球位系”。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系统由28颗地球同步卫星组成(4颗为备用星),均匀地分布在距离地球20000公里高空的6个轨道面上。这些卫星与地面支撑系统组成网络,每隔13秒向全球用户播报一次其位置(经纬度)、速度、高度和时间信息,能使地球上任何地方的用户在任何时候都能利用GPS接收机同时收到至少4颗卫星的位置信息,应用差分定位原理计算确定自己的位置,精度约为10米。
2、特点:
全球、全天候工作。
定位精度高。单机定位精度优于10m,采用差分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
功能多,应用广。
高效率、操作简便、应用广泛。
二、俄罗斯GLONASS卫星导航系统
1、简介:
GLONASS星座由27颗工作星和3颗备份星组成, 所以GLONASS星座共由30颗卫星组成。27颗星均匀地分布在3个近圆形的轨道平面上,这三个轨道平面两两相隔120度,每个轨道面有8颗卫星,同平面内的卫星之间相隔45度,轨道高度2.36万公里,运行周期11小时15分,轨道倾角64.8度。
格洛纳斯卫星发射
2、特点:
抗干扰能力强
GLONASS系统采用了军民合用、不加密的开放政策
GLONASS系统采用频分多址(FDMA)方式,根据载波频率来区分不同卫星(GPS是码分多址(CDMA),根据调制码来区分卫星)。
3GLONASS与GPS不同之处
一是卫星发射频率不同。GPS的卫星信号采用码分多址体制,每颗卫星的信号频率和调制方式相同,不同卫星的信号靠不同的伪码区分。而GLONASS采用频分多址体制,卫星靠频率不同来区分,每组频率的伪随机码相同。由于卫星发射的载波频率不同,GLONASS可以防止整个卫星导航系统同时被敌方干扰,因而,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二是坐标系不同。GPS使用世界大地坐标系(WGS-84),而GLONASS使用前苏联地心坐标系(PE-90)。
三是时间标准不同。GPS系统时与世界协调时相关联,而GLONASS则与莫斯科标准时相关联。
格洛纳斯 - 将与GPS相当据全球按全网2007年5月24日报道,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副主任尤里·诺森科(YuryNosenko)23日称,Glonass全球定位系统将在2011年达到美国全球定位系统 (GPS) 的精度水平。这是他在在莫斯科举办的一次Glonass顶级设计专家新闻发布会议上宣布的,2011年之前将Glonass系统民用精度提高至一米。会上,负责建造Glonass卫星的公司总裁称,2007年底之前,将发射六颗Glonass-M卫星入轨。另有六颗将在2008年加入系统,首批两颗改进型Glonass-K卫星将于2009年发射。
4主要问题
1.目前GLONASS工作不稳定,卫星工作寿命短,在轨卫星只12颗;
2.GLONASS用户设备发展缓慢,生产厂家少,设备体积大而笨重;
3.由于GLONASS采用的是FDMA,所以用户接收机中频率综合器复杂;
4.对GPS/GLONASS兼容接收机,需解决两系统的时间和坐标系统问题。
三、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1、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
空间端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端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端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欧洲“伽利略”(GALILEO)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组成。中国此前已成功发射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和七颗北斗导航卫星,将在系统组网和试验基础上,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特点:
和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相比,增加了通讯功能。
全天候快速定位,与GPS精度相当
属于有源定位系统,系统容量有限,定位终端比较复杂
属于区域定位系统,目前只能为中国以及周边地区提供定位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计划由35颗卫星组成,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27颗中地球轨道卫星、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5颗静止轨道卫星定点位置为东经58.75°、80°、110.5°、140°、160°,中地球轨道卫星运行在3个轨道面上,轨道面之间为相隔120°均匀分布。
至2012年底北斗亚太区域导航正式开通时,已为正式系统发射了16颗卫星,其中14颗组网并提供服务,分别为5颗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均在倾角55°的轨道面上),4颗中地球轨道卫星(均在倾角55°的轨道面上)。
序号
卫星
发射日期
发射地点
火箭
运行轨道
使用状况
1
北斗-M1
2007年04月14日
西昌
长征三号甲
中地球轨道,高度21559×21518公里,倾角56.8°
试验星未使用
2
北斗-G2
空间导航
2009年04月15日
西昌
长征三号丙
有误差的地球静止轨道,高度36027×35539公里,倾角2.2°
失控未使用
3
北斗-G1
2010年01月17日
西昌
长征三号丙
地球静止轨道140.0°E,高度35807×35782公里,倾角1.6°
使用中
4
北斗-G3
2010年06月02日
西昌
长征三号丙
地球静止轨道110.6°E,高度35809×35777公里,倾角1.3°
使用中
5
北斗-IGSO1
2010年08月01日
西昌
长征三号甲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5916×35669公里,倾角54.6°
使用中
6
北斗-G4
2010年11月01日
西昌
长征三号丙
地球静止轨道160.0°E,高度35815×35772公里,倾角0.6°
使用中
7
北斗-IGSO2
2010年12月18日
西昌
长征三号甲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5883×35691公里,倾角54.8°
使用中
8
北斗-IGSO3
2011年04月10日
西昌
长征三号甲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5911×35690公里,倾角55.9°
使用中
9
北斗-IGSO4
2011年07月27日
西昌
长征三号甲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5879×35709公里,倾角54.9°
使用中
10
北斗-IGSO5
2011年12月02日
西昌
长征三号甲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5880×35710公里,倾角54.9°
使用中
11
北斗-G5
2012年02月25日
西昌
长征三号丙
地球静止轨道58.7°E,高度35801×35786公里,倾角1.4°
使用中
12
北斗-M3
2012年04月30日
西昌
长征三号乙
中地球轨道,高度21607×21463公里,倾角55.3°
使用中
13
北斗-M4
2012年04月30日
西昌
长征三号乙
中地球轨道,高度21617×21453公里,倾角55.2°
使用中
14
北斗-M5
2012年09月19日
西昌
长征三号乙
中地球轨道,高度21597×21473公里,倾角55.0°
使用中
15
北斗-M6
2012年09月19日
西昌
长征三号乙
中地球轨道,高度21576×21494公里,倾角55.1°
使用中
16
北斗-G6
2012年10月25日
西昌
长征三号丙
地球静止轨道80.2°E,高度35803×35783公里,倾角1.7°
使用中
3、信号传输
斗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码分多址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和伽利略定位系统一致,而不同于格洛纳斯系统的频分多址技术。两者相比,码分多址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在由L波段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选择码分多址是更妥当的方式。此外,码分多址的抗干扰性能,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性能更佳。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官方宣布,在L波段S波段发送导航信号,在L波段的B1、B2、B3频点上发送服务信号,包括开放的信号和需要授权的信号。
B1频点:1559.052MHz-1591.788MHz
B2频点:1166.220MHz-1217.370MHz
B3频点:1250.618MHz-1286.423MHz
国际电信联盟分配了E1(1590MHz)、E2(1561MHz)、E6(1269MHz)和E5B(1207MHz)四个波段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与伽利略定位系统使用或计划使用的波段
存在重合。然而,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频段先占先得政策,若北斗系统先行使用,即拥有使用相应频段的优先权。2007年,中国发射了北斗-M1,之后在相应波段上被检测到信号:1561.098MHz±2.046MHz, 1589.742MHz, 1207.14MHz±12MHz, 1268.52MHz±12MHz,以上波段与伽利略定位系统计划使用的波段重合,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L波段也有小部分重合。
北斗-M1是一个实验性的卫星,用于发射信号的测试和验证,并能以先占的原则确定对相应频率的使用权。北斗-M1卫星在E2、E5B、E6频段进行信号传输,传输的信号分成2类,分别被称作“I”和“Q”。“I”的信号具有较短的编码,可能会被用来作开放服务(民用),而“Q”部分的编码更长,且有更强的抗干扰性,可能会被用作需要授权的服务(军用)。
在北斗-M1发射后,法国、美国等工程师即展开了对信号的研究,研究者包括在中国引起热议的高杏欣,她和团队分析出了北斗-M1卫星的民用码信道编码方式并予以公开,但其研究内容与军用码的安全问题无关,事实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伽利略定位系统的民用码也早已被破解。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5:28: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659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系统   轨道   信号   地球   使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