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二)

“⼗四五”公共⽂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吧!
主要任务
(⼀)推进城乡公共⽂化服务体系⼀体建设
1.深⼊推进城乡公共⽂化服务标准化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全⾯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进⼀步明确现阶段基本公共⽂化服务范围和标准,强化保障能⼒。适应⾼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尽⼒⽽为,量⼒⽽⾏,推动进⼀步完善和提升省、市、县三级公共⽂化服务实施标准(服务⽬录),确保内容⽆缺项、⼈全覆盖、标准不攀⾼、财⼒有保障、服务可持续。发挥标准引领作⽤,进⼀步完善公共图书馆、⽂化馆(站)和基层综合性⽂化服务中⼼等公共⽂化机构建设、管理、服务和评价标准规范,健全城乡公共⽂化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和评估,提升公共⽂化服务质量。建⽴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标准实施效果、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民众精神⽂化需求等因素,适时调整相关标准。
2.完善城乡公共⽂化服务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图书馆、⽂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提升县级公共图书馆、⽂化馆统筹协调、组织指导、服务援助能⼒,依托具备条件的乡镇综合⽂化站、村级综合性⽂化服务中⼼
录播服务和社会性⽂化机构等,设⽴分馆或基层服务点。⿎励以市为单位,增加社保卡⽂化功能,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实现免注册借阅,⾯向全民开展服务。推进城乡“结对⼦、种⽂化”,加强城市对农村⽂化建设的对⼝帮扶,形成常态化⼯作机制。创新实施⽂化惠民⼯程,引导优质⽂化资源和⽂化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积极开展流动⽂化服务,通过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艺⼩分队等形式,把慰问演出、⽂艺辅导、展览讲座等⽂化活动内容送到百姓⾝边。持续实施“戏曲进乡村”活动。实施城乡⽰范性⽂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城乡志愿服务⼈员的交流互动和共同提升。
3.以⽂化繁荣助⼒乡村振兴。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有标准、有⽹络、有内容、有⼈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县乡村公共⽂化设施、资源、组织体系等⽅⾯的优势,强化⽂明实践功能,推动与新时代⽂明实践中⼼融合发展。深⼊开展乡镇综合⽂化站专项治理,完善效能建设长效机制。提升基层综合性⽂化服务中⼼功能。因地制宜建设⽂化礼堂、⽂化⼴场、乡村戏台、⾮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保护利⽤乡村传统⽂化,盘活乡村⽂化资源,重塑乡村⽂化⽣态。加强“中国民间⽂化艺术之乡”建设管理,开展“艺术乡村”建设试点,使艺术融⼊乡⼟,提升乡村⽂化建设品质。⿎励开展乡村节⽇民俗活动,举办“村晚”等众⼴泛参与的⽂化活动。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乡村⽹红,开展民族民俗⽂化旅游⽰范区建设试点,规划打造⼀批兼具教育性、艺术性、体验性的乡村旅游线路,推进乡村⽂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4.创新培育城市公共⽂化空间。坚持“⼈民城市”建设理念,提升城市⽂化治理能⼒,努⼒形成优质均衡,
便捷⾼效的公共⽂化设施⽹络,创新拓展公共空间,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推动将公共⽂化设施建设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根据⼈⼝分布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格局,提升覆盖能⼒。新建公共⽂化设施要在征求公众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适当向城乡结合部和远郊区县倾斜,补齐薄弱地区建设短板。落实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公共⽂化设施要求,编实织密基层公共⽂化设施⽹络。加快推动社区⽂化“嵌⼊式”服务,将⽂化创意融⼊社区⽣活场景。推动将社区⽂化设施建设纳⼊城市更新计划,⿎励社会⼒量参与,结合⽼旧⼩区、⽼旧⼚区、城中村等改造,创新打造⼀批具有鲜明特⾊和⼈⽂品质的新型公共⽂化空间。
专栏2 城乡⽂化惠民⼯程
项⽬1:中国民间⽂化艺术之乡项⽬。组织开展“中国民间⽂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加强建设管理。将中国民间⽂化艺术之乡建设作为新时期乡村公共⽂化服务创新发展和乡村优秀传统⽂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抓⼿,打造“⼀乡”“⼀品”“⼀艺”“⼀店”“⼀景”的乡村⽂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项⽬2:戏曲进乡村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式,为脱贫县所辖乡镇每两个⽉配送⼀场以地⽅戏为主的演出,满⾜当地⼈民众的看戏需求,同时带动地⽅戏曲传承发展。
项⽬3:民族民俗⽂化旅游⽰范区项⽬。修订、实施《民族民俗⽂化旅游⽰范区认定》国家标准,开展民族民俗⽂化旅游⽰范区建设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打造⼀批民族民俗⽂化旅游资源丰富、特⾊鲜明
、旅游功能强的⽰范区域,助⼒乡村振兴。
项⽬4:乡村⽹红培育计划。以“我的家乡我代⾔”为主题,依托各级⽂化馆(站),采⽤微综艺新媒体节⽬形式,⼴泛发掘、培育⼀批优秀“乡村⽹红”,推介乡村⽂化和旅游资源,引领乡风⽂明建设。
(⼆)建设以⼈为中⼼的图书馆
1.推进公共图书馆功能转型升级。适应⾼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公共图书馆向“以⼈为中⼼”转型,建设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现代图书馆,将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滋养民族⼼灵、培育⽂化⾃信的重要场所。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积极配合各级党委政府中⼼⼯作和社会领域发展重点,充分发挥⽂献保障和智库作⽤,建设区域创新⽂献⽀持中⼼。持续优化资源建设⽅式,完善⽂献保障体系,提升服务能⼒,创新服务⽅式,建设区域性知识、信息和学习中⼼。优化公共图书馆环境和功能,营造融⼊⼈民众⽇常⽣活的⾼品质⽂化空间,建设有温度的⽂化社交中⼼。拓展与深化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励⽀持各级公共图书馆推出⼀批⽰范引领作⽤强的创新项⽬。探索创新基层图书馆运营模式,结合总分馆制建设,试点推进建设⼀批管理先进、特⾊鲜明、与社区融合共⽣的主题性阅读场所。
2.⼴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不断丰富以阅读为核⼼的综合性⽂化服务,建设书⾹社会。围绕世界读书⽇、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以及
重⼤节庆活动,深⼊开展系列阅读推⼴活动。加⼤党史、新中国史、改⾰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重点出版物的阅读内容引领。树⽴“⼤阅读”“悦读”等现代理念,创新活动⽅式,培育⼀批具有时代感的城乡阅读品牌。⾼度重视未成年⼈阅读习惯培养。进⼀步丰富亲⼦阅读活动。实施青少年阅读素养提升计划,推荐⼀批⾼质量少年⼉童图书。主动适应公众阅读习惯和媒介传播⽅式变化,通过新媒体⼴泛开展在线阅读推⼴活动,吸引更多众特别是年轻⼈参与。加强与出版社、品牌书店、上⽹服务场所和互联⽹平台等合作,联合开展阅读推⼴活动。依托公共图书馆汇聚、培育⼀批领读者、阅读推⼴⼈、阅读社。推⼴读者积分激励机制。
3.加强古籍整理保护和传承利⽤。结合实施中华⽂化资源普查⼯程,深⼊开展古籍普查,全⾯掌握海内外古籍存藏情况。加强古籍分级分类保护,完善国家、省级珍贵古籍名录和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选制度。组织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命⽂献与民国时期⽂献保护计划、《中华传统⽂化百部经典》编纂、珍贵濒危古籍抢救保护等项⽬。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永乐⼤典》、敦煌⽂献、藏⽂古籍以及黄河流域、⼤运河沿线相关古籍的保护修复⼯作。推进国家⽂献储备库建设。加强古籍保护数字化建设,实施中华古籍影像数据库、全⽂数据库、⼤数据平台等建设项⽬,促进古籍数字资源便捷使⽤和开放共享。促进古籍保护成果整理出版,加强古籍再⽣性保护和揭⽰利⽤。加强古籍在公共⽂化服务中的应⽤。组织开展古籍知识讲座、展览、互动体验、数字化体验等推⼴活动,实施中华经典诵读⼯程和中华经典传习计划,加强古籍创意产品开发,让书写在古籍⾥的⽂字活起来。加强古籍保护、传承、利⽤⼈才培养。
专栏3 公共图书馆发展
项⽬5:全民阅读项⽬。将推进全民阅读作为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充分利⽤资源、设施、空间、⼈才等⽅⾯优势,⼴泛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创新服务⽅式,打造阅读品牌。
项⽬6:国家⽂献储备库建设项⽬。完成国家⽂献储备库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完善国家图书馆国家⽂献信息资源总库的总体规划和业务布局,充分利⽤数字化、缩微复制、影印出版等⼿段,以同城灾备和异地灾备相结合的⽅式,实现国家⽂献信息的永久、安全战略保存。
项⽬7:《永乐⼤典》保护传承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国内外各收藏机构存藏《永乐⼤典》收集整理⼯作,对国内存藏《永乐⼤典》开展全⽂数字化建设,推进海外存藏《永乐⼤典》的数字化回归,做好《永乐⼤典》研究和整理出版⼯作,筹建《永乐⼤典》研究中⼼,推动《永乐⼤典》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三)繁荣众⽂艺
1.⼴泛开展众⽂艺创作和活动。充分发挥⽂化馆在繁荣众⽂艺⼯作中的重要作⽤,加强现代⽂化馆建设。坚持深⼊⽣活,扎根⼈民,以社会主义核⼼价值观为引领,把提⾼质量作为众⽂艺作品的⽣命线,推动各门类众⽂艺精品创作。精准把握众⽂艺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开展重要主题创作,
展现百姓⽣活,表达⼈民⼼声,抒写伟⼤时代。深⼊开展中国⽂化艺术政府奖——星奖评奖⼯作,充分发挥⽰范引领作⽤。积极开展众⽂艺创作展演展⽰活动。健全众性⽂化活动机制。在建党100周年等重⼤节点和“七⼀”、国庆等重要节⽇开展主题⽂艺活动,旗帜鲜明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注⼊时代精神和⼈⽂内涵,创新开展传统民俗⽂化活动。引导众⽂化活动与时俱进,推动内容和形式深度创新。开展百姓⼤舞台、市民⽂化节、民歌⼤会、⼤众合唱节、⼴场舞⽰范展⽰等众喜闻乐见的⽂化活动,形成⼀批有影响⼒的城乡众⽂化品牌。
2.实施全民艺术普及⼯程。扎根时代⽣活,遵循美育特点,深⼊开展全民艺术普及⼯作。将全民艺术普及作为公共⽂化服务的重要品牌,推动各地设⽴全民艺术普及周、举办全民艺术节,增强社会影响⼒。坚持以众基本⽂化艺术需求为导向,推进全民艺术知识普及、欣赏普及、技能普及和活动普及,把⽂化馆打造成为城乡居民的终⾝美育学校。各级⽂化馆(站)要将全民艺术普及作为免费开放的重要内容,常年举办公益性⽂化艺术讲座、展演、展览、展⽰和培训活动。培育全民艺术普及推⼴⼈。搭建艺术普及推⼴平台,统筹组织艺术考级等社会培训机构开展艺术公益培训和展演展
⽰活动,加强社会艺术普及服务。依托国家公共⽂化云平台,建⽴全民艺术普及云,实现全民艺术普及的线上线下有效联动。推动乡村艺术普及,结合民情、民风、民俗,策划实施民间艺术普及活动,激发乡村⽂化活⼒。组织全民艺术普及成果展⽰活动。
3.培育⼀批扎根基层的众⽂艺团队和⽂艺⾻⼲。尊重⼈民主体地位,使⼴⼤⼈民众真正成为⽂化建设的参与者、展⽰者、欣赏者、分享者。挖掘选拔⼀批有热情、有才华的优秀⽂艺⼈才,通过加强艺术培训,建⽴作品研讨提升机制,搭建演出展⽰平台等措施,造就⼀⼤批本⼟化的众⽂化创作和活动“带头⼈”,引导、带动城乡众在⽂化⽣活中当主⾓、唱⼤戏。积极培育、发展众⽂艺团队。以县为单位建⽴众⽂艺团队、⽂化⾻⼲信息库。进⼀步壮⼤⽂化馆馆办⽂艺团队,吸纳、培养优秀众⽂艺⼈才,打造⼀批在当地城乡众中有⼴泛影响的品牌团队。加⼤对⼴场舞、合唱等众⾃发性⽂艺团队的扶持引导,在歌舞编排、⾻⼲培训、器材配备上提供服务保障。建⽴优秀众⽂化团队展⽰平台,在全国各地培育⼀批⽰范性众⽂艺团队。⿎励各地对优秀众⽂艺团队予以表彰奖励。
专栏4 众⽂艺
项⽬9:星奖。创新开展“星奖”评奖⼯作,评选出⼀批全国众⽂艺的代表性作品,充分发挥⽰范作⽤,带动优秀众⽂艺作品创作。通过巡演、⽹上展播等⽅式,加强“星奖”获奖作品展⽰推⼴。
项⽬10:全民艺术普及项⽬。以众基本⽂化艺术需求为导向,推进全民艺术知识普及、艺术欣赏普及、艺术技能普及和艺术活动普及,提⾼众审美品位,使艺术融⼊⽇常⽣活。培育⼀批长期活跃在基层、深受众喜爱的众⽂艺⾻⼲和优秀团队,带动众性⽂化活动的⼴泛开展。搭建全民艺术普及云平台,建设全国艺术普及师资库、艺术普及课程库,通过线上线下有效联动,实现全民艺术普及导航服务。
项⽬11:“⼤家唱”众歌咏活动。推动中国少年⼉童合唱节、中国⽼年合唱节向“⼤家唱”众歌咏活动转变,利⽤线上线下结合的⽅式,⾯向全国征集、展⽰⼀批有特⾊、有影响⼒的歌唱作品及优秀歌唱团队、歌⼿,展⽰众歌唱风采。在合唱节参赛、评选⽅⾯降低门槛,突出众性和普惠化,带动更多众参与。
项⽬12:“村晚”项⽬。引导“村晚”由春节期间集中开展向节⽇期间常态化开展延伸,由侧重⽂艺演出活动向众⽂艺展⽰、特⾊⽂化传承、好物美景推介等内容相结合的综合性节庆活动转变。通过“村晚”,展⽰农村众精神风貌、传承优秀乡⼟⽂化、助⼒乡村振兴。
项⽬13:⼴场舞活动。每年围绕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主题,举办全国⼴场舞活动,带动各地⼴泛开展主题性⼴场舞活动。依托⾏业组织和社会⼒量,征集推出⼀批“⼴场舞带头⼈”“优秀⼴场舞团队”“众最喜爱的⼴场舞”“最受欢迎的⼴场舞曲”,健全⽀持⼴场舞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
项⽬14:“百姓⼤舞台”⽹络众⽂化品牌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络直录播等⽅式,挖掘、展⽰各地优秀众⽂化活动,培育、提升各地众⽂化活动品牌,打造众⽂化活动的⼤集成、⼤展台。
编辑:刘茸
蒲城县妇联官⽅平台
关爱妇⼥⼉童
家家幸福安康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8:2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627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设   活动   艺术   群众   服务   开展   普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