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挂标识牌防外渗药物(参考)

需要挂标识牌防外渗药物(参考)
第一篇:需要挂标识牌防外渗药物(参考)
需要挂标识牌防外渗药物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但若发生在关节处,范围大,药物刺激大,组织坏死严重,会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将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中有一些药物由于药物本身的刺激性、高渗性或高浓度等因素,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在管理上将这些药物归类为防外渗的重点药物。
根据药物的性质将防外渗重点药物分为以下类别:
一、化学药物(肿瘤化疗药物)
1.无刺激物:门冬酰胺酶、博来霉素、阿糖胞苷、甲氨喋呤、氟尿嘧啶 2.刺激物:VP-
16、M-
26、环磷酰胺、异环磷 奥沙利铂 紫杉醇
3.腐蚀性(发泡性)药物:防线菌素D(更生霉素)、蒽环类(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去甲氧柔红霉素)、碱类(长春新碱、长春的新)、氮芥
二、非化学药物
1.电解质:碳酸氢钠、氯化钾
2.高渗物:50%葡萄糖,浓电解质,20%甘露醇,白蛋白、丙种球蛋白、悬浮红细胞、甘油果糖
3.静脉高营养药物:氨基酸、脂肪乳,TPN(700~12300)、大于10%葡萄糖 4.血管收缩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 5.钙剂:10%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6.抗生素:强力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 7.强碱类药物:苯妥英钠、硫妥英钠、氨茶碱 8.其他:碘造影剂
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尼莫地平、(注:标“红”有资料明确指出会出现坏死的药物,此四种药物说明书上没有指出会出现坏死,但《静脉输液护理指南》中有明确指出,其余说明书有明确指出)
说明书指出有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的药物: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克林霉素、林可霉素、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头孢呋辛、头孢拉定、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西丁、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复方氨基酸、果糖、葡萄糖注射液、K3针、尿激酶、安乃近、氯化钾、硝普钠、更昔洛韦、奥曲肽、七叶皂苷、乌司他丁、氯丙嗪、、绒促性素、丙酸睾酮、丙泊酚、甘油果糖、、硫酸镁注射液、垂体后叶、(注:“绿”为在用药品)
第二篇:药物外渗
药物外渗的预防
氧氟沙星甘露醇1.1 提高穿刺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是
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1.2 血管的选择 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 刺,保护了血管。
1.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 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1.4 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透后导致的后果,输上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勿动静脉肢体,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1.5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注射部位,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1.6 做好患者的宣教 交待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1.7 正确拔针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或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 5~10min,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药物外渗的处理
2.1 小范围外渗(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 ,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2.2 大范围外渗 一般在药液外渗的48h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
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以用马铃薯、生姜外 敷。
2.3 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肿痛、肿胀、坏死。
2.4 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碘伏外涂。
处理
一般物外渗可不必处理,拔针之后不要热敷,因为针孔处还没有愈合,会引起炎症或造成针孔处渗血。加重肢体肿胀。热敷可以促使肢体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肿胀减退,应该在拔针后的两天后在热敷。
输液外渗在临床上很难避免,这与药物的刺激性、病人血管的通透性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我们的穿刺技术和巡视病房是否及时有关,这就关系到技术和责任心的问题。一旦外渗,
轻者致穿刺局部肿胀疼痛,若处理不当严重者可致组织坏死。
1苏打外渗: 局部用利多卡因+vatC封闭,再用硫酸镁湿敷
2甘露醇外渗: 普鲁卡因封闭,再用硫酸镁湿敷
3化疗药外渗: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基本处理原则:如果药物漏出血管外,或病人出现局部疼痛或烧灼感等可疑渗漏症状时,应按下列原则进行处理:
(1)立即停止药物注射,保留注射针头
(2)回抽残留的药物,回抽的血及液体量以3~5ml为宜
(3)在渗漏部位皮下多点注射相应的解毒剂或生理盐水2ml,普鲁卡因2ml(利多卡因2ml)、氟美松5mg溶液局部封闭。
(4)抬高患肢
(5)根据所用的抗癌药物,进行热敷或冷敷,疼痛剧烈者可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6)密切观察及随访
(7)出现组织破坏或溃疡时,应考虑手术切除
常用药物渗漏后的处理
(1)蒽环类抗生素:最佳方法是冰敷或冷敷。其机制为:○1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皮下组织对药物的吸收;○2减弱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的破坏能力,限制 损伤范围;○3减弱在炎症反应时释放的白细胞的破坏力和酶反应性。冰敷时间通常在最初72小时之内,每天冰敷4次,每次30分钟
(2)丝裂霉素:无论冷敷还是热敷,效果均不好。可在局部皮下注射维生素B6,与MMC形成复合物,减少对皮肤的损害
(3)vp_16: 透明质酸酶1~2ml局部皮下注射,稀释药物浓度
(4)顺铂: 10%的硫化硫酸钠5~10ml局部皮下注射
(5)氮芥:可用10%的硫化硫酸钠4ml与6ml的蒸镏水混合,局部注射及静脉滴注,同时局部冰敷6~12小
感染时应换药处理→加
强心理疏导
第三篇:常用防外渗药物及外渗处理指引
常用防外渗药物及外渗处理指引
1、血管收缩药: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
2、血管刺激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浓氯化钠
3、高渗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碳酸氢钠
4、化疗药物:阿霉素、顺铂、奥沙利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长春碱类、氮芥、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等。
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充血、疼痛、肿胀甚至溃破。
临床分三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静脉炎性反应期、组织坏死期。临床表现
一级:局部红肿、压疼;无可见线条;无可触及静脉条锁;发生范围在导管长度以内。二级:局部疼痛、热、红肿或水肿;有可见线条;无可触及静脉条锁;发生范围在导管长度以外 三级:局部疼痛、热、红肿甚至脓肿;有可见线条;有可触及静脉条锁;发生范围在导管长度以外。
普通药物外渗的处理
一、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1:39: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537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药物   局部   血管   静脉   部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