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科普知识材料

论哲学对学习中医的指导作用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文洪
面瘫的中药“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教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无论在医学领域还是在现实生活,掌握正确思维方式才能终身受用不尽,只靠死记的人,终其一生也不会有所成就。
而学好哲学是掌握正确思维方式的最佳途径。哲学不能代替自然科学,但是能指导自然科学。尤其是中医的基础理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的影响,始终贯穿着朴素的唯物辨证法。哲学和中医理论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相通的,二者比其它学科更易结合。因此就用哲学来指导中医的教学、临床,保健、养生,从而加强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培养中医思维方式,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此加以论述。
(一)从对立统一规律看中医阴阳的对立及平衡。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辨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对立统一即相反相成,这一点在中医的阴阳平衡
理论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
叶天士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升就是升清,降就是降浊。一升一降,这是它们对立相反的一方面,但它们又有统一相成的一面。脾的升清抑制了胃不至于下降太过,胃的降也抑制了脾不至于升得太过,避免了太过的弊端。从而形成了动态平衡。另外如周慎斋说:“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下陷,胃不得脾气之阴,则无转运。”如有一种胃气不降的便秘,可用淮山药等滋养脾阴的药物。脾气不运的,可用草豆蔻等温化胃阳的药物取效。
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唯物辨证法其他规律的基础。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等等,其实质都是对立的统一。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唯物辨证法的一切方面。懂了它,就从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辨证法。如经脉的循行是足三阳从上往下,足三阴从下往上,相反相成;后病治前,腹病治背,相反相成;走路及打太极拳时左上肢和右下肢一起动;以及肝主舒泄,肾主收藏;肺的宣发与肃降;上病治下,左病治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都是相反相成。越相反效果相对越好。因为越能相成,越能统一。如中风偏瘫后出现右下肢足内翻,采取针刺左腕背的穴位。左腕背对
右内踝,阳经对阴经。同理:左下肢偏瘫恢复期,针刺右上肢的穴位,临床证明效果都不错。这也是哲学指导自然科学的具体体现。举一反三,平衡就好看,好听,好吃,就健康。就和谐。中医就是整体调理平衡。从饮食、锻炼、养生、等多方面。(举例)
(二) 从量变质变规律看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量的增加或减少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然后在新物质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过程。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就构成了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事物太过了就要走向反面,所谓物极必反。
中医的阴阳学说也同样认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也就是说在阴阳变化的过程中,阴到了极度,它可以转化为阳,或者说会表现出阳的现象。反之也一样;比如春夏过去了就是秋冬,热或冷到极点就是转折点。热极生寒、寒极生热。比如临床上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古人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个重和极呢?这是因为古人认为阴与阳之间的转化,并不是突变的,而是渐变的,只有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完全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春夏都属阳,但春天只是阳的开始。所谓冬至一阳生,冬天的伏火到春天就随着阳气的升
发表现出来了。这个时候,不但不会发生转折,而且经常有实实在在的火。如头痛,流鼻血,咳嗽,咽痛等增多。但继续发展,夏天酷热难当,因为出汗,阳气大量发散于外。因为口渴,大量的生冷,瓜果饮料服于内,造成了阳气大伤。笔者参加过援外医疗队。非州炎热,外邪侵犯导致的全身疼痛性疾病反而比国内寒冷的地方更多。原因就是阳气大伤则卫外能力差,热则腠理开,故外邪更易侵入。中医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和俗话“冬吃萝卜夏吃姜”,是一个道理。正是为了改变和阻止这种现象。
再如,面瘫初期,患侧是弛缓无力的,故脸歪向健侧。但日久不愈,患侧由于长期经络气血的不完全通畅,发展到极点;则由痿软无力,变为拘挛抽搐,僵硬有力,脸又歪向患侧,出现“倒错”现象。偏瘫也有这种情况。久治不愈到最后出现患侧由初期痿软无力发展到拘挛僵硬足内翻。再如人死后,应尽快穿上寿衣,否则一天之内尸体就会僵硬。这是因为气血完全停止了流通,都是一个道理。
古人认为: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这包括药物的味数和剂量。包括了进针的深浅方向角度手法的力度等等,量的不同决定了疗效的不同。这都是事物太过了就会走向反面。类似的现象,如饮食、锻炼、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也在于休息,关键在度。多少和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举例)这些我们都可以用哲学的理论来分析、预测、理解。
(三)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整体观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的,精神是第二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物质的反映。中医学在指导思想中强调了客观的物质基础,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如内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论》。明确地把医学的研究放在人体客观外在表现上。强调有其内必形诸于外。通过人体外部的变化来诊查内脏,如望闻切诊,如通过背俞穴耳穴等诊察疾病,中医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防治疾病方法上必须与自然规律密切配合。它教人们以自然界和人类本身去寻病源。所以在防治方法上,一方面要排除外来邪气,一方面要增强内在体质,二者并重,而不采取片面。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辨证唯物主义,就是它在承认物质决定精神的同时,又认为精神对物质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所谓精神变物质。中医也始终重视情绪精神对人体的影响,所谓七情胜于六淫。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举例)
从《内经》开始,就提倡的“治神”又称为“守神”“本神”“调神”等,就是强调了医患双方的精神意识或心理因素在针灸中的应用。主要指通过医生集中精神,施以一定的针刺手法,
促使针下更宜得气,气至病所。并嘱病人也意守针刺处,以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这种方法经临床证实:效果事半功倍。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其中的意,就是指守神,和之就是用神气来进行调和,这也是精神变物质的具体运用。
(四) 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看阴阳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的两方面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无论什么事物,矛盾诸方面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辨证的对立统一,次要方面也可以影响主要方面。所以,我们在认识和疾病时,一定要分清主要和次要,这样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明确疾病的发展方向。才能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促进阴阳平衡,使疾病痊愈。
中医认为;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统。就是说在阴阳变化中,阴是阳的基础,阳是阴的统帅。阴虽然产生了阳,但它是被动的,又必须受阳的作用和支配,才能继续不断地发生变化。以油灯照明的例子来说明;油灯的燃烧,油是基础,没有油是燃烧不起来的。但燃烧起来后,油变成了被动。火的作用继续,它也继续,火的作用停止,它也停止。油是物质,
火是功能。虽说物质第一,先有油后有火。但在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人体肢体平衡方面,功能又是主要的。占有主动支配地位。物质的积累要靠功能的化生。物质积累是缓慢的,而功能的发挥相对快。所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比如,在临床上偏瘫初期患者不能动时,先主要针刺阳经;回阳救逆时大柱艾灸温阳;因外邪引起的头面部浮肿小便不利的“风水”病时,用“提壶揭盖”法,通过宣肺来利小便,欲降先升。通过宣肺来“湿阻中焦”。西医肠梗阻时用胃肠减压器。以及日常生活中先打嗝后放屁等,都说明了升阳助阳在阴阳平衡中所起的主要先导作用。
哲学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变化。我们强调阳的作用,但并不否认,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阴也可以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支配地位。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乎之秒,存于一心。所以在临床必须用发展的、变化的、辨证的眼光看待疾病。
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阴阳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统一。对立是绝对的,依存统一是相对的。根据阴阳的同一性,依存性,中医根据实践又认为: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五)阴阳、矛盾不能等量齐观
阴阳学说与矛盾法则的基本精神符合,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共性,这是必须承认的。然而其间还有一些不同特点,毕竟不能混为一谈。阴阳与矛盾这两个抽象概念,都有事物作为它的属性。但矛盾两方面的事物属性不固定,而阴阳则有着固定的属性。
  矛盾的事物尽管广阔无边,但在哲学上从来没有按事物不同特性分开作为矛盾两方面的属性。如正与负是矛盾,并不能说正是矛,负是盾,或负为矛,正为盾;微分与积分是矛盾,也不能认为微分为矛,积分属盾,或微分是盾,积分为矛;可见,矛盾双方一般没有固定事物属性。
    阴阳则不然,从物质世界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躯壳为阳,内脏为阴……再从物质本身双方固有的特性来分:举凡活动的、兴奋的、向上的、向外的、光亮的、明显的、无形的、刚强的、热的……都属阳;而静止的、抑制的、向下的、向内的、黑暗的、隐晦的、有形的、柔弱的、冷的……均属阴。两方面属性固定不移,不可颠倒,因为阴阳都是由其本身双方特性决定,如天有轻清上浮的特性,故属阳。地有重浊下凝的特性,故属阴。余次类推。
阴阳学说与矛盾法则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前者主要应用于自然科学之中医理论,后者则普遍应用于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整个科学领域。故矛盾法则的应用才是真正普遍的,而阴阳学说的应用则有一定的局限性。
()从实践第一的观点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也就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首先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实践是检验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一个中国专家在考察了德国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修理教学方法后,和我国的进行对比;德国人开始就让新生先把汽车拆开再安装好,然后再讲理论。而我国的方法是先理论,从汽车原理构造讲,理论讲完了再接触汽车。哪种效果好,不言而喻。因为学生在开始拆汽车时就有了很强的感性认识,也有了很多问题。再讲理论,学生带着问题,更有兴趣,容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的放矢,也记得牢。正如在《实践论》中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都特别强调了实践第一的观点。
推而广之,我们的中医古今教学是不是也存在这个问题?古今中医教学各有利弊。古中医教学感性认识为主,现代中医教学理性认识为主。我们现在应化弊为利,取长补短。具体方法:除早临床、反复临床、师带徒等方法外,在上临床课时,应把病人引入课堂,结合实际病人讲病。学生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实践到认识,干中学。这样学生记得牢,用得活,到医院上手快,易就业。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36: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503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治疗   阴阳   精神   方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