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副舟骨综合征的定义、解剖、分型、临床表现及体征检查、影像学诊断和...

足副舟骨综合征的定义、解剖、分型、临床表现及体征检查、影像学诊断和保守及手术指南
足副舟骨在正常人中的发生率约为 4%~21%, 可单侧出现,亦可双侧对称出现,足副舟骨绝大多数没有临床症状,多数病人是在足外伤后拍片检查意外发现,个别人由于疼痛需要。痛性足副舟骨必须与隐性骨折及退行性骨关节炎等相鉴别。
定义
足副舟骨又称「胫外骨」, 是足部最常见的副骨,源于足舟骨旁出现的第二次骨化中心,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未与舟骨骨化中心融合而成,可与足舟骨相毗连,也可作为籽骨单独存在。其发生原因与遗传密切相关。
解剖
正常人的胫后肌肌腱是附着在足舟骨结节及 1、2、3 楔状骨,用来维持足的内侧纵弓、足内翻及屈踝动作。
    如果存在副舟骨,会使胫后肌肌腱走行位置发生改变。
其作用力可以通过副舟骨及其连接的纤维软骨关节传到舟骨,使两骨之间产生了一个异常的扭矩,从而使局部关节活动紊乱,也造成胫后肌对足弓的不稳定,久之使副舟骨及足内侧纵弓的支持组织容易发生疲劳、损伤及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进而产生疼痛。
分型
锚钉 根据副舟骨的大小、形态、与胫后肌腱的关系、足舟骨与副舟骨之间是否有纤维软骨相连等情况,将其分为 3 型:
    I型:籽骨型
手机通讯录加密    副舟骨为圆形或卵圆形小籽骨,边缘光整,位于胫后肌腱跖侧,与舟骨完全分离,不构成关节面,也没有纤维软骨连续,大多无症状。
    Ⅱ 型:最多见
    约占所有副舟骨的 50~60%。呈心形或三角形,直径大小 8~12 mm,有胫后肌腱的一部分附着,与足舟骨通过 1~2 mm 纤维软骨构成关节,此型稳定性差,受到外力作用后容易出现损伤,患者常有临床症状,易误诊为足舟骨结节撕脱性骨折。
Ⅲ 型:舟骨角型
副舟骨与舟骨结节部分或完全性骨性相连而形成足舟角骨,关节面消失,结构稳定,并常使舟骨体积变大,但一般不出现症状。理论上被认为是 Ⅱ 型的终末阶段。
临床表现及体征
    大多数患者在幼年或青春期时出现疼痛等症状,幼年时多因鞋子对足副舟骨的挤压而出现疼痛,有时也可因足纵弓进行性扁平导致,常伴平足。
    成年时出现症状多是因足部创伤引起,最常见的是足部扭伤。
    老年患者也可出现症状,可能与胫后肌腱功能不全有关。
进化标记    痛性足副舟骨患者最常见的主诉是中足内侧疼痛和触痛,查体可见足舟骨内侧肿胀、红斑、隆起畸形及压痛,部分患者可伴有扁平足,上述症状在负重及行走时可加重。另外,痛性足副舟骨患者多有穿鞋困难,严重者可有行走不便。
检查
    1、X 线片:副舟骨在正位片通常清晰可见
    但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充分诊断舟骨异常的程度,加拍摄外侧 45°斜位片,可获得较高敏感度。由于对称性异常的发生率很高,因此建议进行双侧拍片。
2、CT:对于怀疑有骨折而 X 线片显现不清或难以确诊时,可行 CT 检查。
诊断
    病史和体格检查对足副舟骨综合征的诊断尤为重要。
    多数患者都有创伤的病史,以扭伤居多,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是中足内侧疼痛,临床表现为短距离行走无明显异常,长时间行走后疼痛加重,查体见患足舟骨处隆起明显,存在局部压痛。
    影像学检查首选 X 线片检查,患者应做足的正侧位、斜位 X 线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足副舟骨的分型。
保守
对于痛性足副舟骨患者:一般应先采取保守,即减少中足内侧面压力和炎症反应。具
体包括:
    1、穿宽松舒适的鞋子;
    2、第二至五足趾屈肌等长收缩锻炼,足趾抓毛巾锻炼;三明治面料
3、矫正鞋垫;
4、非类固醇类抗炎镇痛药物;
5、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可作为痛性足副舟骨方法之一,但应慎用,因为长时间局部注射可影响胫后肌腱,并可诱发其出现功能不全,甚至断裂。
手术 
对于保守 6 个月以上且效果不理想、症状顽固患者,则应择期手术。
防爆恒温恒湿
    足副舟骨的手术方法包括:Kidner 手术、改良 Kidner 手术、单纯切除术、改良的单纯切除术、经皮钻孔术、融合术。
>热水泵机械密封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3:33: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449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舟骨   出现   患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