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馆展示的丝路科技文化传播——以上海科技馆对外交流为例

作者简介:季民卿,中级,上海科技馆,研究方向为科技传播
基于场馆展示的丝路科技文化传播
——以上海科技馆对外交流为例
季民卿
摘  要  科普场馆间合作,是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民心相通,增进各国间友谊,推动新丝路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上海科技馆在“一带一路”科技文化传播的实践,重点分析科技文化展览、科普影片播放等基于场馆展示的案例,旨在探索中外科技传播,特别是沿线国家科普场馆间的合作模式,以及中外科技文化传播实施路径等,为丰富中外科技交流合作提供依据。关键词  一带一路;场馆展示;科技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80-0005-05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政治格局,科学技术加速迭代发展和扩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科技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1]。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旨在促进沿线国家间科技文化交流,增进国家间相互了解,助力文化融合,将推进科技发展与创新,也为科技传播带来新的契机。如何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科普场馆的交流,展示科技文化实力,促进科技合作与交流,是科普
场馆国际化发展的发展方向[2]
。本文以上海科技馆在“一带一路”科技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科技展示、科普影片播放、场馆交流等案例,旨在探索中外科技传播,特别是沿线国家科普场馆的合作模式,以及中外科技文化传播实施路径等,为丰富中外科技交流合作提供依据。
1  “一带一路”为科技传播带来新契机
事实上,东西方文化交流沿着丝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范围涵盖亚欧大陆,包括阿拉伯文明、古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中华文明、中亚以及欧洲都共享交流成果[3]。中国作为为东方文明的代表,在向西传播东方先进技术的过程中,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冶炼和制瓷工艺等,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史为鉴,科技传播与交流,必然也是现代丝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不同地区间语言、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差异巨大,必须克服复杂的环境阻碍,在差异中寻文化和目标上的共性,解决各国之间的信任问题。相对于具有排他性的语言、习俗和宗教信仰,科技文化的同质性更强,提升科技传播能力,也乐于沿线国家接受。科技传播
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为跨区域文化交
流开启了一扇大门,将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促进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为新丝路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活力。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贸易之路,也是科学文化传播之路,为科技传播带来新的契机。“一带一路”倡议主张“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主要内容包括“一个核心理念”(和平、合作、发展、共赢)、“五个合作重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统称“五通”)和“三个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4],其所倡导的“构建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理念,为新时期的科技文化传播提供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从目前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亚洲中西部、东南亚国家的科技力量总体比较薄弱,科普教育设施匮乏,存在着科普资源不平衡、不充足等问题,对科普教育资源和设施,有着大量的需求。通过科技文化传播将科普资源输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够推动“一带一路”科普资源共享,促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机制,实现双赢[5]。
2  科普场馆在科技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功能
科普场馆作为开展科技文化普及和教育的公共文化机构,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独具特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增进各国民众相互了解,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从战略层面助推“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
科学无国界。各国科普场馆,已经成为科学文化传播的枢纽,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不
同文化间思想沟通搭建桥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科普场馆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沿线 65个国家共有345家科普场馆[6]。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这些场馆资源中,有的具备了相互借鉴学习的价值,可以进一步丰富科技交流的内涵。
以项目为纽带,在科普场馆之间,建立在展览、影片、教育、收藏研究等领域常态化合作机制,如巡展与交流、教育资源合作开发、人员交流与考察、定期举办科人员培训班、开展研究与藏品征集合作、合作举办科技节、青少年科学竞赛等,对于推进科普国际化,促进科普资源共享与场馆互惠共赢,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加广泛的科学传播联盟,拓展丝路科技文化传播带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上海科技馆科技传播资源及优势
上海科技馆是由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组成的科学博物馆集,多次入选全球最受欢迎博物馆前20位榜单,每年大量接待国外科技文化机构参访,与国外科技文化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机制,是国际化水平最高科技场馆之一。依托场馆的研究设计院、科普影视中心、自然史研究中心、科学传播中心等机构的研发能力,能策划和开发有国际水平的展览展示项目。
负离子节能灯
psho上海科技馆致力于构建更具科普资源整合力、社会发展支撑力、国际行业引领力的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秉承“引进来,走出去”的科学传播理念,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主动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科普场馆的多方位合作,目前已与18家“一带一路”同行场馆和组织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在科普展览、科普影片、学术研讨、人员交流等领域开展项目合作,助力科学传播丝绸之路的建设。
4  “一带一路”科技文化交流载体和形式
项目作为“一带一路”科普场馆间交流的载体,是科技文化传播的纽带。优秀的项目可以拉近不同区域民众的认知,激发不同文化间共鸣,推进科普场馆间长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上海科技馆结合历年国际合作的经验和国际优秀科普场馆的做法,在科普展览、科普影片、人员交流和学术研讨等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科普场馆开展项目交流。
4.1  科普展览
科普展览在传播科学、拓展人类共同知识领域、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科普展览在传播科学的同时也传递着不同区域的文化,通过实物展现方式更容易为当地民众所体验和接受。科普展览的交流交流形式主要可以分为输出展、引进展、交换展和合作展。
1)输出展。将我国优秀的科普资源转化为科普展览形式输出至“一带一路”沿线科普场馆,是展现我国科技文化实力一种重要的方式。目前国内科普展览输出量相对于引进量还是有待提升,但是随着“一带一路”不断深化,各类合作平台和交流机会不断增加,为我国科普场馆输出展打开窗口。
陶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丝路文化中的重头戏,在沿线国家中产生过重大影响。弘扬陶瓷文化,有助于夯实文化自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8]。上海科技馆结合丝路文化特点,选题青花瓷,联合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学策划打造科技文化展《青出于蓝——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展览以全景解读为理念,以跨时空发展为主线,以科技诠释为特,遴选了50余件自唐至
2016—2020年上海科技馆“一带一路”科技文化交流统计
交流形式项目数量合作国家/地区
科普展览输出展3个泰国、乌兹别克斯坦等
引进展10个塞尔维亚、希腊、比利时等交换展2个泰国、俄罗斯
合作展2个长三角地区科技馆联盟
科普影片
纪录片8部3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特效影片6部马来西亚、埃及、肯尼亚等
人员交流
馆际人员交流18人次德国、泰国、俄罗斯等
交流培训15人次泰国、新加披、日本等
学术研讨
科普大讲坛等12人次俄罗斯、匈牙利、乌兹别克斯坦等
举办学术研讨会2次泰国、日本等
近现代的青花瓷代表性文物,采用增强现实、多元交互等多样的创新技术展示手段,再现了青花瓷诞生、成长、繁荣和复兴的传奇。《青出于蓝——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的首展选择了丝路古国乌兹别克斯坦,展览通过青花瓷唤起民众对中乌文化交流的认知,同时让观众感受到科技展的魅力,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一致好评。
该输出展的成功举办对于丝路文化传播展览策划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选择体现丝路文化特的展览主题(如丝绸、茶叶和瓷器),策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对方的文化,使输出展更加接地气,将提升科技文化传播的效果。
2)引进展。引进国外优秀的科普展览,不仅要能体现当地特文化,而且筛选出符合我国实际、公众感兴趣的主题活动。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普场馆的特展览,能够加深我国民众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了解,丰富引进渠道,促进双向交流。
在引进展方面,上海科技馆通过国际会议、外事出访交流、社会资源推荐等方式向塞尔维亚、俄罗斯、希腊、比利时等“一带一路”沿线科普场馆/机构引进科普展览。以《光影魔术》展为例,该展览是由俄罗斯圣光机大学和希腊全息术研究所共同策划,展现了全息技术在在博物馆珍品的逼真立体影像呈现、高科技动态数字三维建模、数据可视化等方面的运用。展览为期4个月,共接待观众43.8万人次,观众对展览的总体满意度超过97%。
通过该展览的交流,上海科技馆进一步与俄罗斯圣光机大学拓展了年轻员工的交流互访,与希腊克里特自然历史博物馆确立展览输出的意向。在引进展的基础上签署合作备忘录,为更加广泛的交流奠定基础。
3)交换展。交换展是科普展览合作的一种创新实践,实现科普场馆间的科普资源共享,促进跨文化科普展览的策展方式和展陈形式的交流,同时将惠及交换两地的民众。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展览交换协议,明确双方在策划、布展、现场运行、撤展等方面对等责任和义务。电视升降机
首届“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期间,上海科技馆和泰国国家科技馆签订了“交换展合作意向书”。展览双方约定采用“门到门”的合作方式。
双方在展览充分结合民众需求,准跨文化交流的主题,面对相异的人与不同文化圈的民众,加强交流效果,促进不同体之间的交流[9]。2018年正值泰国前国王拉玛四世成功观测日全食150周年纪念,上海科技馆的原创天文主题展《星空之境》赴泰国清迈、孔敬、曼谷多地巡展,策划团队在展
览中充分融入泰国元素,如将曼谷的夜空作为《星空之境》泰国版的海报背景,筛选多幅泰国天文照片作为展品,经过调频的展览内容受到当地民众欢迎,3个月参观人数达108 678人次。作为交换展,2019年泰国国家科技馆《大自然母亲:创新的灵感》登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展示了在仿生学中泰国本土智慧,参观人数148 786人次。
中泰两国间此次科技文化交流,以科普展览方式传递给民众,实现科普资源交流共享,成为新丝路科技文化传播一次成功尝试,对于“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增强世界公众科学素质,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实践意义[10]。
4)合作展。汇聚区域科普资源,打造具有区域文化特的科普展览,对于区域科普资源的整合以及科普场馆的合作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联合社会力量推动区域科普产业的发展,合作展能够更好地呈现中国科技文化,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的全面了解。
上海科技馆联合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多家科普场馆,充分整合长三角优势资源,共同策划《玉成其美——中国民族文化与矿物珍宝特展》,展览征集江浙沪皖多家省市级科普场馆的特展品,包括私人博物馆、专业博物馆和私人的收藏品,共计44件。联合策展组对展览的艺术表现、空间规划、展品选择(包括辅助展品和配套衍生品)进行多轮筛选和讨论,加入长三角地区的特民族服饰、江南园林建筑、玉石文化和《茉莉花》背景音乐等元素,利用多媒体电子图文以及视频剪接等展示方式,充分展现了江南文化。
该展览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地质博物馆展出,当地民众在参观展览后,赞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展览中“青金之路”和“玉石之路”的矿石贸易,让中亚观众倍感亲切,表示对中国民族文化和江南文化有所了解。该展览对接“一带一路”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对于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
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
4.2  科普影片
随着数字时代到来,科技文化交流方式多元化,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科普场馆配备了科普影院或特效影院,为科普影片的交流提供了硬件基础。科普影片以其传播优势,能够辐射更广泛地区的公众;其利用电影的艺术和技术手段、深入浅出地揭示自然和科技等现象,能跨越语言的障碍,更好地实现科学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效果。
科普纪录片作为一个国家相册,是传播中华文化、打造国家形象,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
民了解互信的重要载体[11]。上海科技馆依托科普影视团队,自主策划拍摄科普特种电影11部、原创科普纪录片17部。上海科技馆原创“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纪录片,应用高速、延时、显微和红外等摄影手段并结合计算机图形技术,淋漓尽致展现了中国大鲵、岩羊、震旦鸦雀、、文昌鱼等一批珍稀物种的风采,在国际10余个公共电视频道,国内外上百家科普场馆,40多个国家播映,上亿人次观看。
彩铅芯2018年上海科技馆原创4D科普电影《熊猫滚滚——寻新家园》,先后登陆泰国国家科技馆、马来西亚槟城圆顶科学馆,肯尼亚儿童科学中心、埃及亚历山大天文台等4家国际科普场馆。影片以动画的形式讲述国宝大熊猫历尽艰辛寻新竹林的故事,在传递生态文明和自然保护理念同时也在弘扬“正义、善良、友情、母爱”等跨文化的正能量。在泰国国家科技节展映期间,影片被译成泰文,吸引了泰国全国中小学生的目光,获泰国总理点赞;在2019“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期间,各大国际场馆对影片的策划和制作所给予高度评价4.3  人员交流
天文圆顶促进“一带一路”科普场馆间的人员交流,对于深化双方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不同科学文化交流和互鉴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人员交流,一方面可以为自身场馆优秀员工提供海外学习的机会,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舞台,另一方面他馆来访员工能够为场馆注入活力,提升场馆的国际影响力。
从2011年起,上海科技馆与德国曼海姆科技馆、泰国国家科技馆、新西兰奥塔格博物馆、俄罗斯圣光机大学博物馆等,开始开展人员交流项目。双方互派不同部门的人员进行互访交流,涉及展览、教育、信息化、天文、藏品和管理等多个领域。
实施“一带一路”科研人员交流计划,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人员交流,建立长期稳定的人员交流机制,为科学传播“新丝路”行稳致远奠定基础[12]。
4.4  学术交流
科技传播不仅包含以科普和科学教育方式传播科技,也包括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学术交流[13] 。学术交流是与“一带一路”科普场馆间开展重要交流途径之一,有助于不同地区间科普理念和方式相互借鉴,获取国际先进做法,增强科普场馆的效率和活力。各国科普场馆十分重视学术交流在场馆国际化中扮演的角,通过将学术成果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示,以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光纤探头
依托科技场馆,开展国际科技传播的学术交流。一是策划“科普大讲坛”和“绿螺讲坛”,定期邀请国际博物馆负责人和专家剖析科技前沿、科学事件、民生热点,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超过220名,其中诺贝尔获得者和国内外院士46位,累计开展118场,线上线下观众超过1 000万人次;二是积极参与包括ICOM、ASPAC、ASTC、IPS等国际科学组织的学术会议,共同探讨科技展示、传播的最新理论与展示技术。三是举办国际化高端学术论坛,跨文化交流思想,“艺术和科学”学术研讨会、上海科技节国际沙龙、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名人讲坛,邀请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馆长、研究学者等参与交流,分享科学传播成果。
5  结语
国际间科普场馆间合作与交流,是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民心相通,增进各国间友谊,推动新丝路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科技展示的模式,全面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为科普场馆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模式。科技场馆应充分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支持,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地区
科普场馆联盟,搭建丰富的合作交流平台,加速资源共建共享,提升科技文化交流水平。基于科技展示的科技文化交流,上海科技馆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也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通过上海科技馆近年来“一带一路”科学文化传播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希望以下建议能让科技文化丝路更加顺畅。一是精心筛选合作项目(展览、影片、研讨等)主题,可以是“一带一路”科技文化主题,如瓷器、茶叶和丝绸等,也可以是自然、天文等普适性主题;策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合作方的文化,使合作项目更加接地气,这将提升科技文化传播的效果。在项目沟通过程也要在充分考虑到语言、文化、外交和国际形势等因素,让合作方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友善,更好地接纳项目内容,通过项目传递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二是加强场馆间的深度交流,在合作备忘录的基础上,开展科普展览、科普影视、学术研究、人才交流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构建更广泛的科学传播联盟,促使合作长效、稳定、持续发展。三是发挥区域科普资源整合的优势,继续打造区域联盟特品牌,辐射更多“一带一路”科普场馆。以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为例,联合长三角地区科普场馆的优势资源,策划特科普展览走向国际舞台。四是应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构建智慧场馆,提高智慧组合力,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多维度交流,注重媒体传播,扩大科学文化交流影响力。在疫情期间开拓科学文化交流新模式,例如举办网络国际学术会议,线上展览等。五是提升跨界交流的深度,扩大文化的共享度,增强智力协调力,促进科学、文化、艺术的融合;同时加强中外科技文化的展示,可以合作推进、共同策划、增加交流机会等方面,秉持“引进来、走出去”理念,推进双向交流,提高传播质量与水平。六是要进一
步发挥科普场馆自身优势,构建“行稳致远、惠及未来”的科学传播体系,将科技馆人的初心和使命融入新丝路的建设,更好地展现中国智慧,为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科技、文化、经济领域的互惠共赢建立新的合作与交流的新桥梁新渠道,让科技文化丝路更顺畅。
参考文献
[1]夏婷,畅红,罗晖.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共筑“一带一路”
命运共同体[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7(4):7-8. [2]李晓彤,金莺莲.科普场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
模式探究[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8(4) :367-369. [3]敖致钧.陆上丝绸之路时期中西方科技交流探析[D].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2017.
[4]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
科学进展,2015(5):538-544.
[5]龙金晶.浅议流动科普设施服务“一带一路”的作用和意义
[J].科技视界,2019(9):15.
[6]齐欣,莫小丹,任杰.论“一带一路”战略与自然科学博物
馆间的互惠共享[J].科普研究,2017(5):11.
[7]敖妮花.基于科普展览的前沿科学科普化初探性研究[J].科
技通报,2020(8):111.
[8]龚栖.“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陶瓷书写的文化自信[J].美
与时代,2019(5):52-53.
[9]屈小顺.浅议“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策略[J].新
闻研究导刊,2017(9):287.
[10]龙金晶.中国流动科普展览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与
思考[J].学会,2020(1):45-48.
[11]黄桂萍.“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纪录片跨区域资源整合
研究[J].当代电影,2017(7):58.
[12]中国科协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J].2016(9):12.
[13]王贞.科技传播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
2005.
传播不应该只是单向的信息发布平台,不能够只将传统媒体的内容搬运过来,而更应该注重与读者的平等交流,并及时处理信息反馈,使观点顺畅地流通起来。
一是要根据公众的需求积极调整,开放筛选留言,回应公众需求。新媒体的互动性早就得到发掘和应用,平台的评论、留言和私信功能就是直接的互动方式。我们应把握这种方式开放评论,积极互动,加深公众的兴趣,使得传播和反馈流动起来;对关注读者做在线调研,根据反馈总结方法和规律,在接收反馈的同时进行分析,推动推文选题和质量的不断优化。随着公民整体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科普的需求有所深入,新媒体平台的搭建可以为受众提供科学的互动平台,分享老科
学家对国家的贡献和自身成长历程,也便于采集公众的反馈和回应。有了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有利于不断更新内容,创新形式,吸引公众共同参与新媒体科普的创作和传播。
事实上,新媒体传播互动存在于编辑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微博和公众平台都有留言和评论区,读者的评论按照其他人的点赞数有序地排列,其他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其他有价值的评论。目前看来,中国科学家微博与内容差别仅在于推文的长短,没有看到依据平台的转变作出的调整,读者的评论也没有得到回复。
二是开放转发留言抽奖以引流,提高平台曝光率,增加关注度,加强粉丝粘性和活跃度,使公众乐于参与。将社交平台与科学家精神传播紧密结合,为传播场景的塑造注入活力,提高科学家精神传播的效率和效果。实现平台与公众不断的互动,创造话题,引导公众参与讨论,加强黏度。开放的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平台内容的传播能够突破空间上的限制,包容来自不同时间空间的声音。故宫博物院新媒体矩阵应用跨媒介传播与受众达成了良性互动,通过与《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传统媒体的合作互动,将一批粉丝吸引到新媒体平台故宫新媒体在尊重史实、保证传统文化内核的前提下,用脑洞大开的创意和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对故宫的人与事进行包装,使肃穆的传统文化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综上,传统科学传播总给人严肃、冷冰冰的刻板印象,轻松欢乐的氛围似乎预示着不专业。新媒体时
代受众获取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渠道呈多元化态势,从空间和时间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充分妥善利用新媒体矩阵为传播科学家精神服务,形式多样的活动与平等的交流讨论,可以使科学家精神传播焕发新的活力。
注释
①kuaibao.qq/s/20200116AZPCT500?refer=spid
er.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Katz E,Lazarsfeld P F.<Personal influence:yhe
part played by people in the flow of mass communications>,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6.
(上接第4页)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43: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380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科技   传播   交流   场馆   展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