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车站建筑)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车站建筑)
gcr15热处理工艺
车站建筑
设计原则
1.车站设计要针对哈尔滨地⽅特⾊,充分考虑哈尔滨特殊的⽓候特点和地质条件,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周边环境条件相协调,做出功能完善、安全可⾏、技术先进、造价合理的实施设计⽅案。
2.车站总体布局应符合城市规划、轨道交通路⽹规划、环境保护、⽂物保护的要求,在考虑最⼤限度地吸引客流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妥善处理与城市交通、地⾯建筑、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应尽量减少房屋拆迁、管线迁移和施⼯时对地⾯建筑物、地⾯交通、历史⽂物及市民出⾏的影响。
3.车站是乘客集散和乘降的场所,车站建筑设计应体现交通功能的特点,以⼈为本,合理吸引和组织客流,满⾜⾏车组织、运营管理和设备的要求,⽅便乘客集散、乘降和换乘,包括与其它轨道交通线、公交线路、⾃⾏车等的换乘,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乘车环境。
4.车站规模应根据远期预测客流的集散量和车站本⾝⾏车管理、设备⽤房的需要来确定。其站厅(公共区)、站台(公共区)、出⼊⼝、通道、楼梯、⾃动扶梯、售检票机等均要与该站客流通过能⼒相适应,同时满⾜事故紧急疏散客流的需要。
5.设计客流按远期⾼峰⼩时的客流量,并考虑⾼峰⼩时内客流的不均匀性,计⼊超⾼峰系数,取超⾼峰系数 1.1~1.4。处于突发客流较⼤的车站视实际情况⽽定。
6.根据路⽹规划考虑与其他轨道线路的换乘,并选择合理的换乘⽅式。远期线路换乘站(新疆⼤街站)要在总体上统筹考虑,分期实施,留置切实可⾏的接⼝。换乘车站设计时,换乘设施的通过能⼒需满⾜远期换乘客流的需要,并考虑资源共享。
7.车站的防灾设计要满⾜《地铁设计规范》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程项⽬建设标准》及其它有关规定。车站的紧急疏散能⼒,应保证在远期⾼峰⼩时客流量时将⼀列车乘客及站台上候车乘客、⼯作⼈员在
6min内疏散完毕。
8.车站考虑平战结合,能满⾜按6级防护等级进⾏平战转换。
9.车站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进⾏设计。
10.车站应考虑⽆障碍设计。
11.在满⾜⾏车组织、运营管理和设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车站规模,压缩建筑体量,简化设备与运营管理模式,优化结构体系,⼒求降低⼯程造价和运营成本。
12.车站设计应充分利⽤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积极考虑与周边地下过街通道、地下商场及物业开发相结合或连通,以便能综合疏解轨道交通客流和过街客流,争取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3.车站建筑设计应突出交通性建筑应具备的简洁明快、美观⼤⽅、易于识别等特点,建筑风格应反映哈尔滨地⽅特⾊,体现现代交通建筑的时代⽓息,与周围的城市景观相协调。
14.地⾯、地下砌体材料严禁使⽤粘⼟砖,应采⽤新型墙体建材(如混凝⼟⼩型空⼼/实⼼砌块)。
车站总平⾯设计
1.车站设计应积极配合城市道路、建筑、公交的规划,以充分吸引客流量为⽬的,合理地布置出⼊⼝、风亭的位置。出⼊⼝积极考虑与周边地下过街道、地下物业开发连通,尽量优选与沿街建筑相结合。⽬前⽆法结合的,可设部分临时出⼊⼝或预留⼝,待规划实施时续建。
2.车站总平⾯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块的综合开发结合,充分利⽤地上地下⼟地空间资源,⼒求创造最佳的社会与经济综合效益。
3.车站设计应充分考虑车站与其他轨道交通线路、地⾯公交及出租车等的换乘与衔接,并选择合理的换乘⽅式。换乘节点统⼀规划,分期实施,并预留好切实可⾏的接⼝。
4.出⼊⼝建筑宜与道路红线正交或平⾏。客流量⼤的出⼊⼝应设集散⼩⼴场,每个车站均应在有条件的地⽅设置⾃⾏车停车场。
5.车站地⾯建筑与周边建筑之间要满⾜消防、⽇照、通⾏等间距
要求。风亭及风冷机组设置应尽量远离居民住宅及学校等建筑,注意噪声影响,并征得环保部门及规划部门同意。
6.每个出⼊⼝规模应满⾜远期分向客流及消防疏散的需要,同时出⼊⼝通道应尽量兼顾⾏⼈过街功能。两线共⽤出⼊⼝宽度宜适当加宽并设置上下⾏⾃动扶梯。
7.出⼊⼝风亭建筑⼀般宜后退道路红线3~5m布置,如⽆法满⾜应取得规划部门的同意。
8.出⼊⼝应做有盖式出⼊⼝, 风井有条件的可结合绿化设计为敞开式低风井。
输液恒温器车站建筑设计
1.车站规模应根据远期设计客流量、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及该地区远期发展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远期设计客流量为远期预测⾼峰⼩时客流量×超⾼峰系数。换乘站换乘设施应满⾜预测的远期换乘客流量的需要。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期⼯程车站特征综合见表7.3.1。
扫地车设计
2.车站形式可根据客流量⼤⼩、线路条件、站址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地下⼆层、地下⼀层或其它的结构形式,但必须满⾜车站的基本功能要求。
3.站厅层设计
(1)站厅层设计应进⾏合理的功能分区,并按规范要求划分防⽕分区。
(2)站厅布置
①站厅布置根据客流流线及管理需要划分为⾮付费区及付费区。要合理布置通道⼝、xx亭、售票亭、检票机、栏栅及楼电梯位置,使进
出站客流和换乘客流尽量减少交叉,流线短捷⽽有序(应有客流组织⽰意图)。
②楼梯宽度、⾃动扶梯数量既要满⾜平时客流集散需要,⼜要满⾜事故情况下紧急疏散需要。出⼊⼝通道、售票⼝、检票⼝、楼电梯的通过能⼒应相互协调匹配。
③站厅⾮付费区宜采⽤不⼩于2.4m宽的通道相互连通。
④站厅公共区的⾯积须满⾜远期⾼峰⼩时5min内双向客流的积聚量(0.5m2/⼈)所需⾯积。
⑤分期实施的换乘车站,建筑布局和售检票机布置近、远期不同,应按照近期、远期分别设计,并预留好远期改扩建的条件,避免或减少对已运营线路的影响。
⑥售票机应尽量采⽤内嵌式布置,进站检票机外侧、出站验票机内侧应有⼀定的排队缓冲空间。
⑦分隔付费区与⾮付费区的栏栅⾼度不⼩于1100mm,需设置平开净宽不⼩于1400mm的疏散⼝,兼做搬运通道使⽤,并靠近客服中⼼布置。
(3) ⾏车管理⽤房的布置
①管理⽤房设置要求见表7.3.2。
②管理⽤房应集中在站厅层⼀端紧凑布置。
③管理区内通道及楼梯布置应满⾜消防要求(详见7.9.1车站建筑消防)。
(4) 设备⽤房的布置
①各种设备⽤房设置要求见表7.3.3。
②设备⽤房布置在满⾜⼯艺要求的基础上应尽量紧凑,要充分利⽤空间。
③要根据设备⼯艺要求预留好各种孔洞,并考虑主要设备⾄吊孔的搬运通道。
④有⽔房间尽量避免与电⽓⽤房与贴邻布置,困难时,墙⾯应采取防潮措施,确保电⽓⽤房安全。有⽔房间不应布置与电⽓⽤房上⽅。任何排⽔管不得穿越电⽓设备⽤房。
⑤环控机房⼀般宜设在站厅层两端,风冷冷⽔机组摆放在设备集中端的风亭附近。环控电控室宜设在环控机房附近。
(5) 设计标准
①公共区地坪装修⾯⾄结构顶板底的净⾼≥4800mm
②公共区地坪装修⾯⾄吊顶净⾼≥3200mm
③地坪装饰⾯⾼度:公共区150mm,设备区(除采⽤防静电架空板房间外)为100mm。设备区⾛道如有较⼤设备埋管,可根据埋管要求适当加厚装修⾯。
④防静电架空地板⾼(⽤于通通、信号设备⽤房)300mm
⑤防静电架空地板⾼(⽤于车站控制室)600mm
地源热泵系统⑥⼀般⽤房地⾯⾄吊顶底⾯净⾼≥2400mm
⑦内部管理区⾛道净宽(单⾯布置)≥1200mm
(双⾯布置)≥1500mm 内部管理⽤房区⾛道净⾼≥2500mm
j型密封圈
⑧站厅、站台和出⼊⼝公共区饰⾯墙采⽤250mm厚的离壁式隔墙。在外墙可能产⽣渗漏⽔的车站,有⼈值守和有电器设备的设备管理⽤房靠外侧墙应设置150mm厚的离壁式隔墙。
⑨设备⽤房具体设计按相关系统专业技术要求和相关提资。
4.站台层设计
(1)站台计算长度按B型车、6节编组控制为118m(含停车误差)。
(2)站台宽度B
B岛=b1+b2+n·z+T(m)
B 侧=b 1+z+T(m)
其中:
n ·z ——柱数×柱宽(m);(柱宽应考虑装饰厚度,每侧100mm ) T ——每组⼈⾏楼梯+⾃动扶梯宽度(m);
b 1 、b 2——侧站台宽度,侧站台最⼩设计宽度:
岛式站台:b ≥2.5m
侧式站台(长向范围内设梯)时:b ≥2.5m
侧式站台(垂直于侧站台开通道⼝)时:b ≥3.5m
L Q b b B L Q b b ρρ下上安上和?=+=)()(2121 (取⼤者)
ρ——站台上⼈流密度;建议ρ=0.5m 2/⼈
L ——站台安全门长度(m);
Q 上——远期每列车⾼峰⼩时单侧上车设计客流量(换算成⾼峰时段发车间隔内的设计客流量);
Q 上、下——远期每列车⾼峰⼩时单侧上、下车设计客流量(换算成⾼峰时段发车间隔内的设计客流量) B 安——站台安全防护宽度取0.40m ,不包括80mm (警界线)。
(3) 站台两端设备⽤房必要时可伸⼊站台计算长度内,但不应超过半节车厢长度,且不得侵⼊侧站台计算宽度,并应满⾜距⼈⾏楼梯第⼀级踏⾯不少于8m ,距⾃动扶梯⼯作点不⼩于12m 。困难时,伸⼊长度不得⼤于8m ,且不得侵⼊侧站台的计算宽度。计算站台长度以外的通道净宽不⼩于1200mm ,且在⼈员通⾏的范围内不得有突出物。
(4) 需协调站台层与站厅层的楼梯、电梯、扶梯布置,使站台层客流分布均匀,并确保站台上任意点⾄楼梯⼝的距离不⼤于
50m 。
(5) 要综合平衡站台层⼆端及站厅层设备⽤房的布置,使整个车站压缩到最佳长度。
(6) 车站变电所(降压变电所、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应集中布置在车站站台层。若确有困难时,可考虑将低压⽤房设置于站厅层,且上、下对齐布置。
(7)设计标准
①结构净⾼(公共区地坪装饰⾯⾄结构顶板底):≥4500mm
②建筑净⾼(公共区地坪装饰⾯⾄吊顶底):≥3200mm
③轨顶⾯⾄站台地坪装饰⾯:1050mm
④地坪装饰层厚度:公共区为100mm,设备区为50mm
⑤⾃站台边缘向⾥2000mm宽范围内须作绝缘层处理
⑥站台计算长度内站台边缘到线路中⼼线距离:1500mm
站台计算长度外站台外边缘到线路中⼼线距离:1700mm
曲线段线路中⼼⾄侧墙和站台边缘距离应根据限界要求分别加宽。
⑦线路中⼼线⾄侧墙净距:2150mm
⑧轨顶⾄底板⾯≥560mm
⑨车站纵坡:2‰(车站底板、站台板、中楼板、顶板均与轨道⾯同⼀坡度)
⑩曲线车站线路半径:≥800000mm
○11计算站台长度118000mm 岛式站台宽度
侧站台宽度岛式≥2500mm
侧式(楼扶梯平⾏站台布置)≥2500mm
侧式(楼扶梯垂直站台布置)≥3500mm ○12⼀般⽤房地⾯⾄吊顶底⾯净⾼≥2400mm ○13内部管理区⾛道净宽单⾯布置
≥1200mm
双⾯布置≥1500mm ○14内部管理区⾛道净⾼≥2500mm ○15站台下风道竖墙外侧⾄站台板边缘距离为500 mm
5.车站主要设施
(1)⾃动扶梯
①⾃动扶梯的设置标准⼀是满⾜客流量需要,⼆是考虑提升⾼度的需要。原则上从站台到站厅上⾏均考虑采⽤⾃动扶梯,下⾏采⽤⼈⾏楼梯(终点站及下⾏落差⼆层的可考虑⾃动扶梯),出⼊⼝提升⾼度⼤于
6m的设上⾏⾃动扶梯,提升⾼度⼤于10m的可设上、下⾏⾃动扶梯。个别重要车站的设置标准可酌情提⾼。
②⾃动扶梯的倾⾓按30°考虑,有效净宽为1m,运输速度采⽤
0.65m/s,通过能⼒按>7300⼈/h计。
③⾃动扶梯踏步⾯以上最⼩净空≥2.3m。
④当⾃动扶梯穿越楼层时,扶⼿带中⼼⾄开孔边沿的净距应≥
0.5m,如达不到标准时应设防轧安全标志。
⑤当⾃动扶梯靠墙布置时,要求扶⼿带中⼼⾄墙壁装饰⾯的最⼩距离为0.6m。
⑥两相对布置的⾃动扶梯⼯作点之距≥18m。橡塑发泡保温材料
⑦⾃动扶梯⼯作点⾄前⾯障碍物距≥8m
⑧⾃动扶梯与⼈⾏楼梯相对布置时,⾃动扶梯⼯作点⾄楼梯第⼀级踏步距离≥12m。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0:21: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283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车站   站台   设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