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图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要素

作者简介:杜子昂(1988— ),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出版领域的编辑加工,校对等。
进行有效的图书质量管理,保障图书出版质量,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是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
保障、提高图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从制度建设、生产环节把控、专业化队伍建设等方面简要分析图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要素。
焊锡线一、从制度建设方面构建图书质量管理体系
制度建设是出版生产人员强化质量意识的有效途径,是图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石。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制度的遵守与执行对于出版生产人员而言有着严格、强制性的要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一些不良风气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为了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近两年科学出版社依据国家及行业相关规定和标准,陆续修订发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重大选题备案管理办法》《外聘编辑加工人员管理办法》《图书质量检查管理办法》《图书校样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从社层面对实际工作的各方面加强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图书质量管理体系的制度建设。
(一)坚持分级管理责任制度
出版单位内部,部门机构按层级、职能划分,分别负有不同
的责任。社层面作为总体控制,负有领导责任;各编辑部门作为控制主体,负有主体责任;图书的责任编辑负有直接责任;总编部、质检部、校对部、生产部门等各自负有相应责任。各级各部门应尽职守责,做好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如果哪一级出现问题,就追究哪一级的责任。坚决杜绝日常管理不负责任、出了问题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
(二)实行政治质量签字承诺制度
任何出版物不得包含违反《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内容。担任初审、复审、终审的编辑应重点审查稿件有无政治质量问题,并在书稿的审读报告上签字。签字后的审读报告是初审、复审、终审人员保证所审读稿件政治质量的承诺书,分别承担相应环节的政治质量责任。
(三)坚持责任编辑制度
第一,强调责任编辑是图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图书质
量负直接责任。第二,建立责任编辑持证上岗制度。要求责任编辑到岗前应取得中级及以上出版专业
职业资格,方可具有独立选题申报权及发稿权。第三,重视编辑的专业分工,避免编辑人员编辑与自身所学专业不相关的书稿,最大程度上降低成书的不合格概率。
(四)落实责任校对制度
数字重阵由于图书品种的快速增长,出版社校对员已经很难匹配现有的工作强度,因此很多出版单位采取将图书校对工作外包给校对公司的方式。这就造成了出版社对校对质量难以把控。在这
方面,科学出版社不断推进并完善责任校对制度,实现全社新书生产的终校品种全覆盖,对出版生产过程中的校对质量、排版质量、编辑加工质量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反馈,承担起过程质量监督责任,加强了对编校质量的把握度。
二、从出版生产环节方面完善图书质量管理体系
投饵机目前,各出版社都在想方设法地加强质量管理,在制度建设、保障措施上时有创新性做法。与此同时,出版机构在加强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图书质量管理是过程管理。这就要求每个环节的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切实保证图书质量。内容、编校、设计和印制作为出版生产的主要环节,成为评判图书质量的主要标准。以下就从这几方面简要阐述图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中需要重视的原则和要素。
(一)内容环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
把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作为出版工作的核心和根本。把内容建设放在第一位,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把出好书放在第一位。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2.强化选题策划管理,提升内容质量首先,坚持质量优先原则,对内容导向性、政治性、政策性存在问题的选题一票否决;对已列选但长期未交稿的选题,以及出版价值一般、选题内容级别与评价较低的一般性选题及时进行清理。其次,以提升选题的“专业化、系列化、精品化”为核心,加强重大项目和产品系列化建设,从而提升选题质量、优化选题结构。
3.强化专业化出版
各业务部门应根据自身的编辑能力、学科优势和地域特点,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和热点,关注新兴学科。减少专业不对口组稿现象,加强选题专业化、加工专业化,加强对交叉学科稿件对口编辑的把关落实。
(二)编校环节
1.做好编前工作,提高原稿质量
一是选择合适的作译者,加强对作译者的政治把关工作;二是及时向作者提供编写须知或编写要求,提醒作者重视出版导向、地图送审、重大项目备案、著作权等问题,提高原稿质量;三是与作者就写作提纲、体例、规范、进度等达成共识;四是及时了解写作进度,审查样章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2.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部分出版社为了“抢周期”,保证出版时间,存在侥幸心理,压缩审读时间,减少审级,简化加工、整理、校对的流程,审校环节未能切实履行职责,这给图书质量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和隐患。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通知,开展了“三(下转第158页)
摘 要:图书质量管理是确保图书出版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确保图书质量管理工作获得实效,需要形成一套完善的图书质量管理体系。文中,主要就针对图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要素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图书质量;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要素
浅析图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要素
杜子昂
(科学出版社石家庄分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上接第156页)审三校”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保证制度执行不流于形式,确保出版内容导向正确。
3.重视编校流程管理
如果说建立出版制度是基石,那么加强流程管理就是落实图书质量的关键。编辑工作作为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应对出版流程进行全面把控。目前部分编辑仍然对编校流程不熟悉、不了解,这不利于编校排三方的协调配合,难以发挥各环节对图书质量的提升作用,反而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甚至图书质量的失控。
(三)设计及印制环节
设计及印制环节也十分重要。一本书呈现给读者的品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版社的整体水准,如果图书的品相不佳,那么前期工作的成果将大打折扣。第一,加强对图书封面等要素的把关工作,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计相关内容。第二,加强对印刷厂的质量管理,明确责任义务。第三,强化责任印制的质量意识,加强对印前蓝样、毛样书和样书的检查。第四,加强入库前的图书检查,把好最后一关。第五,开展印装知识的培训,提高编辑和印制人员的业务素养,加强印制管理及后期的质量保障工作。
三、从专业化队伍建设方面完善图书质量管理体系
(一)不断加强编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能力
首先,不断强化编校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继承和发扬出版社“三高”“三严”的传统和作风。其次,注重编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政治性问题、知识性问题、地图使用规范问题,以及字词、语法等的基本功方面,提高编辑对稿件的把关能力。最后,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做好入职培训工作和岗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不断补充和完善编校培训资源,如组织编校竞赛、利用互联网发布视频课程进行远程及线上培训、组建编校质量交流等。
(二)不断加强质检队伍建设,有效输出整改建议
首先,进一步充实质检队伍,针对科技出版单位编辑人员理工类专业出身较多的特点,可以重点补充中文和历史专业的质检员。其次,加强各业务部门质检人员的培训,提高质量把关能力。最后,可以依据出版单位的具体情况,组建一支由出版专家和学术专家组成的社外的兼职质检队伍。
(三)不断加强作译者队伍建设,确保出版社持续稳健发展
芯撑出版单位应该建立稳定、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才能有效保证图书的高质量出版。编辑人员要提高为作者服务的意识和质量,在可能的条件下为作译者的创作提供必要的帮助,听取作译者对图书质量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
四、结语
图书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环节共同作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抓好全流程质量控制,多层级、多角度严格把关图书质量。这样脚踏实地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才能确保高质量图书的出版,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袁隽.图书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策略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9(23): 190+203.
[2]吴强.浅析图书出版行业中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措施[J].记者观察, 2019(11):104.
(二)提高情报挖掘水平
首先,需要对现有的馆藏进行分类统计,实现作品、作者、背景、主题、年代、内容等简要的信息总结。其次,要对珍贵文献进行信息挖掘,对其内容的独特性进行评价,对其利用价值展开评估,要进行严格的无形资产管理,确保其获得充分利用。能够利用影印等技术,将此类文献上传云端,进行特殊保护,对其使用进行合理收费。再次,积极地采集读者信息,做到精准分类,其中可以利用自媒体以及智能软件对读者阅读痕迹展开分析,对其阅读书籍类型展开数据提取,可以实现对应的书籍、文献等推荐,提升读者使用体验。能够积极地接收并处理读者投诉,将投诉分类,有利信息和不利信息
加以区别。有利信息指的是读者投诉内容利于图书馆建设,而无关乎用词以及态度。不利信息指的是没有利用价值的,属于吹毛求疵的无理要求类的反馈。
(三)建立科学的收费体系
首先实现不同信息不同的收费标准,其主要以信息是否为图书馆独占为标准,独占信息收费相对高一些,非独占类信息收费相对低一些。而且推出会员机制,凡是会员可以全部免费查询,以这样的方式保证馆藏资源得到利用。另外,对有独特情报需求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专业服务,这样的服务收费需要不断摸索。总而言之,需要充分利用收费体现的价格来撬动市场需求,提高图书馆情报的利用水平。
(四)积极提供法律支持
我国立法单位需要积极地针对图书馆系统或者文化系统建立无形资产使用的法律内容,例如著作权、使用权等的具体规定。使得图书馆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有据可依,有效地提升无形资产纠纷的解决能力。国家也能够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推出系统的法律,能够打消社会众的心理疑惑,能够放心地在图书馆查阅书籍、文献,而不用担心身份证信息泄露。
高压(五)提高技术水平
首先,要积极引进技术人才,保证图书馆情报工作能够融入大数据、云计算等软件,可以充分分析书籍、文献、读者信息,为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支持,使得信息能够为图书馆的管理提供支持。其次,积极地采用互联网、自媒体、新媒体、电算化软件,建立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得内部信息实现共享,使得情报工作可以为馆藏管理、服务管理等提供参考。
(六)加大国家政策支持
目前世界范围内对于图书馆建设都十分重视,这是因为图书馆属于知识宝库,对社会进步拥有十分明显的驱动作用。甚至于国际上数个国家已经开始实现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以此来实现国和国的文化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必须要出台政策积极构建全国性的图书馆情报平台,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结语
图书馆的情报工作优化并非依靠图书馆本身,还需要政府、社会、读者来共同参与。这是一种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综合优化的艰巨任务。内部优化是从管理、考核、软件、技术等入手;外部优化则在于通过国家政策、法律支持来实现。需要多元主体来保证图书馆情报工作成为内外情报流通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燃煤助燃剂
[1]赵清霞.网络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图书馆情报工作[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3(02):93-94.
[2]周也.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情报工作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150(04):6-6.
[3]赵向熙.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情报工作分析[J].图书情报,2018(05):25-26.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9:33: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282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质量   图书   出版   管理   图书馆   编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