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设计系统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设计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编织编织物的横编机具备可相对地横移的第一针床及第二针床和沿针床往复的滑架。在滑架上搭载了使针床的编织针进行编织动作的三角系统。使用此横编机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由多个编织线圈横列构成。在各编织线圈横列中滑架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任一方向移动。在编织线圈横列中,伴随着滑架的移动,可进行横移工序、编织工序、移圈工序等。横移工序是错开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相对的位置的工序,一般在滑架进行反转的时机进行。编织工序是在编织针上形成线圈的工序。移圈工序是使线圈在相向的针床之间移动的工序。在编织线圈横列中,也包含只进行滑架的移动的空线圈横列。
3.横编机按照编织程序编织编织物。该编织程序,例如由专利文献1公开的编织设计系统作成。编织设计系统具备输入部和作成部。输入部用于使用者编辑与编织物的编织相关的设计数据。作成部用于基于设计数据,作成可由配备在横编机上的计算机读取的编织程序。
4.在先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二002/033598号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8.由于消费者的需求的多样化,所以生产者希望能有效地编织小批量和多品种的编织物。为了应对此需求,不管是什么样的编织物,都要求能效率良好地编织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9.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在编织效率上优异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作成在编织效率上优异的编织程序的编织设计系统。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存储了在编织效率上优异的编织程序的存储介质。
10.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11.本发明者们调查了用于编织一个编织物的全部工序及其排列顺序。其结果,无论在什么样的编织物中,在编织编织物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很多按照横移工序、移圈工序、横移工序、移圈工序的顺序排列的部位。以往,横移工序和移圈工序是在一个编织线圈横列中进行。也就是说,上述四个工序是在使滑架往复的两个编织线圈横列中进行。本发明者们发现,通过在滑架向一个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进行这些动作,编织物整体的编织效率显著地改善。以下,列出了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设计系统及存储介质。
12.《1》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通过使用具备可相对横移的第一针床及第二针床和搭载至少两个三角系统的滑架的横编机执行多个编织线圈横列来编织编织物,其特征
在于,上述多个编织线圈横列包含至少一个特定编织线圈横列,在各特定编织线圈横列中,在上述滑架向一方向移动而通过一个编织区域的过程中,按顺序进行第一横移工序、第一移圈工序、第二横移工序、第二移圈工序,上述一个编织区域是将在编织宽度方向连续的一系列的线圈卡定的区域。
13.在此,编织区域的一系列的线圈,既可以由一根编织纱线构成,也可以是将由不同的编织纱线做成的多个线圈列接合的线圈。另外,存在滑架的在特定编织线圈横列中的移动时通过多个编织区域的情况。例如,在套衫的编织中,存在将右袖、前后身大片和左袖卡定在针床的长度方向的离开了的位置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因为右袖的编织区域、前后身大片的编织区域和左袖的编织区域在编织宽度方向分离,所以认为是不同的东西。
14.《2》作为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还可以举出如下的方式:上述横编机具备自走式的送线器,在上述特定编织线圈横列中,在上述第一横移工序后还进行编织工序。
15.《3》本发明的编织设计系统,其具备使用者编辑与编织物的编织相关的设计数据的输入部和基于上述设计数据作成可由配备在横编机上的计算机读取的编织程序的作成部,其特征在于,上述作成部作成为了使上述横编机执行上述《1》或者《2》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而使上述计算机控制上述横编机的编织程序。
16.《4》本发明的存储介质,其存储可由配备在横编机上的计算机读取的编织程序,其特征在于,上述编织程序以使上述横编机执行上述《1》或者《2》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方式使上述计算机控制上述横编机。
17.[发明的效果]
[0018]
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因为在一个特定编织线圈横列中进行2次横移和2次移圈,所以用于使编织物完成的编织线圈横列的总数变少。另外,通过执行特定编织线圈横列,存在使空线圈横列的数量大幅度地减少的可能性。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能使编织物的编织效率显著地提高。
[0019]
在横编机具备自走式的送线器的情况下,存在在特定编织线圈横列中还能包含编织工序的情况。通过在一个编织线圈横列中还进行编织工序,能使编织物的编织效率进一步提高。
[0020]
本发明的编织设计系统,能基于使用者输入的编织数据自动地作成能有效地编织编织物的编织程序。如后述的实施方式所示,使用者仅在编织设计系统上输入编织数据即可。
[0021]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存储在存储介质中的编织程序,能使横编机有效地编织编织物。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具备搭载三个三角系统的滑架的横编机的局部示意图。
[0023]
图2是实施方式所示的编织例1的说明图。
[0024]
图3是实施方式所示的编织例2的说明图。
[0025]
图4是与图3连续的说明图。
[0026]
图5是实施方式所示的编织设计系统的功能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0028]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设计系统及存储介质。
[0029]
《实施方式1》
[0030]
《编织例1》
[0031]
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基于附图对使用了4张针床横编机的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如后述的那样,也可以由2张针床横编机执行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0032]
4张针床横编机具备下部前针床和下部后针床及上部前针床和上部后针床。以下,分别将下部前针床、下部后针床、上部前针床及上部后针床表示为fd、bd、fu及bu。在本例中fd及fu为第一针床,bd及bu为第二针床。fd和bd相互相向。配置在fd的上部的fu和配置在bd的上部的bu相互相向。4张针床横编机还具备多个送线器和滑架。使用图1的示意图来简单地说明针床与送线器和滑架的关系。
[0033]
图1是从fd侧观看横编机5的局部的示意图。在图1中,省略了fu的图示。配备在横编机5上的滑架6在针床上进行往复移动。本例的滑架6具备3个三角系统6a、6b、6c。各三角系统是滑架6中的设置在与fd、fu、bd及bu对应的部位的多个三角的总称。各三角系统也能进行编织工序及移圈工序中的任一个工序。例如,在某个编织线圈横列中进行编织工序的三角系统,也能在其它的编织线圈横列中进行移圈工序。三角系统的数量,既可以是三角系统6a、6b的2个,也可以是在三角系统6a~6c上加上一个三角系统的4个。各送线器8安装成可在配置于针床的上方的轨道7上行走。
[0034]
在图2中,说明在10圈以内的狭窄的范围内的离开的位置形成两个重叠线圈的例,在此表示了将形成套头毛衣中的前后的编织物接合的肩线的编织工序的一部分。具体地讲,在进行第一次横移后,由第一次移圈形成第一个重叠线圈。接着,在与第一次横移相同的方向进行第二次横移后,由第二次移圈形成第二个重叠线圈。
[0035]
图2中的纸面左端的栏内所示的“s+数字”是编织工序的编号。在从左起第二个的a栏中,表示了在各编织工序中的线圈的形成状态。a栏中的黑点表示编织针,ω标记表示线圈,倒三角标记表示送线器8,直线箭头表示移圈。在从左起第三个的b栏中,表示了在以往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用于执行a栏的编织工序的编织线圈横列。在右端的c栏中,表示了在本例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用于执行a栏的编织工序的编织线圈横列。首先,参照a栏进行各编织工序的说明。
[0036]
在s1中,使送线器8向左方向移动,在bd中在编织多个线圈后,将那些线圈之中的左侧的5个线圈向fu移圈。
[0037]
在s2中,在使bd、bu向左方向横移1个间距后,使卡定在fu上的线圈之中的右侧的三个线圈向bd移动。通过此移圈,在bd上形成重叠线圈。
[0038]
在s3中,在使bd及bu向左方向横移1个间距后,使卡定在fu上的两个线圈向bd移动。通过此移圈,进一步在bd上形成重叠线圈。
[0039]
在s4中,在使bd及bu向右方向横移1个间距后,使fd的左端的线圈向bd移动。通过此移圈,进一步在在bd上形成重叠线圈。
[0040]
在s5中,在使bd及bu向右方向横移2间距后,使fd的右端的线圈向bd移动。通过此
移圈,进一步在bd上形成重叠线圈。
[0041]
接着,对b栏所示的以往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的编织线圈横列的结构进行说明。左右方向的箭头表示图1的滑架6的移动方向,朝上的箭头表示从前针床向后针床的移圈,朝下的箭头表示从后针床向前针床的移圈。双点点划线表示图1的三角系统6a、6b、6c的分界。滑架6的处于移动方向侧的三角系统是先行的三角系统。记载在与各三角系统对应的部位的“k”表示编织工序,“tr”表示移圈工序,“r”表示横移工序。处于“r”的上部的空白箭头表示横移的方向。
[0042]
如b栏所示,在以往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在各工序中以1对1的方式执行了对应的5个编织线圈横列。
[0043]
接着,对c栏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的编织线圈横列的结构进行说明。c栏的看法与b栏相同。如c栏所示,在实施方式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由三个编织线圈横列执行a栏的编织工序。具体地讲,在c栏的第一编织线圈横列中执行s1。在第二编织线圈横列中执行s2及s3。在第三编织线圈横列中执行s4及s5。第二编织线圈横列和第三编织线圈横列,是指在使滑架6(参照图1)向一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进行2次横移和2次移圈的特定编织线圈横列。更具体地讲,在第二编织线圈横列中,在使滑架6向右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按顺序执行第一横移工序、第一移圈工序、第二横移工序、第二移圈工序。在第一横移工序中,将bd及bu向左方向横移。在第一移圈工序中,由滑架6的行进方向的第一个三角系统6a对线圈进行移圈。在第二横移工序中,将bd及bu向左方向横移。在第二移圈工序中,由第三个三角系统6c对线圈进行移圈。在此,第二横移工序是在三角系统6a、6b、6c没有作用在编织针上的时机执行。在以后的说明中的第二横移工序也是在三角系统6a、6b、6c没有作用在编织针上的时机执行。
[0044]
在第三编织线圈横列中,在使滑架6向左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按顺序执行第一横移工序、第一移圈工序、第二横移工序、第二移圈工序。在第一横移工序中,将bd及bu向右方向横移。在第一移圈工序中,由滑架6的行进方向的第一个三角系统6c对线圈进行移圈。在第二横移工序中,将bd及bu向右方向横移。在第二移圈工序中,由第三个三角系统6a对线圈进行移圈。
[0045]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c栏所示的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与b栏所示的以往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相比,用于执行a栏的编织工序的编织线圈横列数量少。因此,实施方式1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与以往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相比,能有效地编织编织物。
[0046]
《编织例2》
[0047]
在编织例2中,基于图3、4对隐藏线圈处理的编织工序的一部分进行说明。隐藏线圈处理是在3圈以内的狭窄的范围内反复进行由移圈形成重叠线圈和在该重叠线圈上编织新的线圈的处理。隐藏线圈处理,无论在什么样的编织物中都能以高频度执行的处理。图3、4的隐藏线圈处理,例如是用于使得领子等编织物的终端部不散开的隐藏线圈处理。在此隐藏线圈处理中第一横移的方向和第二横移的方向不同。图3、4的看法与图2相同。在编织例2中,对使用图1的送线器8是自走式的横编机5的编织例进行说明。自走式的送线器8,是可与滑架6独立地移动的送线器8。在图3、4中,由全面涂抹箭头表示送线器8的移动方向。
[0048]
在图3的a栏所示的s1中,使送线器8向右方向移动,编织bd的左端的线圈。在s2中,使bd的左端的线圈向fu移圈。在s3中,在使bd及bu向左方向横移1个间距后,使fu的线圈重
叠在bd的左端的线圈上。在s4中,使送线器8向左方向移动。在s5中,在使bd及bu向右方向横移1个间距后,使送线器8向右方向移动,编织在重叠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线圈。第一次的隐藏线圈处理由s1至s5结束。
[0049]
在s6中,将在s5中编织的线圈从bd向fu移圈。在图4的s7中,在使bd及bu向左方向横移1个间距后,使fu的线圈重叠在bd的左端的线圈上。在s8中,使送线器8向左方向移动。在s9中,在使bd及bu向右方向横移1个间距后,使送线器8向右方向移动,编织在bd的重叠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线圈。第二个隐藏线圈处理由s6至s9结束。在s9后,进行与s2至s5同样的编织。在s10中,表示了第三次的隐藏线圈处理的最初的工序。
[0050]
在b栏所示的以往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为了执行a栏的编织工序,执行了5个编织线圈横列。具体地讲,在以往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在各编织线圈横列中执行了两个工序。
[0051]
接着,在c栏所示的本发明的编织方法中,由3个编织线圈横列执行a栏的编织工序。具体地讲,在图3的c栏的第一编织线圈横列中执行了s1及s2。在第二编织线圈横列中,执行了s3至s6。在图4的c栏的第三编织线圈横列中,执行了s7至s10。图3的c栏的第二编织线圈横列和图4的c栏的第三编织线圈横列,是在使滑架向一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进行2次横移工序、2次移圈工序和1次编织工序的特定编织线圈横列。更具体地讲,在图3的c栏的第二编织线圈横列中,在使滑架6向左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按顺序执行第一横移工序、第一移圈工序、第二横移工序、编织工序、第二移圈工序。在本编织例的情况下,第二横移工序、编织工序的顺序可以调换。在第一横移工序中,将bd及bu向左方向横移。在第一移圈工序中,由第一个三角系统6c对线圈进行移圈。在第二横移工序中,将bd及bu向右方向横移。在编织工序中,由第二个三角系统6b编织线圈。在本例的第二编织线圈横列中,在编织工序前向与滑架6的行进方向相同的方向预先移动送线器8。此送线器8的移动是与s4相当的移动,是在s5中用于使送线器8向右方向动来进行编织工序的准备工序。编织工序是使送线器8向与滑架6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动来进行。在第二移圈工序中,由第三个三角系统6a对线圈进行移圈。
[0052]
在图4的c栏所示的第三编织线圈横列中,在使滑架6向右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按顺序执行第一横移工序、第一移圈工序、第二横移工序、编织工序和第二移圈工序。在本编织例的情况下,第二横移工序和编织工序的顺序可以调换。在第一横移工序中,将bd及bu向左方向横移。在第一移圈工序中,由第一个三角系统6a对线圈进行移圈。在第二横移工序中,将bd及bu向右方向横移。在编织工序中,由第二个三角系统6b编织线圈。在本例的第三编织线圈横列中,在编织工序前预先使送线器8向与滑架6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动。编织工序是使送线器8向与滑架6的行进方向相同的方向动来进行。在移圈工序中,由第三个三角系统6c对线圈进行移圈。
[0053]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图3、4的c栏所示的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与b栏所示的以往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相比,能有效地编织编织物。
[0054]
《编织程序及存储介质》
[0055]
使上述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在横编机中进行的编织程序,是用于使配备在横编机5上的计算机控制横编机5的编织程序,以便使横编机5(参照图1)执行包含特定编织线圈横列在内的多个编织线圈横列。
[0056]
在横编机5中,配备于在针床上行走的滑架6上的三角作用在配备于编织针上的片踵上,通过编织针沿着针床的针槽进行进退形成线圈。在此横编机5上,配备决定使哪个编织针进行什么样的动作的选针机构、控制滑架6的行走和三角的出没的滑架控制机构和控制针床的横移的横移控制机构。编织程序通过向这些机构发出指令控制滑架6的移动、针床的横移位置及各个编织针的动作等,使横编机编织编织物。
[0057]
存储编织程序的存储介质,既可以搭载在编织设计系统上,也可以搭载在横编机上。存储介质也可以是使由编织设计系统作成的编织程序向横编机转移的可移动存储介质。作为可移动存储介质,例如能举出cd-rom、usb存储器、磁盘等。在此,编织物的设计系统,是指通过使用者在画面上设计编织物,基于该使用者的设计作成用于使横编机动作的编织程序的系统。
[0058]
《编织设计系统》
[0059]
如图5的功能框图所示,基于使用者的设计作成上述编织程序的编织物的编织设计系统1,具备输入部2、作成部3、存储器4和显示部10。此编织物的编织设计系统1以基于设计数据自动地作成上述编织程序的方式构成。以下,简单地说明编织设计系统1的各结构,接着说明编织物的编织设计系统1基于使用者的输入的信息作成编织程序的步骤。
[0060]
输入部2是使用者在编辑设计数据时使用的部分,由键盘、鼠标、扫描仪、数字转换器等形态构成。在设计数据中,包含与编织什么样的形状和大小的编织物有关的信息、与编织纱线的种类有关的信息、构成编织物的编织单位的信息、分配给各编织单位的编织代码的信息等。在编织代码的信息中,包含编织单位的位置和分配给该位置的编织代码的信息。
[0061]
在此,编织物的编织单位是与编织物中的线圈一个量对应的单位。另外,分配给各编织单位的编织代码,例如由颜、数字、图形或它们的组合表示使横编机进行的编织动作。例如,由红表示的编织代码规定为使横编机编织正面线圈的编织代码。当然,也可以由一个编织代码规定多个编织动作。例如,可以举出在编织线圈后,将该线圈进行移圈的编织代码。这些编织代码存储在后述的存储器4中。
[0062]
作成部3是进行编织物的编织程序的作成的部分,例如能由计算机构成。此作成部3具备决定可否基于设计数据执行特定编织线圈横列的判定部31和基于判定部31的判定结果作成编织程序的构筑部32。
[0063]
判定部31具备第一判定部31a和第二判定部31b。第一判定部31a,参照用于编织物的编织的全工序,从全部工序之中提取构成特定编织线圈横列的工序组。作为工序组,例如可以举出以下的三个。
[0064]
(1)按照横移工序、移圈工序、横移工序、移圈工序的顺序排列的工序组。
[0065]
(2)按照横移工序、移圈工序、横移工序、编织工序、移圈工序的顺序排列的工序组。
[0066]
(3)按照横移工序、移圈工序、编织工序、横移工序、移圈工序的顺序排列的工序组。
[0067]
第二判定部31b对由第一判定部31a提取的各工序组判定可否在使滑架6向一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执行。可否执行包含在一个工序组中的全部的工序,例如基于以下的信息等进行决定。第二判定部31b基于以下的信息等判定可否在三角系统6a、6b、6c没有作用在编织针上的时机执行横移工序
[0068]
(1)配备在横编机5上的三角系统6a、6b、6c的种类。作为三角系统的种类,可以举出编织工序专用的三角系统、移圈工序专用的三角系统及能执行编织工序和移圈工序的双方的三角系统。
[0069]
(2)三角系统6a、6b、6c的数量。
[0070]
(3)滑架6的移动速度。
[0071]
(4)执行第一次移圈工序的三角系统和执行第二次移圈工序的三角系统的距离及执行移圈工序的三角系统和执行编织工序的三角系统的距离。
[0072]
(5)在针床上的进行第一次移圈工序和第二次移圈工序的位置。
[0073]
构筑部32基于设计数据作成设定了横移、编织针的动作、编织纱线的放出步骤等的编织程序。在本例中,构筑部32基于判定部31的判定结果作成包含特定编织线圈横列在内的编织程序。构筑部32在上述工序组没有由第一判定部31a提取的情况下作成由以往的编织线圈横列构成的编织程序。在由第一判定部31a提取了上述工序组的情况下,构筑部32对于由第二判定部31b进行的判定结果为“yes”的工序组,以执行特定编织线圈横列的方式作成编织程序。构筑部32对于由第二判定部31b进行的判定结果为“no”的工序组,以执行以往的编织线圈横列的方式作成编织程序。由构筑部32作成的编织程序经磁盘等记录介质、有线、无线等送给横编机5。
[0074]
存储器4是固态驱动器、硬盘等存储介质。在存储器4中,存储了设计数据、编织代码等信息。
[0075]
显示部10用于视觉性地把握与编织物的设计有关的信息不特别地限定。作为显示部10,例如可以举出液晶显示器等。如果作为显示部10利用触控面板,则能使显示部10担负输入部2的作用的一部分。
[0076]
由具备以上的结构的编织设计系统1能自动地作成执行包含至少一个特定编织线圈横列在内的多个编织线圈横列的编织程序。根据此编织程序,与以往相比能有效地编织编织物。
[0077]
《其它的实施方式》
[0078]
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也可由搭载2个或者4个三角系统的横编机执行。特别是,如果是具备4个三角系统的横编机,则与具备3个三角系统的横编机相比,存在能有效地编织编织物的可能性。在具备4个三角系统的横编机中,因为容易确保执行第一移圈工序的三角系统和执行第二移圈工序的三角系统的距离,所以存在能增加特定编织线圈横列的数量的可能性。另外,在此横编机中,也存在使仅进行滑架的移动的空线圈横列的数量显著地减少的可能性。
[0079]
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也可由2张针床横编机执行。在使用2张针床横编机的情况下,前编织物部和后编织物部,由抽针编织进行编织。所谓抽针编织是指在邻接的线圈之间配置了空针的状态下进行编织。在邻接的线圈之间配置的空针可利用于线圈的移圈。
[0080]
符号的说明:
[0081]
1:编织设计系统
[0082]
2:输入部
[0083]
3:作成部
[0084]
31:判定部,31a:第一判定部,31b:第二判定部
[0085]
32:构筑部
[0086]
4:存储器
[0087]
5:横编机
[0088]
6:滑架
[0089]
6a,6b,6c:三角系统
[0090]
7:轨道
[0091]
8:送线器
[0092]
10:显示部。

技术特征:


1.一种编织物的编织方法,通过使用具备可相对横移的第一针床(fd、fu)及第二针床(bd、bu)和搭载至少两个三角系统(6a、6b、6c)的滑架(6)的横编机(5)执行多个编织线圈横列来编织编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编织线圈横列包含至少一个特定编织线圈横列,在各特定编织线圈横列中,在上述滑架(6)向一方向移动而通过一个编织区域的过程中,按顺序进行第一横移工序、第一移圈工序、第二横移工序、第二移圈工序,上述一个编织区域是将在编织宽度方向连续的一系列的线圈卡定的区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横编机(5)具备自走式的送线器(8),在上述特定编织线圈横列中,在上述第一横移工序后还进行编织工序。3.一种编织设计系统(1),其具备使用者编辑与编织物的编织相关的设计数据的输入部(2)和基于上述设计数据作成可由配备在横编机(5)上的计算机读取的编织程序的作成部(3),其特征在于,上述作成部(3)作成为了使上述横编机(5)执行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而使上述计算机控制上述横编机(5)的编织程序。4.一种存储介质(4),其存储可由配备在横编机(5)上的计算机读取的编织程序,其特征在于,上述编织程序以使上述横编机(5)执行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方式使上述计算机控制上述横编机(5)。

技术总结


一种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设计系统及存储介质,其在编织效率上优异。该编织物的编织方法通过使用具备可相对地横移的第一针床及第二针床和搭载至少两个三角系统的滑架的横编机执行多个编织线圈横列来编织编织物,其中,上述多个编织线圈横列包含至少一个特定编织线圈横列,在各特定编织线圈横列中,在上述滑架向一方向移动通过一个编织区域的过程中,按顺序进行第一横移工序、第一移圈工序、第二横移工序、第二移圈工序,上述一个编织区域是将在编织宽度方向连续的一系列的线圈卡定的区域。区域。区域。


技术研发人员:

清原千晴 后藤昌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技术研发日:

2022.06.07

技术公布日:

2022/1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26: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27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工序   线圈   编织物   横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