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7宋儒学复兴2011-11

10502
第七讲北宋儒学复兴运动
一、儒学史上的疑经思潮
1.汉唐旧经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正统学术。解释、阐述和研究儒经,“经学”。不同时代的印记。
南北朝时期,经分南北,师说多门,章句繁杂
蒲公英化妆品书章节句读.}。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名曰
“正义”。永徽四年(653)颁于天下,作为考试标准。
记,孝,论,孟;或指:易,诗,书,春秋,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孝,论.}
皮锡瑞说:“唐至宋初数百年,士子皆谨守官书,莫敢异议。”“经
学统一时代”。[经学历史}治经方式,承东汉经古文学多详章句训诂的传统,属“汉学”范
民间亦有传.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王莽立于学官,始盛。解经多详训诂章句典章制度,不
新学伪经考>(1891)指刘歆助莽篡汉而造,斥古文家泥古守旧.
2.中唐的疑经思潮
中唐政治危机,笃守义疏的经学传统受到普遍冲击。啖助、赵匡、陆淳对旧传统的挑战成为分水岭,《新唐书 啖助传》说:
“啖助在唐,名治《春秋》,摭诎三家,不本所承,自用名学,凭私臆决,尊之曰‘孔子意也’,赵、陆从而唱之,遂显于时。”
“大历(766-779)时,助、匡、质以《春秋》,施士匄以《诗》,仲子陵、袁彝、韦彤、韦茝以《礼》,蔡广成以《易》,强蒙以《论语》,皆自名其学。” [茝chǎi] [左、谷梁、公羊]
:“夫学者,岂徒受章句而已,盖必求
。夫教者,岂徒博文字而已,盖必本之以忠孝,申之以礼义,敦之以信让,激之以廉耻,过则匡之,失则更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乎无瑕。”[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寄卢仝诗]
“大抵啖、赵以前学者皆专门名家,苟有不通,宁言《经》误援‘经’击‘传’,其或未明,则凭私臆决,其失也穿凿。”[郡斋读书志3] {传、注、疏、正义。发微、新注}
3.宋初经学
(一)旧习未改
唐之疑经未取得全胜,宋初旧习未变。
雍熙二年(985)正月,太宗诏“私以经义相教者斥出科场。”[长]
景德二年(1005)三月科试,试题有论“当仁不让于师”,举子李
通用机关零件
迪落韵,而贾边“释”师为“众”
“落韵者,失于不详审耳;舍注疏而立异论,辄不可许
放荡无所准的。”于是取迪而黜边,“当时朝论,大率如此。”[长编卷59]
该年进士第一,天禧元年(1017)拜参知政事,后拜相。
“经学自唐以至宋初,已陵夷衰微矣。然笃守古义,无取
‛[经学历史]
(二)宋初:新潮已动
如柳开,“凡诵经籍,不从讲学,不由疏义,悉晓其大旨。注解之流,多为其指摘。” [张景《柳开行状》]“六经皆自晓,不看注与疏。”[石
介《古诗∙过魏东郊》]
景德四年七月真宗说:“近见词人献文,多故违经旨以立说。”[长] 4.宋仁宗时期的疑经思潮
新儒疑传注、经文。直抒胸臆,发明经旨,成为宏流,疑经思潮。
992-1057)《春秋尊王发微》,强调尊王大义和等级名分,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他为仁宗讲说《诗》
,也被指为“多异先儒”。[欧阳修:孙复墓志铭]孙复要求:“广诏天下鸿儒硕老置于太学,俾之讲求微义,殚精极神,参之古今,复其归趣,取诸卓识绝见在出王、韩、左、谷、公、杜、何、范、毛、郑、孔之右者,重为注解,俾我《六经》廓然莹然如揭日月于上,而学者庶乎得其门而入也。如是,则虞夏商周之治可不日而复矣!”[寄范天章书].(王弼、韩康伯解《易》,左氏、公羊、谷梁、杜预、何
休、范宁解《春秋》,是“汉学”的代表。)
《七经小传》是疑经思潮中的代表作,“变先儒淳实之风者,实自敞始。”[四库提要∙七经小传条]  “庆历以前,学者尚文辞,多守章句注疏之学。至刘原父为《七经小传》,始异诸儒之说。王荆公修经义,
盖本于原父云。”[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七经经义}
《系辞》而下非圣人之作”,有《诗本
铭牌生产
至和二年(1055)上《论删去九经正义中谶纬札子》:“士之所本,在乎《六经》,而自暴秦焚书,圣道中绝。汉兴,收拾亡逸,所存无几。……至唐太宗时,始诏名儒撰定《九经》之疏,号为《正义》,凡数百篇。自尔以来,著为定论。凡不本《正义》者,谓之异端。则学者之宗师,百世之取信也。然其所载既博,所择不精,多引谶纬之书以相杂乱,
怪奇诡僻,所谓非圣之书,异乎《正义》之名也。””
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又称”符”,”符命””经之支流,衍生旁义”,以神学迷信来解释经典.前者如”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石人一只眼”;纬书伪托孔子,如<;易伟>之<;乾坤凿度>等,<>等,<;书纬>等.
:“蹈利者则否,蹈道者则未免离章绝句,
圣人之术,修其身治天下国家,在于安危治乱,不在章句名数焉而已。”[答姚辟书]他主持改撰《周礼》、《书》、《诗》,号为《三经新义》,悉废先儒传注,重作解释并用以作为考试的标准。
(二)宋学取代汉学
宁道孔孟误,讳言服郑非[释疑]。唐初《正义》“疏不破注”。庆历后则舍传注之学,
{
,治<;春秋郑玄)解<;诗>.}
“自
,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议
经,况传注乎!”[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尚书>古文学派开创者
“自汉儒至庆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七经小传》
至《三经义》出,视汉儒之学若土梗。”[困学纪闻8] 胡瑗在太学,鼓励生员自由发表对经义的见解。
皇祐元年(1049)刘恕举进士应诏试讲经,“先列注疏,次引先儒异说,末乃断以己意。凡二十问,所对皆然,擢为第一。”[宋史 刘恕传]
(与司马光,安石皆有旧,助修<;通鉴>.)
“新进后生”说:“至有读《易》未识卦爻,
;谈《礼》未知篇数,已谓《周官》为战国之书;读《诗》未尽《周南》、《召南》,已谓毛、郑为章句之学;读《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谓三《传》可束之高阁。循守注疏者谓之腐儒,
穿凿臆说者谓之精义。”[论风俗札子.阴爻>十篇(<;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为<;易><;周易大传>,是易经的最早注解.传孔子作.各篇观点不尽同,成书于战国后期.
二、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
疑经思潮显示旧儒学走入死胡同,思想文化领域里吹起变革之风。
自制鱼缸灯架
1.中唐的儒学复兴运动
韩愈(768-824)、李翱(?-844)是中唐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1)道统说
唐代佛、道二教昌炽,辛替否说:“今天下之寺盖无其数,一寺当外用贴剂
陛下一宫,壮丽之甚矣,用度过之矣。是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
《原道》篇说:“斯吾所谓道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他又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 李翱《复性书》中也有类似话语。
唐之新禅宗,特标教外别传之旨,以自矜异。谓佛之心传,到弘
忍和慧能。[陈寅恪:论韩愈禅宗五祖禅宗六祖, 偈
语(佛经唱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南能北秀,南顿北渐.
宋儒承韩之说,《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朱熹中庸章句前言引二程] (2)复性说
韩愈有《原性》,继承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人性分三等,“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
性恶说、善恶混说、三品说都未指出成圣成贤途径。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也所以惑其性者,
喜怒哀惧爱恶欲)的惑乱使人性昏乱。如何“复性”?《大学》之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圣人制礼作乐,是复性的途径。[复性书]
(3)《大学》与《中庸》
韩李重新解释《礼记》之《大学》《中庸》二篇为儒学的最高准则。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把治国平天下理想与自我道德修养联系起来。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作为“大学之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中庸》讲述性与情,以“中和
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2.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防水牛津布
“唐代中叶,虽然在学术思想上发生了这一次革新运动,
术,而为宋代一切学术的先河。但这一新学术,终唐以至五代,都还没有能够形成学术界的主流,还不能取旧传统的地位而代之,旧学还为当时的王朝政府所倚重,新学仍只能处于在野的地位,而至两者并行于世。‛[中国历代农产量的扩大和赋役制度及学术思想的演变,川大学报1957]。
宋初有柳开、王禹偁等人为北宋儒学复兴的先行者。
“有宋真仁二宗之际,儒林之草昧也。当时濂、洛之徒
戚氏在宋,泰山孙氏在齐,胡氏在吴,相与讲明正学,自拔于尘俗之中。”又说“会值贤者在朝”如韩琦、范仲淹、欧阳修,“皆卓然有见于道之大概,左提右挈,于是学校遍于四方,。[庆历五先生书院记]
《宋史》本传载:“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
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形成一新儒体(孙复、胡瑗、李觏、张载等)全祖望《宋元学案》[卷6序录]:“庆历之际,学统四起。齐鲁则有士建中、刘颜夹辅泰山而兴;浙东则有明州杨、杜五子,永嘉之儒志、经行二子。浙西则有杭之吴存仁,皆与湖学相应。闽中又有章望之、黄晞,亦古灵一辈人也。关中之申、侯二子,实开横渠之先。蜀有宇文止止,实开范正献公之先。筚路褴褛,用启山林。”
通经学古为高,救时行道为贤,犯颜纳说为忠。[止斋集] 3.儒学复兴运动的特点
(1)坚持儒家道统
“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应责]又说:“自韩愈氏没,无人焉。今我之所以成章者,亦将绍复先师夫子之道也。”[答臧丙第一书]
“吾之所谓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轲、
。”[信道堂记]
“孔子之后,有孟、荀、扬、王、韩、柳。国朝柳如京、
欧阳皆其继者也。”[李觏答李观书引]后来理学家把韩、欧等排斥于道统之外。(“醇儒”、“性理之学”)(2)追求《六经》义理
新儒不再拘泥于汉唐章句注疏之学,视之为桎梏。直探儒经义理(大义),用自己的话语来予以解释,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宋学”。
韩、李提倡《大学》、《中庸》,得到宋儒的充分肯定。
春秋尊王发微》,阐发《春秋》“尊王《春
分,求情而责实。别是非,明善恶”周易口义》:“《易》者,
盖变易之道,天下之理也。”为宋代“义理说《易》之宗”。[四库提要]宋儒探求“孔氏之遗意”,是以适合世用的新思想来代替旧知识。(3)提倡经世致用
韩愈《原道》:“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汉唐经学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16: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171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儒学   章句   解释   注疏   传统   谓之   正义   思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