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与创造:东影创业初期电影运营物资的接收与自制

积累与创造:东影创业初期电影运营物资的接收与自制
摘 要:电影制片厂是一个综合性的机构,它的运营需要胶卷、摄像机、放映机及后勤保障物资等相关运营物资,这些物资配备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电影厂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对于还在起步阶段的东影来说,只有具备较为充足的设备、以及维持运营的后勤物资,才能确保东影的生存与发展。所以运营物资的积累与创造是东影在创业时期首要完成的任务,也是东影发展的物质基础。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东影运营物资的获取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接收获得,二是依靠自己创造。本文,主要以这两个方面为切入点,重回东影创业的历史现场,对其进行历史考证。
关键词:接收;自制;电影运营物资精密电主轴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科基金《传承、构建、流变——东影十年艺术创作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18BS68
四头精雕机1948年,解放战争到了最后的决战时期,长春即将解放。东影也即将搬迁回长创业。在兴山时,电影物资的紧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影电影生产的发展。迁回长春后,东影开始对战后长春的运营物资进行全面的接收,为东影电影的稳定生产积累物质条件,提供保障。
一、电影运营物资的积累
解放后,长春的运营物资比较充足,但也十分的分散。根据田方的信中介绍,1946年东影离开长春时,一些没有搬走的电影物资和后勤保障物资,都分别寄放长春各处。寄放在艺光电影院里和其在东朝阳路的仓库中的这部分物资,是非常充裕的,大概有260类,其中包括放映设备,如16毫米放映机,录音设备,如野外录音手提设备,增幅调节器等,影棚建设需要各种灯泡,例如16毫米强光灯泡、3000度大灯泡、小灯泡等;各种化学试剂原材料也比较丰富,还有一部分零散的生产需要的用品,像宣传画纸张,录音胶片暗盒、打字机,照明胶皮线,遮光板等还有一辆日产的小汽车在东朝阳路胡同207号的仓库里。根据田方的实地的考察,这部分物资,有的是已经破坏的,比如大喇叭,放演机,电器留声机等等,但是大部分是完好的。除了原来存在这里的运营物资,东影也接收艺光影院的部分运营物资,充足了东影的运营物资的储备。寄放在中心新闻摄影社的物资,也比较完好,这里有“制片厂的70多个箱子”,但可惜的是当时的中心新闻摄影社中的其他设备已经被国民党搬走了,只剩下一些零碎的。东影原厂址内部的物资情况,也比较乐观,根据1948年12月,制片厂物资调查清册第三版中的登记的物资来看,后勤保障物资比较丰富,例如大小铁柜,玻璃,衣架,黑板,屏风书柜、皮箱等等共计1000多件,但有关电影制片的设备,
比较少。
除了接收原有东影的运营物资以外,东影还通过接收获得了额外的一些运营物资。根据长春市委的要求,东影与教育局共同接收唱针工厂、上海影院、桂林影院的,虽然这部分在接收后交给苏联了。但是工厂、影院内部的运营物资,东影通过申请也获得不少。尤其是上海影院,其中包括44项接收内容,涵盖了电影放映、录音、摄影、以及办公日用等各种物资。唱针工厂中,也接收修理后即可使用的电影物资,如拍字母用的摄影机一架,再生胶片机两架,发电报四架,钢琴三架,唱片机器十多架和唱针机器五四架(拼凑起来的,唱针钢(细)、药品等1]。除了比较集中的物资接收地点外,田方等人在其他各处搜集了一些电影物资。
从1948年10月19日到1948年12月,在不到40天的时间中,东影完成了对长春运营的接收工作,并将所有接收内容清点成册。可以说,这次电影物资的接收的成果是令人欣慰的,它们涵盖了一个电影制片厂运营所需要的方方面面。其中是一些关系生产的重要的制片机器和放映机器,这部分的接收成果十分可人,完整的能够直接使用的摄影机有37台,这些设备器型号齐全,可以同时满足几部电影同时开拍的需要不同型号的照相机61台,使大量
制造幻灯片的需求得以实现(表3东影现有重要制片机器统计表)。还有15台进口放映机,这部分放映机虽然有一部分需要简单修理,但是基本上可以正常使用,并且规格齐全。这些重要的制片机器和放映机器,在当时全国其他的制片厂中也算是配备最齐全,数量最多的。除了生产所学要的物资外,所获得办公、生活所需要的后勤保障物资也解决了东影运营的燃眉之急。总体来说,这些运营物资的接收,虽然不能满足东影回厂后的所有需求,但是在战后物资短缺,物价飞涨的大环境中,也使东影能够迅速恢复生产,维持运营,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电影设备自制与修理
东北电影制片厂是在解放军的炮火中诞生的,是在新中国成立最艰难的时期创业的。各种生产资源、技术资源都面临着短缺的问题,同时还面连着国外的技术封锁。为此,东影在成立之初就立足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先成立的修理科,用以修理和制造电影器材的附件、配件等等,迁回长春后,在原来修理的基础上成立机械工厂。后来又成立了化学研究,化学工厂。这两个工厂都是从无到有创建起来的,不断尝试制造新的设备、配件,保证了东影的运营,在创业初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再生胶卷的试制与生产
胶片的使用在电影拍摄过程是消耗很大的物资。当时中国的胶片大多依靠进口,中国还未具备电影工业生产的能力。而且,由于战争的原因,胶片的进口也十分困难。虽然东影创业初期,通过接收伪“满映”获得了一些胶片,但随着东影纪录片和各片种数量的增加,胶片的补充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在这样的特殊的情况下,1948年,为了缓解胶片供给不足的问题,东影建立了化学研究室,日本人仁宝芳男、秋山喜世志加入了化学研究研究室,并于1949年年初,着手研究胶片的制作。生产胶片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成功地事情,所以,东影化学研究室主要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再生胶片的研究上。再生胶片是把洗印中作废的黑白拷贝的药膜洗掉,得到一个光片后,再用当时简陋的小型土机器涂上一层或两三层乳剂,这样的胶片虽然不能制作发行拷贝,但是可以用来制作样片,从而减少对正片胶片的使用。再生胶片的研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根据《东影通讯》中的化验室消息记载:
“根据德国阿克发副片的标准,做出培养方案,进行了第一次实验。当时把乳胶涂布与玻璃时,其示性天线和阿克发副片不太一样,但往胶片上涂布时,感光度就大大的降低了,追此原因,乃是涂布药膜太薄所致,只要第二次试验时加厚就可以解决了。另外还设计的涂
布机,修理科制造,但因制造上不够精确,不能够做到均匀的涂布,现在从新修整,据估计,涂布机制造好,即可以试验再生胶片”。2]此后,在一个月内化学研究室又进行了三乳剂试验,不断调整乳胶涂布厚度,解决干板上有黑点的问题。到1949年2月3,化学研究室成功的制造出了再生胶片。虽然当时正式的涂布机还未制造成功,但是化验室的工作人员,用手工的方式每周可以制造出六千尺,以供给平津解放与淮海战役新闻片的编辑使用。托玛琳活水杯
1948年底,东影开展七片生产运动,《桥》《回到自己队伍中来》《光芒万丈》《中华女儿》《白衣战士》《无形战线》等相继开拍,对胶片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东影化学室于1949年3月,响应全厂七片生产的要求,开始大量赶制再生胶片。
为了保证化学研究室再生胶片的产量,东影从第四期训练班调入两名同志,增加了化学研究室的生产能力。当时,化学研究室“工作分日夜两班进行。同时又在同一时间内一面进行水洗,一面进行熟成,使得每天都保证能进行涂布工作,这样不但能保证八小时工作制,而且从一星期制造两千尺的产量,提高到一星期制造一万二千多尺,今后计划每星期生产一万五千尺”。截止到1949年底,已经完成的七万尺,大大缓解了东影电影生产中的胶片危机。
1950年,东影将化学试验室扩建为化学工厂。人数增加到24人。其中技师3人,助手16人。工厂成立后,一面继续生产再生胶片,一面改良胶片涂布工艺。在生产过程中除了要克服“拷贝后发生红黄的灰雾,以致于涂布发生了斑纹”3]的问题。同时还要面临因原材料缺失问题为生产带来的困扰。其实,搬回长春后,化学工厂就已经面临原材料短缺的问题。主要短缺的原材料是精胶和硝酸银,而这两种材料品质也直接影响到成品的质量,例如感光度的高或低,灰雾的多或少。但当时在东北这两种材料十分短缺。1950年3月份,长春的科研所研制了出一些精胶,但是和东影资材科零星购买的硝酸银质量上有所不同,极大的影响了再生胶片的质量。东影化工厂的技师和助手针对这一情况, 不断的调正两者配方,使再生胶片质量得到了提高。虽然,从2月到6月,再生胶片的生产数并没有达到预期,但截止到1950年的上半年,一共生产再生胶片332275尺。其中一等品30184,占生产总数的90%。一二等品3043尺,占生产总数的9%,在质量上保证了制片生产活动顺利进行。1950年11月,东影化学工厂提前完成了中央电影局交给的任务,在副片的供应上实现了自给自足。
(二)电影机器设备的修理与制造
7-adca>容器景何
第一,自制幻灯机。幻灯机是东影放映活动中经常且易损的设备。1948年6月,为了满足战时政治文化的宣传需要,东影机械工厂开始制造幻灯机用于幻灯片的放映。幻灯机主要是农村无电地区的宣传工作。根据罗光的介绍:“制作幻灯机主要是解决光源和制作镜头”“开始解决光源时,是用乙快嘎斯灯进行多次试验,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改用火车的车前灯和蓄电池来代替,效果较好。”“虑到幻灯机镜头和放映机镜头一样,是需要高精密加工的镜头。”由于当时没有条件制作这些镜头,“只到了一台旧式眼镜研磨机,请来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工人来磨制镜片”“幻灯机的镜头镜片生产出来后,又出现了焦距、纳光率、材料等一些新的问题。又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制造出了简单的可供使用的镜头4]。幻灯机机壳是用铝铸造的,稍许加工之后便成了机身。”1948年11月,经过多次改良,东影修理科自制了第一批幻灯机。每个幻灯机箱内都装有有十套编译组编制的幻灯片,并各有一册幻灯机使用方法说明书。于当月26日,将生产出的第一批幻灯机和幻灯片,发往哈尔滨东北任免解放军总政治部。
幻灯机生产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翻砂,修理科“以前翻砂活都是依靠矿务局帮忙,或是新街基的翻砂工人来做的”,所以,幻灯机成品的制造受限于外界因素很大。为了更好的保证幻灯机的生产,修理科与1949年3月,成立翻砂股。在原料工具上,修理科的职工
们去勃利连江口到了三千多斤砂子,又跑了五六十里路抬回了四个炮弹壳(共有100多斤)回来做熔炉,其他的工具都由修理科自己赶制。在技术问题上,修理科派出李公明同志去学习翻砂技术。在学习技术回来后,他立刻投入的试验阶段。在几天短时间内,修理科翻出了幻灯箱子,及200多台幻灯机的小零件。保证了240台幻灯机的使用。同年11月,东影研制出了新的幻灯机。在工作质量上,技术上又提高了一倍。而翻砂股经过技术研究开始减少返工现象,由50%降至40%材料的供给, 不仅仅节省的资源,还提高了产量。截止到1950年11月底,完成了新型幻灯机200多台。为东影幻灯片的放映奠定的坚固的物质基础。
第二,各类其他设备的修理与制造。东影创业时期,为了更好的完成中共交给东影的革命宣传任务,放映队经常。由美工科的职工设计,由修理科制造出了一种可以把照明灯紧紧地托住的制灯器,损坏灯泡的事情,从此就不会在发生了。这种制灯器给制片工作带来了很多贡献和方便。此外,自制红的玻璃也为放映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以前红玻璃是放映机中常用的遮光配件,以前,机械工人在修理放映机时常常因为遮光配件—红玻璃的缺失而烦恼,东影机械工人吕士林在一次修理过程中开始尝试性的自制红玻璃,他用一块普通玻璃,涂上红的燃料,再有火烤,经过试验,发现差别不大,于是在机械工
厂开始生产这种红玻璃的替代品,保证放映机的正常工作。带着放映机到东北的解放区、工厂、农村、学校等地,所以在这一时期,这些放映设备质量的好坏,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宣传的效果。最初的东影的修理科主要以维修旧的放映器和发动发电机为主。除此之外,还“将6×6的相机改成35毫米的相机”“生产摄影机防音罩”“取景器”“移动车”“生产16毫米放映机”5]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2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166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东影   物资   胶片   生产   运营   电影   修理   接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