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临床照顾护士技术规范部分试题 第五章

第5章支持生理功能的护理
第一节限制/活动的护理
1.长期卧床病人预防肺部并发症:观察患者呼吸系统状况,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吹气球等,增加肺活量;勤翻身拍背,以促进痰液排出;保证水分的摄入,防止痰液黏稠,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加强胃管护理和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和宣教,防止坠积性和吸入性肺炎发生。P143
tmch2.长期卧床病人预防压疮:做好风险评估,选择恰当的皮肤减压工具,  1~2h改变体位1次,给予皮肤保护油/新型敷料保护骨突处/受压皮肤;及时擦干皮肤汗液和尿便,关注皱褶处,预防压疮的发生。P143。
3.长期卧床病人预防便秘:观察患者排便的情况,指导患者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多饮水,保证足够饮水量;注意饮食搭配,少吃易产气食物,在保证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基础上进食适量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每日按摩腹部数次,促进肠管蠕动;对有便秘倾向的患者,必要时可以使用药物协助排便。P143
4.长期卧床病人预防泌尿系统感染:观察患者排尿情况,每次排尿后做好会阴部清洁;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预防泌尿系感染。鼓励多饮水,少吃含草酸的食物如菠菜、毛豆等,少吃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碱化尿液,防止泌尿系结石发生。P143
5.长期卧床病人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足下垂: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协助患者进行
主动和(或)被动的全身关节运动。P144
6.长期卧床病人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指导患者多做踝部运动及股四头肌舒缩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为患者提供弹力袜,尽量避免下肢输液,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P144
7.长期卧床病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为患者调整体位时,床头抬高应缓慢,角度从小到大,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晕、恶心等症状,防止出现体位性低血压。P144
8.长期卧床患者可能发生哪些并发症?
答:肺部并发症: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2、压疮;3、便秘;4、泌尿系统感染;5、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足下垂;6、下肢静脉血栓;7、体位性低血压。P143
9.约束包括药物约束、心理约束和身体约束。  P144
10.身体约束的工具包括:约束带、带锁的轮椅、躺椅、床栏、约束背心及手套等。P144
11.常见的约束带类型有:肩肘约束带、上肢约束带、膝部约束带、踝部约束带等。P144
12.要严密观察患者对身体约束及解除约束后的反应:观察约束部位皮肤完整性及肢体末端的颜、温度和感觉;发现皮肤苍白、冰冷、肿胀、麻木、刺痛时,应立即解除约束,抬高肢体,观察变化,必要时给予局部按摩;使用约束背心或约束衣时,观察患者的呼吸和面。P145
13.使用约束带患者应15~30min  巡视一次,每2h  松懈一次,间歇15~30min  。P146
记录约束原因、方法,约束起止时间、松解与间隔时间,患者对约束的反应,全身和局部情况,约束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措施及效果,做好交接班。P145
14.约束决策论分4个等级分别是行为、设施、独立和约束等级。P145
15.约束论的行为等级卷包括3级:(1)Ⅰ级指病理生理性的或性的无意识、瘫痪、
清醒且定向力正常,由医务人员或其他重要人员不间断地陪护。(2)Ⅱ级指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单纯烦躁。(3)Ⅲ级指烦躁或攻击性。。P146
16.独立等级包括3级:(1)Ⅰ级指独立,包括能坐在椅子上、能负重、能平衡行走。(2)Ⅱ级指不完全独立,包括坐在椅子上会滑动、依靠辅助负责、步态不稳或不熟悉辅助装置、心动过缓、头晕目眩。(3)Ⅲ级指依赖,包括不能负责、稳定性骨折、神经肌肉无力、生命体征不平稳。P146
17.约束等级包括约束、替代约束和不约束。P146
18.四人搬运法用于危重或颈椎、腰椎骨折患者。四人分工2人分别站在床头和床尾,并分别拖住患者的头肩部和两腿;另外2人分别站于平车及病床的两侧,抓住中单四角。一人喊口令,4人同时合力将患者放于平车。
P149
19.轮椅转运前要评估: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意识、肌力和肌张力、生活自理能力、有无引流管及夹板固定等和全身皮肤黏膜情况。P150
20.危重症患者转运前应用“危重症患者转运护理单”。P152
21.徒手极力评估的分级。
答:0级:完全瘫痪,不能做任何自由运动;1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2级:肢体能再床上平行移动;3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引力,能抬离床面;4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5级:肌力正常,运动自如。P155
22.美国学者Gordon将活动无耐力的分级。
答:1级:在平地行走速度正常,可以上一段或更高的楼梯,只是比平时气促些;2级:可在平地行走约150m,可缓慢地上一段楼梯,中间不间断;3级:在平地不间断行走约
20m,但不能连续上一段楼梯;4级:休息时即有呼吸困难和疲劳。P155
23.Gordon将身体活动障碍的分级。
答:1级:需要使用辅助器械;2级:需要他人的协助、监护或指导;3级:既需要他人的协助,也需要辅助器械;4级:完全不能活动,全部依赖他人。P155
第二节卧位护理
1、按卧位平衡性,可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卧位;按卧位自主性,可分为主动卧位、被动卧位和被迫卧位;按卧位身体姿势,可分为仰卧位、侧卧位、半坐卧位、俯卧位等。  P156
2、去枕仰卧位适用于昏迷、全身麻醉未清醒、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患者。P157
3、不宜采用去枕仰卧位的患者:冠心病患者、妊娠晚期妇女、鼻出血者、下肢伸肌肌张力高的患者。P157
4、去枕仰卧位好发压疮的部位:枕后、耳廓、肩胛、骶尾部、足跟等。P158
5、休克卧位的摆放方法:在平卧位的基础上,讲患者头胸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 P159
6、休克卧位好发压疮的部位:枕部、肩胛、骶尾部、足跟部等。P160
7、屈膝卧位使用于导尿、会阴冲洗、胸腹部检查时。  P160
8、经股动脉穿刺造影或手术患者,术后  48  小时内术侧下肢不宜屈曲。经股静脉穿刺或手术患者,术后  6~12  小时术侧下肢不宜屈曲。  P160
9、侧卧位是临床常用的体位,适用于灌肠,肛门检查,臀部肌内注射,胃镜检查、,晚期妊娠,长期卧床需要定期更换卧位者。P161
10、偏瘫、会阴和肛门有伤口的患者尽量采取健侧卧位;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患者侧卧时应采取健侧卧位;肺部和胸膜疾病患者,一般宜采用患侧卧位;冠心病老年患者宜采用右侧卧位;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手术后1个月内睡眠时,要采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胃镜检查者应采取左侧卧位,双腿自然弯曲,头稍后仰;晚期妊娠妇女,尤其是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症登子宫异常增大的孕妇,应尽量采取左侧卧位;不保留灌肠者根据病情选择侧卧位,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宜采取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患者宜采取右侧卧位;胃炎、消化不良和胃下垂者最好选择右侧卧位;食管反流患者最好采取左侧卧位。  P162
11、侧卧位好发压疮的部位:耳廓、肩峰、肋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等处。P163
12、半坐卧位适用于胸部创伤、腹腔、盆腔、面颈部手术后,胸腔疾病、心脏病,使用呼吸机,鼻饲以及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  P165 13、半坐卧位具有减轻疼痛、利于引流、利于炎症局限、防止膈下脓肿、改善通气、利于呼吸、利于心肺活动等作用。P163
14、半坐卧位的临床成效:
(1)腹部手术后采取半坐卧位,可使腹肌放松,减轻疼痛,利于伤口愈合;由于重力引流的作用,有利于引流管的引流,预防膈下脓肿。
(2)面部、颈部手术后采取半坐卧位,可减轻局部充血水肿,利于颈部切口引流,改善肺通气,利于呼吸运动。
(3)腹部感染者采取半坐卧位,使腹腔渗液集于盆腔,促使感染局限。
(4)心肺疾病患者采取半坐卧位可减少回心血量,从而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同时因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困难,有利于心肺活动。
(5)鼻出血患者,应取坐位或半坐位,头略向前倾,不能仰卧位,也不能头向后仰,以免血液呛入呼吸道。
(6)鼻饲过程中及鼻饲后  30~60min  应采取半坐卧位,以避免进食中及进食后呛咳、返流、呕吐和误吸,减少肺炎发生。P164
15、半坐卧位好发压疮的部位:骶尾部、坐骨结节、足跟处。P165
16、髋关节置换术后第1d  可采取半坐卧位,用硬的梯形枕头固定在两下肢之间,梯形枕头使用  5~14d  。P164
17、俯卧位适用于腰背部检查或患者;机械通气患者;颈椎后路减压及固定、腰椎间盘突出、脊柱矫形及内固定手术;胃肠胀气导致腹痛患者腰、背部有伤口而不适宜平卧和侧卧的患者。  P167
18、新生儿、婴幼儿、老年人、意识和精神障碍、病情危重、胸腹部有伤口的患者不宜常规采取俯卧位。  P166
19、俯卧位手术过程中的各种并发症:眼部损伤、皮肤烧伤、呼吸循环系统障碍、生殖器官压伤、臂丛神经损伤。P166
20、俯卧位好发压疮的部位:双眼、前额和颧骨、肩峰、女性的双侧乳房、男性的外生殖器、髂前上棘、肋缘突出部、膝前部、足尖等。P167
21、不稳定型脊柱损伤及骨盆骨折、胸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禁忌采取俯卧位。P179
22、端坐卧位是一种被迫体位,常用于急性左心衰竭、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等患者,胸腔穿刺和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时。  P167
23、端坐卧位应抬高床头  70°~80°  。P168
24、端坐卧位好发压疮的部位:骶尾部和坐骨结节处。P168
25、头低足高位适用于体位排痰、胆汁引流、防止下肢牵引患者下滑、防止胎膜早破时的脐带脱垂、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低颅压综合征以及脑梗塞患者。
P169
26、头高足低位适用于颅脑损伤和(或)颅脑手术患者;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患者;下肢深静脉逆行造影患者;颅骨牵引患者。P170
27、膝胸卧位适用于矫正孕妇胎儿体位不正,促进产后子宫复旧,矫正子宫后倾,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时。P172
28、病情危重、高龄、意识和精神障碍、高血压、脑出血活动期、颅内高压、高危妊娠、髋和膝关节疾病、损伤、术后患者不宜采取膝胸卧位。  P172 29、膝胸卧位用于矫正胎位时,每日做2~3  次,每次10~15min  ,一般在饭前、进食后2小时或早晨起床、晚上睡前进行。膝胸卧位前排空膀胱。  P172
30、截石位广泛应用于会阴、肛门、直肠检查及或手术,经尿道检查及手术,经阴道分娩者。截石位摆放不当或时间过长易引起腓总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腓肠肌综合征等并发症。  P174
31、脊柱损伤或手术患者,采用轴式翻身法。P177
贴片三极管第三节饮食营养护理
1、指导或提供适宜于患者使用的食具/器具。面瘫患者避免使用吸管饮水,以免引起呛咳。P182
2、采取合适的进餐体位及姿势。如无禁忌证时,指导或协助患者采取坐姿或至少半卧位进食,头颈稍前屈准备吞咽。P182
3、偏瘫患者,指导使用健侧手进食;双上肢乏力患者由护士或者照顾者喂食。协助患者将食物放于健侧的口腔后部。P182
吸咪头4、进食完毕维持坐位或半坐卧位  30~40min  。P183
5、喂食吞咽(摄食)障碍的患者时,协助患者坐直,尽可能接近90° 以进行喂食。对于不能坐位的患者,一般至少取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喂食者位于患者健侧。P184
6、肠道管喂饮食的方法有分次注入法和滴注法。P186
7、肠道管喂饮食的滴注法适用于留置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和鼻空肠管患者,特别适用于危重患者。P186
覆膜砂自动生产线8、肠道管喂食过程抬高床头  30°~45° ,以防食物返流导致误吸的发生。颈椎、胸椎、腰椎损伤患者不宜抬高床头。如患者采取低于30°的体位进行操作或转运时,提前1h  夹闭滴注管路。摇低床头前  30~60min  停止喂食。P186
9、分次注入鼻饲法:①分次注入前,用注射器回抽胃液,了解有无胃潴留,胃残留量大于  150ml  ,应暂停鼻饲。②每日灌注营养液  4~5  次,每次鼻饲量  200~300ml  ,鼻饲液温度38~40℃,鼻饲前用温开水20ml冲洗管道。③两次灌注鼻饲液间,在患者无限水的情况下,从鼻胃管喂入温开水100~150ml/次。④每次鼻饲完毕用20~50ml 温开水冲洗管道,鼻饲用具、给药用具用毕清洁消毒备用。P186
10、滴注鼻饲法:①营养液连接滴注管,排气后安装在营养泵上。滴注管与胃管或鼻空肠
管连接,滴入前用温开水20ml  冲洗管路。②滴注过程中,使用营养加温器保持营养液的温度在38~40℃。P186
11、滴注鼻饲法:③根据患者对营养液的耐受、血糖值、营养液的性质、胃残液量确定滴
注速度,前15min速度为15ml/min  。一般60~80ml/h恒速泵入。每小时检查滴注液的滴速或泵入的速度。P187
12、滴注鼻饲法:④持续滴注时,在开始滴注的第一个24h内每4~6h  检查胃残留量,之后每次隔8h  。间断滴注时,每次滴注前要检查胃残留量。残留量大于150ml  或成人大于每小时滴入量的110%~120%  时,暂停滴注。P187
13、滴注鼻饲法:⑤持续滴注者,每4~6h    用温开水20ml冲洗胃肠管道一次,预防管路堵塞。间断滴注者每次滴注后用温开水冲洗管路。P187
14、鼻饲时,保证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插管气囊处于充气状态。P187
15、鼻饲过程中观察有无呛咳、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情况。如出现呛咳、呼吸困难等误吸现象,立即停止鼻饲,并立即吸出口鼻腔及呼吸道的误吸物。P187
16、每  4~8h  监测鼻饲患者的肠鸣音情况,观察患者大便性质,有无腹胀、恶心、呕吐等情况。P187
17、鼻饲患者给予口腔护理  3  次/d。P187
18、开始鼻饲时每周监测  3  次体重,逐渐过渡到每月监测  1  次。P188
19、全肠外营养输注前先用生理盐水冲管。输注过程中每4h  用生理盐水20ml  冲管一次,预防管道堵塞,输注完毕用生理盐水冲管后再用肝素钠稀释液正压封管。P189
20、全肠外营养输注保持均匀速度输入,以葡萄糖不超过  5  mg/(kg.min)为宜或监测血糖维持在  6.1~8.3  mmol/L。P189
21、全肠外营养输注要预防低血糖发生。血糖<2.8  mmol/L,患者感心慌、心悸、饥饿、手足颤抖、皮肤苍白、出汗、HR增加、思维语言迟钝,头晕、嗜睡为低血糖反应,需要立即用  50%GS40~60ml  静脉注射。P189
第六节舒适护理
1、病室温度适宜:冬季为18~22℃,夏季为19~24℃,儿科病室为22~24℃,相对湿
度以  50%~60%  为宜。P227abs082
2、白天病区噪声≦38dB。医护人员应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
关门轻。P227
固态去耦合器
3、疼痛护理的概念:是指使用药物或非药物镇痛措施以缓解或减轻患者疼痛至患者可接
受的舒适程度。P228
4、对清醒者至少每4~8h  沟通评估疼痛一次。P228
5、根据患者疼痛类型、来源,患者的配合能力等选择药物和非药物疼痛治
疗措施。P229
6、选用非药物镇痛措施时应考虑患者参与的愿望、能力、偏好等因素。
P229
7、通过持续的疼痛评估来评价疼痛措施的效果,在疼痛后30~60min  需
要再次评估疼痛;数字疼痛评分≧3分至少每  2~4h  再次评估疼痛(患者清醒时);如数字疼痛评估连续2次  >5分,立即通知医生处理。P229
8、药物镇痛原则:按阶梯用药原则、按时用药原则、口服用药原则、个
体化原则、注意细节和实际效果原则。P229
9、疼痛的全面评估应包括对疼痛程度、疼痛控制及疼痛不良作用的评估。
P230
10、疼痛评估的对象:新入院患者、主诉疼痛或可疑疼痛患者、正在接受镇痛的患者、手术后患者、肿瘤患者等。P230
11、评估疼痛的时机:发生疼痛随时评估,采取镇痛措施前、镇痛措施后30~60min  评估,疼痛过程中按需动态评估,或至少每30min  评估1次。P230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6:26: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155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患者   约束   卧位   疼痛   采取   预防   侧卧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