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长类H13矫直辊的双频淬火工艺改进

48
2018年 第6期  热加工
www.mw1950
H
热处理工艺
eat-treatment  Technology
细长类H13矫直辊的双频淬火工艺改进蠕墨铸铁
■ 彭元飞,李良,袁小婷
我公司热处理车间近期对于一批(共9支)矫直辊进行表面淬火,材质H 13,其规格为
φ315mm ×4450/5506mm 。要求辊身硬度54~56H R C ,淬硬层深12~14mm 。通过对图样的技术要
求进行分析,淬硬层深要求较大,若单一采用中频淬火肯定无法满足,只有通过轧辊车间的双频淬火机床才能达到所要求层深。
1. 工艺分析及准备立式升降机
材质H13即为4Cr5MoSiV1,合金工具钢,其主要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
该材质具有高的耐磨性和淬透性,具有强的抗热裂能力,合金元素钒含量较高,耐磨性好,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在较高温度时具有较好的强度和硬度,高的耐磨性和韧性,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和较高的回火稳定性。该材质一般加热淬火温度1020~1050℃,此处建议表面淬火温度
摘要:H13矫直辊的细长比接近
20,淬火层深12~14mm ,需要通过双频淬火来达到,传统工艺难以控制其变形和最终的硬度
均匀性问题,通过改进工艺操作,很好地控制了其变形程度,使得辊身硬度全部满足图样要求。关键词:H13矫直辊;双频淬火;变形;硬度不均匀
扫码了解更多
选取上限1050℃。
图样要求淬硬层深12~14m m ,一般中频淬火的淬硬层深最多6~8m m ,显然不能采用单一的中频淬火设备。考虑到轧辊车间的双频淬火机床可以满足该淬硬层深的要求,具体双频淬火变压器参数如表2所示。
由于该淬火方式采用工频和中频同时加热的方式,完全具有高的加热深度和淬透性,按照常用冷轧辊的淬火方式,建议感应器工频T 2测温点控制淬火温度为1030~1040℃,下感应器中频T 3测温点控制淬火温度为1040~
1050℃,如附图所示。
该批矫直辊规格φ315m m × 4450/5506mm ,根据矫直辊直径选取合适的感应器规格,按表3所示选取。
故选取工频感应器直径为350mm ,中频感应器直径350mm 进行淬火,合适的感应器间隙有助于加热过程的稳定性和确保工艺所要求的淬火温度。
2. 工艺执行
(1)淬火前消除应力 由
表1  H13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
表2
双频淬火变压器参数
手动加油泵感应器中测温点分布
49
2018年 第6期热加工
www.mw1950
H
热处理工艺
eat-treatment  Technology
于该批矫直辊直径315m m ,总长5506mm ,细长比达20左右。表面淬火极易变形,故表面淬火前需进行一次消除应力处理,以消除机加工所产生的应力,避免淬火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变形。消除应力处理温度550℃、保温6h ,出炉后测量变形基本在3~6m m ,然后对此均进行了再校直。待校直后正常进行双频淬火。
离心制丸机(2)淬火过程 提前按照工艺要求装夹好两个感应器,矫直辊进行正常的双频淬火过程,T 2温度1030℃,T 3温度1050℃,工件淬火移速42m m /m i n ,工件转速20r/m i n ,下端喷淋水圈
φ360mm ,水压满足淬火要求。
起初淬火过程一切正常,当淬火至辊身中间位置时逐渐发现淬火温度T 2和T 3波动较大,T 2在1040~1020℃之间波动,T 3在
1050~1030℃之间波动,并且随着该件继续向下淬火移动,温度波动越来越大且明显发现工件在感应器中的摆动造成间隙不均匀。直到最后淬火接近辊身上端时,T 2和T 3温度在960~1070℃之间波动,辊身发生严重弯曲变形,随着转动与感应器发生碰撞摩擦已经无法正常淬火下移。最终只能勉强完成淬火。
(3)结果检测 最后经过淬火后的矫直辊变形弯曲在40m m 左右,无法进行正常的校直。并且检测硬
度发现两条母线硬度相差较大,辊身下端部分硬度分布较均匀,两条母线均在55~56HRC ,从中间开始往上,硬度分布极不均匀,一条母线在55~58HRC ,另外一条母线只有45~50HRC 。由此可见,此次淬火的结果根本不满足图样的硬度要求和最终的加工要求。
3. 工艺改进
(1)原因分析 此类轧辊淬火过程中起初变形较小,当淬火至辊身中间位置时变形较为明显,出现稍微的弯曲,造成辊身转动过程间隙不均匀,而间隙不均匀又必然造成加热温度的不均匀。同样的功率下,辊身上的高点随着转动总是在靠近感应器的点上,低点随着辊身的转动总是在远离感应器的点上,这样随着淬火过程辊身的下移,高点温度越来越高,低点温度越来越低,温度的高低不匀又造成了辊身的进一步弯曲,进而造成间隙不匀而导致温度不均,这样便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只能使辊身弯曲越来越大,两条母线硬度相差越来越大。
(2)淬火温度的调整 考虑到H13材料的淬透性较高且淬火温度范围较宽,然而图样要求的54~56HRC 硬度也不是很高,容易达到,故可适当降低淬火温度,工频T 2温度控制在700~800℃起预热作用,中频T 3控制在1030℃左右,主要起淬火加热作用。降低淬火温度后,可以有效
避免高的淬火温度引起的变形。
(3)感应器间隙的改变 由于加热过程会出现间隙不均造成温度不均进而加大变形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加热温度对感应器间隙的敏感性较大,只有降低这种敏感性才能降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可考虑选取较大直径的感应器,这样感应器与辊身之间的间隙增大后,这种敏感性就降低了,从而相互影响也自然降低了。当出现微小变形后,高低点的温度相差不会太大,变形量就不会继续恶性增加,从而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基于此,应该选取φ450m m 的两个感应器,虽然加大了感应器间隙,但是工频感应器只需要加热温度在700~800℃,所以不存在加热温度不够的问题,而中频感应器在此间隙下全功率输入刚好能满足1030~1040℃范围,即便中频的T 3温度略有欠缺时,也可以通过略微提高工频T 2温度来增加T 3温度。
(4)淬火前消除应力工艺改变 通过淬火后工件的变形情况推断,第一次消除应力不彻底,550℃的消除应力温度也偏低。第一次消除应力处理后虽然进行了校直却没有进行第二次消除应力处理,而又带着校直产生的应力直接淬火,最终导致更大的变形。
眼镜显示器现采取650℃的高温消除应力处理,出炉后进行校直,校直后再进行消除应力处理,即:消除应力→校直→消除应力→校直→消除应力→……不断往复多次进行,直到工件消除应力出炉后不再有变形量为止,这样方可进
表3
感应器间隙的选取
工感—50Hz 感应器直径;中感—250Hz 感应器直径;辊—冷轧辊直径。
(下转第54页)
54
2018年 第6期  热加工
www.mw1950
H
热处理工艺
eat-treatment  Technology
轴零件的感应淬火件中随机抽检85件,测得淬火硬度值为51~54 H R C ;硬化层深度为3~16m m (5处范围要求),晶粒度≥5级,马氏体含量≥90%,符合产品图样对零件的热处理技术要求。
(2)所研究成功的淬火工艺、工装和成套淬火装置,可推广应用于同类驱动轮轴的中频感应淬火,且编程、操作方便实用,淬火过程简单可靠,一旦工艺确定,整个淬火过程具有可靠的重现性,可确保淬火结果和淬火质量的稳定性,同时对感应设备的拓展应用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3)通过对该驱动轮轴感应淬火工艺研究发现,材料为国外牌号I E1671(相当于30CrMnMoB ),w Cr =0.5%时淬透性较强,直接影响淬硬层深,作者简介:
孔春花、张沈洁、李瑞、刘进营,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工艺材料研究所;张实地,(中外合资)洛阳百瑞科技有限公司。
即淬透性与淬硬层深成正比;同一种材料相同层深的条件下,加热与冷却间隙时间过短会造成硬度过
高且组织粗大;通过化学成分检测,本次试样的w C =0.31%,针对本项目3309和3310卡特驱动轮轴不同批次碳含量的偏差直接影响淬火硬度,即相同状态、相同工艺下含碳量与硬度成正比。
固体氧
(4)该研究成果可归属于感应淬火领域内一向具有突破性进展的试验工作。在热处理生产过程中,淬火机床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能够使我们在更加高效和精确的质量控制下,生产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安全的高质量零件。
参考文献:
[1] 孔春花,马春庆,张沈洁,
等.拖拉机动力输出从动轴的感应淬火 [J].金属热处理, 2010,35(6):125-128.
[2] 沈庆通.感应热处理问答[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3] 李瑞卿,张沈洁,孔春花,
等.不同结构驱动轮轴零件的感应淬火工艺研究[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5(S2):126-129.
[4] 张沈洁,李瑞卿,孔春花,
等.42C r M o 钢驱动轮轴的感应热处理工艺[J]. 金属热处理,2016,41(1):43-47.[5] 林信智.汽车零部件感应
热处理工艺与装备[M ].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58-166.
行表面淬火。相信通过高温反复消除应力校直,会大大降低工件自身的各种残余应力,有助于淬火后变形的控制。
(5)淬火过程的改变 淬火后出现两条母线硬度不均匀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加热过程中工件旋转间隙不均匀,从而造成淬火温度高低相差甚大。只有均匀加热才能避免出现硬度“阴阳面”的情况,要想间隙均匀,可以尝试淬火过程中辊身在感应器中不旋转直接淬火。
采取辊身不旋转直接淬火,虽然淬火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辊身变形造成间隙不均匀,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有专人密切查看辊身与
感应器间隙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辊身高点离感应器近,低点离感应器远,间隙有所不均,立即示意操作者慢速旋转工件,调整到合适的间隙位置继续加热。这样在整个淬火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温度不均匀的问题。
4. 结果检测
经过降低淬火温度、增大感应器间隙、高温反复消除应力、淬火过程辊身不旋转这四点工艺改进,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测量,变形振摆基本在8~10m
m ,这样的弯曲程度在后续校直过程中比较容易操作。
经过回火后硬度检测(见表4),完全满足图样要求且不同
作者简介:彭元飞、李良、袁小婷,中冶陕压重工设备有限公司。
表4  回火后硬度检测 (HRC
母线硬度基本一致。
5. 结语
对于这类细长比大的H13矫直辊,其表面淬火工艺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应用效果明显,既减小了变形,又保证了辊身硬度的均匀性。这给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以后细长类轧辊和零件的表面淬火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上接第49页)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9:31: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040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淬火   温度   感应器   工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