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会蒋干中计》《故都的秋》练习

《英会蒋干中计》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相同的一项是(    )
A.万马齐喑        黯淡          谙习
B.巾帻            沙碛          油渍
C.偏裨将校        稗官野史      睥睨
D.交契            提纲挈领        锲而不舍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交契________________                ②叙礼________________
③觥筹交错_____________                ④巾帻_______________
3、对全文的理解,下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节选自清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情节却相对完整。故事以"定计" "用计" "中计"为线索,叙述十分清楚,但情节的展开曲折跌宕,富于戏剧性,引人入胜。
B.小说着重描写各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和音容笑貌,突出地刻画了周瑜、蒋干和曹操这三个人物。
C.《英会蒋干中计》周瑜和蒋干共寝一室一节,写得极为精彩。周瑜假呼,是明知其诈睡;"蒋干只妆睡着",是不知其诈呼。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之醒,醒却是梦。一"醉"一"醒",一智一愚,可见一斑。
三辊轧管机D.本文历来为人所称道,是《三国演义》中极为精彩的一节,堪称"妙文"。它妙在周瑜三次笑和三次大笑,妙在一封天衣无缝的书信,妙在周瑜梦中呼子翼,醒来忘却呼子翼,妙在"听不真实",可谓妙不可言。
4、本文通过周瑜三次笑和三次大笑,成功刻画了周瑜这一形象,请体会周瑜"笑"的含义。这些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
5、曹操看信后杀掉了蔡瑁、张允,明知"中计",却称二人是"怠慢了军法",从中我们可以
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故都的秋》同步达纲练习
一.给下列词语中红的字注音
 1.混反应烧结碳化硅(    ) 2.潭寺(    )  3.鸽(    )
 4.落(    ) 5.平 (    )  6.圆(    )
 7.废(    ) 8.普山(    )  9.一破屋(    )
二、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三、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路障灯  B.“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D.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adm2587四、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想念时,突出写了住在北平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的原
因是 (      )
网络雷达无线接收器  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
  B.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
  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就写不出那些 地方的秋景。
  D.写租住破屋时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五、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六、仔细阅读《故都的秋》一文,回答下列问题。(原文略)
    ①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他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2自然段中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2自然段中一个短语"半开半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的最佳状态。
    ⑤作者认为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到__________的程度。
    ⑥第3自然段中的文句:"在南方每年过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句子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蓝朵"一词是__________的意思。作者用这个词而不用别个词是因为_________。
    ⑨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是指_________________。
    ⑩文中"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自然段中有一段文字:"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 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这一段文字是写_________           
    第5自然段中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本文开头和它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
    在11自然段中"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的枣子的样子"是_____的颜。
    这段文字:"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 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其意思是说________。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文字所用的比喻分别喻________________。
    "我愿意把寿命和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抒发了作者:
                                                                   
 
七、课文阅读训练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
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或白者为佳,紫黑次之,淡红者最下。(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双层水晶玻璃杯
  1、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煮、泡、冲、烫;漫、细、忙、点;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洒、射、漏、照
      甲处(  ) 乙处(  ) 丙处(  ) 丁处(  )
  2 、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3、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自然地融化在一起,________的眷恋,_________的落寞。
  4、d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e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f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是因为(      )
  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八、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1-4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51: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915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作者   下列   文字   理解   杭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