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加固设计工程实例分析

建筑结构加固设计工程实例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加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成为了广大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结构加固的主要原因、研究现状,并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加固技术方法,最后展望了建筑结构加固方法的发展趋势。
cd架关键词:现代建筑;结构加层;加固设计;工程实例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building had great progress, widely used in social production practice, become the scholars research hot spo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of the main causes of the reinforcement,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introduces some common methods of reinforcement technique and the future of building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methods development trend.
Key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Add layer structure; Reinforcement design; Engineering example
  一、工程概况
    本建筑是集高级办公与星级酒店为一体的高层建筑,原设计为地下1层,地上15层,其中地下面积4180m2,地上面积42500m2。原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基础采用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500,壁厚125mm, AB型.桩端持力层为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桩长约25米.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5000KN。
    根据业主要求,该工程加层续建,由15层加高到21层,以下为加层后的效果图(图1)及加层后和剖面图(图2)。
图1加层后效果图图 图 2 加层后剖面图
    首先进行结构整体分析计算,初步判断加层的可能性。为了充分发挥原已施工完成的各结构构件及抗侧力体系.先按原结构布置方案直接增加6层进行分析计算。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及其它现行规范.采用中国建研院编制的SATWE,结构分析软件进行结构整体分析。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按模拟施工加载方式.考虑5%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扭转效应作用.对结构进行了弹性静力分析,由计算结果可知:结构整体刚度偏柔,周期偏长,
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为1/720.超过规范巨[1/800]习限值.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为1.51%小于7度区的规范巨[0.016]习限值.底部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总力矩的50%,部分框架柱轴压比达到1. 15,严重超限.框架梁、剪力墙存在超筋现象。
    根据试分析情况.考虑对原结构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造.使之趋向合理并满足规范要求。曾考虑续建部分采用钢结构方案.但底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续建钢结构刚度差异较大.上下两部分刚度存在突变.结构阻尼比取值困难,属丁超规范、超规程设计.设计时应按《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第29条要求.报省级以上有关部门组织的建设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审查.审查通过后方可进行施工图设计。业主考虑钢结构方案因报超限审查会延长设计周期.并且钢结构造价比钢筋混凝土结构高许多.最终不采用该方案。
    根据原结构直接加层存在的问题.经过多轮方案试设计.确定采用增设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加大剪力墙和框架柱截面尺寸,既提高结构刚度又提高承载力的结构加层加固的基本方法.上部续建结构也采用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以保持与原结构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本工程结构加层加固标准层平面见图3。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以及结构加固效果的需要.设计时在建筑的角部增设剪力墙.在原中部核心筒楼电梯处增加剪力墙的长度。结合原框架柱轴压
比的严重不足.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同时适当增加刚度。结构整体分析主要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在风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现行设计规范的要求:结构的第一自振周期为平动周期.且结构以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小于0. 9;结构的剪重比、底部框架部分承担的倾覆力矩以及墙柱轴压比(柱最大轴压比0.79)均满足规范要求。
    图3加层加固标准层平面
表1
    新设计方案由于建筑立面需要退台,在十四层处有五根框架柱内退1500mm,造成竖向构件不连续,按常规抬柱转换将形成高位转换,对结构抗震不利。本设计采用从十二层至十三层增设斜柱(撑),斜柱上方与十四层内退框架柱连续,其倾斜仅为1:6,下部外排框架柱又向上延伸两层至十四层楼面,并且在十二层和十四层斜柱转折处楼层框架梁予以加强(梁截面为6001000),其剖面见图4。根据电算分析,十四层侧移刚度与下一层之比为0.93,不存在刚度突变。由于斜柱作用,对十二层处与之相连的梁板产生642KN的水平拉力,在该影响范围内楼板加厚到180mm,另加该方向受拉钢筋上下各2012@100,同样与
船用靠球
之相连的框架梁另加625通长受拉钢筋。在此范围内的各构件均相应提高配筋率和加强构造措施,提高其承载力和延性,关键构件斜柱及其下层柱和十二、十四层与之相连的框架梁按中震不屈服进行分析计算,确保结构安全可靠。
    图4 斜柱大洋
3结构构件加固改造
3.1地基基础加固
在房屋加层续建工程中,必然要遇到地基基础问题。为了减少基础改造的工作量,要最大限度挖掘上部荷载潜力。首先是墙体材料,把原先使用的保温烧结空心砖和砼空心砌块均改用容重较低的加气砼砌块,办公区内的砖砌墙改用轻质隔墙,同时首层地面回填土部分根据情况采用架空板,以及电算荷载按实际情况输入等措施,多方面多渠道合理卸载。
    根据本工程原桩基布置图,并结合已施工的地下室实际情况,经多方案比较,最终确定采用锚杆静压桩予以加固。静压锚杆桩施工轻便灵活,作业面小。它通过在基础上理设锚
催化剂12.1杆固定压桩架,以建筑物自重荷载作为压桩反力,用千斤顶将预制桩逐段压入土中,并与原基础连接,提高桩基总承载力。锚杆静压桩采用ZHb30,制桩标准详图集《闽2004G108》(DBJ13-64),采用焊接接头,桩身砼为C30,锚杆静压桩桩长约8~10米,持力层为土层机械制图标题栏砂质粘性土,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少于2米,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500KN,施工压桩力为1000KN,共增补锚杆桩130根。为保证新补的锚杆桩能与原桩基形成有效整体,共同受力,需扩大原承台截面,使得补桩反力作用在新浇捣的混凝土扩大部分上,新旧混凝土通过凿毛和植筋方式形成一体。新承台尚应重新进行受力验算,根据计算需要利用建筑面层200~300mm厚度加高承台,满足受力要求。承台加固大样见图5。为了更好发挥补桩的作用,避免应力滞后,确保新、旧桩基共同受力,要求上部结构应待桩基补强结束后方可继建。
    图5 承台加固大样
3. 2上部构件加固
考虑尽可能减少加固施工对原结构构件的损害,遵循对原有构件不动或少动的加固原则,对构件进行强度和刚度的补强。
    部分框架柱存在轴压比超限严重,必须进行加固。在高层建筑结构的墙柱加固设计中,最简单、最优先采用的方法是加大截面加固法。该方法简单、可靠,符合强柱弱梁抗震原则,同时对框架梁采取粘钢加固时的节点锚固处理很有帮助,故本工程墙柱加固均采用此方法(见图6)。在柱截面加大设计中,会遇到新加柱的纵筋与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相碰的问题,纵筋排列应全部或大部分绕过框架梁,然后采用1:6的坡度内收至设计位置,为满足规范规定的竖筋间距要求,在框架梁上下各增加附加钢筋植入梁内。柱纵筋实配时可考虑原柱纵筋能够承担的部分弯矩。为保证加固效果,构件截面加大尺寸均不小于100mm,新浇注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构件混凝土强度提高一级,新旧混凝土交接面均应凿毛.并在浇捣前除尘洗净后涂刷界面剂。
   
    图6柱增大载面加固大样
    由于水平荷载作用增加,部分框架梁存在受弯及抗剪承载力不足。为确保施工质量,又不影响建筑使用高度,框架梁采用粘贴钢板和U型钢箍加固方法,具体措施见图7。梁面、梁底粘钢采用Q345B材质钢板,梁箍板采用Q235B材质钢板。梁受弯承载力验算时,按保
守算法,不考虑受压钢筋作用,根据钢筋差值进行换算,得出粘钢的数量。粘钢施工前先将原构件拟粘钢处凿至混凝土外露,然后将表面浮灰除去并打磨平整,除尘清洗干净后方可粘贴钢板,U型钢箍安装前还需将安装位置的构件方角打磨成圆角。梁面粘钢夸起处的柱端箍板施工要认真细致,避免形成虚设,起不到约束作用,影响加固效果。
    电伴热管缆
    图7梁粘钢加固大样
4结语
(1)在建工程加层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对建筑功能和已建结构的影响,经多方案比选,在满足现行规范和建筑使用目标前提下,确定可实施加固的结构改造方案。
(2)在加层改建中,对上部荷载的挖潜是非常必要的,减少竖向荷载,不但可以减少加固工作量,还可以减轻地震作用。
磁流变阻尼器(3)选用简单方便的构件加固方法,更容易达到预期加固效果。
本工程主体和外墙立面已完工,现已进入室内装修阶段,建筑均匀沉降,最大沉降辆为18mm,各种加固技术经过工程实践的检验是安全可靠的,加层加固改造达到预期理想效果。我院圆满完成极具挑战的加建6层设计任务,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同时本工程的结构加层设计经验可供类似高层加层设计以参考和借鉴。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8:32: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881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结构   加固   框架   设计   采用   构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