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微运动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路径的探索

室内微运动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路径的探索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张敏
当大气环境出现雾霾、降雨雪等特殊天气时,对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影响较大,尤其是影响幼儿每日户外活动的顺利开展[1],这就难以达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规定的“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的要求。为了保证幼儿有充足的运动时间,大多数幼儿园会利用班级走廊、活动室、门厅、楼梯等室内空间开展小型运动。然而,受狭窄的走廊、众多的桌椅、长度较短的跑道等影响,幼儿容易发生磕碰、擦伤等意外伤害,加之3~6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免会出现争抢运动器材、利用运动器材打闹等现象。
室内微运动作为幼儿户外运动的补充和替代形式,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主题或运动情境,进而融入相应的运动项目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微”有两层含义,一是泛指运动空间范围狭小,二是指运动规模较于传统的户外运动,属于“微”型运动。室内微运动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运动需求,贯彻学前教育相关文件精神,还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降低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自我保护能力是指幼儿面对周边的危险情境、事物、行为时,能够顺利识别和判断危险,认知后果,主动选择正确的行为保护自己免受意外伤害的能力[2]。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对其青少年时期,乃至终身的生活能力和健康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室内微运动的特点
相比于传统的户外运动,室内微运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场地空间的利用率高。当下,多数幼儿园的室内空间较小,加上需要摆放各种与幼儿生活、教育相关的物品,使得室内空间更加有限,这就导致了一些传统的强度较高的体育运动无法在室内开展。因此,室内微运动必须有效利用班级各个空间,充分挖掘现有的场地资源,实现运动场地从地面向墙面、天花板等多空间扩展。
生物态硒
第二,运动内容灵活。受活动场地的限制,室内微运动需要设置简单、便于幼儿迅速掌握、锻炼时长较短的运动项目。因此,室内微运动可以以基本动作练习、体操练习和发展精细动作为主。教师可充分利用楼梯的斜面优势,发展幼儿的钻爬能力;利用平坦的地面,发展幼儿的翻滚能力;利用天花板,发展幼儿的跳跃能力等。
第三,运动器材低结构化。室内微运动所用到的器材主要以低结构化为主,供幼儿自由选择,灵活组合。其次,运动器材的体积也要小巧轻便,方便幼儿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摆放和整理。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饮料瓶、纸板、筷子等生活材料制作简易的运动器材。自制的运动器材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能激发他们的运动积极性。
二、室内微运动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营造适宜的室内微运动环境
单一的室内微运动情境难免枯燥乏味,幼儿容易注意力分散,产生疲劳效应和消极情绪。为此,在室内微运动开展之前,我们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与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趣味性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运动情境。如让幼儿扮演“葫芦娃”“汪汪队”等角,通过“拯救爷爷”“紧急救援”等情节设计,利用搭建好的桌椅练习走、跑、跳、匍匐前进等一系列动作;也可以将小椅子背靠背连续摆放当作障碍物,让幼儿进行跨越障碍物的游戏。这些游戏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对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具有本栏目投稿信箱:
2021.05
外室1H
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07
潜在的教育价值,既能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和运动能力,又可以实现室内微运动中幼儿的自我保护。
除运动情境之外,教师也要注重在游戏过程中运用鼓励、奖励等外部强化刺激,激发幼儿的运动效能感,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如针对一些胆小、运动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可以在运动器材的另一侧搭建一个高度适中、难度较低的“运动路线”,让幼儿安全地走下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针对运动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鼓励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难度较高的运动项目并对他们的挑战精神和良好行为表现进行及时肯定,激发他们的运动效能感。
(二)提供多样的室内微运动器材除了教室内原有的设施之外,教师也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低结构材料。如在走廊内设计跳房子的地面标识,提供呼啦圈、跨栏等运动器材,发展幼儿的下肢动作;在走廊拐角设置弹力软轴乒乓球、投掷粘球靶等运动器材,发展幼儿的上肢动作;在室内投放阳光隧道、木梯、绳索、垫子等运动器材,综合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幼儿在与这些运动器材发生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基本动作技能,也能实现自我保护。如受功能固着的影响,幼儿会利用垫子柔软的特点进行自我保护,他们将垫子放在运动需要的地方作为自己的“护身符”。垫子摆放的数量与位置也是幼儿对自己所处环境中危险点的预判。随着游戏的进程,幼儿会将垫子的摆放位置进行不断调整,进一步思考与判断垫子的摆放位置是否合适,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在运动器材的使用过程中得到了不断提升。
除了利用单一运动器材提升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之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将运动器材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如教师可引导幼儿将绳索与高木梯进行组合,若幼儿不慎从高木梯上摔落,可用手臂抓紧绳索保护自己。通过运动器材的组合,绳索不仅发挥了悬垂的本体功能,锻炼了幼儿的臂力,也实现了幼儿的自我保护。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幼儿在室内微运动中能够有效促进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三)教授规范的室内微运动器材操作方法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可以在使用运动器材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每一项室内微运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集中展示本次运动活动中运动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引导幼儿明确运动器材的操作方式,并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避免危险的发生。如幼儿在室内微运动中使用高跷时,教师要时刻提醒幼儿在踩高跷过程中抓紧绳子,避免摔倒。此外,当幼儿利用运动器材尝试危险操作时,教师也要立即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并告诉幼儿这样做的不良后果。例如,当幼儿将高跷放在地上走梅花桩时,教师应及
时制止幼儿并告诉幼儿这类器械不宜在湿滑的地面上使用,会导致意外摔倒。
(四)建立明确的室内微运动规则幼儿的规则意识较弱,在对规则不理解的情况下,很难具有良好的行为表现。为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规则,教师可采用你问我答、情境表演、与幼儿一起讨论商定游戏规则等方式引导幼儿理解规则、复述规则,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养成遵守秩序和规则的良好习惯,进而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养成。如在教师讲解规则之后,教师可按照微运动区域对幼儿进行分组,并就该运动区域的具体规则向幼儿进行提问,检查幼儿是否明确所在运动区域的相应规则。
(五)构建积极的室内微运动沟通桥梁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是助力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桥梁。在探索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途径时,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达成教育共识,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不利于自我保护的行为进行有效纠正。如定期向家长推送有关提升幼儿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的绘本和文章,加强家长在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邀请家长参与班级的室内微运动活动,与教师共同监管幼儿,提供反馈建议;鼓励家长在家中开展亲子体育游戏,加强对幼儿自我保护方面的随机教育等。
三、室内微运动中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一)儿歌法
幼儿的理解能力与规则意识较为薄弱,利用一些朗朗上口、短小精悍且包含规则意识、自我保护方法的儿歌或口令,能够巧妙地引导幼儿在说唱过程中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在反复练习中得以巩固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室内利用椅子、梯子等进行平衡训练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边说边做“伸手臂,变飞机,慢慢开,稳稳下”。一首简单而又有童趣的儿歌里,既包括了保持身体平衡的“伸手臂,变飞机”基本方法,又提醒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要保持“慢慢开,稳稳下”的运动速度。
在不同类型的室内微运动中,教师可根据幼儿在室内微运动中容易产生安全隐患的环节、运动类型的特点,结合自我保护的方法针对性地创编不同歌谣,最终达成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目标。如在“翻山越岭”室内微运动中,教师可以创编包含幼儿核心动作经验的儿歌“小朋友,不要怕,小脚分
2021.05
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08
汽车烧甲醇开,双腿弯弯,胳膊摇摇,嘿呦嘿呦跳过去”,也可以
创编有关规则意识的儿歌“小朋友,前面有人等一等,不要挤,不要推”。将兼具趣味性、教育性的儿歌贯穿于室内微运动的全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地达成提升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保护习惯。
(二)自然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是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中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他指出,“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他们难以在出现过失行为后主动进行反思,教师可以抓住偶然事件,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行为。如幼儿在进行室内微运动时,不小心撞到了另一个幼儿并导致该幼儿受伤。教师在第一时间处理好受伤幼儿的伤势,待幼儿心情平复之后,可以让事故中的两个幼儿谈一谈这段“不友好”的经历。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从自己身体行动的不适来思考自己之前的行为,
使之意识到身体行动不适这一后果是由自己的不当行为带来的,帮助幼儿留下深刻记忆,使幼儿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也能够让其他幼儿引以为戒,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三)后果呈现法
流媒体播放后果呈现法是指在活动开展之前,将某些危险动作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利用照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教师与幼儿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演一演的方式,以过程叙事、思维导图、网络分析图、视频等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幼儿直接感知一些动作的危害性,帮助幼儿直观地了解不良后果,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危险的发生。如教师通常会将桌子倾斜当作“滑梯”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但是容易出现幼儿在滑“滑梯”时受惯性的影响导致身体前倾,若此时“滑梯”与桌子、柜子等距离太近则容易发生
意外。教师可以提前对危险区域进行拍照,在开展室内微运动之前展示照片,引导幼儿发现并感知“滑梯”的危险,说一说“如果下滑速度太快会发生什么,如何解决”等,有效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四)身体控制法
身体的各个关节在生命发展和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与保护能力不同,当身体摔倒时,可以根据身体各个关节的解剖特点和生物力学原理为基础,有效避免身体的损伤。本研究总结了通过身体控制就可实现自我保护的四种方法,详见下表。
自护方法
改变
重心法
停止练习法缓冲着地法
惯性滚动法
动作描述
当幼儿操作运动器材失败、不慎掉落时,可
通过降低身体重心、
稳定身体重心等方式调整自身重心当幼儿感到手滑、器械不稳等情况,应立即停止练习或就近寻身边的支撑点支撑身体,脱离危险点当幼儿从高处跌落时,可屈膝、屈臂缓冲着地
当幼儿受惯性作用发生跌倒时,可顺势做翻滚或滚动等动作
身体控制方式
智慧交通管理改变身体重心来控
制身体
将身体与危险因素进行脱离
利用腿部、手臂等支撑增大支撑面,减轻身体重量,控制身体
利用惯性作用控制身体
通过身体控制实现自护的主要方法
中长波加热器在保障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前提下,除了上述涉及的培养路径与方法之外,教师还可以从细节出发,引导幼儿定期检查运动器材,记录检修日记,积极寻求同伴帮助等途径帮助幼儿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总之,幼儿作为未来祖国建设的新生力量,教师需要在活动中保持职业敏感性,擅于捕捉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认真解读幼儿行为,进而更好地为幼儿的发展提供适宜支架,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
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秀端.特殊天气下幼儿园室内情境运动的模式与策略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8(01):29-32.
[2]范月.大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都匀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19.
2021.05
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09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3:27: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873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幼儿   运动   保护   能力   教师   运动器材   身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