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引射器相关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


背景技术:



2.引射器是燃气灶最主要的部分,引射器利用一股高速高能流(液流、气流或其他物质流)引射另一股低速低能流的装置,射流经收缩形喷嘴迸入混合室,其周围是被引射流,通过边界的参混作用,引射流将能量传递给被引射流。
3.当引射器在使用时,其外部空气和燃气的混合均匀性较低,容易影响烟气的燃气效率,以及外部高速气流在进入到引射器时对引射器的冲击力较大,容易对引射器使用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该装置包括燃气管和进气管,所述燃气管贯穿于引射器本体端面中部,所述进气管贯穿于引射器本体底端面边沿处,且进气管覆盖于燃气管外侧,所述辅助机构设置于引射器本体顶部,所述辅助机构包括连接管、扩张管、锥形管、连接板、透孔、橡胶环、导向杆、缓冲弹簧、导流板和排出机构,所述连接管上下端面分别连接于扩张管底端面和锥形管顶端面,所述锥形管设置于引射器本体顶端面,所述连接板侧表面贴合于引射器本体内侧端面,所述透孔开设有两个以上于连接板顶端面,且透孔内圈覆盖于燃气管和进气管外侧顶部,所述橡胶环粘贴于透孔内侧端面,且橡胶环内圈贴合于燃气管和进气管侧表面,所述导向杆穿过连接板顶端面后连接于引射器本体内侧底部,且导向杆与透孔错位分布,所述缓冲弹簧两端分别连接于连接板底端面和引射器本体内侧底端面,且缓冲弹簧内侧端面覆盖于导向杆侧表面,所述导流板设置于锥形管内侧顶部,所述排出机构设置于扩张管内侧顶部。
6.优选的,所述导流板包括固定板、导流孔和斜面,所述固定板安装于锥形管内侧顶部,所述导流孔贯通于固定板上下端面,所述斜面设置于固定板侧表面,且斜面相连接于锥形管内侧端面。
7.优选的,所述排出机构包括衔接板、排出孔、固定环和螺栓,所述衔接板侧表面紧贴于扩张管内侧顶部,且衔接板通过螺栓锁固于固定环顶端面,所述排出孔贯通于衔接板上下端面,所述固定环设置于扩张管内侧中上部,且固定环紧贴于衔接板底端面边沿处。
8.优选的,所述连接板底部等间距设置有两个以上导向杆和缓冲弹簧,且连接板底端面开设有相配合于导向杆的圆孔。
9.优选的,所述连接管、扩张管、锥形管和引射器本体内侧端面为无缝衔接。
10.优选的,所述橡胶环与连接管上下端面相齐平,且橡胶环平行于透孔内侧端面。
11.优选的,所述导流孔呈阵列分布于固定板顶端面,且导流孔内侧为倾斜设置。
12.优选的,所述衔接板为圆台结构,且衔接板侧表面平行于扩张管内侧端面。
13.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与同类型设备相比,具有如下改进:
14.优点1: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通过设置了辅助机构于引射器本体顶部,通过导流孔将燃气管导入的燃气和进气管导入的空气进行引流,并且在引流的过程中由于导流孔较小,使得燃气和空气在引流过程中进行更加均匀的混合,并且通过锥形管将混合气导入至连接管内进行进一步混合,而气体在通过燃气管和进气管导入至引射器本体内时通过缓冲弹簧进行缓冲保护,从而减少气体对引流器本体的冲击力,达到了提高导入气体的均匀性,以及减少气体对引射器的冲击力,提高了引射器使用过程稳定性的有益效果。
15.优点2: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通过设置衔接板为圆台结构,且衔接板侧表面平行于扩张管内侧端面,提高了衔接板连接扩张管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辅助机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倒流板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1.其中:燃气管-1、进气管-2、引射器本体-4、辅助机构-3、连接管-31、扩张管-32、锥形管-33、连接板-34、透孔-35、橡胶环-36、导向杆-37、缓冲弹簧-38、导流板-39、排出机构-310、固定板-391、导流孔-392、斜面-393、衔接板-3101、排出孔-3102、固定环-3103、螺栓-3104。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包括燃气管1和进气管2,燃气管1贯穿于引射器本体4底端面中部,进气管2贯穿于引射器本体4底端面边沿处,且进气管2覆盖于燃气管1外侧。
24.请参阅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辅助机构3设置于引射器本体4顶部,辅助机构3包括连接管31、扩张管32、锥形管33、连接板34、透孔35、橡胶环36、导向杆37、缓冲弹簧38、导流板39和排出机构310,连接管31上下端面分别连接于扩张管32底端面和锥形管33顶端面,连接管31、扩张管32、锥形管33和引射器本体4内侧端面为无缝衔接,便于气体稳定流动,锥形管33设置于引射器本体4顶端面,连接板34侧表面贴合于引射器本体4内侧端面,连接板34底部等间距设置有两个以上导向杆37和缓冲弹簧38,且连接板34底端面开设有相配合于导向杆37的圆孔,提高了连接板34移动的稳定性,透孔35开设有两个以上于连接板34顶端面,且透孔35内圈覆盖于燃气管1和进气管2
外侧顶部,橡胶环36粘贴于透孔35内侧端面,且橡胶环36内圈贴合于燃气管1和进气管2侧表面,橡胶环36与连接管31上下端面相齐平,且橡胶环36平行于透孔35内侧端面,提高了橡胶环36连接燃气管1和进气管2的稳定性,导向杆37穿过连接板34顶端面后连接于引射器本体4内侧底部,且导向杆37与透孔35错位分布,缓冲弹簧38两端分别连接于连接板34底端面和引射器本体4内侧底端面,且缓冲弹簧38内侧端面覆盖于导向杆37侧表面,导流板39设置于锥形管33内侧顶部,排出机构310设置于扩张管32内侧顶部。
25.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导流板39包括固定板391、导流孔392和斜面393,固定板391安装于锥形管33内侧顶部,导流孔392贯通于固定板391上下端面,导流孔392呈阵列分布于固定板391顶端面,且导流孔392内侧为倾斜设置,斜面393设置于固定板391侧表面,且斜面393相连接于锥形管33内侧端面。
26.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排出机构310包括衔接板3101、排出孔3102、固定环3103和螺栓3104,衔接板3101侧表面紧贴于扩张管32内侧顶部,且衔接板3101通过螺栓3104锁固于固定环3103顶端面,衔接板3101为圆台结构,且衔接板3101侧表面平行于扩张管32内侧端面,提高了衔接板3101和扩张管32连接的稳定性,排出孔3102贯通于衔接板3101上下端面,固定环3103设置于扩张管32内侧中上部,且固定环3103紧贴于衔接板3101底端面边沿处。
27.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提供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其工作原理如下;
28.第一,首先将引射器本体4稳定安装于燃气灶上的恰当位置处,而引射器本体4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使得扩张管32连接于外部的燃烧器内部的燃烧室内,并且将燃气管1和进气管2连接于外部相对应的气体导入设备上;
29.第二,然后可通过燃气管1和进气管2将外部的燃气和空气导入至引射器本体4内,而气体在进入到引射器本体4内时所具有的冲击力会垂直作用于连接板34上,从而使得缓冲弹簧38对连接板34提供缓冲作用,使得连接板34间接对燃气管1和进气管2提供缓冲保护作用,而喷射的燃气引导外部的空气通过锥形管33进行引流,由于锥形管33内侧顶部较为狭小,使得气体在流动时进行混合,并且气体在进入到引射器本体4时通过导流孔392进入到连接管31内,并且燃气和空气在穿过导流孔392内侧的过程中进行混合均匀,混合后的气体在进入到连接管31内后进行二次混合;
30.第三,接着二次混合后的气体穿过连接管31进入到扩张管32内,最后气体通过排出孔3102进行再一次的混合,并且混合后的燃气和空气进入到外部燃烧器内进行点燃使用。
31.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提供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通过导流孔392将燃气管1导入的燃气和进气管2导入的空气进行引流,并且在引流的过程中由于导流孔392较小,使得燃气和空气在引流过程中进行更加均匀的混合,并且通过锥形管33将混合气导入至连接管31内进行进一步混合,而气体在通过燃气管1和进气管导入至引射器本体4内时通过缓冲弹簧38进行缓冲保护,从而减少气体对引流器本体4的冲击力,达到了提高导入气体的均匀性,以及减少气体对引射器的冲击力,提高了引射器使用过程稳定性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衔接板3101为圆台结构,且衔接板3101侧表面平行于扩张管32内侧端面,提高了衔接板3101连接扩张管32的稳定性。
3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并且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33.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包括燃气管(1)和进气管(2),所述燃气管(1)贯穿于引射器本体(4)底端面中部,所述进气管(2)贯穿于引射器本体(4)底端面边沿处,且进气管(2)覆盖于燃气管(1)外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机构(3),所述辅助机构(3)设置于引射器本体(4)顶部,所述辅助机构(3)包括连接管(31)、扩张管(32)、锥形管(33)、连接板(34)、透孔(35)、橡胶环(36)、导向杆(37)、缓冲弹簧(38)、导流板(39)和排出机构(310),所述连接管(31)上下端面分别连接于扩张管(32)底端面和锥形管(33)顶端面,所述锥形管(33)设置于引射器本体(4)顶端面,所述连接板(34)侧表面贴合于引射器本体(4)内侧端面,所述透孔(35)开设有两个以上于连接板(34)顶端面,且透孔(35)内圈覆盖于燃气管(1)和进气管(2)外侧顶部,所述橡胶环(36)粘贴于透孔(35)内侧端面,且橡胶环(36)内圈贴合于燃气管(1)和进气管(2)侧表面,所述导向杆(37)穿过连接板(34)顶端面后连接于引射器本体(4)内侧底部,且导向杆(37)与透孔(35)错位分布,所述缓冲弹簧(38)两端分别连接于连接板(34)底端面和引射器本体(4)内侧底端面,且缓冲弹簧(38)内侧端面覆盖于导向杆(37)侧表面,所述导流板(39)设置于锥形管(33)内侧顶部,所述排出机构(310)设置于扩张管(32)内侧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39)包括固定板(391)、导流孔(392)和斜面(393),所述固定板(391)安装于锥形管(33)内侧顶部,所述导流孔(392)贯通于固定板(391)上下端面,所述斜面(393)设置于固定板(391)侧表面,且斜面(393)相连接于锥形管(33)内侧端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机构(310)包括衔接板(3101)、排出孔(3102)、固定环(3103)和螺栓(3104),所述衔接板(3101)侧表面紧贴于扩张管(32)内侧顶部,且衔接板(3101)通过螺栓(3104)锁固于固定环(3103)顶端面,所述排出孔(3102)贯通于衔接板(3101)上下端面,所述固定环(3103)设置于扩张管(32)内侧中上部,且固定环(3103)紧贴于衔接板(3101)底端面边沿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34)底部等间距设置有两个以上导向杆(37)和缓冲弹簧(38),且连接板(34)底端面开设有相配合于导向杆(37)的圆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31)、扩张管(32)、锥形管(33)和引射器本体(4)内侧端面为无缝衔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环(36)与连接管(31)上下端面相齐平,且橡胶环(36)平行于透孔(35)内侧端面。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孔(392)呈阵列分布于固定板(391)顶端面,且导流孔(392)内侧为倾斜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板(3101)为圆台结构,且衔接板(3101)侧表面平行于扩张管(32)内侧端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燃气用引射器,包括燃气管、进气管、引射器本体和辅助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了辅助机构于引射器本体顶部,通过导流孔将燃气管导入的燃气和进气管导入的空气进行引流,并且在引流的过程中由于导流孔较小,使得燃气和空气在引流过程中进行更加均匀的混合,并且通过锥形管将混合气导入至连接管内进行进一步混合,而气体在通过燃气管和进气管导入至引射器本体内时通过缓冲弹簧进行缓冲保护,从而减少气体对引流器本体的冲击力,达到了提高导入气体的均匀性,以及减少气体对引射器的冲击力,提高了引射器使用过程稳定性的有益效果。稳定性的有益效果。稳定性的有益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彭香荣 陈刚 姜文喜 聂卉娟 寇锡浩 赵贺 刘晓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醴陵中油燃气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26

技术公布日:

2022/10/4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3:30: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85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端面   所述   本体   锥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