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知识

中国瓷器知识
悠久的制瓷历史 
  中华向号瓷之国,景德镇历称瓷之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外国人的瓷器称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殊胜诃子  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武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
  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代叫新平镇)。早在汉代,当时的这个地区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这样,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两千年。
史书上的景瓷生产
  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有各种各样的瓷器生产。晋代时,有个叫赵慨的人,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世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到了3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下诏令要这里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
  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当时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素润",送到京都出售,被称为"假玉器",轰动市场,皇帝下令作贡品,"于是昌南瓷名天下"。

五代时期的青瓷和白瓷 
  如果说,唐朝之前的景瓷生产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那么唐末,五代之后的景德镇瓷器生产就有充足的瓷器实物证明了。本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市区的黄泥头、白虎湾、胜梅亭、盈田等地发现了很多的五代窑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碎片确切地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为多。这个时候生产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是被称为"蟹壳青"的青釉,近似越窑的彩,有些瓷器略带绿,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唐末,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调纯正,洁白度高达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超过越窑,冠于
当世。

"景德镇"名称的由来
  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曾有过好几个名称:新平镇、昌南镇、陶阳镇。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窒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而当时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影青瓷)这时更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由于这里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质薄腻,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到现在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这件事在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系》中说得很清楚。

宋瓷有突破性进展 
  公元十一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由于战事频起,北方诸名窑相继陷落宋室南迁之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制瓷技艺更向景德镇集中,在瓷业生产上集南北名窑之大成,工艺水
平有突破性进展,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景德镇制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业陶都会"。据蒋祈所著的《陶记》称,当时的景德镇有窑300余座,形成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胜景。祖籍今乐平市的南宋文学家洪迈,在他的《斋隋笔》中就有"浮梁巧烧瓷,颜比琼玖"的记载。当时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显光,所以有"琼玖"、"饶玉"的美称。在品种方面,有日用瓷、化装用具、弈具、博具和瓷雕等等,而且造型精巧,刻印花纹生动清晰,质量很高。

元代景瓷生产的创新(一)
  元代统治中国时间并不长,但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看,元代却是一个创新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景瓷生产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是创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
  元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釉装饰贫乏,因此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新时代,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繁荣局面。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很高水平。
  与青花同时,元代的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釉里红瓷,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项目。釉里红瓷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纹饰在釉下呈现红,烧制难度较大。此外,元代景德镇还烧成了红绿黄三彩瓷、卵白釉、铜红釉、霁青釉等新品种,使景德镇瓷器装饰丰富多彩。

明代-产瓷中心
  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有更快的发展。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而且品种多,销路也很广。
  明时的科学家宋应星在他著名的《天工开物》上就写道: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另一明代的官员王世懋,在他的《二酉委谭》中也说:"在另一段记述中则显得更加形象和幽默。他说,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明确认识到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之辉煌。

御窑厂的建立
  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的宫廷用瓷,
明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朝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瓷的基础上,专门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派遣督陶官,为皇帝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御器厂凭借帝王之威势,汇集大批精通瓷业生产,擅长制瓷技艺之工匠,投入大量资金,占用最好原料,对产品精益求精,因此制造出许多瓷器精品。这些瓷器不仅品种兼备,风格齐全,而且质量上乘,不少成为传世珍品。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这个建立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的御器厂,初建时有窑20座,以后增至58座,最多时达80座。代代相传,一直延续明、清两个朝代。据统计,御器厂历经27个皇帝,共500余年,对景瓷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起有巨大的作用。

景瓷鼎盛时期-康、雍、乾 
  由于明末的战乱,清朝初期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处于停滞状态。可是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后,不仅恢复过来,而且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广大瓷工和艺人们的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跃上了历史的巅峰。瓷器"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产品畅销国内外。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
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当时有一个叫"殷弘诸"的法国传教士,他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饶洲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清代的瓷器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青花瓷的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烧炼中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彩奇幻,斑烂绚丽的"窑变"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缸豆红最为著名。


唐窑和唐英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镇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釉就有57种;彩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而且"规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从"古札器尊鼎卤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应有尽有。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3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显著的督陶官。他悉心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还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

近代的景瓷生产
  花有荣枯,月有圆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后,景德镇瓷业生产就从巅峰走向下坡
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现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雅片战争之后,战乱很多、政局动荡、外资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推残。延续500多年的御器厂也随着清祚的倾圯而寿终正寝。民国时期,社会仍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日寇飞机的轰炸,坯坊窑房大面积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33座,处于奄奄一息境地,整个瓷业陷入低谷。一直到解放前夕仍无起。不过,在这不景气的年代里,瓷业生产操作方面却有所进步,技术上有所革新,出现了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施釉等。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这标志着景德镇陶瓷业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而且有不少创新,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煤代柴烧造等。
瓷器知识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瓷器的原料是瓷土(含高岭土),陶器的原料是陶土; 瓷器的烧成温度必须在1200左右,陶器一般需要700—800即可;
中国最早的瓷器
1955年和1965年在郑州的商代墓中,出土两年较完整的商代瓷尊,被誉为中国瓷器的鼻祖,引起国外的关注。商代原始瓷尊胎质是用“高岭土”制成,里外都涂有一层较薄的透明青釉,其中一件高27厘米,器表还有几块较厚的玻璃质绿釉,明亮光滑,胎釉结合紧密,硬度较高,叩之有金石之声。经测试,内胎毫不吸水,火候达到1200以上,化学分析完全具备瓷器的特点。
瓷器年谱
一、 汉代的瓷艺 :
名窑: 越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青瓷 、 瓷罐 的出现
二、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隋的瓷艺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瓷壶 、 瓷瓶 、 瓷尊 、 白瓷 的出现
三、 唐代的瓷艺
名窑: 长沙窑 、 陶窑与霍窑 、 刑窑 、 耀州窑 、 磁州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唐三彩 、 瓷盒 、 执壶 、 花釉 的出现
四、 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的瓷艺
名窑: 柴窑
五、 宋代的瓷艺
水平除雾器名窑: 龙泉窑 、 湖田窑 、 五大名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青白瓷 、 玉壶春瓶 、 窑变釉 、 葫芦瓶 、 提梁壶 、 注碗 、 胆瓶 、 梅瓶
六、 元代的瓷艺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卵白釉 、 青花瓷 、 釉里红 、 多穆壶 、 蓝釉 、 僧帽壶 、 法华彩 、 觚
七、 明代的瓷艺
pe打包带名窑: 御器厂 、 德化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红釉 、 甜白釉 、 永乐瓷 、 三彩 、 宣德瓷 、 天球瓶 、 黄釉 、 成化瓷 、 斗彩 、 红绿彩 、 牛头尊 、 嘉靖瓷 、 五彩 、 万历瓷 、 将军罐 、 象腿瓶
八、 清代的瓷艺
名窑: 郎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棒槌瓶 、 康熙瓷 、 油锤瓶 、 凤尾尊 、 太白尊 、 粉彩 、 观音
尊 、 珐琅彩 、 马蹄尊 、 雍正瓷 、 灯笼瓶 、 墨彩 、 赏瓶 、 乾隆瓷 、 贲巴壶 、 盉式壶
九、 近代的瓷艺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帽筒 、 浅绛彩 、 洪宪瓷
窗体底端
花加彩瓷的品种分类
青花加彩在自身演化中,技法由单一到复杂,釉上彩由单到多,有许多品种。
  按釉上加彩数量划分,有青花单彩(如青花金彩、青花红彩、青花绿彩等)、青花双彩(如青花黄绿彩)和青花五彩等。青花五彩泛指釉上彩数量在三种以上的品种,如宣德时的青花五彩、成化时的一部分斗彩、嘉靖万历时的五彩等。
  明代的青花加彩主要有青花加彩、青花五彩、斗彩和五彩等名称。
1.青花红彩
  青花红彩又称青花抹红,主要出现于明初永乐和宣德的官窑器上。从青花和釉上红形所占比重看,有些以青花为主,有些以红彩为主。如青花红彩海水海兽纹,有的用青花画海水、红釉画海兽,有的则相反。
2.青花黄绿彩
 宣德官窑中有青花黄绿彩盘,外壁以青花勾勒海水纹,加填绿彩,又分饰黄彩游鱼四条。这种青花黄绿彩非常珍稀,窑址也未见出土。
8gggg3. 青花五彩
  青花五彩泛指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拼逗绘画的器物, 但青花五彩习惯上专指宣德制品和后朝的仿品,明后期嘉靖、万历的青花五彩简称五彩。
  宣德青花五彩采用了多种青花加彩绘画方法,主要归纳为两方面:
  (1) 青花勾勒轮廓线,釉上彩在轮廓线内填。这种工艺演变出成化斗彩。
  (2)青花和釉上彩各自独立绘画纹饰的局部,拼逗出全部纹饰。这种工艺演变出嘉靖、万历五彩。

4.斗彩
  历代文献和陶瓷考古界,对斗彩的含义歧义颇众,斗彩和其他青花加彩间的区别又往往难以划清。
滚珠滑轨
  (1)对斗彩命名的不同理解。
  怎样理解斗彩命名,历来有三种基本看法:
  认为从工艺方法命名--认为斗彩是由不同釉彩拼逗组成图案纹饰的方法。
  清乾隆年间《南窑笔记》讲了斗彩、填彩和五彩的区别:青花和釉上彩拼逗合绘同一纹饰
的称斗彩;青花双钩轮廓后釉上彩填的称填彩;用各种单一釉上彩绘画的称五彩。用现代的陶瓷理论看,斗彩和填彩是从不同侧面讲青花加彩,斗彩讲的是青花加彩的工艺特征,填彩讲的是青花加彩的绘画笔法。从两者关系看,斗彩有从大而小三个层次的拼逗方式,填彩是具体笔画拼逗方式中的一种。
  认为从釉彩颜命名--认为斗彩是豆彩,即豆绿的彩,这种观点又有两种稍有差异的说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豆彩是豆青地五彩。晚清寂园叟《陶雅》中将豆彩理解为豆青地五彩,虽望文生义但还说得通。但把豆青地五彩定名为豆彩,又引申为斗彩,认为斗彩是豆青地五彩则因偷换概念而导致结论错误。
  第二种观点认为成化斗彩中有一种豆绿彩,因而称豆彩。日本陶瓷书刊中讲到成化斗彩,都写作豆彩,理由是"(豆彩始自明成化时期,这是一种柔润、富有光泽的五彩。其淡绿彩与蚕豆相似,故亦称豆彩。"且不论成化斗彩中并无类似于豆绿的釉彩,这种望文生义的结论,抽去了斗彩作为一种特殊的纹饰由青花和釉上彩拼逗而成的本意。
  认为从釉彩繁华命名--民国初许之衡《饮流高说瓷》中将豆彩、斗彩、逗彩分别解释,认为叫豆彩是因为花纹中豆青最多,占十分之五六,又认为"或称斗彩,谓花纹之攒簇有类斗争。或称豆彩,谓彩绘之骈连有同逗骈。"许之衡以纹饰的华美和釉彩的缤纷来解释斗彩,应属舍本求末了。
  (2)斗彩的含义
  斗彩,又称逗彩。"斗"是接合、拼合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合组成纹饰。斗又通逗,逗有招惹、逗引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之间互相呼应配合。
  广义上所有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绘画纹饰的都可称为斗彩,涵盖所有的青花加彩。
狭义上斗彩专指成化官窑生产的青花加彩器,后代烧制的仿成化或具有成化风格的青花加彩器也称为斗彩。
  因而我们习惯上称为斗彩的有两个要素:
  工艺要索--采用以填彩为主的斗彩工艺,具成化瓷风格。
  时间要素--成化官窑生产和后代的同类产品。
隧道式高温烧结炉
  5.五彩
  在陶瓷史上被称为五彩的有两类不同的品种:一种是明后期嘉靖、隆庆、万历至天启早期
生产的青花加彩,属青花和釉上彩结合的复合彩;另一种是明后期至康熙民窑中更为盛行的单一的釉上五彩。因此在命名上,应为青花五彩和釉上五彩。
  明代后期的青花五彩或五彩习惯上专指明后期风格的青花加彩。和明初青花五彩不同的是,明后期青花五彩的青花已退化为配合绘画的一种釉彩,而失去了构图的主导功能。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34: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847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瓷器   青花   生产   斗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