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叉碟刹组装结构及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后叉碟刹组装结构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后叉碟刹组装结构及折叠自行车。


背景技术:



2.现有自行车上应用的刹车装置,一般有两种:v刹、碟刹。
3.v刹是自行车上的一种十分常见的刹车制动装置,其形状酷似v形,所以称为v刹,其大致于前叉与后叉接近轮圈部位,分别设有一刹车件,且刹车件受设于把手处的刹车把手控制,以针对轮圈作夹持或不夹持动作,借此控制行进中的车体作减速或停止的制动功能。然而此种刹车装置的刹车件容易磨损,且容易受气候及地形影响,也会损伤到轮圈,且需要大力刹车,因此制动性能较差。
4.碟刹是由一个与车轮相连的碟片和碟片边缘的碟刹器组成,且于自行车叉体(前叉或后叉)接近车轮毂轴部位设有一碟刹座,其刹车运作方式是以碟刹器夹住碟片,利用摩擦力使碟片减速或停止转动,该碟片的散热性及制动力佳,且对于气候较不敏感,不需要大力刹车、较省力,整体结构的制动性能较佳,提供便利实用性及安全性。
5.现有的折叠自行车,普遍采用v刹,由于不需要安装碟片,前叉、后叉的外扩尺寸可以尽量设计得足够小,进而可控制折叠外形尺寸,以更好地彰显折叠自行车的便携性。但是,由于碟刹在多方面明显优于v刹,行业内后来逐渐出现一些折叠自行车上设置有碟刹,其常见的安装方式为:通过设置一基座支架,所述基座支架的顶部以及右侧均开设有碟刹螺纹孔,所述基座支架的左端以及中部位置均开设有车架螺纹孔,首先通过两个车架螺纹孔和螺栓的配合使用,可以将基座支架固定在自行车的车架上,然后再通过两个碟刹螺纹孔和螺栓的配合使用,可以将刹车器和碟片固定在基座支架上;该种安装方式,导致前叉、后叉的外扩尺寸需加大,进而导致折叠自行车的收折后占据空间变大,相当于在折叠自行车的便携性方面不得已做出了一些牺牲,必然影响了自行车原本自身设计优势及个性特,而且,如果在原有采用v刹的折叠自行车上改装碟刹的话,原有前叉、后叉的间距无法容设基座支架的安装,安装在前叉、后叉的外侧的话,必然导致外部尺寸增大,而且碟刹组装变得较为麻烦。
6.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后叉碟刹组装结构及折叠自行车,其通过后叉连接座和后叉碟刹基座的设置,将后下叉的下端避开碟片所在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应用于折叠自行车上时可使得自行车的收折尺寸更小,若推广应用于原本采用v刹的自行车上,原来自行车上只需针对后叉的后端缩短设计,其它不需再额外改动,不会影响自行车原本自身设计优势及个性特。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9.一种后叉碟刹组装结构,包括有后叉连接座和碟刹基座;所述后叉连接座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后上叉的第一连接部,所述后叉连接座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加长部,所述加长部的前端作为用于安装后下叉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位于后叉碟片的外周以避开后叉碟片所在空间,所述后叉连接座的后端与后叉碟刹基座连接,所述后叉碟刹基座的后端设置有用于安装碟刹器的碟刹安装部。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均为缺口,以供后上叉、后下叉的后端伸入相应缺口。便于后上叉、后下叉的后端伸入安装,安装方便,伸入式设计,相比左右叠设方式而言,结构更加紧凑,而且后上叉、后下叉的后端与缺口的连接固定面积更大,利用缺口形成包围式连接,连接牢固性更好。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叉连接座上设置有锁固孔。便于后叉连接座的安装固定。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叉连接座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沿左右向贯通设置,相应地,所述碟刹基座的前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沿左右向贯通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孔正对贯通相应第一连接孔的内侧并形成连接固定。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均为螺纹孔,两者通过螺丝连接固定。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有两个,且上下间距式分布于后叉连接座的后端;相应地,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有两个,且上下间距式分布于碟刹基座的前端,所述后叉连接座的下端外侧设置有避让凹位,位于下方的第二连接孔自避让凹位的凹面贯通后叉连接座的内侧,所述后叉连接座的后端对应位于下方的第一连接孔处则沉设式适配于避让凹位内。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碟刹安装部设置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的孔深方向垂直于第二连接孔的孔深方向。
16.一种折叠自行车,设置有如前面任一项所述的后叉碟刹组装结构。
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折叠自行车的前叉处还安装有前叉碟刹器。
1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叉的后侧安装有前叉连接座,所述前叉连接座的后端安装有前叉碟刹基座,所述前叉碟刹器安装于前叉碟刹基座的后端;其中,所述前叉连接座的前端面作为安装于前叉后侧的安装面,所述前叉连接座的内侧设置有避让凹位,所述避让凹位位于安装面的后方;所述前叉碟刹基座的前端伸入避让凹位内以与前叉连接座形成左右方向上的叠设组装,所述前叉碟刹基座的后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前叉碟刹器的前叉碟刹安装部。
1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后叉连接座和后叉碟刹基座的设置,将后下叉的下端避开碟片所在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应用于折叠自行车上时可使得自行车的收折尺寸更小,若推广应用于原本采用v刹的自行车上,原来自行车上只需针对后叉的后端缩短设计,其它不需再额外改动,不会影响自行车原本自身设计优势及个性特。
20.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一种折叠自行车的立体示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后车轮、后叉及后叉碟刹组装结构的局部立体示图;
23.图3是图2中k向视图;
24.图4是图2所示结构的分解示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后叉连接座、后叉碟刹基座和碟刹器的组装示图;
26.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后叉连接座、后叉碟刹基座的分解示图;
27.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后叉连接座、后叉碟刹基座的另一分解示图;
28.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一种折叠自行车的另一角度立体示图;
29.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前叉、前叉碟刹组装结构的分解示图;
30.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前叉连接座、前叉碟刹基座的分解示图。
31.附图标识说明:
32.后叉连接座10、第一连接部11、加长部12、第二连接部121、第一连接孔13、锁固孔14、第一避让凹位15、后叉碟刹基座20、后叉碟刹安装部21、第三连接孔211、第二连接孔22、后上叉31、后下叉32、后叉碟刹器40、后叉碟片50、前叉60、前叉碟刹器70、前叉连接座80、安装面81、第二避让凹位82、第二凹面821、第四连接孔83、前叉碟刹基座90、前叉碟刹安装部91、第六连接孔911、第五连接孔92、适配凹位93、第一凹面931、前叉碟片100。
具体实施方式
33.请参照图1至图10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一种后叉碟刹组装结构,包括有后叉连接座10和后叉碟刹基座20,其可安装于后叉的左侧或右侧。
36.所述后叉连接座10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后上叉31的第一连接部11,所述后叉连接座10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加长部12,所述加长部12的前端作为用于安装后下叉32的第二连接部121,所述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1均为缺口,缺口是自外朝向后叉连接座10内部延伸,例如第一连接部11的缺口是朝下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12的缺口是往后稍斜向下延伸设置,以供后上叉31、后下叉32的后端伸入相应缺口,便于后上叉31、后下叉32的后端伸入安装,安装方便,伸入式设计,相比左右叠设方式而言,结构更加紧凑,而且后上叉31、后下叉32的后端与缺口的连接固定面积更大,利用缺口形成包围式连接,连接牢固性更好。所述后叉连接座10的厚度小于后下叉32的厚度,因此,对于原折叠自行车而言,其后下叉32往后延伸至车轮毂轴或者接近车轮毂轴,导致在后下叉32的内侧无法安装后叉碟片,此处,改用后叉连接座10装设于车轮毂轴或者接近车轮毂轴,相比原后叉而言,所述后叉连接座10给后叉碟刹器40预留了安装间隙(指左右方向的间隙),并利用加长部12延伸至后叉碟片50所在区域之外,这样,后下叉32的后端缩短设计连接至加长部12的前端即可,满足同样左右宽度尺寸下可以安装后叉碟刹器40。
37.所述后上叉31、后下叉32的内侧设置有后叉碟片50,所述第二连接部121对应位于后叉碟片50的外周以避开后叉碟片50所在空间。所述后叉连接座10上设置有锁固孔14,便于后叉连接座的安装固定。所述后叉连接座10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3,所述第一连接孔13沿左右向贯通设置。
38.所述后叉连接座10的后端与后叉碟刹基座20可拆卸式连接,因此,若需安装v刹时,将后叉碟刹器40拆卸,并将后叉碟刹基座20拆卸,即可。所述后叉碟刹基座20的前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孔22,所述第二连接孔22沿左右向贯通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孔22正对贯通相应第一连接孔13的内侧并形成连接固定。所述第一连接孔13、第二连接孔22均为螺纹孔,两者通过螺丝连接固定。所述第一连接孔13设置有两个,且上下间距式分布于后叉连接座10的后端;相应地,所述第二连接孔22设置有两个,且上下间距式分布于碟刹基座20的前端,所述后叉连接座10的下端外侧设置有第一避让凹位15,位于下方的第二连接孔22自第一避让凹位15的凹面贯通后叉连接座10的内侧,此处所指凹面为第一避让凹位15沿凹设深度方向的内底面,所述后叉连接座10的后端对应位于下方的第一连接孔13处则沉设式适配于第一避让凹位15内,以便给第一连接孔13、第二连接孔22两者的连接用螺丝(也指紧固螺钉)起到避让作用,这样尽量缩小外部尺寸,减少左右方向所占宽度。
39.所述后叉碟刹基座20的后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后叉碟刹器40的后叉碟刹安装部21。所述后叉碟刹安装部21设置有第三连接孔211,所述第三连接孔211的孔深方向垂直于第二连接孔22的孔深方向。所述第三连接孔211为螺纹孔。
40.接下来,介绍一种折叠自行车,其设置有前述的后叉碟刹组装结构;所述折叠自行车的前叉60处还安装有前叉碟刹器70。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主要对后叉碟刹组装结构进行保护限定,同一折叠自行车上,在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后叉碟刹组装结构的基础上,至于其前叉是采用v刹还是碟刹都是可选设计,优选地,在前叉上也采用碟刹。对于折叠自行车而言,在前叉上使用碟刹也存在一些痛点,接下来,提供一种前叉碟刹组装结构,作为较优设计,在同一折叠自行车上采用本实施例的前叉碟刹组装结构、后叉碟刹组装结构,整个折叠自行车在收折后的体积较小。
41.如图8至图10所示,一种前叉碟刹组装结构,包括有相互组装的前叉连接座80和前叉碟刹基座90。所述前叉连接座80用于安装在前叉60后侧,所述前叉碟刹基座90的前端安装于前叉连接座80,所述前叉碟刹基座90的后端用于安装前叉碟刹器70,所述前叉碟刹器70用于夹住碟片70。
42.所述前叉连接座80的前端面作为安装于前叉60后侧的安装面81,所述前叉连接座80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避让凹位82,所述第二避让凹位82位于安装面81的后方;所述前叉连接座80的后端设置有第四连接孔83,所述第四连接孔83沿左右向贯通设置且在内侧与第二避让凹位82连通。此处,所述前叉连接座80的前端面足够设计提供较大的安装面81,使得安装面81与前叉60后侧面形成牢固安装,自行车的前叉60一般为金属材质,例如钛合金,而前叉连接座80也优选采用金属材质,将前叉连接座80的安装面81与前叉60的后侧面相焊接固定,十分牢固可靠。
43.所述前叉碟刹基座90的前端伸入第二避让凹位82内以与前叉连接座80形成左右方向上的叠设组装。所述前叉碟刹基座90的前端设置有第五连接孔92,所述第五连接孔92沿左右向贯通设置,所述第五连接孔92正对贯通相应第四连接孔83的内侧并形成连接固
定。所述前叉连接座80和前叉碟刹基座90之间采用连接孔形成连接固定,组装方便。优选地,所述第四连接孔83、第五连接孔92均为螺纹孔,两者通过螺丝连接固定。螺纹连接方式易于安装操作且连接稳固可靠。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连接孔83设置有两个,且上下间距式分布于前叉连接座80的后端;相应地,所述第五连接孔92设置有两个,且上下间距式分布于前叉碟刹基座90的前端。所述前叉碟刹基座90的后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前叉碟刹器70的前叉碟刹安装部91。所述前叉碟刹安装部91设置有第六连接孔911,所述第六连接孔911的孔深方向垂直于第五连接孔92的孔深方向。此处,所述第六连接孔911的孔深方向为前后方向,其为后端开口的盲孔。所述第六连接孔911为螺纹孔,以供前叉碟刹器70螺纹安装固定。同样地,所述第六连接孔911上下间距布置有两个,其朝向及间距,以匹配目前市面上可适配安装的前叉碟刹器70为宜。所述前叉碟刹基座90的前端外侧面凹设有适配凹位93,所述第五连接孔92贯通适配凹位93,所述前叉连接座80的后端伸入适配凹位93内,所述适配凹位93的第一凹面931与第二避让凹位82的第二凹面821相贴合定位。结构紧凑性更好,进一步缩小叠设尺寸。所述前叉连接座80的第二避让凹位82内部的前侧面受限于前叉碟刹基座90的前侧,所述前叉碟刹基座90的适配凹位93内部的后侧面受限于前叉连接座80的后端。叠装时即可达到左右方向、前后方向的多方向定位,易于组装定位。
44.通过前叉连接座80和前叉碟刹基座90的设置,利用前叉连接座80的前端面安装于前叉60后侧,同时将前叉碟刹基座90的前端伸入前叉连接座80内侧的第二避让凹位82内以与前叉连接座80形成左右方向上的叠设组装,如此,巧妙地将传统技术中必须安装于前叉60内侧的碟刹基座改装至前叉60的后侧,使得前叉60的外扩尺寸缩小,结构更加紧凑,应用于折叠自行车上时可使得自行车的收折尺寸更小,该种后叉碟刹组装结构也可直接安装应用于原本采用v刹的自行车上,将原本采用v刹的自行车改装碟刹,有效利用碟刹的高安全性、维修更换成本低等优势,同时,原来自行车上不需额外改动,不会影响自行车原本自身设计优势及个性特。
45.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后叉连接座和后叉碟刹基座的设置,将后下叉的下端避开碟片所在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应用于折叠自行车上时可使得自行车的收折尺寸更小,若推广应用于原本采用v刹的自行车上,原来自行车上只需针对后叉的后端缩短设计,其它不需再额外改动,不会影响自行车原本自身设计优势及个性特。
4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后叉碟刹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后叉连接座(10)和后叉碟刹基座(20);所述后叉连接座(10)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后上叉(31)的第一连接部(11),所述后叉连接座(10)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加长部(12),所述加长部(12)的前端作为用于安装后下叉(32)的第二连接部(121),所述第二连接部(121)对应位于后叉碟片(50)的外周以避开后叉碟片(50)所在空间,所述后叉连接座(10)的后端与后叉碟刹基座(20)连接,所述后叉碟刹基座(20)的后端设置有用于安装碟刹器(40)的碟刹安装部(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叉碟刹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1)均为缺口,以供后上叉(31)、后下叉(32)的后端伸入相应缺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叉碟刹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叉连接座(10)上设置有锁固孔(1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叉碟刹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叉连接座(10)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3),所述第一连接孔(13)沿左右向贯通设置,相应地,所述碟刹基座(20)的前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孔(22),所述第二连接孔(22)沿左右向贯通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孔(22)正对贯通相应第一连接孔(13)的内侧并形成连接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叉碟刹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孔(13)、第二连接孔(22)均为螺纹孔,两者通过螺丝连接固定。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后叉碟刹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孔(13)设置有两个,且上下间距式分布于后叉连接座(10)的后端;相应地,所述第二连接孔(22)设置有两个,且上下间距式分布于碟刹基座(20)的前端,所述后叉连接座(10)的下端外侧设置有第一避让凹位(15),位于下方的第二连接孔(22)自第一避让凹位(15)的凹面贯通后叉连接座(10)的内侧,所述后叉连接座(10)的后端对应位于下方的第一连接孔(13)处则沉设式适配于第一避让凹位(15)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叉碟刹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碟刹安装部(21)设置有第三连接孔(211),所述第三连接孔(211)的孔深方向垂直于第二连接孔(22)的孔深方向。8.一种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叉碟刹组装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自行车的前叉(60)处还安装有前叉碟刹器(70)。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60)的后侧安装有前叉连接座(80),所述前叉连接座(80)的后端安装有前叉碟刹基座(90),所述前叉碟刹器(70)安装于前叉碟刹基座(90)的后端;其中,所述前叉连接座(80)的前端面作为安装于前叉(60)后侧的安装面(81),所述前叉连接座(80)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避让凹位(82),所述第二避让凹位(82)位于安装面(81)的后方;所述前叉碟刹基座(90)的前端伸入第二避让凹位(82)内以与前叉连接座(80)形成左右方向上的叠设组装,所述前叉碟刹基座(90)的后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前叉碟刹器(70)的前叉碟刹安装部(9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后叉碟刹组装结构及折叠自行车,包括有后叉连接座和后叉碟刹基座;所述后叉连接座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后上叉的第一连接部,所述后叉连接座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加长部,所述加长部的前端作为用于安装后下叉的第二连接部,所述后叉连接座的后端与碟刹基座连接,所述碟刹基座的后端设置有用于安装碟刹器的碟刹安装部。如此,通过后叉连接座和后叉碟刹基座的设置,将后下叉的下端避开碟片所在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应用于折叠自行车上时可使得自行车的收折尺寸更小,若推广应用于原本采用V刹的自行车上,原来自行车上只需针对后叉的后端缩短设计,其它不需再额外改动,不会影响自行车原本自身设计优势及个性特。性特。性特。


技术研发人员:

张玉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张玉林

技术研发日:

2022.07.05

技术公布日:

2022/11/10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0:19: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84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前叉   所述   基座   后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