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专线技术管理办法部文终稿091207

TG/04-2009
铁路客运专线技术管理办法(试行)
(300~350km/h部分)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加强铁路客运专线的技术管理,确保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以下简称《技规》),制定本办法。
asmk第2条本办法对铁路300~350km/h客运专线的技术设备、行车组织和信号显示进行了规定。本办法是《技规》的重要补充,未规定的事宜按《技规》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3条铁路客运专线的技术规章由铁道部和铁路局两级统一制定、发布。铁道部制定客运专线基本技术规章和专业技术规章,铁路局根据铁道部发布的技术规章,结合管内各客运专线具体条件,制订客运专线行车组织细则,并细化相应专业技术规章。
第二章技术设备
第一节基本要求
第4条客运专线各种设备、设施必须满足运行300~350km/h动车组列车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跨线动车组列车安全运行的条件。
第5条采用客运专线铁路建筑限界。
第6条区间及站内两相邻线路的线间距应符合以下规定:
1.直线地段
表1客运专线线间距
进出枢纽或大型车站两端的加减速地段的线间距根据列车运行速度确定。
2.曲线地段
区间及站内线路的曲线地段的中心线间水平距离可不加宽。蜜饯LH
第7条线路应全封闭、全立交,线路两侧按标准进行栅栏封闭,对铁路技术作业的专用通道和处所,须设置“非铁路作业人员禁止进入”的警示标志。
第8条道路与铁路并行、且等于或高于铁路的地段,应在靠近铁路一侧设置防护设施;下穿铁路桥梁
、涵洞且通行机动车辆的道路,当桥梁、涵洞净高小于5.0m时,应设置限高防护架和车辆通过限高标志;上跨铁路线的立交桥应安装防护网。
第二节线路、桥梁及隧道
线路平面及纵断面
第9条300km/h区段的最小曲线半径:有砟轨道为5000m,特殊困难条件下为4500m;无砟轨道为5000m,特殊困难条件下为4000m。350km/h 区段的最小曲线半径:有砟轨道为7000m,特殊困难条件下为6000m;无砟轨道为7000m,特殊困难条件下为5500m。
最大曲线半径为12000m。
第10条车站应设在直线上。特殊困难条件下,可设在曲线上,但不得设在反向曲线上。
短信通道车站必须设在曲线上时,其曲线半径不得小于该区段内的最小曲线
半径。
第11条缓和曲线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缓和曲线长度应保证曲线超高在缓和曲线范围内顺完。超高顺坡率一般为1/(10V max)、困难条件下为1/(9V max)。
第12条两相邻曲线间的夹直线和两缓和曲线间的圆曲线最小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小于0.8V,困难条件下不小于0.6V。
第13条正线上缓和曲线与道岔间的直线段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小于0.6V,困难条件下不小于0.5V(350km/h区段为170m)。
第14条区间正线的最大坡度不大于20‰,特殊困难条件下不大于30‰;动车组走行线最大坡度不大于35‰。
第15条最小坡段长度,300km/h区段一般不小于1200m,困难条件下不小于900m;350km/h区段一般不小于2000m,困难条件下不小于900m。一般条件的最小坡段长度不宜连续采用,困难条件下的最小坡段长度不得连续采用。
第16条正线相邻坡段的坡度代数差大于或等于1‰时,应采用圆曲线形竖曲线连接。最小竖曲线半径为25000m,最大竖曲线半径不应大于30000m。最小竖曲线长度不得小于25m。
第17条竖曲线(变坡点)与缓和曲线、道岔、钢轨伸缩调节器均不得重叠设置;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不宜重叠设置。
第18条站坪宜设在平道上,且到发线有效长度范围内宜采用一个坡段。
路基
第19条有砟轨道路基两侧的路肩宽度,双线不应小于1.4m,单线不应小于1.5m。
第20条路基基床应由基床表层和基床底层构成。基床表层厚度,无砟轨道为0.4m,有砟轨道为0.7m;基床底层厚度2.3m。
基床表层应填筑级配碎石。基床底层应采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A、B组填料粒径级配应满足压实性能要求。基床填料及压实标准应符合
表2、表3的要求。
表2  基床表层压实标准双电源切换装置
注:1.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v2,当采用Ev2时,其控制标准为E v2≥120MPa且E v2/E v1≤2.3。
表3  基床底层填料及压实标准
注:1.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 v2,当采用E v2时,其控制标准为E v2≥80MPa且E v2/E v1≤2.5。
2.括弧内数字为寒冷地区化学改良土考虑冻融循环作用所需强度值。
第21条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能力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工后沉降不宜超过15mm;沉降比较均匀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不小于0.4V MAX2时,允许的工后沉降为30mm。路基与桥梁、隧道或横向结构物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一般地段为50mm,桥台台尾过渡段为30mm,沉降速率为20mm/年。
第22条路基与桥台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地层变化较大处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逐渐过渡的方法,以减少不均匀沉降,过渡段长度不小于20m。
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系统第23条路基防排水工程应全面系统规划,防排水能力必须保证满足设计要求。路基支挡加固防护应满足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安全稳定的要求,路基边坡宜采用绿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防护措施,并兼顾美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等要求。
桥隧建筑物
第24条行洪桥涵孔径应能正常通过1/100频率的洪水。对于特大桥及大、中桥,若观察洪水频率(包括调查洪水频率)小于1/100,但不小于1/300时,应能通过观察洪水频率的洪水。对技术复杂、修复困难或重要的特大、大桥还应能安全通过1/300校核频率的洪水。
第25条桥梁墩台基础的沉降量,静定结构的工后沉降量不大于下列允许值:有砟轨道墩台均匀沉降量为30mm,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为15mm;无砟轨道墩台均匀沉降量为20mm,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为5mm。
第26条桥梁上部结构应采取防止落梁等抗震措施。
第27条涵洞顶至轨底的高度不宜小于1.5m。
第28条桥涵结构的承载能力应符合规定的技术要求,并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
第29条桥涵结构构造应便于检查和养护,根据需要设置检查设施。桥面两侧或桥梁一侧地面设置维修作业通道。桥长超过3km时,每隔3km (单侧6km)左右应在线路两侧交错设置1处可上下桥的救援疏散通道。
第30条隧道内轨顶面以上净空面积,双线隧道不应小于100m2,单线隧道不应小于70m2。
电阻线第31条隧道内应设置安全空间和贯通的救援通道。安全空间应设在距线路中心线3.0m以外,单线隧道在救援通道一侧设置,多线隧道在双侧设置。安全空间的高度不应小于2.2m,宽度不应小于0.8m。
救援通道设置在安全空间一侧,距线路中心不应小于2.3m。救援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1.5m,高度不应小于2.2m。
第32条隧道内应考虑设置存放维修工具和其他业务部门需要的专用洞室。
长度大于500m的隧道,应在洞内设置余长电缆腔,并应与专用洞室结合设置。余长电缆腔沿隧道两侧交错布置,每侧间距宜为500m。长度500~1000m的隧道,可只在其中部设置一处。
第33条长度500m以上的隧道应设置作业照明设施,长度5km及以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8:2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833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曲线   设置   铁路   沉降   技术   小于   隧道   防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