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通阳祛寒经验方【温阳散寒通脉汤】@古今度量衡对照

温经通阳祛寒经验方【温阳散寒通脉汤】@古今度量衡对照
麻黄细辛附子汤加玉屏风散加减阳痿功效与用法2*《温经通阳汤》治腰痛③温经通脉汤治肩背冷痛④骨骼奇痒非疑证 温经通阳效可彰!⑤温经汤合桂枝茯苓丸闭经及子宫肌瘤一例⑥芎归胶艾汤合桂枝茯苓丸治肿瘤与肠癌⑦温阳散寒通脉汤(血痹肢寒)
附:古今度量衡表
①麻黄细辛附子汤加玉屏风散加减阳痿功效与用法
主治阳痿,邪犯少阴证。症见多为行房事后受凉,风冷入客少阴所致阳痿不起,伴有肩背腰酸楚不适,怕冷畏风,小便余沥不尽,或有精浊溢出,易汗,舌质紫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
【组成】生麻黄5g,制附片6g,北细辛3g,仙灵脾10g,鹿角片10g,补骨脂10g,炙黄芪15g,炒白术10g,防风6g,红花10g。
【功效】温肾祛寒,实表固卫。
【主治】阳痿,邪犯少阴证。症见多为行房事后受凉,风冷入客少阴所致阳痿不起,伴有肩背腰
酸楚不适,怕冷畏风,小便余沥不尽,或有精浊溢出,易汗,舌质紫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经验】周老认为,若为行房事后腠理疏松,不慎受凉,风冷之邪客犯少阴所致阳痿,应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祛寒,玉屏风散实表固卫,加鹿角片、补骨脂、仙灵脾温补肾阳,佐以红花活血化瘀。药后阳事能兴,同时应注意调养摄生,若忽视节欲,不慎反复,可仍用原方加减调治《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三制用于养生保健斟酌加熟地30g,炒白芥子5g……
2*《温经通阳汤》治腰痛与养生保健
peepm中医自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言,临床常用的中药饮片一般不会超过两三百味,而所的范围却几乎囊括内、外、妇、儿科等各科疾病。有限的药物之所以可以发挥无限的作用,除了组方配伍的变化外,最根本的秘密就在于剂量。如吴佩衡、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李可等中医名家就是善于重用大剂量来达到救治危重症的典范。即重剂可起沉疴。本文就重在登载各中医名家的典范秘方。
《温经通阳汤》附子(先煎一小时)60g,甘草80g,防风30g,干姜20g,桂枝15g,白术20g,茯苓25g,党参20g,黄芪40g,山药30g,山茱萸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早晚各服一次服用。
病例:王某,男,33岁。因腰痛数年来诊。体形略胖,动辄自觉受风,随即腰痛。即使正当酷暑,睡觉不敢沾蓆,否则腰痛难当,晨起尤甚。多年来畏寒肢冷,常感冒流清涕,不敢食用冷饮,否则立即腹胀便溏,伴倦怠嗜睡卧,腰腿常有酸乏发凉感觉,两小腿抚之冰手。脉象弦紧,右关尚带滑象,且两尺空虚,似有似无。舌面满布白苔,两侧齿痕昭然。住诊合参,一派寒象无疑。以往遇此类患者,一般予理中丸、肾气丸之类,今寒邪较甚,脾肾阳衰,非辛热峻剂不能温散,治以温脾散寒,暖熨中焦,温经通阳,通痹止痛,健脾温肾,临床应用本方,服药一剂后,即自觉暖和舒适,通神有明显热感,腰腿酸痛寒凉之症尽除,手足已不再发凉,服用三剂后,不仅诸症皆无,且入眠时必枕凉席,并且开窗方可,此前虽在夏季亦不敢开窗通风。嘱口服金贵肾气丸一个月以巩固。告痊愈。
方解:本方具有温脾散寒,温经通阳,健脾温肾之功。主治腰酸痛四肢发凉患者。临床应
用本方多例,疗效独特显著。随访多年未见复发。献方人:鞠诣然 国家级名老中医。(自思:糖尿病加黄连?)
③温经通脉汤治肩背冷痛
天气转冷,寒气渐袭,以肩背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日益增多。来诊的患者以中青年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主要以肩背部板滞,酸重疼痛,或牵连后颈,肩胛不舒为主要表现,伴有背部怕冷,局部热敷或拍打、扣击可得到暂时舒缓。
辨治方药:
肩背痛之名,首载于《素问·脏气法时论》:“因风湿或湿热相搏,痰饮流注,脏腑气血亏损而致。”临床上,将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筋骨和肩后部连及胛背疼痛称之为肩背痛。《症因脉治》有“外感肩背痛”和“内伤肩背痛”之分。肩背冷痛当属于外感肩背痛。本病常因睡眠时肩背外露,或汗出脱衣,或体弱气血亏虚,或贪凉久处空调房间,被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脉郁阻,气血运行不畅,或闪挫损伤,气血运行受阻而致。临床多从寒、湿、痰、瘀论治。督脉贯脊运行于背部正中,达太阳经后分左右循行于脊旁,督脉统摄全身之
电脑台灯
阳气,太阳经主人一身之表,若肩背痛为外邪所客者当属于太阳经病,由内而致者则以督脉为主。故宜温通经脉,活血行气,散寒止痛,拟方温经通脉汤。电子屏制作
方药组成:当归30克,川芎15克,炒白芍30克,桂枝30克,葛根15克,羌活15克,片姜黄30克,全蝎10克,细辛5克,甘草10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药渣趁热外敷患处,每日1次。
功用:温经通脉,活血止痛。
组方依据:肩背冷痛通常为发生在风寒痹痛病中的一个症状,也有些病人单独出现肩背痛。肩背痛虽然病算不大,但活动受限,有的酸、木、冷、痛让人难以忍受,以致心烦意乱,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本病主要受寒冷侵袭所致,背部常与寒凉之物接触,久则寒凉凝于脉络,阻滞气血运行,从而发为疼痛。故当以活血补血、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为主。
方中当归甘补辛散,苦泄温通,辛香走窜,既能补血,又可活血,兼具行气止痛之效,为
大灯高度可调
血中之气药;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具活血行气、散风止痛之效;炒白芍具补血敛阴、柔肝止痛之效,为诸般疼痛之要药;三药合用,动中有静,静中寓补,补中有散,补而不滞,临床联合应用效果尤佳。桂枝解肌和营、温经通阳,可用治风寒表证引起的肩背肢节酸疼、肩周炎、风湿痹痛等;葛根辛散解肌、升阳发表,善于缓解项背肌肉痉挛,为表证兼项背强急之要药;二药合用,散寒解表、缓解项背强痛尤佳。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具有较强的发散风寒和止痛效果,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肢节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片姜黄辛温味苦,具有活血行气、通经止痛之效,尤善治风湿肩臂疼痛,且可助桂枝通达阳气、温经散寒、活血通脉;全蝎具熄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对风寒湿痹久治不愈、筋脉挛缩,甚则关节变形之顽痹疗效颇佳,细辛祛风散寒、温经止痛,可用治寒邪入络之肌肉关节痛;甘草补中缓急,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补血活血、温经通脉、行气散寒、消痹止痛之功。
加减:体虚易感、动则汗出属气虚者,加黄芪、人参以补中益气,固卫护表;头昏头沉、眩晕耳鸣属肝风上扰者,加天麻、地龙、夏枯草以熄风降火;伴见腰痛者,加杜仲、续断以补益肝肾、强筋壮腰;伴见颈部转侧不利者,倍葛根。
按:肩背痛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其难受程度往往使患者长时间处于一种心理上或生理上不愉快的状态,进而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从就诊年龄段看,以中青年为多见,职业以伏案从事计算机操作者为多,与肩背部受凉及慢性损伤有一定的关系,如长时间处于固定姿势,经脉高度紧张,项肩背部便会出现疼痛、僵硬等感觉。在时,一般要求患者配合局部外敷,告知背部受凉多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严重时才出现症状,而且症状将逐渐加重。因此,一定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随着冬季的到来,要及时添加衣被,防止背部受凉,适当运动,增强体质,防患于未然。
④骨骼奇痒非疑证 温经通阳效可彰!
胡某,女,39岁。1970年3月5日初诊。患者周身骨骼麻痒酸胀6年。1960年患者左甲状腺肿大,继之周身浮肿,6年前开始,自觉周身骨骼奇痒难忍,伴麻、酸、胀、困,曾服许多中西药物,效果不显,特来求诊。
刻诊:骨骼奇痒无比,心烦难忍,伴骨肉麻困、酸胀,颈左甲状腺肿,周身浮肿,晨起面肿甚,傍晚足肿甚,恶寒,小便次数多量少,大便1日2行,心慌,耳闷,苔薄,脉沉细。
证属脾肾阳虚,经脉不畅。治当温阳兼和经脉。
颗粒级配>bimp
处方:制附片9g,麻黄5g,细辛3g,桂枝9g,白芍9g,剌蒺藜12g,白芥子2g,薏苡仁12g,木瓜9g,甘草3g。
3剂,水煎服。
二诊:3月11曰。药后骨中痒感集中到上肢,小便略长,余症如前。原方去木瓜、白芍,加白附子6g,防风6g。3剂,水煎服。
三诊:3月14日。药后上肢骨痒又减大半,惟近日午后顴红目赤,口中及胃中觉冷,仍用3月5日原方。
此后又服原方10余剂,骨痒消失,水肿基本消退,诸症大减,继以上方加减调整善后。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陈亦人先生案)
痒症之属于骨者,实属罕见。观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考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伤寒论》中原为少阴病而设,其功为温经发表剂,则此痒系肾阳虚经脉寒滞不畅,病久痰瘀交阻,其痒较深,在肌肉深处,故患者谓之“骨痒”,实非痒在骨也。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6:22: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698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治疗   患者   止痛   活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