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

语文知识四
1、《说文》:“何,儋(担)也。”这个说法很对。“何”字的本义就是“肩扛”,如《诗经曹风候人》:“何戈与(duì)。”“”是古代的一种兵器,长一寻(八尺)四尺。这句诗的大意是:肩上扛着戈和。后来“何”被假借为疑问代词,如《商君书更法》:“前后不同教,何古之法?”所谓“何古之法”,就是说:去学习哪一个古代呢?由代词又可以引申为副词,当“多么”讲,如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是说:秦王横扫天地四方,多么像猛虎怒视啊!正因为“何”字后世多用其假借义,那么它的本义就由“荷”字代替了,如《列子汤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也就是说,于是,就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当“担”、“扛”讲的“荷”,必须读hè,而不能读作hé。“荷花”之“荷”,读作hé。又与山东菏泽的“菏”字容易混淆,需加注意。

  “向阳门第春常在,勤劳人家庆有余。”这个“余”字本为象形字。是甲骨文的形体,像树木支撑的房屋之形,与“舍”字同义。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小篆的写法。
楷书的写法。

  《说文》:“余,语之舒也。”许慎认为“余”字的本义是语气词,不妥。“余”字的本义为“房屋”,但该字本义早已消失,后世多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如《尔雅释诂下》:“余,我也。”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左传?十七年》:“余将老。”

  有人认为以“余”代“多馀”的“馀”是实行简化字以后的事。这是一种误解。在古籍中经常以“余”代“馀”,如《吴仲山碑》:“父有余财。”《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这奚宣赞(人名)年方二十余岁。”可见“馀”简化为“余”是早有先例的。

  请注意:在一般情况下“馀”应简化为“余”,但在“余”和“馀”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馀”,如文言句“馀年无多”。这很明白,“馀年无多”就不会被误解为“余(我)年无多”了。再者。“馀”作姓用时,不能以“余”代替,如后燕的馀蔚就不能写作余蔚。

  我们大都读过曹操的《短歌行》:“绕树三匝(zā扎),何枝可依?”意思是:绕树转三周,哪条枝可以依靠呢?这“依靠”之义便是“依”字的本义。甲骨文外部是一件大衣服,左右两边不封口处即为袖口,衣内裹着一个面朝左的“人”,表明人是依靠衣服取暖和蔽体。小篆则把衣中的“人”移到“衣”的左边了,意义完全没有变,仍然是个会意字。楷书是由小篆直接变来的。

  “依”字的本义是“依靠”,如《楚辞七谏怨世》:“余生终无所依。”从“依靠”又能引申为“傍着”,如大家所熟知的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这是说:太阳傍着高山而落下。从“傍着”又可以引申为“依恋不舍”的意思,如《楚辞九思伤时》:“志恋恋兮依依。”后来发展为成语“依依惜别”。但是,你若把“杨柳依依”也理解为“杨柳也依依惜别”那就不合适,因为这个“依依”是指轻柔的样子。

  请注意:“依”和“倚”虽然都有“依靠”义,但词义轻重有别。“依”是靠近某物,意义轻;“倚”是斜靠在某物上,意义重,如《庄子充德符》:“倚树而吟。”则只能用“倚”,而不能用“依”。


  这个字就是“陷”字的初造字“”。你看甲骨文就很形象,上部是一个面朝左而臂向左下方伸展的人;下部向左右上弯的曲线是一个陷阱,这表明一个人掉进“陷阱”的意思。金文是人掉进“臼”(“臼”字最初就是“阱”字的象形字),与甲骨文义同,只是在“人”的中间有一个圆圈(表示阱口),说明人就是从这个阱口掉下去的。小篆的形体近于甲骨文。是楷书的写法,“臼”的上部分是“人”形的变体(如“危”字的上部也是“人”形的变体)。“”字是个会意字,其本义就是“陷”。只是因为到了后世,已看不出人掉进“陷阱”的样子了,所以又在其左加上了“”(阜),表示一层层的,可以再爬上来。这个“陷”字从此就成了左形()右声()的新形声字了。“”字再也不用了。

  请注意:“”字与“舀”字形音义均不相同。“舀”读为yǎo(咬),其上是爪(手),其下是“臼”,也就是伸手到臼中舀东西的意思。从“舀”得声的字如“蹈”、“滔”、“韬”、“稻”等。从“”得声的字如“陷”、“阎”、“焰”等。可见“舀”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万万不能混淆。

  “陷溺”一词在古文中常遇见,它是“淹没”义,如《后汉书明帝纪》:“百姓无陷溺之患。”
后又引申为“受害”之意,如《新书铸钱》:“百姓方陷溺,上且弗救乎?”意思是:百姓刚受害,君王不去拯救他们吗?

  这是“尔曹岂与世杰等侪”中的“侪”字,读作chá内翅片管式换热器i,本为会意兼形声的字。金文的左边为“人”,右边为“齐”、“人齐”就有“同辈”的意思。是小篆的形体,与金文相似。为楷书繁体字。为简化字。

  《说文》:“侪,等辈也。”这是对的。但说“侪”字为“从人齐声”则不妥,因为这个字并非单纯的形声字,而是会意兼形声的字。同辈为“侪”,如仲长统《昌言聚光体理乱》:“或曾与我为等侪矣。”这是说:有的曾经和我是同辈。又引申为“同等”,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郑同侪。”意思是: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由“同等”又引申为“共同”或“一起”,如《列子汤问》:“长幼侪居。”这是说:长幼一起居住。男女同等,就可以引申为“婚配”,如《汉书扬雄传上》中所说的“侪男女”,也就是指婚配男女。

  “斐然成章,卓然出众。”这个“卓”字本为指事字。是金文的形体,其下部为“子(人)”形,
其上部为子之头顶有某种标志之形,所以“卓”有“高”义。是小篆的形体,其下部讹变为“早”字。是楷书的写法。
《说文》:“卓,高也。早匕为卓。”许慎认为“卓”的本义为“高”,这是对的;但又说“卓”是“从早从匕”却是错的。《汉书成帝记》颜师古注:“卓然,高远之貌也。”“高远”、“高超”均为“卓”义,如王充《论衡程祭遵传》:“文辞卓诡。”这是说:文辞高超而特异(诡)。由“高”又可以引申为“直立”,如苏辙《次韵洞山克文长老》:“无地容锥卓。”这是说:连能直立一把锥子的地方都没有。由“高”还可以引申为“远”的意思,如《汉书霍去病传》:“卓行殊远而粮不绝。”

  请注意:徐积《谢周裕之》“两卓合六尺”中的“卓”字,是“桌”字的通假字。古代以“卓”代“桌”是常见的,后世则有了明确的分工,不能互相借用。

  这是“须臾即得”的“臾”字,读作yú,原为会意字。是甲骨文的形体,其上部为左右两只手,中间是面朝左的一个人,像两只手捉持人的头部。是金文的形体,更像捉人之形。是小篆的写法。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束缚(zuó无边界网络yè)为‘臾’。从从乙。”许慎认为“臾”的本义为“揪、拖”是对的,但对该字的形体分析不妥。“臾”字的本义早已消失,后世均用其假借义,与“须”字组成“须臾”一词,表示时间很短,如范成大《晓枕》:“陆续满城钟动,须臾后巷鸡鸣。”大意是:满城的大钟陆续地敲响,一会儿后巷的雄鸡也叫了。另外,当“臾”字读作yǔ时,那是指古代的弓名,如《周礼考工记弓人》:“谓之夹、臾之属。”所谓夹、臾都是古代最弱的弓。

  请注意:“臾(yú)”与“叟(soǔ)”的形体极为相似,但其音、义都不同,不能相混。

  王昌龄的《闺怨》诗中有“悔教夫婿觅封侯”一句,这当中的“侯”字的原义是什么呢?你看甲骨文的上部和左侧是支撑起来的箭棚,上古就叫“侯”,如同今天的“靶子”。下部是一支箭,是表示箭射中靶子了。金文基本上同于甲骨文的形体。小篆反而变复杂了,最上部增加了一个面部朝左的人,表示“射侯”与人有关。一氧化氮合成酶是楷书的写法,把“人”移到了左侧成了单人旁。

  古代有“射侯”之礼,凡是能射中“侯”的就是了不起的男子。从这里就引申出有本事的人可以称“侯”,后来又变成了官职的等级,也就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如《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大意是:天子制定的俸禄和爵位,共分为公、侯、伯、子、男这五等。后来又引申为有国者通称为“侯”,正如郑玄所说的:“侯,君也。”到了唐代,士大夫之间的尊称也可以是“侯”,“侯如何如何”与“君如何如何”一样,如杜甫所说的“李侯有佳句”,也就是李君有好诗的意思。《红楼梦》里所说的“侯门公府”,是指显贵之家,决无封侯之意。

  至于福建省的“闽侯县”的“侯”,应读为hòu(后)而不能读hóu(猴)。还要请注意:“时候”、“问候”、“等候”、“候车”、“征候”等中的“候”,中间有一小竖。又“候”字不能组成新的形声字,而由“侯”字所组成的“猴”、“喉”、“”、“堠”、“篌”等形声字均无当中的一小竖。

  这个“侵”字变化较大。甲骨文左边是个“牛”(如牛头的形状,两角上弯),右边的上部是一把“帚”(笤帚),右下部是一只手,这是手持笤帚给牛扫土的意思,牛头上的三个点儿是表示扫下来的尘土。可见这是个会意字。金文的右上部是面朝右的一个人(以“人”
代“牛”),左下部是一只手持帚,给那个人扫臀部扫腿,“帚”下的左右两点儿,也代表扫下来的尘土。可见金文是以“人”代“牛”,而小篆则把“人”移到左边去,右边是以手持帚,同样表示给人打扫尘土的意思。是楷书的写法,右边的“手持帚”,省简为“”了。

  “侵”字的本义是“打扫”。因为打扫有“渐进”的意思,所以“侵”字就有“渐进”之义,如“侵晨”就是渐近早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侵晨进攻。”也就是说:天蒙蒙亮就进攻。“侵略”也像扫地一样,一步一步向前扩展,所以“侵”又有“侵犯”之意,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强不侵弱。”另外,《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谓之大侵。”这个“侵”字什么意思呢?可千万别当“侵犯”讲,这里的“侵”字是由“侵吞”之义引申出来的,当“荒年”讲。原话是说:五谷长得不好,就叫做“大荒年”。《汉书田传》:“田(fén坟)貌侵。”这个“侵”是“寝”的假借字,是“相貌丑陋”意。原意是说:田这个人相貌很丑。

  这是“四时保平安”的“保”字。这个字很有意思。你看甲骨文是面朝左的一个大人,其手臂特别长,在其背后搂抱着一个婴儿(子),关心备至,细心照料。金文也同于甲骨?的形体,而且更像背孩子之形。小篆管式直线电机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个“大人”变成了左边的“单人
旁”,“子”的下边又加了左右两点,似乎是把小孩的腿包起来的意思。楷书是保留了小篆的笔画,只是将曲笔变为直笔而已。

  “保”字的本义就是“抚养”,如《尚书康诰》篇中有“保赤子”的话,通俗地说就是“抚养好初生的婴儿”。从“抚养”又能引申为“保护”,如《左传昭公八年》:“民力雕尽 莫保其性。”大意是:民力竭尽了 没有什么办法能保住他们的性命。

  《庄子盗跖》中有:“大国守城,小国入保。”这个“保”字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保”字也正是后世的“堡”字。筑“堡”就是为保卫,只是在“保”字之下增加了一个“土”字表示“堡”是用土建成的。这是一个后起的上声(保)下形(土)的形声字。自从“堡”字产生以后,二字有了明确的分工,再不用“保”字代“堡”了。

  这是“秋高气爽”的“爽”字,本为会意字。高频电子水处理器是金文的形体,中间是“人”形,两腋下似有相同的器物。是小篆的形体,与金文的形体相似。是楷书的写法。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3:29: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595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引申为   意思   形体   小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