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慢性胃炎(胃脘痛)秘方(方19首)

治慢性胃炎(胃脘痛)秘方(方19首)
治慢性胃炎(胃脘痛)秘方
56.1 砂半理中汤
【来源】宋孝志,《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清半夏、制香附、高良姜、炒枳壳(或炒枳实)、砂仁(打碎)各9克。
【用法】每日1剂,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1厘米=3市分)。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2次,分2次温服。
【功用】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可作为肺胃痛之主药。该药外用能愈合创口,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作为肾胃痛之主药。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中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故作为脾胃痛之主药。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疗效。
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极细末,温开水调服,每服6克,日服1~2次,以巩固疗效。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临床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嗳气,或吐涎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加减】本方为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酌加药物。如:
(1)肝胃痛证: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呕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将香附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为9克。若口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加生栀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
(2)心胃痛证:见痛引胸中,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俱微,动见于关。将高良姜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大便黑即与小肠火有关,可加焦栀仁3克。
(3)脾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将炒枳壳(或炒枳实)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
(4)肺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苔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将清半夏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见大便干燥或不通,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2~3克。
(5)肾胃痛证:见脘痛及腰痛、腰酸,少腹胀痛,行则佝偻,舌苔薄白,脉沉迟或伏,将砂仁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用9克。若腰酸小腹胀甚,可加沉香末2克(分冲);同时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2克(分冲)。
(6)若中焦痞满,上下不通,此乃兼有三焦症状,可加黄连2~3克,肉桂末2克(分冲)。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56.2 健运麦谷茅汤
【来源】赵棻,《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麦芽、谷芽各30克,鸡内金、淮山药各15克,党参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指一般药罐)浸泡1小时,然后置火煎熬,沸
后继沸5分钟即可,不宜久煎。水煎两次,日分早、晚各服1次。
【功用】健脾和胃,复元益气。
【方解】方中山药性平味甘,补脾气而益胃阴,合党参又能补气。内金甘平、运脾健胃,有以脏补脏之妙,非他药所能及。甘草引药入脾,再加麦谷二芽,共奏复元益气之妙。考麦谷二芽,多认为属于消积破滞之品,而却用于内伤虚证,于是,二药因此而用亦寡。大好良药,宏效莫展,岂不可惜。实则二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本草述》),其功用不在破,而在于开胃健脾,脾开胃健,则能运载药力,以达病所,而使药效发挥,功收倍蓰。至于“化滞破积”,乃脾胃功能得到开运的必然结果,亦二味功能之余绪而已。再考二芽之丰功,古人亦早有谠论,兹略举一二,以资借鉴。如缪仲淳谓:“此药具生化之性,故为脾胃要药”;王海藏谓:“胃所虚人,宜服麦芽、神曲”,是皆不破积而轻视二芽。二芽性味平和,禀天地生发之气,开发脾胃而无升腾伤阴之弊。麦芽补脾谷芽入胃;麦芽主升,谷芽主降,能使脾胃和合,升降有序。而用量特大者,欲使气机更加活泼。现代研究发现,二芽含有益人体的酶与微量元素,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此亦类似元气在体内推动,激发功能的表现。
【主治】慢性胃炎。临床凡见内伤或外感而致脾胃健运不及,脏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对症药应用,单用能增进食欲。此外大病久病之治、胃气受伤、食纳不香者也可灵活随证应用。
【加减】如伤风感冒加香苏饮合用;伤风咳嗽加三拗汤合用;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加平胃散合用,如此类推,但无论成人、儿童,麦谷芽用量不宜减少。
扫地机器人方案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卓著。
安全带扣【附记】验之临床,本方不仅对胃炎疗效卓著,而且对其他疾病导致脾胃失运、纳谷不香者也有良效。
56.3 加味香苏饮
【来源】董建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苏梗6克,香附10克,陈皮、毕澄茄各6克,枳壳、大腹皮、香橼皮各10克,佛手片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理气、和胃、通降。
cp780
【方解】胃病为古今临床之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尤以气滞者为多,表现以胃脘作胀为主,治当理气和胃通降。本方以苏梗、香附、陈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陈皮行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它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和胃理气,又可舒肝止痛。方中毕澄茄味辛性微温,具有温中散寒、理气通降作用,专治胃脘胀痛,兼以降逆而止嗳气,配枳壳可消胀除满,佐大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理气止痛,和胃通降之功。
【主治】胃胀,胃痛。
【加减】肝郁胁胀加柴胡、青皮、郁金;食滞加鸡内金、焦三仙;兼痛甚者加金铃子、元胡;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
56.4 百合荔楝乌药汤
【来源】程铭恩,《百病中医集验高效良方》
【组成】生百合40克,川楝子20克,荔枝核、乌药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3次混合,分2次——早饭前半小时和睡前各服1次。
【功用】滋阴养胃,行气止痛。
【方解】清·叶天士谓:“阳明阳土,得阴自安”,故方用百合润肺养阴,能治“邪气腹胀心痛”(《本经》)俾肺气降则诸气皆降;川楝子疏肝行气,乌药理气止痛,荔枝核除寒散滞、行气止痛。众药合用,既可滋阴养胃,又能行气止痛,用治阴虚气滞所致胃脘痛、腹胀、恶心、吞酸、食少纳呆等症切中病机,故用之疗效颇著。
【主治】胃脘痛(阴虚气滞型)。
【加减】临床使用本方还应注意随症加减变化,如腹胀,加枳实、麦芽、香橼皮;胁胀加郁金、木香,青皮;嗳气加木香、莱菔子;痛甚,加白芍,甘草;刺痛加蒲黄、五灵脂;
吐酸加川黄连,吴茱萸;恶心,加藿香,陈皮;口渴饮冷加石膏;口干不欲饮,加麦冬、生地、玉竹、元参;食少加山楂、神曲、麦芽;气短乏力,加党参、桂枝;腹泻,加白术、茯苓;大便秘,加火麻仁。再生油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附记】服药期间:忌腥冷辛辣及油腻食物,避免过劳及情志所伤。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56.5 沙参养胃汤
【来源】李振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辽沙参20克,麦冬、石斛各15克,白芍20克,山楂15克,知母12克,鸡内金10克,天花粉12克,丹皮10克,乌梅肉、陈皮各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小火煎),日服2次。
【功用】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方解】脾胃阴虚证,其病机变化侧重在胃,胃主受纳水谷,其性以通降下行为顺,喜润恶燥,燥则胃气热,失于通降,当治以甘凉清补酸甘养阴,理气和胃。李氏集数十年临床经验,自拟沙参养胃汤。方中辽沙参、麦冬、石斛、花粉甘凉濡润,滋胃养阴;白芍、生甘草、乌梅肉酸甘化阴;知母清胃中燥热;山楂、鸡内金、陈皮理气和胃,以防甘凉滋腻碍脾;丹皮清血热并行血中之气。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泄,恰针对脾虚病机本质,顺其升降之性,重在健运脾胃,选药精当,配方严谨,故疗效显著。本方养阴而不腻膈,消导而不伤中,故为胃病之良方。
【主治】各种慢性胃炎病。症见胃脘隐痛、脘腹胀满,或牵及两胁、嗳气、纳呆食少、少食即饱,胃中灼热嘈杂、口干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萎黄、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质红而缺津,少苔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阴虚者。
樱桃去核机清洁推车【加减】兼气滞者加枳壳10克,川楝子12克,郁金10克;兼血瘀者,加丹参15克,桃仁、元胡各10克;阴虚内热、胃逆嗳气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加焦栀子10克,夜交藤30克;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5克;兼脾胃气虚者,加党参12克;若大便出血,加白芨10克,黑地榆15克。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1:01: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580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脾胃   胃脘   临床   胃痛   理气   治疗   胃气   加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