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的理论体系及诊疗特

壮医的理论体系及诊疗特
壮医探病诊法
壮医探病诊法,是在疾病错综复杂,一时难以作出明确诊断,或病者“巧坞”已乱,昏不知人,无法询之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些特殊诊断方法,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诊断性。壮医有时还借助探病法判断预后吉凶。探病诊法古代壮医用得较多。
ttbn
1.痧病探病法
若于患者体表见红或 紫红痧点,或于肘窝、胴 窝、舌下见青蓝痧筋,或于 患者胸背、上臂等部位刮出 痕如蛇状隆起,或病者伴全身不自然,疑为痧病欲明确 诊断时,可试用下述方法探 病:①以生车头一片给患者 嚼,其不觉刺舌、喉痒,反觉 甘甜者多为痧病。②以炒茶籽粉(即茶麸),予患者嚼,若 病者觉味甘香甜者多属痧 病。③嘱病者嚼生黄豆,若其 觉味而不腥者多为痧病。④ 嘱病者尝水烟筒之烟油水,若病者不觉味涩苦而难入口者为痧症。⑤以辣椒或生野芋头擦病者掌心,若其不知瘙痒热辣者为痧症。⑥石灰水试诊法:石灰水试诊法.为壮医药物试诊方法之一。主要用于痧症的诊断。其法是将石灰浸泡于开水中,令患者喝其上清液,若不觉苦涩反觉甘甜者为痧症。
2.跌打探病法
壮医认为,若病者因跌打内伤,昏不知人,外表未见伤痕而又无人知晓其为如何跌伤时,在给予必要的检查及救护措施时,用下面方法探病,可帮助诊断:取酸橙叶适量,捣烂后擦患者全身,可使受伤部位现出淤斑。需要注意的是,若未见淤斑,也不能排除病者有跌打损伤可能,应全面诊查。
3.预后探病法
古代壮医认为:用剪刀剪下病者的一把头发,并将之投掷于地,若头发成团,聚血不散者,预后尚好;若头发散乱而不聚者,则预后较差,多为不治之症。现代壮医经验:刺患者中指尖取血数滴,医者肉眼观察并以手指擦拭,红活血质粘稠者,预后较好;淡或暗黑而粘性差者,预后不良。
混合3ph古代
(十三)表里反应诊法
表里反应诊法是壮医常用的一种特殊诊法。其方法是按压患者体表龙路火路网络上的某些特定穴位,再从这些穴位的变化与反应,来推断内部脏器的某些病变。如根据壮医经验压
食背穴(位于手背食指掌指关节的中点)有胀痛者,提示有妇科疾病;又如太渊、经渠压痛,提示“咪钵”有疾;太冲、中封压痛,提示 “咪叠”有疾,等等。
水下光缆
从总的来看,壮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询、问、按四大类,它是运用壮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临床上识别疾病,推断病情的一种重要技法,重视目诊、甲诊等是壮医重要的诊断特。壮医诊断技法由于具有简单、独特、快捷、实用的特点,在壮族地区广泛地流传使用。在进行疾病诊断时,应遵循壮医诊断的一般原则和程序,既要全面详尽,又要突出重点,才能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三、壮医辨病与辨证
壮医辨病与辨证是壮医诊断的重要内容。壮医辨病是将通过各种诊断技法收集到的病理资料进行归纳、综合分析判断,以确定患者之疾为何病,归属哪一科。壮医辨证是在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态,加以综合,以确定疾病的阴阳属性。就壮医辨病而言,据文献记载及实地调查资料,壮医病名达数百种之多,其中不少独具浓郁的民族特和地方特。壮医辨病,重在辨痧、瘴、蛊、毒、风、湿六大类。而壮医辨证,重在辨阴证和阳证,兼辨虚证实证和寒证热证,但主要以辨阴盛阳衰证和阳盛阴衰证作为
辨证总纲。壮医以辨病为主,所以临床多主张专病专方专药,即使证变了,也不一定立即变更原则和原来方药,与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的特点有很大的区别,壮医辨病和辨证的内容将在临床各科中结合具体病症详细述之。
壮族民间甲诊经验举例
壮族民间甲诊经验举例:用右手拇、食二指的指腹夹持患者上述手指末节的甲缘两侧,逐渐施加压力至甲背中部呈现出红团块为度(两侧白、中央红)。
依据形态不同的红团块, 判别疾病的类型。
圆形团块为感受外邪,但症状未显露。球形团块为外感症状充分显露。家用玉米脱粒机
甲床面有芝麻状的黑点(大于头发丝)者,表示患者曾有外伤病史(黑点在 右手为左身躯受伤)。
甲床远端靠近甲缘处呈现弧形的背弓向末端的红线图形者,为患者有腰胀、失眠及多梦之征兆。
甲床面上见白斑,按出现的久暂分为:短暂性白斑(小于火柴头)为脾胃虚弱且多痰之兆。
甲床中央自甲根至甲床远端呈现有模糊之黑滞者,为阳虚之征兆。
甲床淡白者,为血虚之征兆。
甲床呈现滞暗,压之不易散开者,为“夹”病的征兆,心阳虚衰者亦可见之。
按压食指指甲尖,指甲根部出现三角形如山者是无病,如果血归指甲尖是心脏疼痛,血上升变黄者心脏热甚。
按压左手中指,凡血在指甲根如山形即无病,如血归于下者人不舒畅,血归指尖者经常出现头晕头痛。
按压左手无名指,血散开者,有腰痛现象,血归根部者,则手足麻木;指甲双外侧有血,中间无血者,定是耳呜或耳聋;血沿手指甲两边散开、有黄者,属月事不调;其血出现半圆形者,必是妊娠。
按压右手食指指甲血散者,呼吸不方便,声嘶哑;血归根者,肺有毛病。
雄蛾酒
按压右手中指指甲血散变丝者,四肢无力;血上升有黄者,消化不良;血归于两边,中间出现白者,手足尖必有麻木感;指甲无或灰者,全身软弱无力。
按压右手无名指血向上升者,身骨酸累;出现灰紫者,骨脊两边到头部均有疼痛;指甲两旁有血、中间无血者,是关节疼痛;上端无血者,夜多小便;全部无血或灰紫者,膀胱痛或淋病。
以上诊法乃口耳相传下来,有待深入研究。
壮医观甲诊病,是一项比较细致的工作,28种甲象,有的很相似,不易分辨临床病症亦错综复杂,故应将甲诊与其他诊法合参,以提高确诊率。
路灯远程控制系统(五)指诊
指诊为壮医望诊的内容之一。主要通过观察手各指之颜、质地、形状、运动状态等来推断疾病。壮医认为,手指亦为人体的缩影之一,正之盛衰,毒之轻重,“三道”、“两路”的功能状态,皆能从手指反映出来,故根据手指部位的异常征象,可以诊断疾病。
指诊的方法:
1.察手指颜
察手指颜的原理与察舌、甲的原理相似。诊察时,应在自然充足的光线下,让患者仰掌,手指向前平伸,逐一检查其各指,注意应以各指平均度,作为底。白者主正虚、寒毒所致病证,及“嘘”、“勒”不足,津液亏耗。黄主湿毒,常见于黄疸,久淤。微黄润,主湿热盛;晦黄,主湿寒盛;萎黄无华,主虚;黄浊无华,主湿热;微黄枯槁,主谷道不用。红主热毒。淤热青紫主寒毒、风毒、淤毒、痛症,或危候。紫主淤。青主寒、惊、风、痛、淤阻。黑主寒毒极盛或热毒极盛、顽痰湿毒内阻等,肾(咪腰)之病多见此。黑微肿,主水气。黑如炭,主痰饮。黑枯槁无泽,主危候。
壮医的理论体系及诊疗特
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以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加上壮汉文化的交流,使壮医药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一、阴阳为本,三气同步——壮医的天人自然观。
壮族聚居和分布地区处于亚热带,虽然平均气温较高,但四季仍较分明。日月穿梭,昼夜
更替,寒暑消长,冬去春来,使壮族先民很早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加上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和影响,阴阳概念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就更为广泛,自然也被壮医作为解释大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种种复杂关系的说理工具。《广西通志·卷十七》(明)称:壮族民间“笃信阴阳”。著名壮医罗家安在所著《痧症针方图解》一书中,就明确以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盛阳盛对各种痧症进行分类,作为辨证的总纲。总之,壮医认为大自然的各种变化,都是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的反映和结果。阴盛阳盛的说法较为特殊,其形成是否与壮医地区气温既偏高,同时雨量也充沛的自然现象以及某些痧症的特殊症状表现有关,有待深入探讨。壮医有时也引进中医五行学说作为说明工具,但大抵停留在事物属性上,很少涉及到五行五克传变之类。因此总的来说,五行学说毕竟没有成为壮医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壮医关于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学说,是柳州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名老壮医覃保霖先生在“壮医学术体系综论”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对河池、柳州、南宁、百(均为壮族聚居地区)民间壮医的实地调查中,也证实确有此说。天地人三气同步是根据壮语“人不得逆天地”或“人必须顺天地”意译过来的。其主要内涵为:①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为万物之灵。②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周期,受天地之气涵养和制约,人气与天地气息
息相通。③天地之气为人体造就了生存和健康的一定“常度”,但天地之气又是在不断地变化。日夜小变化,四季大变化,是为正常变化;而地震、火山、台风、洪水、陨石雨等则是异常变化,是为灾变。人作为万物之灵,对天地之气的变化有一定的主动适应能力,如天黑了会引火照明,天热了会出汗,天冷了会加衣被,洪水来临会登高躲避等。甚至妇女月事也与月亮的盈亏周期有关。对于天地气的这些变化,人如能主动适应,就可维持生存和健康的“常度”;如不能适应,就会受到伤害并导致疾病的发生。④人体也是一个小天地,是一个有限的小宇宙单元。壮医认为,整个人体可分为三部:上部天(壮语称为“巧”),包括外延;下部地(壮语称为“胴”),包涵内景;中部其象人(壮语称为“廊”)。人体内三部之气也是同步运行,制约化生,才能生生不息。形体与功能相一致,大体上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和。升降适宜,中和涵养,则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自安,并能适应大宇宙的变化。⑤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共同形成了人体的适应与防卫能力,从而达到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健康境界。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46: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571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患者   诊断   阴阳   疾病   病者   血色   指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