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衡水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的通知_百 ...

安全二维码密钥索引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衡水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衡水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2.03.26 自动化物流线
【字 号】衡政字〔2022〕4号
【施行日期】2022.03.2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
正文
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衡水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的通知
大蒜分瓣脱皮机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衡水高新区和滨湖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贴片线圈  现将《衡水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衡水市人民政府
  2022年3月26日
 
衡水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部署要求,科学谋划我市应急管理事业长远发展思路和重大举措,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根据《河北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衡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全市各级各部门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按照国家、省、市的部署要求,统筹推进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持续加强应急管理能力,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灾害损失,切实保障了广大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工作进展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全面推进。一是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全市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以来,对6个市级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公室的组织架构、职责职能、运行机制及各成员单位的职责进行了重新调整和优化,初步理顺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二是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了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编制修订了各级各类预案,初步建立了市级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的应急预案体系。三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优化整合应急救援队伍,初步构建了以消防综合救援、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地震和抗洪抢险救援为骨干,社会救援力量为补充的全市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活动,极大提升了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技能和实战能力。
  2.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一是党政安全生产领导责任不断健全。出台《衡水市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清单》(衡政字〔2020〕20号)、《衡水市市级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清单》(衡安〔2020〕4号),构建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全市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初步实现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和考核问效规范化。二是生产安全事故大幅下降。2020年与2015年相比,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50%;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46.1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62%;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7%。三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强化。按照一年试点先行、两年全面推进、三年巩固提升的要求,在全市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年、攻坚年、推进年活动,建立了“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四是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不断提升。安全监管监察机构不断健全,各县市区均设有独立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各乡镇均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大力完善市县监管监察部门执法工作条件,加快形成与监督检查、取证听证、调查处理全过程相配套的执法能力。严格执行年度执法计划,创新执法方式,开展观摩式执法、协同式执法和传帮带执法,每年立案数量、执法处罚呈上升趋势。五是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不断深化。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持续组织“三项岗
位”培训。强化全民安全素质教育,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逐步深化安全生产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安全知识竞赛,全面加强社会公益宣传。
  3.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逐步增强。一是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出台《衡水市关于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衡发〔2018〕6号),为全市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明确了方向。二是落实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体系。印发《衡水市防范应对自然灾害工作督查检查制度》(衡减发〔2019〕6号),并积极推进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绩效管理,促进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与社会经济同步协调持续发展。三是提升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强化灾害信息员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灾害信息员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健全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加大救灾物资的采购和储备力度,初步建成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不断丰富救灾物资储备规模。五是健全森林防灭火机制。加快推进全市森林防灭火半小时扑救机制,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构建了市有督查组、县(市、区)有检查组、乡有巡逻队、村有火情信息员的四级森林防火网络体系。六是健全完善防汛抗洪责任体系。市县乡村逐级签订防汛责任书,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部门领导、技术参谋“三位一体”分包防汛责任制。连续开展市县防汛抗洪抢险救援演练,全面提升全市防汛抢险救援能力。
  (二)面临的挑战
  1.安全风险防范形势依然严峻。我市高危行业集中、企业门类齐全,数量庞大,涉及的危险化学品近千种;企业安全基础差,安全生产领域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仍然突出;新的安全风险集中显现,传统高危行业领域和新兴高危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增加了安全风险的分散性、隐蔽性、流动性和关联性;城市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随着城镇化加速发展,给安全防范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自然灾害防治任务仍然艰巨。我市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春秋干旱少雨,夏季降水集中,洪涝、风雹灾害多发频发,地震地质灾害面临风险,基础设施设防水平有待提高,面对灾害应对能力不强,应急演练规模小、数量少、覆盖面窄,应急演练工作还需进一步增强。
  3.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仍需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尚需完善,虽然在市级层面上对指挥协调机构及其办公室的组织体制、职责职能、运行机制及各成员单位的责任进行了重新调整和优化,但部分县市区还存在责任不明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急管理基层力量尚需加强,应急资源呈现倒金字塔形配置,基层力量严重不足、权责不匹配,导致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缺少依托、属地监管责任履行不到位。
蜂巢发动机  4.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升。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应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低,监测监控体系存在短板,风险管控、监测预警、应急救援、指挥决策、资源保障的趋势研判、辅助决策等智能化功能尚未有效实现。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升,应急救援专业力量少,救援装备配备不足,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参与救援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综合性跨部门应急演练组织开展的数量少、规模小,事故灾害应急演练覆盖面窄,对次生灾害研究不深入,科目设置不足,应急演练工作还需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应急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有待提高,全民应急素质教育体系不完善,灾害事故科普宣传投入不足,常态化大众应急疏散演练尚未实现全覆盖,公众风险防范意识较差,自救互救能力偏弱。
  (三)发展的机遇
  1.党中央、国务院把应急管理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一整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阐明了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特和优势,科学回答了事关应急管理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2.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坚持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决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积极推进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发展,促进应急管理职能有效整合,在乡镇和街道改革中明确组建应急管理办公室,强化应急管理基层建设;加强应急管理领域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建立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为做好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3.“十四五”时期,我市将进入加速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人民众对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将更加统一,为解决深层次、结构性、区域性的问题创造有利经济条件,为我们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汇聚更大合力、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4.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后,应急管理从非常态协同应对体制转化为常态化职能部门日常管理体制,对原来分散的应急管理职能进行了有效整合,在组建成立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整合重塑,基本形成了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健全完善了应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大幅提升了应急管理能力,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和应用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应急管理工作理念、方式、手段的深度变革,有力提升了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社会动员等应急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实现科技创新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业务深度融合,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总体要求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3:56: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565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应急   生产   管理   救援   能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