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化学知识是⼀个全新的领域和知识点,是对这个世界全新的探索,下⾯是⼩编给⼤家带来的上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单元⾛进化学世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成。
  3、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蜡烛⽕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内焰、焰⼼(温度最低)
  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成⽔和⼆氧化碳
  5、⼈吸⼊⽓体和呼出⽓体:相同点:都有⽔、氧⽓、⼆氧化碳
  不同点:吸⼊⽓体:氧⽓多呼出⽓体:⼆氧化碳、⽔多
  结论:⼆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灰⽔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滴管集⽓瓶⽔槽铁架台
  6、各种常见仪器: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固体药品的取⽤:①存放:⼴⼝瓶。
  ②取⽤: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倾⼆送三直⽴)
  块状—镊⼦ (⼀横⼆放三慢滑)
  (2)液体药品的取⽤:①存放:细⼝瓶。
  ②取⽤:瓶塞倒放;标签朝⼿⼼;⼝对⼝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
  (3)量筒: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下端平视(否则俯⼤仰⼩)
  (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灯帽熄灭酒精灯,禁⽌⽤嘴吹。
  ②⽕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内焰、焰⼼(温度最低)
  对物质加热⽤外焰
  (5)给物质加热的:
  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向上与桌⾯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外焰,试管⼝不可对⼈。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燥,试管⼝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既不聚成⽔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燃烧匙
  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瓶
  (8)取⽤药品时做到:⼝不尝、⼿不摸、⿐不闻(闻的⽅法:扇闻)
  未说明药品⽤量时:液体⼀般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第⼆单元我们周围的空⽓
  1、空⽓的组成:氮⽓(78%)、氧⽓(21%)、稀有⽓体(0.94%)、⼆氧化碳(0.03%)、其他⽓体及杂质(0.03%)
  2、空⽓中氧⽓含量的测定:(1)药品:红磷
  (2)步骤:①检查⽓密性;②集⽓瓶中加少量⽔;③点燃红磷
  后⽴即伸⼊集⽓瓶中塞紧塞⼦。
  (3)实验关键:红磷必须过量;装置必须密封;冷却⾄室温再
  打开弹簧夹。
  物质的分类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3、氧⽓
水利u型槽成型机  (1) 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味⽓体,密度⽐空⽓⼤,不易溶于⽔;
  (2) 化学性质:①能使带⽕星⽊条复燃;
  制取氧⽓:制取⽅法:
  ②收集⽅法:向上排⽓法:排⽔法:
  ③装置:固固加热型(⾼锰酸钾制氧⽓、氯酸钾与⼆氧化锰制氧⽓)固液不加热型(过氧化氢制氧⽓)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④验满:利⽤排⽔法:⽔⾯有⼤量⽓泡说明已收集满:利⽤向上排⽓法:带⽕星⽊条放在集⽓瓶⼝,⽊条复燃则满。
  ⑤⽓密性检查:连接好仪器,⼿紧握试管,导管⼝有⽓泡冒出,松开⼿导管中能形成⽔柱,则⽓密性好。
红豆杉提取物  ⑥⾼锰酸钾或氯酸钾与⼆氧化锰制氧⽓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a)、为什么试管⼝部略下倾? 防⽌冷凝⽔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b)、在⽤⾼锰酸钾制取氧⽓时,为什么要在试管⼝放棉花?
  防⽌⾼锰酸钾粉末进⼊导管
  (c)、停⽌加热时为什么先把导管移出⽔⾯?
  防⽌由于降温管内压强减⼩,⽔被吸⼊试管造成试管炸裂;
  4、化合反应:特点:“多变⼀” 字母表⽰:A+B→AB
  分解反应:特点:“⼀变多” 字母表⽰:AB→A+B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的反应。
  4、催化剂:特点:“⼀变两不变”
  ⼀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两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5、空⽓污染指数的项⽬:⼆氧化硫、⼆氧化氮、⼀氧化碳、可吸⼊的颗粒物和臭氧等。
  6、氧⽓是⼀种⽐较活泼的⽓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种常⽤的氧化剂。
  ①(⿊⾊)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中⽐在空⽓中更旺,发出⽩光,放出热量,⽣成的⽓体能使澄清的⽯灰⽔变浑浊。
  ②(黄⾊)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中淡蓝⾊⽕焰,在氧⽓中蓝紫⾊的⽕焰,⽣成刺激性⽓味的⽓
体,放出热量。
热熔胶网膜  ③(红⾊或⽩⾊)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发出黄⽩⾊的⽕焰,放出热量,冒⽩烟,⽣成⽩⾊固体。(⽤于发令)
  ④(银⽩⾊)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光,⽣成⼀种⽩⾊固体。(⽤于照明弹等)
  ⑤(银⽩⾊)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星四射,放出热量,⽣成⿊⾊固体,注意点:预先放⼊少量⽔或⼀层沙,防⽌⽣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的⽕焰。
  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的⽕焰。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焰。
  第三单元⾃然界的⽔
  1、⽔的组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 ⽔电解实验:化学反应:
  产⽣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 2 :1 质量⽐:1 :8
  “正氧负氢,氢⼆氧⼀”
  检验:O2---出⽓⼝置⼀根带⽕星的⽊条----⽊条复燃
  H2---出⽓⼝置⼀根燃着的⽊条------⽓体燃烧,产⽣淡蓝⾊的⽕焰
  2、⽔的净化
  (1)⽔的净化效果由低到⾼的是静置、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有吸附作⽤的净⽔剂是活性炭。
  (2)过滤操作要点:“⼀贴⼆低三靠”
  ⼀贴:滤纸紧贴漏⽃内壁;
  ⼆低:滤纸低于漏⽃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盛滤液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边;
  漏⽃下端紧靠接滤液烧杯。
  滤纸与漏⽃内壁间有⽓泡:影响过滤速度。
  过滤两次不⼲净原因:滤纸破损;滤液⾼于滤纸;接滤液烧杯不⼲净。
  玻璃棒作⽤:引流。
  (3)硬⽔与软⽔ A.定义硬⽔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
  软⽔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
  B.鉴别⽅法:⽤肥皂⽔,有浮渣产⽣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泡沫较多的是软⽔
  C.硬⽔软化的⽅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硬⽔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净⾐服;锅炉容易结成⽔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引起锅炉爆炸。
  3、氢⽓ H2
  (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味⽓体,密度最⼩的⽓体(向下排空⽓法);难溶⽔(排⽔法)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途:⾼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属)
  点燃前,要验纯(⽅法?⽤拇指堵住集满氢⽓的试管⼝,靠近⽕焰,移开拇指点⽕)
  现象:发出淡蓝⾊⽕焰,放出热量,有⽔珠产⽣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还原性(⽤途:冶炼⾦属)
  现象:⿊⾊粉末变红⾊,试管⼝有⽔珠⽣成
  (3)、氢⽓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
  装置:固液不加热型(与过氧化氢制取氧⽓装置相同)
  收集⽅法:向下排⽓法:排⽔法:
  (4)、氢能源  三⼤优点⽆污染、放热量⾼、来源⼴
  {了解}4、爱护⽔资源:节约⽤⽔,防⽌⽔体污染
  A、⽔污染物来源:⼯业“三废”(废渣、废液、废⽓);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
  ⽣活污⽔的任意排放
  B、防⽌⽔污染:⼯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活污⽔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农药、化肥,提倡使⽤农家肥;加强⽔质监测。
  5、分⼦与原⼦
  分⼦
  原⼦
  定义
  分⼦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的微粒
售检票系统  原⼦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微粒。
  相同点
  体积⼩、质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是由原⼦构成的。分⼦、原⼦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可分,原⼦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分裂为原⼦,原⼦重新组合成新的分⼦。
  第四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
  1、原⼦的构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质⼦数=核外电⼦数=核电荷数=原⼦序数
  相对原⼦质量≈质⼦数+中⼦数
  原⼦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核上。
  (2)相对原⼦质量
  ①、定义:以⼀种碳原⼦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的质量跟它相⽐所得的值。
  ②、注意:它不是原⼦的真实质量。3、没有单位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数)的⼀类原⼦的总称
  (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数
  (3)、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4)、地壳中元素居前五位的:氧、硅、铝、铁、钙
  ⽣物体中元素居前三位:氧、碳、氢。(最多的⾦属元素:钙)
  (5)、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种元素;
  有时表⽰⼀种物质:(⾦属元素、固态⾮⾦属、稀有⽓体)
  微观:表⽰⼀个原⼦
  例如:H:表⽰氢元素;⼀个氢原⼦
  He:表⽰氦元素;氦⽓;⼀个氦原⼦
  C:表⽰碳元素;碳;⼀个碳原⼦
  Al:表⽰铝元素;铝;⼀个铝原⼦
  当元素符号前出现数字时,只有微观意义;符号前是⼏就表⽰⼏个原⼦
  例如:3H:3个氢原⼦ 4C:4个碳原⼦
  nFe: n个铁原⼦ 2Ar:2个氩原⼦
  (3)原⼦和元素的⽐较
  原⼦
  元素
  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粒⼦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类原⼦的总称
  特征
  表⽰具体的粒⼦,也表⽰种类。既讲种类也讲个数。
企业私有云定制开发  表⽰种类,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个粒⼦⽽⾔。只具有宏观含义
  (4)我们的平时所说的“补铁、补钙”指的是补元素。
  三、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具,对于元素周期表,⼀要认识它的结构,⼆要能从元素周期表获取相应元素的信息,如元素名称、元素符号、质⼦
  3离⼦
  ⼀、核外电⼦的排布
  1.原⼦核外电⼦是分层排布的,可⽤原⼦结构⽰意图简单表⽰(如右图)。薯片加工设备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右图表⽰的是铝原⼦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电⼦层上有2个电⼦,第⼆电⼦层上有8个电⼦,第三电⼦层上有3个电⼦。
  2、电⼦电⼦层的规律:
  (1)、第⼀层最多容纳2个电⼦,第⼆层最多容纳8个电⼦,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
  (2)、最外层电⼦层不超过8个,(只有⼀层的不超过2个)
  3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核外电⼦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数⽬有密切关系。最外层具有8个电⼦(只有⼀个电⼦层的具有2个电⼦)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属元素最外层电⼦⼀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属元素最外层电⼦⼀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稀有⽓体最外层电⼦都是8个电⼦(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离⼦
  1.离⼦是带电的原⼦或原⼦团,离⼦符号的意义见右图所⽰(数字“2”的意义)。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原⼦和离⼦的⽐较
  原⼦
  离⼦
  定义
  化学反应中的最⼩微粒
  带电的原⼦(或原⼦团)
  电性
  不带电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7:37: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509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试管   加热   元素   物质   知识点   化学   仪器   上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