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科幻题材电影视效制作新纪元

熔断器式隔离开关83
影视制作摘要 :硅胶模具制作方法
在以合家欢为主的喜剧电影市场中,2019年春节期间,《流浪地球》以一匹口碑黑马的姿态“杀出重围”。截止3月18日,《流浪地球》实时票房已突破46亿大关。科幻电影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标准,好的剧本、优质工业技术和流畅的生产线缺一不可,作为首部“Made In China”的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肩负光荣使命,成功有力地踏出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步,也开启了中国科幻题材电影视效制作的新纪元。
缘114
关键词 :
《流浪地球》;科幻电影;视效制作;硬科幻
《流浪地球》 开启中国科幻题材电影视效制作新纪元
文/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王璇
提起科幻电影,人们耳熟能详的《星球大战》
、《星际穿越》、《地心引力》基本都来自美国好莱坞。长期以来,一直是欧美国家占主导地位,控制着科幻电影领域的话语权,不论是剧本创作还是视效制作水准,都鲜有国家能够与之抗衡。而《流浪地球》的出现,证明了中国可以制作出足以比肩好莱坞的科幻大片,中国也有信心继续制作能够达到国际影视制作标准的视效大片。
数字艺术︱Digital Arts
1. 中式文化内核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
《流浪地球》在构建新的世界观和世界意识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影片从小人物、小家庭、小情感切入,通过生动、细致、真实的表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我国公民在面临全球难题时“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思想,在创作手法上实现了中国电影主题的新书写、新创作、新突破,其星系间互相传播表露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谋而合。在面临着人类生存危机时,站出来拯救人类和地球的不是神灵或各种超级英雄或者少数的精英,而是全体人类自己,主角团队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而已。影片中的“共同体”可解读为是对未来全球治理和相处模式的构想,在中国国情下主要体现为多边主义理念,即尽全力拯救世界的中国英雄尝试联合国外友人共同完成拯救世界的艰巨任务,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试图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伙伴关系,以增进人类的共同利益。影片紧紧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其
独有的文化内核与人文追求,体现了中国人对地球和土地的渴望与希望,既有家园情节,又透视出家国情怀。
2. 精雕细琢的物理特效凸显电影品质
随着电影工业的不断发展和细分,拍摄和制作环节的分工也越来越明确。一般来说,在摄制过程中主要包括特效(Special Effect)和视效(Visual Effect)两
包装箱制作图1 运载车及武器概念设定数字艺术︱Digital Arts
84影视制作
部分,特效一般是指用物理和可现场拍摄手段实现的,如爆破、烟雾、雨雪、火焰、太空失重等自然物理状况模拟和威压、外骨骼、电动步等道具,这些道具通常依靠经验丰富的机械原理设计师、服装师按照导演意图设计出符合拍摄需求的实体。视效主要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需要美术或概念设计师完成概念设计、角设定、场景设定、分镜头脚本等部分,中期需要完成镜头设计与拍摄,后期需要借助三维和后期软件完成真实的视觉效果设计。
在电影工业中,科幻电影的拍摄制作成本一直以“烧钱”著称,如《阿凡达》制作成本是3亿美元、《星球大战7》制作成本是2亿美元、《星际穿越》制作成本是1.65亿美元。按照好莱坞的电影镜头成本计
算,这种成本区间内的影片应该尽量以绿幕拍摄为主、实景拍摄为辅。以一个7-15秒的高难度镜头为例,成本应该控制在12-28万美元之间,这对于总预算成本不太高的《流浪地球》摄制组来说,该成本区间显然是非常高的,但是导演郭帆还是在可控的成本范围内采取了尽量多的实景拍摄,以高性价比的实拍镜头获得了高质量的电影镜头。
影片《流浪地球》的世界观设定极为宏大,场景跨度涉及地下城、地表、行星发动机、宇宙、空间站等多个时空场景。据悉,导演在拍摄时,特意在青岛万达东方影都租用了8个国际标准的影棚搭建实景,仅实景占地面积就高达10 万平方米。场景设计中,设计组以中国和苏联的老工业基地建筑风格为主,高度还原和再现了大工业背景下北京的老城区和老工厂风貌。主视觉基调确定后,设计团队又引入中国传统工艺进行拓展创作,如在发动机核心造型中加入我国东汉时期张恒发明的地动仪造型轮廓,并参考现代火箭推进器的内腔结构完成组合式创新创造。材料设计方面,场景置景采用重复型节能结构,使材料可以反复利用,以便控制成本。如地下城里所有的通道都采用了相似结构搭建,在材质上可以与其他的场景通用,具有较强的互通性,将地下城的置景费用控制在200万元以下。
为保证画面的真实性,影片中仅具有科技感的道具就制作了1万件,包括单件成本超过45万元的防护服、手臂屏幕操作界面和德国制造的可以实地运行的运载车等。道具概念设定方面:主要是由北京421工作室和新西兰的维塔工作室协同制作完成。其中,维塔工作室设计了救援小队的5套防护服和外骨骼机械臂。此后,剧组获得了维塔工作室的授权又复制和改装了15套头盔及背包和19套软质防护服。
每套衣服的颜、板型、织物密度、材质都精细到单个材料的外形、感官以及重量,例如吴京的宇航服包含了1100多个零件、硬质500多个、软质500多个、宇航服的头盔内零件和分层更是高达14层,已经达到了工业水准。在影片设定中,防护服主要分为民用和军用两种,民用防护服的定位是轻便柔软,军用防护服的定位是坚实耐用,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不同活动需求;防护服风格设定为写实和功能为主,具有超抗寒、供氧、照明、通讯等功能。防护服的面料质感需要有颗粒感,编织物的密度要远景可见,近景还要体现面料的质地和纹路,不能产生摄影机拍摄的摩尔纹,仅红黑相间的民用防
图2 发动机创意来源及核心剖面概念图
数字艺术︱Digital Arts
85
影视制作
护服就由十几种不同的面料拼接而成,道具组在设计过程中进行了上百次的调试升级,着重强调穿戴的便捷性和运动的灵活性,并且根据不同演员的不同身材、体重量身定制防护服和外骨骼装备。除了防护服,道具组还根据概念设定制作了休眠仓、瓦斯弹、机关等真实的道具。值得一提的是,如此精良的道具设计与制作,其成本只耗费了好莱坞制作标准的十分之一。剧组中的演员片酬低,吴京甚
至带资进组,每个参与部门都只获得成本价,这种极为绿低能耗的中式制作方式在有限的预算下,通过策力,甚至还牺牲了个体的利益,只为获得最佳电影效果呈现的体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3. 强大的视觉效果使“想象成为影像”
《流浪地球》的视效制作前后经历了概念设计和视效设计等无数次的设计与修正,前期的概念设计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全片key arts,第二阶段的重点概
念设计项定调和次要设计项全面推进,第三阶段的重点概念设计项细节拆分。视效设计也包括前、中、
阶段,前期的Pre-visualization(简称Perviz,前期可视化预览,二维平面图像呈现电影镜头)、Technical Visualization(简称Techviz,多通道预览,三维立体图像呈现电影镜头)是由Base FX完成,中期的Qtake(现场数字图像处理)由刘杨老师团队完成,后期的Post Visualization(简称Postviz,后期可视化预览)由多家供应商联合完成,在后期视效方面,由More VFX、Pixomondo、Organge VFX、Dexter 四家公司联合完成。
《流浪地球》早在2016年3月就启动了概念设计团队,在拍摄前制作了3000多幅概念图,8000个分镜,其中包括行星发动机、地下城、运载车等所有场景的细节构思。比如行星发动机根据原著描述,
直径高达十几公里,这种大规模的能量传输器如何通过参考物展现其庞大的面貌是难点之一,为了呈现这一奇观,美术团队设计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案,包括圆形发动机、方形发动机、涡轮式发动机、柱形发动机,来呈现电影可能的最终形态。视效方面,影片中共有4000多个视效镜头,在权衡预算后删减到2003个,占总镜头数的90%以上,其中有50%的A级镜头,视效镜头的制作周期长达十几个月,75%的特效由国内特效团队完成,剩余25%由德国和韩国特效团队完成。参与影片
图3  防护服概念设定以及三维效果呈现
图4 民用防护服概念设定及真人效果呈现
图5 军用防护服外骨骼设定及真人效果呈现
图6  防护服细节
数字艺术︱Digital Arts
86影视制作
7000多人,其中墨公司共有200多位视效艺术家参与了影片的后期视效制作。邀请中国视效团队参与制作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中外电影工业流程和发展有一定的差距,中国团队在工业流程上比
较自由灵活,能够更高效地与导演和剧组对接;其二是影片中体现了更多的中国文化与内涵,本土的视效团队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观众的审美旨趣和情感倾向。
另外,影片中还有较多的坍塌、爆炸、着火、发射、冰柱等对于极端自然环境的视效描写镜头,主要借鉴好莱坞“前期分配、后期结合”的方式完成资源优化配置,即把视效镜头分配给各自擅长领域的公司,比如有的公司擅长做爆破、坍塌等碎片性的物理碰撞,有的公司擅长做雨、雪、雾等粒子视效,有的公司擅长做环境、场景延伸等场景视效,多家公司同时分担不同场景的镜头,可以缩短制作周期。当然,这种高效能的整合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每个环节使用的软件、渲染器、文件命名必须要严格按照镜头划分制作,以运载车的镜头为例:首先要将初期视频交给第一家完成车体碰撞,然后交给
第二家制作行星发动机点火核心的汽车运行过程,之后再交给第三家制作冰、雾、雪等天气视效。
4. 新技术加快电影工业革新与进程
在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电影技术也有了借势发展的良好机会。在《流浪地球》中,剧组采用大疆无人机等新技术重塑逼真的实景环境。上海场景中,剧组用“悟”Inspire 2搭载禅思 Zenmuse X7云台相机花费了三天时间拍摄绿幕的背景画面,采集了上海的5栋标志性建筑和4条街道店面、建筑的横截面与材质,拍摄共计一万多张素材,包括东方明珠、金茂
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和环球金融中心。在拍摄过程中要求在短时间内以最少的起飞点拍到最多的面,从而达到最佳拍摄效果。由于绿幕背景画面的航拍需要贴合被摄主体的镜头运动,所以需要不断调整无人机的速度、云台的角度和摄影机的运动轨迹才能达到较高一致的贴合度。
物流订单管理系统云渲染是本片的另一大技术亮点,云渲染拥有海量的计算和弹性使用特性,能够个性化安排渲染顺序,监
图7 发动机草稿→概念设定→三维建模→最终效果
数字艺术︱Digital Arts
87铝制工艺品
影视制作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9:56: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461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制作   视效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