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形成因素探析主客观条件、现实原因及心理动因

|RADIO &TV JOURNAL 2020.11
表面热电阻舆情”一词是我国特有的表述,
其所注重的是民众对社会上诸多事件持有的态度,反映的是民众的心声,必然包含公众的认知变化过程要素①。网络舆情则是指
通过网络途径产生与传播的舆情,
是针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社会公众在网络平台上表达出来的思想、
意见以及态度、
情绪等②。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必须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因素和深层原因进行分析。
一、网络舆情形成的主客观条件
(一)网络舆情生成的客观条件
1.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化
我们所说的社会环境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
科技、生态等诸多领域。中国当前社会环境的新变化表现
在多方面,并呈现出社会结构多元化、
公民维权意识普遍增强与社会信息传播网络化三个显著特征③,不确定
性增加,对国家治理构成严峻挑战。工业化、
插卡式摄像头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深刻地塑造和影响着社会环境的
各个方面,在促进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复杂的社会问题。正如龙永图所说的,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也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④。作为一个历史进程,
全球化与现代意义的风险社会几乎同步出现,大大增加了风险的来源,放大了风险的影响和潜在后果⑤,加大了国家治理的难度,
加剧了各国的文化冲突⑥。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
全、政治安全等面临潜在风险和严峻挑战,
网络社会普遍受到西方文化渗透的影响,
在偶发的公共事件的过程中,容易形成集聚效应的舆论高地,
型采形成对我国党和政府的国家治理工作非常不利的网络舆情压力。特别是
在“网络推手”的作用下,个别问题、
局部问题、普通问题极有可能演化为公众问题、全局问题、政治问题⑦,给政
府部门舆论引导增加了难度。
2.网络舆情形成的载体发生了转变
网络舆情载体是公众对社会公共事件各种信息进
行了解和参与讨论的平台。在传统社会,
对社会公共事件的社会舆论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头表达,
以及报纸、新闻、书籍等传统媒介来传播,传播特点是具有缓慢性和不易扩散性。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日益加强,应用方式和手段也不断更新,用户数量与日俱增,互联网因其独特优势逐渐成为社会舆论传播的
最主要平台,并发展了网络舆情的各种特征。网络平台
提供了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的快捷渠道,
社会公众利用其便利性,有效、及时地获取信息、
合金加工>监控主板参与互动。尤其是微博、等新兴终端的发展,
改变了传统舆情的形成机理和扩散机制,影响着人们获取信息和消费信息的方式。当前,多数热点事件的舆情发生都是因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新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相互交织作用的交融化
传播,以知乎、问答为代表的新兴问答平台,
秒怕、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及斗鱼、虎牙等直播平台亦在移动舆
论场叠加共振,并与微博、无缝衔接,
促使舆情信息极速传播⑧。
(二)网络舆情形成的主观因素
网络舆情主体的交流方式呈现出交错性和共鸣性
的特点。由于人是一种体性动物,
信息的沟通、交流和分享是一种基本的生存需要。广大网民在与他人进行信息的表达和交流的时候,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主动传播
者,也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
一方面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也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体
会别人的情感。作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
人需要提供自己关于社会事件的认知信息,
也要提供自己对社会事件的主观认识;作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人会接收到来自他人的信息和情感表达,同时也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他人的信息和情感表达进行甄别、筛选,再传播给他人。总之,
在网络舆情形成的关系网中,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人人也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思考者。在这种网络舆情“自由意见市场”中,各种信息、情绪、态度和意见不断地被传播、交流和碰撞,或者消亡,或者出现进一步扩散,最终形成关于某种社会现象的网络舆情。
二、网络舆情形成的现实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急剧增多
电石生产工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急剧转型期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分歧和矛盾,而民众压力宣泄、社会矛盾纾解的有效渠道尚未健全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风险、突发事件频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转型社会风险的变量主要集中在信息传播、贫富差距、阶层流动、国
实践与思考
网络舆情形成因素探析:主客观条件、现实原因及心理动因
阴孔建华
摘要: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必须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因素和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并运用主客观分析基本方法,探讨网络舆情形成的主客观条件。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急剧增多,公共信任危机逐渐加大,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和蔓延,网络言论控制的措施失当,网络非理性表达占据优势等构成了网络舆情形成的现实原因。而网民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和体认同心理则构成了网络舆情形成的心理动因。
关键词:网络舆情;形成因素;主观;客观;现实原因;心理动因
212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9:34: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456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网络   舆情   形成   信息   传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