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话

元宵佳话
元宵节食俗
    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以解馋。
元宵话灯联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
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们也出了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随同的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元宵赏灯诗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
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
“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佳话:元宵节与宫女的故事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个子很矮,他不仅足智多谋,风趣滑稽,而且还心地善户;宫中彩女不管是谁触犯了汉武帝,当皇帝怪罪时,他总上前讲情,因此,宫娥彩女都对他非常敬爱。
    扑克记牌器那年腊月,下了几天雪,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刚进园门,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地向御井扑去,他慌忙上前拦救。这宫女叫元宵,家住在长安西北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自把她选进宫来,每逢年底岁首,她思念亲人,心如刀搅。这几日风寒雪大,她不由又想起了父母、小妹妹在家艰辛,心想:既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来投井。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便安慰了一番,劝解了一阵,答应想办法让她与父母、小妹妹见面团聚。
可降解塑料检测
    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想到宫女妹都有一肚子思亲恋眷的惆怅,便下决心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
    这一天,他来到西北山元宵的家里,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阵,就返回长安大街卖起卦来。有人认识东方朔,知道他识天文,通阴阳,都争着占卜求卦,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人造板热压机的卦条签语。人们非常惊慌,纷纷求问解脱的办法,东方朔神秘地说人造板生产线""正月十三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到城西北十里铺大道口等候。天黑下来时,从西北方向会过来一位骑粉银驴的红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火烧长安的火神君。见到她后,父老们要跪在地上拦路哭求,方可全城得救。"
 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信以为真,暗暗互相串连。等到正月十三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手拄拐杖来到十里铺等候。天刚擦黑,果然从西北方向过来一位骑粉银驴的红衣姑娘,父老们一拥而上,苦苦哀求。那姑娘望着悲哀不止的父老们说:"我是领了玉帝的旨意来办事的,火烧长安时玉皇大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观看,要是没火,就是我的罪了。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你们可送到人王地主那里,让他们想办法吧。"说完,扔在一张偈语,回身走了。
 后来,老人们把这事告诉了汉武帝,汉武帝望望偈语,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念着念着,吓得满头大汗,魄飞胆碎,忙向足智多谋的东方朔求教。东方朔说:"听说火神君也爱吃汤圆,我看,十五的晚上可让全城臣民都做汤圆供奉,虔诚祷告,求火神君高抬贵手。再传谕京都有臣民一齐动手做灯,十六晚上,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满城点放焰火鞭炮。届时,满城通红,火球横飞,必能唬着在南天门观望的玉帝。再把京都四门大开,让城外的庶民百姓进城观灯。皇上、妃子、宫娥彩女,三三五五出宫去街上观灯,杂在乡下来的那些不在劫的人中,会沾他们的光,蒙他们的福,免去灾难。另外,神仙也知元宵的汤圆做的好,可让元宵手提大宫灯,把元宵的名字写上,在前开道,我手端汤圆跟在后边,穿大街走小苍,虔诚敬奉云游在长安上空的火神君,定会使地心软下来的。"汉武帝一听,心中大喜,就传旨按着东方朔的办法行事。
客房预定
 正月十六,日坠西山,长安城里张灯结彩,乡下的百姓得了消息也都陆陆续续进城观灯。汉武帝脱去龙袍,换上便服,在几个近臣的保护下走上大街。娘娘贵妃,宫娥彩女,也三五成地离开了皇宫。整个长安城,灯火通明,火球横飞,焰火满天,好看极了。
    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也来长安观灯,当她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来到父母跟前,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折叠帐篷
    闹了一夜灯火,长安京都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十六晚上照样全城挂灯放焰火。相传为习,年年如故。因十五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做的,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这一天叫"元宵节"。这就是现在的十五过元宵,十六闹花灯的由来。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0:37: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411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长安   父母   记载   宫女   观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