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架及一种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转向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转向架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2.目前货车上用得比较多的是三大件式转向架,由一个摇枕、两个侧架、两个轮对、承载弹簧、减振装置、牵引装置、基础制动等组成。在侧架和轮对之间设置有承载鞍,置于侧架导框内、侧架与车轴轴承之间,起到连接轮对和侧架的作用。根据货车的使用情况,承载鞍的设计各不相同,且承载鞍在侧架导框的弹性定位方式也不同。
3.一般的,在承载鞍与副构架之间加弹性垫,但这种齿状啮合的弹性垫加工复杂,且需要通过调整楔形的位置和尺寸来获得设计需要的纵、横向刚度值,以实现最优动力学性能。同时,弹性垫在转向架复构架和承载鞍之间存横向相对移动,弹性定位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转向架,以解决现有的承载鞍组件在转向架副构架和承载鞍之间存横向相对移动,弹性定位效果较差的问题。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转向架的车辆。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转向架,包括沿垂向依次设置的侧架、弹性垫、承载鞍和轮对;所述承载鞍位于所述侧架的下方,所述承载鞍与所述轮对之间设置有轴承;
7.所述弹性垫沿垂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卡接部,以分别与所述侧架的第一定位卡接部和所述承载鞍的第二定位卡接部卡接固定,对所述弹性垫的平面移动进行限位。
8.优选地,所述弹性垫的顶面设有第一卡接凸部;
9.所述侧架上沿垂向设有位于轮对位置处的安装套筒,所述安装套筒内固定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安装套筒的底壁设有预设间隔;
10.所述第一定位卡接部为定位卡接凹部,所述第一定位卡接部设于所述安装板上,且向远离所述安装套筒的底壁一侧凹设,所述第一定位卡接部分别与所述弹性垫的顶部周向边缘和所述第一卡接凸部套装。
11.优选地,所述弹性垫的底面设有第二卡接凸部;
12.所述第二定位卡接部凸出于所述承载鞍的顶面,且在中心处环绕形成定位卡接槽,所述定位卡接槽用于与所述第二卡接凸部配合。
13.优选地,所述弹性垫包括:
14.一体化成型且依次设置的金属顶层、弹性芯层和金属底层;
15.所述第一卡接凸部位于所述金属顶层上,所述第二卡接凸部位于所述金属底层上。
16.优选地,所述承载鞍的底面上设有鞍面,所述鞍面沿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承载鞍的端部,用于与轴承的外壁配合;
17.所述承载鞍的一组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上设有定位止挡块,用于对轴承和轮对的横向位移进行限位,所述定位止挡块位于所述鞍面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且沿垂向向下延伸。
18.优选地,所述承载鞍的一组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的外侧设有导框缺口,所述导框缺口沿垂向自上至下贯通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垂直设置;
19.所述侧架的导框的一组相对设置的侧壁上设有导框块,所述导框缺口和所述导框块间隙配合。
20.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卡接部包括向远离所述安装套筒的底壁一侧凹设的周向凹槽,以及在所述周向凹槽的中心处设置的卡接通孔;
21.所述周向凹槽和所述弹性垫的顶部周向边缘套装;
22.所述第一卡接凸部位于所述弹性垫的中心处,且与所述卡接通孔间隙配合。
23.优选地,所述安装套筒沿筒深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侧架的内壁焊接固定;
24.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安装套筒焊接固定。
25.优选地,所述导框缺口包括一组平行且设有预设间隔设置的导框条,所述导框条凸出于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所述导框条和所述第二侧壁形成所述导框缺口。
2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包括沿垂向依次设置的侧架、弹性垫、承载鞍和轮对;承载鞍位于侧架的下方,承载鞍与轮对之间设置有轴承;弹性垫沿垂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卡接部,以分别与侧架的第一定位卡接部和承载鞍的第二定位卡接部卡接固定,对弹性垫的平面移动进行限位。
27.采用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转向架,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28.在侧架和承载鞍之间设置弹性垫,同时弹性垫的垂向两端分别设置卡接部,以分别与侧架的第一定位卡接部和承载鞍的第二定位卡接部固定,由此以对弹性垫相对于侧架、承载鞍的横向相对移动进行限位;提高弹性定位效果。
29.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任一种转向架,由于上述的转向架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转向架的车辆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3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承载鞍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弹性垫的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6.附图中标记如下:
37.承载鞍10、定位卡接槽11、第二定位卡接部12、导框缺口13、定位止挡块14、鞍面15;
38.导框条131;
39.弹性垫20、第一卡接凸部211、第二卡接凸部231、金属顶层21、弹性芯层22、金属底
层23;
40.侧架30、安装套筒31、安装板32、第一定位卡接部33、导框块34;
41.卡接通孔331、周向凹槽332。
具体实施方式
4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转向架,以解决现有的承载鞍组件在转向架复构架和承载鞍之间存横向相对移动,弹性定位效果较差的问题。
43.为了使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4.请参阅图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承载鞍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45.图2为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弹性垫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4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承载鞍10组件的节点结构,包括沿垂向依次设置的侧架30、弹性垫20、轮对和承载鞍10;承载鞍10位于侧架30的下方,一般设置在侧架30的导框内,承载鞍10和轮对之间设置有轴承。
47.具体的,弹性垫20沿垂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卡接部,以分别与侧架30的第一定位卡接部33和承载鞍10的第二定位卡接部12卡接固定。卡接部可设置为卡接凸起或卡接凹部,相应的第一定位卡接部33和第二定位卡接部12设置为卡接凹部或卡接凸起,由此以实现二者的配合。
48.采用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承载鞍10组件的节点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49.在侧架30和承载鞍10之间设置弹性垫20,同时弹性垫20的垂向两端分别设置卡接部,以分别与侧架30的第一定位卡接部33和承载鞍10的第二定位卡接部12固定,由此以对弹性垫20相对于侧架30、承载鞍10的横向相对移动进行限位;提高弹性定位效果。同时实现侧架30与承载鞍10之间的无间隙弹性定位装配,避免侧架30和承载鞍10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磨耗,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50.进一步地,弹性垫20的顶面设有第一卡接凸部211。侧架30上沿垂向设有位于轮对位置处的安装套筒31,安装套筒31的底部贯通,安装套筒31内固定有安装板32,安装板32和安装套筒31优选为焊接固定,如在安装板32的周向边缘与安装套筒31的内壁焊接。安装板32与安装套筒31的底壁设有预设间隔;该预设间隔根据轮对与侧架30的相对位置进行设置。
51.第一定位卡接部33为定位卡接凹部,第一定位卡接部33设于安装板32上,且向远离安装套筒31的底壁一侧凹设,第一定位卡接部33分别与弹性垫20的顶部周向边缘和第一卡接凸部211套装,以优化对弹性垫20的平面移动的限位。第一定位卡接部33设置为凹槽。
52.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卡接部33包括向远离安装套筒31的底壁一侧凹设的周向凹槽332,以及在周向凹槽332的中心处设置的卡接通孔331;卡接通孔331沿安装板
32的厚度方向贯通,周向凹槽332和弹性垫20的顶部周向边缘套装;第一卡接凸部211位于弹性垫20的中心处,且与卡接通孔331间隙配合。优选地,周向凹槽332和弹性垫20的顶部周向边缘同样为间隙配合。
53.在具体实施例中,弹性垫20的底面设有第二卡接凸部231;如设置为卡接凸起。相应地,第二定位卡接部12凸出于承载鞍10的顶面,且在中心处环绕形成定位卡接槽11,定位卡接槽11用于与第二卡接凸部231配合。第二定位卡接部12设置为圆形凸台,其沿周向环绕,在中心处环绕形成定位卡接槽11。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为矩形凸台等,可根据需要设置第二定位卡接部12的具体结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54.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弹性垫20包括一体化成型且依次设置的金属顶层21、弹性芯层22和金属底层23;上述弹性垫20具有横、纵向刚度,允许侧架30与承载鞍10之间的横、纵向无摩擦相对移动,实现车辆轮对的弹性定位,降低轮轨横向力,橡胶垫具有一定的垂向刚度,降低了轮轨的动作用力,提高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同时,该种承载鞍10组件的节点结构,与传统的三大件转向架,在提高动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转向架高度,满足低地板面车型的要求。
55.其中,第一卡接凸部211位于金属顶层21上,第二卡接凸部231位于金属底层23上。金属顶层21、弹性芯层22和金属底层23采用硫化处理形成一体,弹性芯层22为橡胶材料。由此设置,以使弹性垫20具有垂向、横纵向刚度,以实现最优的动力学性能。
56.具体的,承载鞍10的底面上设有鞍面15,鞍面15沿长度方向延伸至承载鞍10的端部,鞍面15为弧面,用于与轴承的外壁配合;承载鞍10的一组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上设有定位止挡块14,用于对轴承和轮对的横向位移进行限位,横向平行于轴承的轴向,定位止挡块14位于鞍面15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且沿垂向向下延伸。
57.优选地,为了实现承载鞍10和侧架30的安装定位,承载鞍10的一组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的外侧设有导框缺口13,导框缺口13沿垂向自上至下贯通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垂直设置;侧架30的导框的一组相对设置的侧壁上设有导框块34,导框缺口13和导框块34间隙配合。在安装时,通过导框块34和导框缺口13实现承载鞍10的安装,在承载鞍10的下方设置轮对轴承,以对承载鞍10进行支撑;并形成侧架30与轮对的横向和纵向间隙,进行限位。
58.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安装套筒31沿筒深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侧架30的内壁焊接固定;安装板32与安装套筒31焊接固定。导框条131凸出于第二侧壁设置,导框条131和第二侧壁形成导框缺口13。导框条131沿垂向设置,且相邻导框条131之间的预设间隔大于导框块34的宽度,以实现间隙配合。
59.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任一项所述的承载鞍10组件的节点结构,该车辆为地铁平车,由于上述的承载鞍10组件的节点结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节点结构的车辆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60.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61.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
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垂向依次设置的侧架、弹性垫、承载鞍和轮对;所述承载鞍位于所述侧架的下方,所述承载鞍与所述轮对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弹性垫沿垂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卡接部,以分别与所述侧架的第一定位卡接部和所述承载鞍的第二定位卡接部卡接固定,对所述弹性垫的平面移动进行限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垫的顶面设有第一卡接凸部;所述侧架上沿垂向设有位于所述轮对位置处的安装套筒,所述安装套筒内固定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安装套筒的底壁设有预设间隔;所述第一定位卡接部为定位卡接凹部,所述第一定位卡接部设于所述安装板上,且向远离所述安装套筒的底壁一侧凹设,所述第一定位卡接部分别与所述弹性垫的顶部周向边缘和所述第一卡接凸部套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垫的底面设有第二卡接凸部;所述第二定位卡接部凸出于所述承载鞍的顶面,且在中心处环绕形成定位卡接槽,所述定位卡接槽用于与所述第二卡接凸部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垫包括:一体化成型且依次设置的金属顶层、弹性芯层和金属底层;所述第一卡接凸部位于所述金属顶层上,所述第二卡接凸部位于所述金属底层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鞍的底面上设有鞍面,所述鞍面沿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承载鞍的端部,用于与所述轴承的外壁配合;所述承载鞍的一组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上设有定位止挡块,用于对所述轴承和所述轮对的横向位移进行限位,所述定位止挡块位于所述鞍面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且沿垂向向下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鞍的一组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的外侧设有导框缺口,所述导框缺口沿垂向自上至下贯通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垂直设置;所述侧架的导框的一组相对设置的侧壁上设有导框块,所述导框缺口和所述导框块间隙配合。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卡接部包括向远离所述安装套筒的底壁一侧凹设的周向凹槽,以及在所述周向凹槽的中心处设置的卡接通孔;所述周向凹槽和所述弹性垫的顶部周向边缘套装;所述第一卡接凸部位于所述弹性垫的中心处,且与所述卡接通孔间隙配合。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套筒沿筒深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侧架的内壁焊接固定;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安装套筒焊接固定。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框缺口包括一组平行且设有预设间隔设置的导框条,所述导框条凸出于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所述导框条和所述第二侧壁形成所述导框缺口。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架,所述车辆为地铁平车。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转向架及一种车辆,包括沿垂向依次设置的侧架、弹性垫、承载鞍和轮对;所述承载鞍位于所述侧架的下方,所述承载鞍与所述轮对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弹性垫沿垂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卡接部,以分别与所述侧架的第一定位卡接部和所述承载鞍的第二定位卡接部卡接固定,对所述弹性垫的平面移动进行限位。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转向架,在侧架和承载鞍之间设置弹性垫,同时弹性垫的垂向两端分别设置卡接部,以分别与侧架的第一定位卡接部和承载鞍的第二定位卡接部固定,由此以对弹性垫相对于侧架、承载鞍的横向相对移动进行限位;提高弹性定位效果。提高弹性定位效果。提高弹性定位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肖少坤 唐鹏 陶亮 姜永辉 于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1.24

技术公布日:

2022/7/18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4:35: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39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弹性   转向架   侧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