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染织工艺麻织工艺工艺篇

汉服的染织工艺——麻织工艺(工艺篇)
让汉服变得精致美丽的工艺
汉服适合生活穿吗?
当人们不知道汉服的时候,错误的认为旗袍是汉人的民族服饰,可是,当知道了汉服的时候,却依然固执的认为旗袍是汉人穿过的,所以旗袍是汉服,那么是不是所有汉人穿过的衣服都是汉服呢?不是的,民族服饰不能等同于时装,更不能将别族的民族服饰认作是自己的民族服饰,那太无耻了!我们汉人不能做这样的人啊!
现在,因为人们很久没有见过汉服了,总觉得汉服生活中不能穿,夏天冬天怎么办啊?!呵呵,这是自麻烦呀,我们太久没有穿过汉服了,不习惯汉服,也从心底里没有把汉服当做是自己的民族服饰来看待,所以总是不习惯不满意!要是穿西装,大家似乎就没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抱怨了,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汉人能把别人的民族服饰穿的这么理所当然?为什么穿自己的民族服饰这么别扭难受,无法接受呢?好奇怪的心态!
呵呵,其实呢,汉服当然适合生活穿啦,我们的祖先都穿了几千年啦!夏天穿汉服热不热?冬天穿汉服冷不冷?我们真是想太多了哦,我们穿西装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夏天穿西装热不热?冬天穿西式服装逆王水
冷不冷,这类的问题呀?显然没有嘛,夏天冬天穿什么,怎么穿,当然和季节气候有关啦,热了就穿少点,穿凉爽衣服啊,冷了就多穿些,穿厚点嘛,这和穿什么样的衣服没有关系呀!我们不会看见汉服,都不会穿衣服了吧!
而且啊,我们的祖先早就有适合夏天、冬天的衣服(即汉服)穿了,什么样的布料适合做什么季节的汉服,早都有了哦!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下,比较适合夏天穿的葛麻类的汉服,汉服的麻织工艺!
古代的葛、麻纺织
毛皮加工我国古时称为“布”的,不是指现在用棉织成的染织品,主要是指麻、紵(zhu)、葛等植物纤维的织品。所以《小尔雅》记:“麻紵葛曰布。”
此外,还有一种称为蕉布的,见于唐代文献。我国东南各地皆贡蕉布。据《南方草木状》记载:“牛乳蕉,其茎解散如丝,以灰练之,可纺绩为絺(zhi)綌(xi),谓之蕉葛。”《异物志》记:“芭蕉茎如芋,取镬(huo)煮之如丝,可纺绩为絺綌。”这种蕉布,也正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歌咏的,“蕉叶题诗咏,焦丝著服轻。”《天工开物》中称为“蕉纱”,谓“乃闽中取芭蕉皮析缉为之,轻细之甚”。
麻布、紵布、葛布都是固定劳动人民日常服用的布料。这些都是就地取材,经济实用,与广大人民生活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宋代诗人陆游曾有诗句:“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紵葛
亦新裁。”这里的“薄饭蕨薇”、“短衫紵葛”,正是描写一种最朴实的生活。
一、麻类纤维的品种与分布
我国葛、麻纤维品种很多,最早采用的纺织原料就是麻、葛纤维。和紵麻都是优良的纺织原料。古代应用于衣着日用方面的有葛、、苎麻、苘(qing)麻等。我国是和苧麻(苎麻)的原产地,所以国际上也把叫做“汉麻”,把苧麻(苎麻)叫做“中国草”。
葛,也称葛藤和葛麻,是一种属于豆科的藤本植物,其长可达八米,多生长于丘陵地区的坡地或疏林之中,经加工分离的葛纤维,是我国古代最早用来纺织的大宗原料之一。古时习惯把织作精细的葛布称为絺(chi、zhi),粗糙的葛布成为绤(xi),绤之细者称为绉(zhou)。葛纤维的吸湿散热性较好,特别适宜作夏服材料。
葛是一种蔓生植物,叶为三片小叶,秋季开串状紫花。其茎皮经过加工可织为布,称为葛布。葛布又分为几种,细葛布叫做絺(zhi),粗葛布叫做綌(xi),絺(zhi)之细者又称为绉(zhou)。葛纤维和麻纤维一样,吸湿散热快,穿葛布制作的衣服有去汗离体的效果,所以葛布是夏季服用的一种布料。杜甫诗:“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zhi)綌(xi)。”《袁中郎文钞》也有“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之句,都说明入秋以后就不适宜穿葛布衣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葛生产的黄金时期,当时葛的人工栽培在我国已很普及,高质量的葛织物不仅各地都有生产,产量亦很惊人。隋唐以后,丝麻的纺织技术和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葛藤却因为其单纤维较短,不适于精加工逐渐被麻取代,它的生产便局限于一些偏僻山区了。
麻,俗称,又名火麻和线麻,是属于桑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约1—3米,雌雄异株。雄株麻茎细长,韧皮纤维产量多,质佳而早熟。雌株麻茎粗壮,韧皮纤维产量低,成熟较晚。两者纤维皆可供纺织,麻子可食。我国人工种植和用其纤维纺织大约始于新石器时代,而普及于商周之时。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对雌雄异株的现象以及雌雄纤维的纺织性能有了较深的认识,称其雄株为“枲”(xi)或“牡麻”,雌株为“苴”(ju)或“子麻”。常用枲麻织较细的布,用苴麻织较粗的布。
脚底按摩鞋
麻,在我国古代文献里,一般是指,它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很强,古代我国广大地区都有它的踪迹。又称火麻、疏麻、线麻等。叶为互生掌状複叶。茎有沟轮,夏季开黄绿小花。《诗经》中所谓:“丘中有麻”,“不绩其麻,市也婆娑”,就是
指的这种植物。
紵(纻、苧麻、苎麻)
又称苧麻、苎麻,是一种亚灌木,叶呈卵状,叶底遍生白绒毛,夏秋间开淡绿小花,产于我国南方各省。苧麻纤维细长坚韧,平滑而又丝光,质轻拉力强,吸湿和散热比其它纤维都好,染容易而褪困难。苧麻织成的夏布,洁白轻爽,清凉离汗,深受人们的欢迎和赞美。
著名的如湖南浏阳夏布,四川、广东女儿机夏布,江西宁都夏布等都是。现代还可用以织麻纱和细帆布。苧的品质在麻属中是第一位的。所以古乐府咏白苧是:“宝如月,轻如云,似银。”宋代诗人戴复古的白苧歌也谓:“云为纬,玉为经。”用它织出布来,可与丝绸比美。
苎麻,因为可供纺织,所以苎字也可写成纻,是我国特有的属于荨(qian)麻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多产于温暖而雨量充足的南方各省。苎麻纤维细长坚韧,平滑而有丝光,吸收散热以及上染牢度均佳,是商周以来中原地区除蚕丝外的主要纺织原料。由于苎麻吸湿散热快的优良性能是棉花所不及,因此即使在棉花普及后,苎麻在南方仍普遍种植。苎麻纤维织成的布,有质轻、凉爽、挺括、不粘身、透气性好等特点,是深受人们欢迎的夏季衣着用料。
苘麻继电器延时电路
苘(qing)麻属于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地区很广,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均可生长,其纤维短而粗,纺纱性能远不如和苎麻。春秋以前,多用它作为丧服或下层劳动者的服装用料。秦汉以后,用之制作衣着的逐渐减少,但仍比较广泛地用以制作绳索和雨披等物。据元王祯《农书》说:“(
苘麻)可织作毯被及作汲绠(geng)、牛索,或作牛衣、雨衣、草履等具。农家岁岁不可无者。”说明后世对苘麻的需求量依然是很大的。
蕉麻
包括芭蕉和苷蕉。苷蕉就是可食用的香蕉,它和芭蕉均属芭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但同科不同种。古代有些地区常用这两种植物的茎皮纤维作纺织材料,织成的布叫蕉布。此布质地极轻,白居易有:“蕉叶题诗咏,蕉丝着服轻”的诗句。宋应星有:“取芭蕉皮析缉为之,轻细之甚”的赞叹。唐宋期间,广东、广西、福建所产蕉布非常有名,常作为贡品献给朝廷。
我国上古无棉花,古时称为“布”的,主要是指上面说的麻类织物,所以《小尔雅》有:“麻、纻、葛曰布”之说。由于布是庶民日常服用的布料,与广大人民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把庶民亦称为“布衣”。
二、麻纤维的脱胶技术
麻类植物枝茎表面的韧皮是由纤维素、木质素、果胶质及其他一些杂质组成,如想较好地利用麻类植物纺织,就
不仅不仅需要取得它的韧皮层,而且必须去除其中的胶质和杂质,将其中的可纺纤维分离并提取出来。
这种分离和提取麻纤维的过程即现代纺织工艺种所说的“脱胶”。
中国古代利用麻类植物韧皮层的方法,根据其经过的历程来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最早采用的是直接剥取不脱胶的方法。即用手或石器剥落麻类植物枝茎的表皮,揭取出韧皮纤维,粗略整理,不脱胶,直接利用。这种方法在新石器时期曾广泛使用,河姆渡出土的部分绳头,经显微镜观察,发现所用麻纤维,均呈片状,没有脱胶痕迹,说明就是这样制取的。
随后采用的是沤渍法。后来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采用人工沤渍的方法,提取其纤维,浙江钱山漾新石器遗址及一些商周墓出土的麻布片,经鉴定都有明显的脱胶痕迹。有关沤渍脱胶法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苎”。关于沤渍季节,西汉时写成的《氾(fan)胜之书》曾明确的指出:“最好是在夏至后二十日。”关于水质和沤渍时间,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曾明确的指出:“沤欲清水,浊水则黑。水少则麻脆。生熟合宜,生则难剥,太烂则不任。”
烷基叔丁基醚再后采用的是沸煮法和灰治法。沸煮法是把新割下的麻类植物(带皮的)火将已剥下的韧皮放在水中沸煮,使其脱胶,当胶质逐渐脱落后,捞出用木棒轻捶,便可得到分散的纤维。其法最早大概是用在葛纤维上,因为葛的单纤维比较短,大部分在10毫米以下,如果完全脱胶,单纤维在分散状态下就失去纺织价值,只能采取半脱胶的方法。采用煮的方法,作用比较均匀,且易于控制时间和水温。最早
的记载也是见于《诗经》,“是刈(yi)是濩(huo),为絺为绤”。秦汉以来这种沸煮法又开始被广泛用在苎麻的脱胶上,其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
灰治法与现代练麻工艺中的精练工艺大体相同,是把已经半脱胶的麻纤维绩拈成麻纱,再放入碱剂溶液中浸泡或沸煮,使其上残余的胶质尽可能地继续脱落,使麻纤维更加细软,而能制织高档的麻织品。其起源也可以追溯至秦以前。最早的叙述,见于《仪礼》的《杂记》和《丧服》中。
三、麻纺织技艺
麻类植物的韧皮纤维是我国历史上使用的最久远的纺纱原料。麻和葛是商周时期最主要的纺织原料。《诗经》中谈到麻和葛的地方有几十处,如“丘中有麻”、“彼采葛兮”、“绵绵藟藟(lei),在河之浒”、“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麻衣如雪”等讲的都是葛麻的种植和加工,可见当时麻纺织之普遍。
春秋战国时
期,许多苎麻织品织制的非常精致,有的甚至可以和丝绸媲美。当时的权贵就常将精美的麻织物作为互相馈赠的贵重礼品。
古代的麻布的粗细程度是用“升”也叫“稯(zong)”来说明的,即用经纱的根数来表示的,80根经纱谓
之一升。汉唐两代生产的麻类织品的名称,有一些现在还不难考知。仅见于《说文》一书就有绀、缌(si)、緆(si)、緰(tou)、纻、【纟慧】(hui)、絟(quan)、絺(chi)、绤(xi)、绉10种。有的直到唐代仍沿用不废。
緆(xi)、缌、緰(tou)、【纟慧】都是用织作的。缌是先练(先练麻纱)后织的细麻布,緆是先织(先织成布)后练的细麻布,緰又叫緰赀(音同资),是特别细的緆布,【纟慧】是产于蜀地的白细麻布。纻、絟是用苎麻织作的。絟又可写作荃,是细苎布,纻是细而白的苎麻布,絟可能是未曾练治过的,纻是练治过的。絺、绤、绉是用葛织的,絺是细葛布,绤是粗葛布,绉是起绉的细葛布(用两种捻度不同的葛纱相间排列织成的)。
最著名的是汉代蜀地安汉织的“黄润布”(麻织)、云南哀牢织的“阑干布”(麻织)和唐代滁、沔(mian)二州织的“麻赀(zi)”(麻织)、黄州织的“纻赀”(纻织)、郢(ying)、滁、舒、宣、袁等州织的“白纻”(纻织)、永州织的“女子布”(麻织)。
黄润布又名“筒中女布”,以轻细见称,纱支非常纤细,据说整批布竟能卷置于一节竹筒之内。阑干布是带花纹的布,不仅纱支细致,纹样也十分艳丽,当时有人形容它为“织成文章如绫锦”,意思是说它的华美竟然可与绫锦相比,“文章”意即纹样。麻赀、纻赀大致和緰赀相同,都是先经灰治而后织成的特别细致的布。白纻以白为名,一定是具有白的特点。
msinfo宋代麻织品的产地集中在南方,尤以广西为最,据说曾出现过“(广西)触处富有苎麻,触处善织布”、“商人贸迁而闻于四方者也”的情况。桂林附近生产的苎麻布因经久耐用,一直享有盛誉,广西邕州地区出产的另一种苎麻织物——綀(音同书)子,也非常出。据周书记载,綀子是由精选出的细而长的苎麻纤维制成,精细至极,同汉代黄润布的织作效果有些相同,“一端长四丈余,而重止数十钱(一二百克重),卷二入之小竹筒,尚有余地”,用来做成夏天的衣服,十分轻凉离汗。此外,江南地区生产的山后布和綀巾也非常有名。浙江诸暨生产的“山后布”又称“皱布”,织造时将加过不同捻向的经纱数根交替排列,然后再行投纬,织成的布“精巧纤密”,质量仅次于蚕丝织成的丝罗。
明清时期麻纺织生产
规模虽比不上丝、棉生产,但在中原、东南、西南等地仍有麻布、纻布、葛布、蕉布的生产,出现了一些地方名产,如福建泉州“府下七县俱产......苎布、葛布、青麻布、黄麻布、蕉布等”。湖北黄陂葛布极精致。这时期苎麻布的织造中往往大量地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纤维经纱进行交织,并涌现出很多性能和质量均佳的品种,如广东东莞县一带用苎麻和蚕丝交织制成的“白若鱼冻”的鱼冻布,兼容了丝与苎麻的特点,织物柔软光滑,而且由于布中苎麻纱线残留了一些未脱净的胶质,洗涤时逐步脱胶,使得它又有“愈浣则愈白”的特点。又如福建漳州用苎麻和棉丝交织,由于两种纱的粗细不同,通体均具有明显的横条纹,织物风格和丝织平罗的横条纹有些接近,也或谓之缎罗,虽然是平纹结构,却有特殊的视觉效应。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38: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296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苎麻   纤维   纺织   脱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