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科技的发展与南瓜在欧亚的传播_李昕升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3期) 0
02012J.Shanxi Ag
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No.3 Vol.12 2013收稿日期:2013-01-
27作者简介:李昕升(1986-)
,男(汉),河北秦皇岛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史方面的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域外蔬菜作物的引进及本土化研究(12BZS095
航海科技的发展与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李昕升,丁晓蕾,王思明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由于航海科技的不断发展,1492年,哥伦布成功远航美洲,发现了新大陆,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
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美洲与世界开始发生联系,美洲作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始传播,南瓜即是其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作物之一。
关键词:航海科技;地理大发现;南瓜;传播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3)03-0319-
06Development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Dissemination of Pumpkin in EurasiaLI Xin-sheng,DING Xiao-lei,WANG Si-m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5,China)Abstract:Due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Kolumb succeeded voyage to America anddis
covered the new continent in 1492,making the overseas trade route transfer from the Mediterranean to the Atlanticcoast.America started to contact with the world and American crops spreaded all over the world.The pumpkin is one ofthe oldest,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merican crop
s.Key 
words: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Great Discoveries of Geography;Pumpkin;Disseminate  中世纪后期,海上贸易和航运的开展,对航
海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伴随着航海科技的发展,使原来只能在其居住范围附近活动的人类有了可以探索外部未知世界的能力。古希腊的航海者就曾到过欧洲和非洲海岸线进行探险,中国历史上也有“海上丝绸之路”,不过,最初的航海者只是紧依着海岸线进行航行,随着以指南针为主的导航仪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造船术、天文学等航海科技的发展,全球性的远航活动开始实现。
本文主要探讨的时间段是15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末期,也就是学术界所说的“
万次火柴地理大发现”时期。这个时期航海科技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于是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美洲作物开始向世界传播,南瓜即是其中重要的美洲作物。
一、航海科技的发展
与中世纪落后的航海科技相比,进入15世纪,航海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造船术、航海仪器、天文学和制图术。
地球表面71%都是海洋,航海在人类交通史上一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航海还具有速度快、前进远、花费少、载重大等优点,所以航海是地理大发现的首要方式。在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各国一般都是通过航海发现来探察大陆、岛屿的海岸线,然后进行陆地探险。
如果说15世纪的欧洲因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因素,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本原因或本质需求,那么航海科技的发展就是地理大发现的直接原因和现实条件。而且新航路的开辟需要远洋航行,航海科技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反过来,地理大发现又进一步促进了航海科技的发展。
首先是造船术。中世纪以来欧洲的造船术就一直在发展,地理大发现开始后,欧洲造船术发展更为迅速,逐渐领先于世界。15世纪前后是欧洲南北海域帆船相互融合的重要时期。南欧造船工艺技术先进,早就采用船壳板平接的建造技术。6世纪中叶,马赛港出现了一种大船,它装有三角帆,具有吃水较深的龙骨,可以戗风掉向。[1]自公元9世纪起,南欧习惯上使用单桅或双桅三角帆船。北欧诺曼一维京人从10世纪以来就使用带龙骨的帆船,以后龙骨帆船逐渐在欧洲流行,排挤了希腊罗马式的多层划桨船,北欧帆船使用横帆和艉柱舵。北欧帆船只有采用平接建造法,学会用锯,把每块平接船壳板的两头锯平,便于板间平接,才能克服搭接船结构不够牢固的缺点,船才能造得更大,多载货,适应远洋运输的需要;南欧帆船只有使用舵及纵、横帆的混合帆装,才能适应海上风向多变的气象特点。[2]在顺风航行时,横帆特别有效,而在逆风时,则必须使用尾三角帆与舵的联合操纵,使船继续前进。到了15世纪,随着航船海区的扩展,终于创制出欧洲统一格式的三桅全帆装帆船,这类船实际上一直延续使用到19世纪帆船时代的结束,只是在帆装上不断有部分改进而已,其基本形式却一直维持不变。[3]
15世纪的欧洲有两类标准船型。一类是大船,另一类是快船。大船统称卡拉克船(car-rack)。卡拉克船在14世纪初由热那亚人创制,由单桅演变成双桅,在15世纪初英国建造了卡拉克三桅大船,它已经是一艘三桅全帆装帆船了。该船型有较高的船尾楼和船首楼,至少有五帆在工作:船首斜桅帆、前帆、主帆和主桅顶帆、船尾帆,后桅挂三角帆,主桅、前桅、船首桅挂横帆。16世
纪的热那亚、威尼斯乃至法国都已能建造载重约2 000吨的大型卡拉克船,这一大船吨位一直延续到18世纪,几乎没有任何突破。[4]三桅多帆的卡拉克船一般长度为24至27米不等。横帆可能更适合于跨洋航行,而三角帆则适于沿岸航行和岛际航行。
另一类快船又称卡拉维尔船(caravel)。葡萄牙亨利王子选其为航海探险的主要船型,卡拉维尔船航速很快,顺风每小时可达22公里。该船由单桅发展到两桅和三桅,有一个小的低矮尾楼,无首楼,挂三角帆,长宽比5∶1~4∶1,船长而窄,航速快,其总长一般达15米~18米。[2]这类三角帆船适于逆风航行,在非洲西海岸回航遇到北风时能顶风前进。15世纪中期和后期,该类船型成了货船的一种普遍式样。到了16世纪,由于该船型装载量终究有限(一般载重200吨以下)而为大船所替代。
此外,从1400年前后起,开始将舵装置在艉柱上,这一改进使大船的舵掌变得平稳可靠,尤其遇到北方沿海一带的强劲潮流时更是如此。
其次是航海仪器。这里主要说的就是指南针,指南针是远洋航行最重要的导航仪器。指南针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足以作为海中船只一旦偏离视野中的陆地时赖以纠正航行方向的主要工具。最早记录指南针的是沈括的《梦溪笔谈》,成书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公元1119年,北宋朱彧在《萍洲可谈》一书中第一次明确记载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指南针在中国发明后经阿
拉伯人之手传到欧洲,欧洲于1190年才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的记载。欧洲的指南针技术发展较快,罗盘中的磁针被改为用一枚黄铜小针固定在指示罗盘各主要方向点的方位盘上。13世纪欧洲便有了旱罗盘,15世纪,罗盘已经装在罗经柜里,有玻璃护罩,配置在铜的常平架上。旱罗盘的指针不像水罗盘那样飘荡不定,便于观察,也免除了加水、打湿、溅水、漏水等许多麻烦;常平架则能使罗盘保持水平,指针不被卡落、震落,因而在船摇晃颠簸厉害时也能正常工作;罗盘上的标准罗经卡这时通常稳定在32个方位点的精度上。[5]
除了指南针,航海仪器还有计时器。欧洲在地理大发现时期在船上使用沙漏、水漏等原始计时器。计时器用途较广,可以用来测航速、观天体测纬度、航行管理和日常工作等。
再次是天文学。天文学主要应用于克服远洋航行船只定位的困难。古希腊人已经能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和方法来确定纬度,中世纪经阿拉伯人将它传入西欧。在无海图指引的大西洋上航行,往往越航行离陆地越远,所以不得不用天文学仪器———星盘和四分仪。第一种是星盘。星盘有一个圆环,直径约30~60厘米,环上标有刻度(共360度),圆环中心固定一根可转动的星杆,
电磁炉热水器3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3期)2013年压缩空气汽车
把星杆对准日月星辰,便可以观测到它们的高度、仰角,纬度便可以得出。[5]在北半球,观测北极星计算纬度最为方便,因其高度角与地理纬度相同;在南半球,则依靠观测太阳中天高度角或南天的南十字星座来计算纬度。另一种是量天十字尺。量天十字尺是一种原始的四分仪,十字尺的两长臂有刻度。用十字尺观测太阳中天高度精度更高,用十字尺观测除需把高度值换算成当地的纬度,还要考虑太阳在不同地域与地平线夹角的变化,这样就需要结合磁偏差表,并进行对应换算。13世纪磁偏差表就从阿拉伯传到了欧洲。一名数学家还因此奉命随航前往西非海岸,以实地检测磁偏差表的正确程度。
虽然从麦哲伦航行起,已经有了标出经度刻度的平面球形体,但经度的测量非常困难。地理大发现时代的经度定位,只能靠测量掌握船舶的航行方向、时间、速度三大要素,通过几何作图和数学运算,即通过航迹推算求得,且比较复杂和粗糙;而且也只能依靠一些传统上的征兆(鸟类的踪迹或浮游植物的出现,海水颜,云层形成等)作为依据,依此判断船只是否接近陆地。直到18世纪中叶,精密的航海钟由英法两国研制成功,航海经度测算问题得以解决。
蒸汽直埋管道最后是制图术。海图是几代航海人根据自己对风向、潮汐、浅滩和沿海等地理特征的观察所积累下来的知识,并通过具体的归纳总结所形成的航海指南。欧洲从罗马时代起就发展了大范围、小比例、有经纬网,应用了投影原理的世界地图和大范围地图。14世纪以来欧洲发展起一种珀托兰(portolan)海图,是世界上第一份航海图表。最早的珀托兰海图出现于1300年前后,是构成日后
海图的基础资料。这种海图主要是供海员使用,其中描述了沿海各地的地理特征、商业港口的位置和海上航行的危险地带。珀托兰海图上有许多交叉交错的罗盘线或方向线,它们从有序分布的各个中心放射出来,那些中心通常被精心画成罗经卡或风向标。[5]地理大发现时期最流行的两类图,一类是世界地图,另一类便是大范围、小比例的珀托兰海图。作为海图,珀托兰海图在15世纪时也还处在一种相对原始的阶段。例如,他们把海洋视为一个平面,没有勾勒出地球表面的曲度,但是,通过利用从海图的基准点上辐射出来的方向线,仍然可以根据航位推算出两点之间的距离,并标绘出期间航行的路线。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在欧洲熟悉的沿海水域或者在无法见到陆地的短程航行中的来说,海图确实很有帮助,但航行到了无海图参照又不熟悉的大西洋水域,就没有用处了。
正是由于上述航海科技的发展,哥伦布才可能发现美洲。哥伦布探险队共筹集了三条船,旗舰为圣玛利亚号(在海地失事),载重约为120吨,速度较慢,三桅挂横帆的帆船,单甲板,有船楼;另外两艘为平塔号和尼娜号,载重均约为60吨,是多桅快帆船。以上是造船术在哥伦布远航中的体现。从哥伦布的航海日记中也可以看到指南针、天文学、制图术等航海技术的应用。如航海中的9月17日记载:“舵手定航向北,并标出来,发现罗盘指针偏转很多,水手们感到焦虑不安,说不出这是为什么。将军(哥伦布)发现后命令从黎明起向北航行,这回发现罗盘针准确了。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极星似乎移动了,而不是指针偏了。”[6]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双桨叶干燥机
南瓜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美洲是南瓜最早的起源中心,这是毫无疑问的。通过考古发掘,南瓜属的几种作物原始起源地或者说是初生起源中心均是美洲。古植物学家曾在墨西哥东北部山区塔毛利帕斯州(Tamaulipas)发现了保存在干燥洞穴里的公元前7000年的南瓜种子,据此推断,它们应是人工栽培南瓜收获食用后保存下来用作种子的瓜子,南瓜在美洲也就有了9000年以上的栽培史。[7]全世界的南瓜属植物,栽培种及其野生近缘种共27个,栽培种有5个,即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Duch.,南瓜)、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Duch ex Lam.,笋瓜)、美洲南瓜(Cucurbitapepo L.,西葫芦)、墨西哥南瓜(Cucurbitamixta.)和黑籽南瓜(Cucurbita fieifolia.),以上品种均起源于美洲,前三个品种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最广。
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从此开始了新大陆与旧大陆经常的、密切的、牢固的联系。美洲独有的重要的农作物接连被欧洲探险者发现,并被陆续引进到欧洲再传遍旧大陆,南瓜就包括在内。
李昕升等:航海科技的发展与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1492年9月到1493年1月,哥伦布完成了第一次航行。在此期间,哥伦布就有可能发现了南瓜,他在10月16日的航海日记中有记载:“这是一个绿的岛屿(费迪南岛———长岛),土地平坦、肥沃,我不怀疑这里全年都能耕耘、播种和收获,人们种有印第安玉米和其他作物”。[6]这个“其他作物”很有可能就包括南瓜。考古学家发现,美洲土著一般在沿河和沿溪的两岸把南瓜同向日葵、菜豆一起栽培,后来随着玉米的大面积栽培,南瓜(或笋瓜)与菜豆、玉米一起栽培,三者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南瓜(或笋瓜)与菜豆、玉米变成了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的三大妹作物。
1493年9月至1496年6月,哥伦布率西班牙船队第二次到达美洲。从此,美洲与西班牙之间的交通、各种人员物资信息的交流便成为经常性的。1494年2月,迫于食品短缺、疾病流行,托雷斯率12艘船和七八百名对淘金发财失望之人,以及抓获的20名印第安人奴隶离开海地返回西班牙。哥伦布请这批先返回的人捎给红衣主教阿·斯弗尔札一包收集到的美洲作物的各种种子。[7]作为当时美洲普遍栽培的作物,带回的种子里很可能就包括南瓜的种子,于是南瓜就以这样的形式最初
从美洲传播到了欧洲。
南瓜的种植在欧洲探险家到达美洲之前就十分普遍,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吃篝火上拷的南瓜条,并且把南瓜作为食物储备,南瓜作为食物帮助美洲土著度过寒冷的冬天。美洲土著也吃南瓜的种子,同时南瓜种子也作为药用,南瓜花可以加到炖菜里面,干南瓜可存储和磨成粉面。据说哥伦布把南瓜种子带回到欧洲,但是被用来喂猪,而不是作为人类食物的来源。
据统计,从1492年至1515年,少说也有好几十支探险队,好几百艘欧洲船涌向加勒比海,仅1506年一年,就有23艘西班牙船前往西印度岛并有12艘船返回。[7]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南瓜)经霜收置暖处,可留至春。”南瓜置於干燥处,可在冰点以上妥存数月。所以南瓜可以经长期航海而不坏,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应该陆续以果实或种子的形式传播到了欧洲。
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之后揭起了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南瓜作为当时主要的美洲作物之一从而走向欧洲,南瓜刚传入欧洲时只限于庭园、药圃、温室栽培,供观赏、研究、药用。南瓜经历了从观赏、药用再到食用的过程。
16世纪,欧洲人开始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一些美洲和欧洲的农作物开始传入菲律宾,再由菲律宾传到南洋各地,并进一步传到东亚,这时,正是我国的明清时期。大量原产欧美农作物的传入,便构成了明清时期引入海外作物的一个重要特点。
竹纤维加工
日本学者星川清亲认为:“日本倭瓜(中国南瓜)的起源地大概是从墨西哥南部到中南美洲一带地区。公元前3000年,传入哥伦比亚、秘鲁,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古代居民的遗迹中发现有南瓜的种子和果柄,似乎南瓜大约是在7世纪传入北美洲。1570年与其他南瓜品种一起传入欧洲。天文10年(1541年)由葡萄牙船从柬埔寨传入日本的丰后或长崎,取名倭瓜。西洋南瓜(西葫芦)起源于南美洲的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北部、阿根廷高原地带,尤其是科迪勒拉山脉的东坡为其起源中心。在哥伦布到达(1492)之前,赤道线以北地区均没有南瓜的分布。在欧洲地区,由于气候凉爽,适宜南瓜生长,所以直到北欧都有种植。文久3年(1863年)最初由美国引入日本。此后,开拓使于明治初年又将其输入到北海道推广普及。墨西哥市南边高寒地区是笋瓜的发源地。在古时,由墨西哥北部传入美国东部地区。16世纪传入英国,自欧洲东部引入亚洲。据说在秀吉、修赖时代业已引入日本,著名的金丝瓜品种是日中甲午战争之后从华北传入的。”[8]
至于南瓜传入中国,古书中没有记载,可能是在16世纪中叶。事实上,新作物的引进往往不只一次,可能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引入到不同的地点。
自哥伦布后,1498年达·伽马率葡萄牙船队航达印度。一般认为16世纪初欧洲人开始航达中国,最初的欧洲人应该就是葡萄牙人。葡萄牙在发现印度航路后仅仅十五年,在1513年,就来到了中国。葡萄牙在1511年征服了马六甲以后,在1513年(明正德八年)5月组织了一个以阿尔瓦雷斯(Alvares)为首的所谓的“官方旅行团”,乘中国商船前来中国,一个月后,到达广东珠
江口外的屯门,即伶仃岛。阿尔瓦雷
3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3期)2013年
斯在伶仃岛活动了半年多才于1514年初返回马六甲。半年多的活动使他深信,到中国做生意能获得两倍的利润。[9]
1514年,葡萄牙人再次航海到了广东海岸,“葡萄牙人有航海至中国者,其国官吏禁止上岸,谓许多外国人入居其国,违背其风俗常例,然诸商人皆得售其货,获大利而归。言带香料、胡椒、肉桂、生姜、丁香等至中国,获利同于葡萄牙也”。[10]上述记载发生在意大利人安德里亚·柯赛力(Andrea Corsali)于公元1515年11月6日写的一封信中。有的学者认为该记载就是阿尔瓦雷斯所谓的葡萄牙第一次抵达中国。
1517年葡萄牙总督派遣安德拉德(An-drade)前往中国,“船上满载胡椒……抵广东后……葡人所载货物,皆转运上陆,妥为贮藏……总督又遣马斯卡伦阿斯(Mascarenhaso)率领数艘抵达福建泉州”。[11]安德拉德在广州进行了几个月的贸易,获得了巨大利润,15
18年初自己退到屯门,留下了皮莱斯(Peras)等人,马斯卡伦阿斯滞留在泉州大肆走私,他发现,“在泉州也能像在广东一样发大财”。[12]与此同时,皮莱斯派人回马六甲报告关于葡萄牙人在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的消息。从此,葡萄牙远征队便满载商品和必需品一支又一支地闯来中国。即使后来葡萄牙人和其他洋人自广州被驱逐以后,在中国一些势家的支持下,大量非法的商业活动依然在偷偷摸摸地进行。对此,《明史》卷三百二十三《佛郎机传》:“佛郎机,近满刺加。正德中据满刺加地,逐其王。十三年(1518年)遣使臣加必丹末等贡方物,请封,始知其名。诏给方物之直,遣还。”直到1553年,葡萄牙人租居澳门,大批传教士来澳门建教堂、传教。
通过上述记载可知,葡萄牙人从16世纪初开始便多次展开对华贸易,而且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往往能交易的物品都用来交易,本文前面提到过南瓜可长时间贮存,适合参加远洋航行,所以南瓜最初由美洲传播到欧洲后,可能又由葡萄牙人带来中国。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关于南瓜的记载:“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二月下种,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余丈。节节有根,近地即着。其茎中空,其叶状如蜀葵而大如荷叶。八九月开黄花,如西瓜花。结瓜正圆,大如西瓜,皮上有棱如甜瓜。一本可结数十颗,其或绿或黄或红,经霜收置暖处,可留至春。其子如冬瓜子,其肉厚黄。不可生食,惟去皮、瓤瀹,味如山药。同猪肉煮食更良,亦可蜜煎。”[13]李时珍对南瓜描述的非常详细,包括传入路径、形态特征、栽培技术、加工利用、气味、功能主治等,甚至还有一副南
瓜的墨线图。以此作为中国南瓜的最早最确定的记载,是符合南瓜1492年之后从美洲引种到欧洲再到中国之说的。《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虽然“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如果在16世纪初中叶传入中国,在16世纪中后叶差不多也能“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了。
另外,1521年麦哲伦环航时率西班牙船队从美洲首次航达菲律宾。西班牙殖民菲律宾是在1565年组织远征队之后的事情了。所以南瓜传入中国,还有一种可能线路,就是由麦哲伦直接从美洲将南瓜带到东南亚,后经中国商人或葡萄牙人传入中国。1521年3月,麦哲伦到达菲律宾,3月17日船队在菲律宾东部莱特湾中的一个无人小岛活蒙洪岛进行休息,第二天船员们与从附近来的居民进行了交换,用各种百货换取食物;3月27日到达了里马萨瓦岛(马索华岛),在这里船员们用各种百货换取食物;4月3日,船队来到宿务岛,探险队用各种小商品换取当地居民的食品和贵重物品。[5]
麦哲伦在东南亚的活动可知,船队在菲律宾进行了大量交易活动,麦哲伦船队从美洲航行过来,在南美进行了多次补给和长时间的停留,因此来到东南亚的船队装载南瓜等美洲作物是可能的,到了东南亚再同本地土著居民进行交换,从而把南瓜果实或种子带到了东南亚。
自从郑和以后,中国船队很少再到马六甲海峡以西的海域去,但马六甲和中国的交往却很频繁。当时,
马六甲是东南亚的香料,中国的生丝、瓷器和印度的纺织品的交换中心。每年5月到10月,西南季风把阿拉伯和印度的商船吹到马六甲来,把中国聚集在马六甲的商船吹回广东和福建;11月至4月的东北季风又把中国商船吹来马六甲,把阿拉伯和印度的商船吹回去。[14]如:1509年9月11日,迭戈·洛泼斯到达马六
李昕升等:航海科技的发展与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3:28: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256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南瓜   欧洲   美洲   航海   中国   发现   航行   世纪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