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统工作原理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一种,他工
作的基本原理是测量出已知位置的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
的距离,然后综合多颗卫星的数据就可知道接收机的具体位
置。要达到这一目的,卫星的位置可以根据星载时钟所记录
的时间在卫星星历中查出。而用户到卫星的距离则通过纪录
卫星信号传播到用户所经历的时间,再将其乘以光速得到
( 由于大气层电离层的干扰,这一距离并不是用户与卫星之
间的真实距离,而是伪距(PR):当北斗卫星行为系统的卫
星正常工作时,会不断地用  1 和 0 二进制码元组成的伪随机
码(简称伪码)发射导航电文。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使用的伪
码和军用的P(Y) 码。C/A 码一共有两种,分别是民用的C/
A
码频率  1.023MHz, 重复周期一毫秒,码间距  1 微秒,相当于300m; P 码频率10.23MHz,重复周期266.4 天,码间距0.1 微秒,相当于30m。而 Y 码是在  P 码的基础上形成的,保密
性能更佳。导航电文包括卫星星历、工作状况、时钟改正、
电离层时延修正、大气折射修正等信息。它是从卫星信号中
解调制出来,以50b/s  调制在载频上发射的。导航电文每个
主帧中包含  5 个子帧每帧长6s。前三帧各10 个字码;每三
十秒重复一次,每小时更新一次。后两帧共15000b。导航电
文中的内容主要有遥测码、转换码、第1、 2、 3 数据块,其
中最重要的则为星历数据。当用户接受到导航电文时,提取
出卫星时间并将其与自己的时钟做对比便可得知卫星与用
户的距离,再利用导航电文中的卫星星历数据推算出卫星发
射电文时所处位置,用户在WGS-84大地坐标系中的位置速
度等信息便可得知。可见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部分的作用
手印台就是不断地发射导航电文。然而,由于用户接受机使用的时
钟与卫星星载时钟不可能总是同步,所以除了用户的三维坐
标 x、 y、 z 外,还要引进一个 t 即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时间差作为未知数,然后用 4 个方程将这 4 个未知数解出来。所以如果想知道接收机所处的位置,至少要能接收到 4 个卫星的信号。
工作原理  1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接收机可接收到可用于授时的准确至纳秒
级的时间信息;用于预报未来几个月内卫星所处概略位置的预报
星历;用于计算定位时所需卫星坐标的广播星历,精度为几米至
几十米(各个卫星不同,随时变化);以及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信
息,如卫星状况等。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接收机对码的量测就可得到卫星到接收机
的距离,由于含有接收机卫星钟的误差及大气传播误
差,故称为伪距。对0A 码测得的伪距称为UA码伪距,精度
约为 20 米左右,对P 码测得的伪距称为P 码伪距,精度约为 2 米左右。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接收机对收到的卫星信号,进行解码或采用其它技术,将调制在载波上的信息去掉后,就可以恢复载波。
严格而言,载波相位应被称为载波拍频相位,它是收到的受多普
勒频移影响的卫星信号载波相位与接收机本机振荡产生信号相位
之差。一般在接收机钟确定的历元时刻量测,保持对卫星信号的
跟踪,就可记录下相位的变化值,但开始观测时的接收机和卫星
投票机
振荡器的相位初值是不知道的,起始历元的相位整数也是不知道的,即整周模糊度,只能在数据处理中作为参数解算。相位观测
值的精度高至毫米,但前提是解出整周模糊度,因此只有在相对
定位、并有一段连续观测值时才能使用相位观测值,而要达到优
于米级的定位精度也只能采用相位观测值。
按定位方式,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定位分为单点定位和相对定位(差分定位)。单点定位就是根据一台接收机的观测数据来确
定接收机位置的方式,它只能采用伪距观测量,可用于车船等的
概略导航定位。相对定位(差分定位)是根据两台以上接收机的引道结构图
观测数据来确定观测点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它既可采用伪距
观测量也可采用相位观测量,大地测量或工程测量均应采用相位
观测值进行相对定位。
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观测量中包含了卫星和接收机的钟差、
大气传播延迟、多路径效应等误差,在定位计算时还要受到卫星
监控广播星历误差的影响,在进行相对定位时大部分公共误差被抵消
或削弱,因此定位精度将大大提高,双频接收机可以根据两个频
率的观测量抵消大气中电离层误差的主要部分,在精度要求高,
接收机间距离较远时(大气有明显差别),应选用双频接收机。
四巧板
理论工作模型  1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
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
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假设 t 时刻在地面待测点上安置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接收机,可以测定北斗卫星定位
系统信号到达接收机的时间△ t ,再加上接收机所接收到的卫星星
历等其它数据可以确定以下四个方程式:
上述四个方程式中待测点坐标 x、 y 、 z 和 Vto 为未知参数,其中di=c △ti (i
=1、 2、3、4) 。di (i=1 、2、 3、 4) 分别为卫星1、卫
星 2、卫星3、卫星  4 到接收机之间的距离。△ti (i=
1、 2、 3、 4) 分别为卫星1、卫星2、卫星3、卫星  4 的信号到达接收机所经历的时间。  c 为 GPS信号的传播
速度(即光速)。四个方程式中各个参数意义如下:x、y、z 为待测点坐标的空间直角坐标。xi 、yi 、zi (i
=1、 2、3、 4) 分别为卫星1、卫星  2、卫星  3、卫星  4
柔性触觉传感器
在 t 时刻的空间直角坐标,可由卫星导航电文求得。 V t i (i=1 、 2、3、 4) 分别为卫星 1、卫星 2、卫星 3、卫星 4 的卫星钟的钟差,由卫星星历提供。 Vto 为接收
机的钟差。由以上四个方程即可解算出待测点的坐标x、y、 z 和接收机的钟差Vto 。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6:5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202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接收机   相位   定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