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发展简史

中国丝绸发展简史
作者:***
来源:《中华瑰宝》2021年第11期
97ga
电子元器件样品
金钢砂轮
        从史前走来的中国丝绸,与中华文明相生相伴,至今依然绚烂如花。它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在漫长的历史中,它又是如何不断演变、发展至今的?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以发明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丝国”。数千年来,中国丝绸以其绚丽的彩和浓郁的文化内涵为中国文明谱写了灿烂篇章。同时,丝绸也催生了丝绸之路,丝绸产品及其生产技艺被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东西方文明互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丝绸的起源
        关于丝绸的起源,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最著名的是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说(最早见于南宋罗泌的《路史》)。传说在四川地区一片茂密的桑林中,生活着一个叫西陵的远古部落,人们夏天穿树叶,冬天披兽皮。为了让大家穿得更好,首领之女嫘祖不断寻着做衣服的材料。有一天,她发现桑树上的野生蚕吐的丝又细又结实,便开始在家中养蚕采丝。后来她从梭鱼那里得到启示,制作了缠丝的工具—梭子,又受蜘蛛结网的启发,把蚕丝织成了绸,从此大家便可以穿丝绸做的衣服,蚕丝业由此逐渐发展起来。为了感念嫘祖的功德,她被官方奉为“先蚕”,即蚕丝业的始祖神。北齐、北周时,京城开始建有专门的蚕室和先蚕坛。每年春天,皇后都要率领贵妇们穿着特制的服装举行仪式祭祀嫘祖,并亲手采摘桑叶,劝导民众从事蚕绸生产。此外,江南民间还有马头娘的传说,蚕农尊其为“马头神”“蚕花娘娘”,年年蚕事前后祭祀不断,祈求好收成。
        近代以来的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国丝绸的悠久历史。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距今大约5500多年)出土了半枚蚕茧,其切面极为平直,应该是用利刃切割而成的。蚕茧虽然部分已经腐蚀,但仍然很有光泽。1981—1987年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荥阳青台村遗址
(属于距今4785—5500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发现了丝麻类炭化纺织品,研究后发现其均为丝质,有平纹织物和罗织物两种,其中用来包裹儿童尸体的浅绛罗是迄今史前考古发掘中发现年代最早、唯一带有泽的丝织物。2017和2019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科研团队利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又在汪沟遗址(和青台村遗址差不多同一时期,相距也不远)中发现了丝绸残存。这些都证明了在55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蚕桑丝绸业。
        那么在中华文明的另一重要起源地长江流域,先民们是否也认识到了蚕丝的妙用?长江流域是否也有原始蚕桑丝绸业呢?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长江下游的钱山漾遗址(属于新石器晚期的良渚文化)发现了一些绢片、丝线和丝带,学者鉴定后认为其中的丝线属于家蚕丝,丝带以人字纹斜编而成,绢片为平纹组织,经碳14测试则证实这些丝绸遗存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2005年,此地又出土了一团长约7厘米的丝线,纺织界和考古界一致认为,这些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长江流域最早的丝绸产品。
        从西阴村到钱山漾,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先民们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摸索,终于完成了从驯化野蚕到缫丝织绸的伟大历史进程,点燃了丝绸生产的曙光。
        古典丝织技术的形成
多聚甲醛配制        1899年,在北京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偶然发现中药“龙骨”上刻着的神秘文字,记录着殷商王朝的历史,这就是“甲骨文”。之后,在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陆续出土了几十万片的甲骨,其中很多记载了与蚕、桑、丝等相关的内容。可见,蚕桑丝绸业早已成为商代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统治者所重视。
        当时,为了方便采摘,先民们开始人工栽培较矮的桑树,人们站在地上就可采摘桑叶,而且这种桑树的叶多而肥厚,营养价值高。到了周代,人们对蚕的认识逐渐加深,如荀子在《蚕赋》里把蚕的生活习性归纳为“三起三俯”,还提出蚕有雌雄之分。同时,人们还认识到用沸水浸煮茧会溶解部分丝胶,残留下来的丝胶也会软化,便于缫丝,于是出现了热水缫丝的工艺。
        虽然商周时期的丝绸很少留存下来,但从残留在青铜器、玉器、泥土上的印痕,可看到罗、绮、锦、绣等品种均已出现。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繁荣的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频繁交流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丝绸已不再只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也逐渐普及到了民间,管仲甚至通过丝绸贸易兵不血刃就征服了鲁国。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丝绸
的产区不断扩大,但仍以北方为主,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四川地区。汉代朝廷还在丝绸生产的重镇—齐郡设立了专为皇室服务的三服官。这些都促使丝织技术水平获得进一步提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出现了以专门程序来控制经线提升规律的提花机—多综式提花机。
mvkkk        所谓“多综式提花”,就是把每一纬不同的开口穿在一根综杆(或综片)上,一个图案需要多少根不同规律的纬线就穿多少根不同规律的综杆。《西京杂记》中曾记载,汉宣帝时,巨鹿人陈宝光的妻子曾在大司马霍光家传授散花绫的织造技术,她使用的织机有120蹑(“蹑”指织机上的踏板數),60日织成一匹,每匹价值万钱。这种用踏板来控制提花综杆的织机,被称为“多综多蹑提花机”。在2012—2013年成都老官山汉墓的发掘中,又发现了一勾多综式提花机。这些机具的出现,证明了中国古典的丝绸技术在秦汉时期已经形成。
        这一时期,对丝绸业发展影响最大的事件,当属张骞“凿空”西域,丝绸由此被带到了西方。此后,经过中原王朝的不断经营,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原地区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的交通,形成了一条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贸易通道,并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达到了全盛。
千余年间,无数商人驼队在这条路上来回穿梭,将大量中国生产的精美丝绸贩运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把中国先进的养蚕织绸技术传播出去。
        融合与转折
        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局面。在丝绸业上,表现为秦汉以来的古典丝绸体系融合了许多外来因素,进入了一个大转折的历史时期。
        这种转折首先表现在丝绸产区的变化。长期以来,丝绸的主要产区一直集中在中原地区,然而东汉末年以来,中原大地一直处于长期混战中,长江流域相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为南方带去了桑蚕丝绸业的先进技术和大批劳动力。朝廷也十分注重发展南方的丝绸业,唐大历二年(767年),薛兼训(唐中期大臣、将领)任浙江东道最高军事长官时,看到当地农村养蚕不普遍,丝织技术比较落后,就从部队中挑选了一批来自北方的未婚士兵,让他们回家乡选择善于缫织的女性为妻,并带回南方,此举使得绍兴一带的丝绸业迅速发展。全国逐渐形成了黄河流域、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三大丝绸产区。
压力表接头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03: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196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丝绸   中国   发现   技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