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日本刀-纯洁版

木盒制作日本刀的来源
日本刀被称为日本的国宝,也随着武士道精神成为日本的象征之一。然而,日本刀的根源,如同武士道精神的“仁义礼智信”一样,都是来自中国,其原料的选择、锻造与研磨,甚至鉴定鉴赏,无不透射出中国古代的刀剑文化与工艺传承。通过对日本刀的锻造工艺与鉴定鉴赏内容的研究,可令我们从侧面了解到早已泯灭在历史长河中的中国古代冷兵器锻造巅峰时期的高超技艺,拂去掩埋已久的历史尘埃,还原它们曾经的熠熠光辉。同时我们也尽力从技术的本源,去分析和了解日本刀种种优异性能的成因,抛去那些望文生义和以讹传讹造成的神话面纱,呈现其本来面目。婴幼儿服装裁剪
日本刀的发展初期受到两次重要的影响,一是我国汉朝到南北朝时期,通过朝鲜半岛将铁的冶炼技术和刀的锻造工艺传到了日本。在日本近现代的考古挖掘中有不少这一时期的环首刀被发现,表明此期日本造刀形制中除了本土特有的蕨手大刀之外,汉环首刀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模仿对象;而在唐朝前后的传入规模和意义之深远犹在汉时之上。日本目前留存的国宝之一,丙子椒林剑、七星剑是中国隋朝时造刀,通过朝鲜半岛的百济传入日本,作为圣德太子的佩剑,之后保存在日本四天王寺并流传至今,为日本现存唐(隋)刀中之最优作,其他如水龙剑等等也是隋唐传入刀剑中的名品。根据日本古来的记载,集合现代的科学研究,在这些隋唐刀剑上,即采用了将多种不同含碳量的钢铁混合折叠锻打与复合结构锻造的技术,烧刃纹美观且淬火产生的不同晶体组织形态丰富,地肌板目锻,小沸、地沸、金筋、砂流等,体现了隋唐时高超的锻刀工艺。随着日本遣唐使频繁访华与长期滞留,将唐朝方方面面的艺术文化悉数
传入日本并为日本全国上下欣然接受。此时日本做刀是典型的隋唐直刀式样,日本称之为「唐样大刀」,即仿造的唐大刀,以及较短一些的「横刀、横剑」这样的防身兵器。并且也学足唐刀,在刀背和刀茎上堑刻有中文铭文,这些式样一直从奈良时代延续到平安时代。唐末到五代时期中原的战乱,使得有少数中国工匠辗转逃亡到了高丽,其中可能又有部分刀工渡海来到日本,更是进一步带动了日本的铁与刀
剑锻冶技术的发展。日本刀工在长期仿制唐刀的过程中,发现了将原本的直刀剑淬火变弯后仍可保持性能的做法,且更适合马上作战,于是将其发扬和演变成成具有一定弯曲弧度、纵向对称的镐造刀外形,这个形制耐冲击性更强,也恰好符合了马上作战的要求,遂在之后不断的发展中进化成为今天为世人所熟悉的日本刀。在这个从直刀到弯刀的演变过程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始终被严格保持和继承:一,利用低温(1200度以下)还原冶炼法炼制出适合做刀的高含碳量和低杂质含量的半成品原材料铁;二,通过对原料铁的反复折叠锻打,既去除了原材料中不必要的杂质,又把铁的含碳量降低到适宜的范围内,同时令到铁质和含碳量变的均匀,且在反复折叠中形成的层层叠叠的复合结构蕴含着极强的机械性能;三,敷土烧刃,这种类似于局部淬火原理的热处理方法,令刀刃得到充分硬度的同时,刀身仍然保持一个相对较低的硬度与较好的韧性。而所有这些处理的原则,都是为了实现自古相传的十二字目标:
刚柔相济、不弯不折、锋利易切
日本刀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出现了太刀、短刀、打刀、胁差、薙刀、等等众多的形制(日本古代的各种长兵器也是由刀工制作,并因与刀剑同样的制作工艺而并入日本刀的范畴)。又随着时代的变化,技术的进步,各流派不同的发展方向,衍生出许多不同的刀剑姿态、锻造与烧刃风格,刀剑装具的制作日益丰富繁多,日本的刀剑鉴定鉴赏也随之从最初中国传来的古代相刀剑术,演进成为一门博大、严谨、综合性的专业学术。因本人水平与篇幅所限,下面的文字,将着重阐述日本刀研究中的常见名词,探讨日本刀各阶段的发展历程,推动刀剑演变与进步的因素;日本刀的全套锻造工艺流程,各环节的做法与刀剑品质的关系;日本刀的研磨;结合锻造工艺介绍一些鉴赏要素等。而具体的时代流派特征与分析,以及刀剑装具金工雕刻方面的内容,限于本人的研究与篇幅都有限,则不在本文过多涉及,见谅。如有谬误之处,请不吝批评指正,谢谢!
日本刀的专门名词
虽然很想偷点懒,然而考虑再三,在开始介绍正题之前,还是不得不先将各种日本刀的常见分类与常用名词介绍一番,以免部分刀友在阅读时产生过多不解与歧义。同样的,对日本刀鉴定鉴赏方面的一些专门描述也不得不提前在这章之后进行介绍。各位对日本刀的基础知识已有充分了解的刀友,赶时间的话可以直接跳过,谢谢~
特别指出:在本文中通常提及的兵器长度,都指刃长,而不包括柄的长度,莫忘!
日本刀的简要历史时代划分:奈良-平安-镰仓幕府-南北朝-室町幕府-安土桃山(丰臣秀吉)-江户幕府-江户末期-明治-大正-昭和(二战)-昭和(战后)-平成
日本刀外观尺寸的各种特征名词
【反】指日本刀刀身弯出的弧形,。反的大小,是从刀尖到刀鎺(夹刃)前缘连出的直线到刀背弧线最高点(反位)的垂直距离,根据这个最高点(反位)所在的部分
来区分反的姿态,刀身越弯,反值就越大。通常所说的「反高」、「强反」、「反
深」,都是指弯曲弧度大,张力十足的刀身形态。
反位在刀背弧线下半段靠近刀鎺的称为「腰反」;
反位在刀背弧线1/2位置附近的称为「京反」(因当时日本京都刀工的作品多
见此反姿,故名),又叫「中反」,又因这种反姿的刀身弧形看起来前后较对称,
形如神社前面山门上常栖立着许多鸟类的弧形门楣,所以又被称为「鸟居反」、
「华表反」。
反位在刀背弧线前半段的,称为「先反」。
此外还有「内反」,见于短刀,刀背弧线并非向上翘起而是向刀刃方向弯曲。
较强的「内反」又称为「笋反」,如笋尖状。需要注意的是:「笋反」/「内反」
跟其他的反不同,它不是由淬火产生的自然弯曲而成,也不用量反的具体大小。
还有一种情况是「无反」,整条刀背基本是直线,既不上弯,也不内凹,早期
短刀常见这种刀姿,若在长刀无反那就是直刀了。
PS.日本国宝中现存的隋唐刀多带有一定程度的内反,但仍习惯叫做直刀。
* 后面诸名词所指代的具体位置请注意参照此图。
【元幅】幅指宽度,元幅就是刀鎺位置的刀身宽度,一般说来,元幅是刀身最宽的地方。【先幅】刀尖的横手位置的刀身宽度,而薙刀的先幅则多是全刀最宽处。
【元重】重指厚度,刀栋在刀鎺位置的厚度叫元重,而非左右两面镐筋之间的厚度。
【先重】刀栋在切先横手位置的厚度。
即使有着同样厚度的刀栋,不同的刀也会有镐高镐低的差别,即刀身整体厚度
车载mp3驱动的差异,必须明确这一点!同理,镐筋到刃口这个面也有弧面凸起程度高——
肉丰;凸起程度低,甚至是平面——肉枯,如此两个方向的差别。
距离保护【烧幅】整个烧刃部分的大致宽度,仅以烧幅高、低来形容从刃口到沸/气线上缘的大概宽度情况,不做具体的数值测量。
【切先】切先是指从横手筋到刀尖的整个刀头部分,对于没有明显横手的刀而言就是泛指整个刀头部分。注意:切先部分的刀栋,从横手位置开始会逐渐变宽,即厚
ggtv5度增加,到小镐先处又再度收窄,直到刀尖处汇成一点,这个做法是提高切先
的强度,令其不易折损。
根据切先的形状、长度与大小不同,又分为小切先,中切先和大切先,以及猪
首切先(镰仓中期多见),蛳锋切先;又有大锋、中锋、小锋的分法。切先弧
永磁接触器线的丰满或平滑程度也有不同,像蛳锋切先就是一种典型的切先弧线单薄近乎
平直的表现。古代战争中许多刀的切先受损而重新修整研磨,也会造成切先形
状的改变。
Å蛳锋 【横手】切先部的刀刃是明显的圆弧,而切先往后一段刀刃正好是切先圆弧的切线,那么法线就是横手了,日本刀通过研磨使得这条「法线」线条分明,又称作「横
手筋」。几何学:法线指垂直于一条圆弧的切线且指向圆心的直线。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43: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074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日本   刀剑   锻造   刀身   工艺   部分   刀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