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古冶炼及冶炼遗址

铜陵古冶炼及冶炼遗址
皖南铜矿主要采取火法炼铜技术。关于矿石焙烧设施,早期可能使用的是堆烧法,先秦起已采用鼓风炉,种类分竖炉和地炉两种。炼铜燃料早期主要使用木炭,六朝至唐宋时期的炼铜遗址中曾发现大量的煤渣,用煤来焙烧,或是炼铜。炼渣是反映当时冶炼水平的重要标志。皖南各铜矿遗址内的炼渣大体有三种,早期的渣呈菌状,表面为铁锈,滴痕明显,含铁量高,系采用铁矿石造渣所致,因而较稠。战国至六朝的炼渣为扁块状,面平,组织结构致密,这是在炉前挖一浅坑,直接排渣的产物,反映当时的造渣技术已比较高。此外在铜陵铜官山北麓的罗家村,有数块体积约0.5-0.7立方米的大块炼渣,厚达一二十层,系多次放渣所致。六朝以后的炼渣为扁条形,呈灰黑,表面有流动的皱褶纹,是在炉前开沟放渣流动时所致。这反映当时炉体增大,使用了石英石、白云石等添加剂,造渣技术得到了改进。
铜陵近些年发现地一批菱形铜锭,时代都属先秦时期。其中木鱼山遗址时代最早,相当于西周早期,这些铜锭经科研部门检测分析,属硫化铜冶炼的产物--冰铜。这就把中国使用硫化铜的历史从文献记载的宋代推前到了西周,成为我国近年矿冶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最早的硫化铜采冶遗物--冰铜锭
中国古代何时利用硫化铜矿石冶炼,是冶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备受科技史学工作者和考古学界所关注。由于硫化铜矿冶炼技术上需要在800度的温度下长时间焙烧脱硫,使铜的硫化物转化为氧化
物,然后投入鼓风炉熔炼,产出含铁量较高的冰铜,再反复精炼才能得到纯铜,而氧化铜矿可以直接在熔点超过1083度的鼓风炉中炼出纯铜,所以说硫化铜冶炼工艺要比氧化铜矿复杂先进得多。欧洲、西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就已开采硫化铜矿,我国硫化铜矿的采冶历史文献记载仅见于宋代,考古资料上看,也仅在山西运城的东汉时期采矿场发现硫化铜矿。
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皖南的铜陵、贵池、繁昌、南陵等地相继发现了一批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菱形铜锭,这对探索和研究中国硫化铜采冶历史
和工艺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引起了海内外有关学术部门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而其中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就是木鱼山冶炼遗址出上的冰铜锭,木鱼山位于
铜陵县天门镇新民村,其冶炼遗址分布范围大约10万平方米。1974年冬修水
利时,当地农民在遗址取土时发现了100多公斤的铜锭。铜锭为菱形,大小不一,表面粗糙,呈铁锈,从现存的几块来看,铜锭大约长50厘米,宽12厘米,厚0.6厘米,重1550克左右。1988年省市文物部门进行清理发掘,发现
倒塌炼炉一座,并伴有陶片、红烧土碎块等冶炼遗物。经对铜锭取样送广州中
山大学检测,结果都表明这是硫化铜冶炼的遗物--冰铜锭。木鱼山遗址距今已
有3000余年,约在商周之际,这就将我国硫化铜采冶历史从东汉推前到西周早期,也就是说木鱼山冶炼遗址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使用硫化铜技术的实物
见证。
木鱼山遗址发现的这批铜锭认为冰铜,应该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矿冶
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对探索中国硫化铜矿采冶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丈物科研部门在山西运城的东汉时期采矿物、内蒙赤峰地丘的林西县大井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调查分析,这些地方在汉代或春秋时期曾多冶过硫化铜矿石,但至今未到硫化铜冶炼的遗物--冰铜锭,这就表明木鱼山遗址是我国目
前所发现的最早的硫化铜冶炼遗址,从而也就将我国硫化铜矿采冶历史与世界
上北欧、西亚一些国家的硫化铜矿历史时间上基本一致。
罗家村冶铜遗址(大炼渣)
罗家村大炼渣位于市郊铜官山北侧的罗家村南水沟边。炼渣为褐,近方形,呈巨石状,直径约在1.4至1.8米不等,厚度为0.8米以上,现已发现多处,沿沟边暴露。1987年11月,中科院自然科技史研究所副所长、著名矿冶
考古专家华觉明教授来铜考察见到罗家村大炼渣后,连声惊叹:"中国之最,世界奇观"!
炼渣是古代炼铜的主要遗物之一,也是反映当时冶炼水平的重要标志。从
辣椒红素的提取
考古材料看,早期炼铜采用地面竖炉,燃料主要是木炭,炉的容量有限,炼渣
多为蘑菇状。汉到唐宋时期,由于燃料更替和鼓风设备改进,则由地面竖炉改
为地炉,炉体增大,在炉前开沟放渣,炼渣一般为条块状,罗家村大炼渣的形
成正是这种地炉多次放渣烧结所致。
唐代诗人李白曾以"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的诗句描绘铜官山
当时宏伟壮观的矿冶场面。近年来,文物部门在铜官山及其周围一带曾发现过
许多采掘遗迹和大量废石堆积,炼渣遍地皆是,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估计
在20万吨以上,可见当时的矿冶规模之宏大。罗家村大炼渣虽经历了上千年风雨剥蚀,仍如巨石般屹立在铜官山脚下,不仅成为铜陵古代规模宏大的矿冶活
动最好的实物见证,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冶金史上的一大奇观。
1998年,罗家村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市文物管理所已委托规划设计部门制定了遗址总体保护规划方案,计划近期建
设实施。新型大棚骨架
木鱼山古铜都遗址
在铜陵县天门镇新民村境内有一座孤山,因形如僧侣念佛敲击的木鱼,当
丝瓜伤流液地老百姓就叫它为木鱼山。在它的北侧遍地都是炼渣,并伴有陶片、红烧土和
古代炼炉残壁块,这就是铜陵目前已发现年代最早的古铜矿遗址--木鱼山遗址,分布范围约有10多万平方米。1974年当地众冬修水利在遗址取土时曾发现
过一件铜鼎和胸罐,还有100多斤重的多块菱形铜锭。1987年11月,经国家
文物局批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铜陵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该遗址调查发掘,
发现早期炼铜竖炉一座,以及铜锭,碳屑红烧土等炼铜遗迹和陶器残片。
木鱼山遗址对于探索和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被纳入
凤凰山古铜矿范围被国务院批准分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迎山古冶炼遗址
智能自吸泵万迎山古冶炼遗址位于铜陵县顺安镇凤凰村北侧的万迎山南麓,东南面分
别与金牛洞、药园山、虎形山等采冶遗址相邻,面积约5万平方米。该遗址原
为一处采冶结合型古代铜矿场,1980年的一次地下大爆破,造成山崖倒坍,山
腰凹陷,原始地貌破坏严重,故而早期采掘遗迹已基本毁失,仅在西南山坡上
残存有一些古采矿坑口,现地表上遗留着大量的炼渣堆积和陶器残片,满山遍野,俯拾皆是,从山腰一直铺盖到山麓居民区。
万迎山遗址上的炼渣多为蘑菇状,表面铁锈,滴痕明显,经取样分析含
铁较高,从已发现的炼炉残壁来看,当时炉高约1米,直径在0.7米左右,由
于炉体容积较小,只能炉冶炼,因此炼渣被排放在一个个小圆坑中,凝结后
就形成了蘑菇状。在炼渣堆积层中还伴有大量的夹砂软陶、几何印纹陶和原始
青瓷等文化遗物,从器形和纹饰判断,遗址年代约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
万迎山冶炼遗址的东南面与金牛洞古采矿遗址、药园山古采矿场相距不到
千米,并有相思河贯连,形成了一个综合铜矿采冶中心。1984年,在万迎山脚
下曾发现一处春秋铜窑藏,其中有一件菱形铜锭,经检测为硫化铜冶炼遗物。1987年在万迎山遗址附近,还发现了一件锸形石范,可见当时已有了铸造铜器
的铜作坊。正因为如此,在铜陵众多的古铜矿遗址中,万迎山遗址集采、冶、
铸于一地,以其本身完整的铜文化内涵和规模而独具特。
聚结器铜井山古采冶铜遗址
铜井山位于朱村的高联、五房冶炼渣遗址北侧,今名天屏山,属董店范围。在北坡山腰到山麓,现有10多口竖井,井口宽约2米,依山排列,没有木质支护,虽然井中已堵塞了一些淤土和杂石,井深仍有20米左右。估计当时是井开采,将井直接打在矿体上,垂直向下掘进,掘进过程也是开采过程,然后再
沿矿脉开掘平巷开采。据当地百姓说,他们在山南开矿时曾发现过古代矿井。
铜井山这些竖井周围还残留一些废石堆积,山下东北方向不到300米处就是炼
渣堆积如山的五房遗址。
铜井山遗址目前还没有进行正式的发掘清理,竖井下面是否有巷道,井巷
如何结构,还是井直接开采都有待今后进一步考古发掘来具体考证和解答。
六朝至唐宋时期是铜陵地区铜矿采冶业的鼎盛时期,铜陵也号称"坑冶之地"。铜井山和高联、五房村相距一起。山上开采、山下冶炼是铜陵这一时期铜矿采冶业的一个重要代表,1998年,铜井山古铜矿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县文物部门已委托有关部门制定了总体保护规划。纳米防脱
铜陵青铜铸造
皖南除铜矿采冶遗址外,还有进入产品阶段的铸造作坊遗址,如铜陵境内发现的先秦石范反映了这一产业的存在。另外铸钱活动也是与皖南铜矿有关的重要内容,其涉及铜料的供应,供铸钱之用的熔铜炉结构,合金配比,钱范的制作等,这些方面理应属于冶金的范畴。
在铜陵的凤凰山、木鱼山等处古代矿冶遗址上发现了几件铜器铸范,均为石质。如1987年凤凰山出土
的一件锸范,为合范半边,砂质岩刻成。1987年木鱼山附近农民发现一件完整的铜斧合范,还有一件鱼标范的合范半边。这些铸范的出土地点都在冶炼遗址附近,应为铸造作坊的遗址,用石质做铸范,铜液注入范内,空气容易排出,范也不致破裂。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2:35: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2070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遗址   铜矿   冶炼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