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诗词创作原理

谈谈诗词创作原理
诗词的“传达”,从诗人的创作到读者的接受,不但包含着实践和检验过程的时段,也是多种多样审美观念的激烈碰撞,矛盾从激化到归于统一的复杂过程。而结果总是:什么样人写什么样的诗,什么审美观写出什么样的诗来,毫厘不爽,这是无可奈何、假冒伪饰不得的事。无疑,诗词创作水平之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拿到钥匙就能开锁的事,基本在于提高自身的素质。但事先懂得一些前人实践经验,掌握一些规律知识,在创作中知所遵循、提高警觉。少走弯路,总是好的。根据当代诗坛实际情况,现概括出“十大关系”,亦即十大矛盾,使广大诗词作者有个提纲挈领的概念,在创作过程中,加以权衡、抉择,择善而从,以提高诗词的品位及艺术水平。
一、古与今
我们是21世纪的人,写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运用的诗词形式,这当然是现代诗词作者面临的第一大矛盾。复古与创新,在美学思想史上,始终是人们注意的中心。我们赞成美是一个流动范畴的说法,美是由无数相对稳定的具有形式美要素的固定范畴组成的。形式美是人类实践积累下来的对美的规律认识的总和、体现。形式美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适应时代需要
的活动性。
进步的文学艺术家,总是敏锐地感觉到时代的脉搏,呕心沥血地研究过去时代可以为当代吸取的美的规律认识。世界美学史上就曾发生过两次伟大的审美复兴热潮,一次是公元14至16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资产阶级早期文艺家美学家,如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等,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标榜,创造了空前繁荣的人文主义文艺与美学思想体系。第二次是17至19世纪,以法国为典型代表的古典主义提出的美学思潮,高乃依、莫里哀、拉辛安柯尔、德拉克洛瓦、西瓦洛等,以古希腊古罗马文艺为典范,甚至采用大量古代题材,创造了典雅的古典主义文化。拿我国的例子来说,李白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是求真返朴,复古是表,求真是里。复古是其美学思想的形式,求真是其美学思想的精髓。王维、李白、杜甫及张旭、吴道子、公孙大娘他们表现的审美精神,都是敢于藐视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的保守或颓废的艺术,善于吸取各种艺术形式的审美表现因素,以现实生活中生动的形象,入书人诗入画入舞,进入了自由显现的境界。杜甫说过:“转益多师,别裁伪法”,也是包括了复古与创新的两个方面的含意的。所以说复古(应该解释为学习前人的经验,而不是抱残守缺)与创新(应该说是面对现实,博采众长,标新立异)是辨证地存在于历史中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万物由此而传宗接
代,繁衍滋生,文学艺术也是如此。为什么要一提“复古”就觉得象碰了马蜂窝呢?
当代诗词与新诗重大的不同,就在于形式上是古是今。当代诗词应该是仅仅古在形式上,至于内容,则无疑仍绝对要求是当代的。即使形式,也仅仅是指体式结构而言,例如古风、五七言律绝、各种词牌曲谱等;当然也包括格律因素中节奏问题(如平仄律、韵律),而在使用的语言上(包括韵辙),则仍然要求摈弃陈旧的、废置了的古代语言,而以当代语言语音来代替。当然,运用当代语言入古代的体式,会产生种种不相适应的问题,这就需要确定一个概念:只应该以形式去适应内容,改变旧形式以适应新内容、包括新语言的需要;而绝不能以内容去适应形式,削足就履,改变新的内容(包括思想感情直至语言)来迁就和适应旧有的形式。这不但是时势之必然,也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可惜诗词界确实有不少人以复“古”为追求目标,认为不但形式,连思想感情、连语言,都要按前人足迹,亦步亦趋。要求无一事无来历,无一见解无鼻祖,无一感情无根据。写诗变成典故及僻字的新排列,那样的诗就成了《康熙字典》,诗人就成了“有脚书橱”。辛弃疾固是宋词大家,慷慨激越,声盖一代,因用典较多,犹不免“有脚书橱”之讥。至于用典,其最大也是最致命的弱点,是共知率太低。随着古典文学知识的普及率降低,对历史
典故的共知率也越来越低。于是诗人就不得不用比诗本身多得多的篇幅来作注解。古人的诗词,今人花许多精力作注作笺,写赏析文章,才能稍加普及,那是万不得已的事。今人作诗又何必硬变成假古董,还要花许多精力和篇幅去作笺注呢?那不是多此一举吗?考其心态,有的是陷溺太深,拔足不出;有的仅仅是为了猎奇炫博,故作艰深,以此为荣。但这种泥古之诗,往往因为能见出古典文学功力和创作功力,而在诗词界拥有一定的权威性,受到不知究竟的人们的尊崇,从而形成诗词界的一个痼疾,影响极不易消除,何况其中还涉及到审美观念乃至写诗的目的之类的根本问题,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扭转过来的。云朵制造机>人体工程学椅子
二、同与异
趋同容易求异难。趋同被认为是紧跟、合潮流,“吾从众”,保险、省事;求异则常被目为叛逆、标新立异(贬意)、脱离众、离经叛道,既费力又不讨好。这是我国当代诗人比较特殊的社会心态、政治心态、审美心态在同与异这个矛盾问题上的表现。
显示器挂架趋同、求异,是人类比较普遍的社会心态。为什么一种服装款式会出现?出现后又会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为什么商品不断出现新牌号?出现后某些牌号能够吃得开?都是求异、趋同心态在交替主宰。
爬梯安全装置
诗人是社会的人,诗创作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在创作心态中,不可避免的、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受这两种心态所左右,而有所选择。
诗是外界事物击落于人们心弦而发出的声音。强烈的个性是诗的本质特征。诗的个性化是诗的重要价值取向。标新立异当然就成了诗创作的自然追求目标。
然而,由于某些政治观念、习惯势力、社会思潮、个人的学力才力和性格作风的种种影响,趋同的召唤在诗人耳边更为响亮,使他们的心灵发生倾斜。
趋同性的社会心态和求异性(个性化)的艺术追求,就成了诗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需要清醒对待的矛盾。趋同性的精灵,往往在诗创作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上作祟。
于是,你写西北风,我就写黄土地;你写孤独感,我就写百无聊赖;你一字一行表示流水,我也一字一行表示下雨;你“站成了一棵树”,我也“站成了一棵树”——这是趋同。
于是,陶渊明写“悠然见南山”,我也写现代的隐逸;林和靖写暗香疏影,我也来个疏影暗香。把古人的唾沫当味精用,把古人的词汇当积木用,一搭就是一首诗,一撒就是一股“香“。这是趋古。
写新诗者趋时的比较多,写诗词者趋古的比较多,都是趋同。其实也不尽然,既趋古又趋时,二者兼而有者也不少。因为既然不醒悟这种趋同的心态,写作时总是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的。但比较起来,诗词界趋同率比新诗界多得多。新潮诗蜂拥而上时,各立门户,发布宣言,虽然大多说的是空话狂话,但这种追求创造个性,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倒是应该肯定的。而诗词界恰恰缺乏这样的前进求异精神,趋同的观念把他们捆得动弹不灵。他们不但趋古,还趋时。今天八一,都写歌颂解放军的诗,明天开了个大会,又是一拥而上。“你写太阳我写霞,辉煌灿烂放光华”,重复别人也重复自己,套话成山,陈言如海。这种趋同性,简直成了旧体诗界的一大瘟疫。
趋同率高,原因很多,除了上述社会因素以外,主观因素也占很大比重。主要是不懂得诗歌要追求个性化的艺术特点,甚至有人根本不知诗歌创作为何物。有的一味模仿,把古人和今人发表了的诗词当作样板。何况趋同无论如何比求异创新要省事得多、安稳得多。
不过,趋同性往往又是事物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它和求异创新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没有趋同就没有求异创新的基础、对照物。某些人毫无诗歌的基本功,却侈言创立流派,适足以暴露其浅薄。连共性都不熟悉,怎麽能创造个性呢?应该反对的是摈弃创作个
性化目标的盲目的趋同,也就是把趋同本身作为其写诗的终极目标。同时,也应该消除导致趋同的精神枷锁,使创作心态放宽松些。总之,以创新、求异、追求个性化为主导,把趋同作为学习、借鉴的手段、条件,这样的趋同,是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的,一概加以反对,反倒是形而上学。
三、气与势
拖把杆
“气势”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似乎有点变幻莫测,其实它是真正存在于每一首诗中。人们一般都推崇阳刚美的诗,觉得气势磅礴。阳刚美是感情表达的美的类型,而气势则是感情在诗中的形态表现。再细析之:气小说是感情的浓度和力度的形态。所谓“神完则气足”,“神完”即感情饱满,指的是感情的浓度;“情极则句遒”,指的是感情的力度。气足则易出警句,情极则易出豪言。
但是诗不是一句两句就完事的,即使旧体诗中的绝句,四句之中也要有个起承转合的。所谓有起承转合,就是诗的内在的发展筋脉,诗的内部建构形态。气足的诗,不但表现于出现警策豪言,还要表现出气的推力,即诗人能以情驾驭诗 ,推进诗的发展,形成一种流动状态。“气”的流动,就是“势”。有势就能充分表现气的发展,也就是在发展中表现了气。否
则神完气足地写了一两句后,就嘎然而止,就象屯兵于坚城之下的军队,不能形成“攻势”,那么“士气”很快就会泄光。大“气”磅礴,加上声“势”夺人,使气与势都能达到一定的高亢状态,这首诗才能获得完整的效果。气与势,不是矛盾的关系,是诗的“静”与“动”的不同形态。“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人卢纶的这首著名的塞下曲,是一首典型的阳刚美的诗,真正达到了大气磅礴、声势夺人的高亢状态。他表现气与势的特点是:不写出击过程和结果,却把抒写的笔触,放在最迫近战斗高潮的准备出击的一刹那,也即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的士气最为昂奋的时刻。同时,他表现“势”的形态,则是通过静与动的强烈反差来完成。全篇其实都写静物:月黑之夜,雪满弓刀,都是“静”的极致的寓形。写士气高昂,也仅写到准备出征的静止状态。然而背景却是即将轻骑出击、追逐单于的强烈的动的意念。形式上似乎没有活动,其实暗中的气氛十分强烈,仍然使人感到夺人的声势。诗没有交代战斗场面及结果,然而其势却已贯到,读者会强烈感到战斗的激烈,战果的辉煌。孙子兵法上讲到“蓄势”问题,著作中也曾讲到他对“蓄势”的运用。这种只把气鼓足、不把势用尽用到底的“蓄势”的用兵之法,不正是这首名诗写作的妙诀吗?否则直写到势尽气竭,全篇反倒黯然失了。气要足,势要蓄;以大静,写大动……我们可以从这首诗里悟到许多处理气与势、动与静关系的为诗之道。压电陶瓷超声换能器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4:29: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935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趋同   诗词   创作   求异   心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