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与“坐”:谈坐具设计的思维方法

李雪 LI Xue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 (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100029 Beijing)
11
摘要:明确坐具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坐”而非“座”,拓展坐具设计思路,探讨坐具设计的思维方法。通过行为观察法,提出坐具设计的五要素,并通过案例详细分析了从“座”到“坐”的关键元素,即“坐”的姿势、“坐”的心理和“坐”的场所。以人体工程学为基础,提出为“坐”而设计,需要关注坐具的舒适性、调节性、选择性以及场所性,旨在新的设计方法指导下产生更多有深度的设计创意。
关键词: 坐具设计;坐姿;行为;场所
Abstract: As the final goal of the design of seat design is to “sit” rather than “seat”, the paper expands the design of the seat design and explores the thinking method of the seat design. Five elements of the seat design are proposed through the behavior observation method, and the key elements from the "seat" to the "sit" are analyzed in detail through cases, that is, the "sitting" posture, the "sitting" mentality and the "sitting" place. Based on ergonomics, it is designed to be "sit" and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fort, adjustability, selectivity and place of the seat, aiming to produce more in-depth
design ideas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 design methods.Key words: seat design ;sitting posture ; behavior ;place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19.04.011
“座”与“坐”:  谈坐具设计的思维方法
Seat or Sit : Way of Thinking in Seat Design
收稿日期:2019-07-05
作者简介:李雪(1990—),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设计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史论。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关于坐具设计的科学成果非常丰富,坐具设计舒适性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设计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大多数的研究成果过分关注座椅本体,意求寻一种几近完美的机械设计方法。而关于座椅如何与人体进行交互,如何联系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及场所层面的特殊需要的研究[1],着实凤毛麟角。
据统计,人们每天“坐”的时间早已超过了工作时间的55%,而由于“久坐”所造成的累  计创伤已经成为流行率唯一超过50%的非健康行为[2]。在反思坐具设计的本体属性、设计流程以及设计标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座椅设计的对象应是“坐”这一具体行为,设计过程的决策逻辑也应是以“坐”而非“座”为依据的。
二、坐具设计的对象:“坐”
1.“座”与“坐”的联系与区别数字振镜
“坐”与“座”为一组古今字,是人们在不同的时代对“坐”这一行为的分化阐释。中国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赤裸双脚并将臀部压在脚后跟处,上身直立保持重心稳定。西晋以后,游牧民族“胡床”的引入,极大地撼动了传统的席地而坐,人们开始使用器具使自己的身体抬高,由此产生了“座”这一物质形态。“坐”是人们的一种行为需求,它可缓解人站立后的疲劳感,而当出现一种物质载体可以完美满足人的这种需求时,又会存在僵化的可能。
从进入垂足而坐的封建社会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对座椅的研究都呈现出一种只观其“形”不观其“质”的现象。明代家具是家具设计史的巅峰,清代家具则在整体上沿袭了明式家具的造型与结构,“制作采用多种材料,手段汇集雕、嵌、描、绘、堆漆、剔犀等高超技艺”[3]。豪华繁缛成为主要特点,对明式家具的模仿也仅限于形式,就稍深一步的座椅结构来说都未得其精髓,往往出现一
旦脱胶就全部散架的现象。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现代人打交道时间最长的莫过于办公椅,现有市场的办公椅多为模型翻制,千篇一律。据统计,人在这样的座椅上所维持的不良坐姿,占坐姿时长的53.4%,市面上的办公椅,不具备任何矫正人体坐姿的功能,十分不利于身体健康[4]。
所以,在研究中,“座”作为一种物质形态,绝不是单纯的沿袭与模仿,更不应该被理解为是材料、结构、彩、装饰的集合体,它只是我们实现“坐”的手段、工具或者媒介。我们更应该关注与坐具设计过程有关的人、动作、时间、场景以及目的,将其赋予给“座”这一功能形态,才是座椅应该具备的本质属性。
2.坐具设计的五要素
当我们把“坐”作为坐具设计的对象时,那么与之而来的则有了执行动作的人、实现动作的媒介、动作的发生时间、场景以及行为的目的。它不再是传统产品设计所理解的物理属性,一个新的坐具设计理念应该是从确定使用者、规划新动作、分配新时间、营造新场景、创造新体魄等角度来入手[5]。
当我们把坐具设计的五要素合理地整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座椅能够在人与其互动过程中获得舒适的体验并起到增强体魄的功效时,设计师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了关系设计师,而不是产品设计师,后者更关注的是如何运用结构、材料、装饰等形式属性去实现产品的某项功能(见图1、图2)。
坐具设计的构成要素复杂化且多样化,不同的坐具强调不同要素的组合关系,有时也取决于设计师在不同时间与环境下对市场利益的考虑。图2  “坐”的关系图示①
图1 “座”的分解图示①
磁悬浮支架图片
三、从“座”到“坐”的关键元素
“座”重视对“物”的分析与优化,而“坐”则重视对交互过程中发生的动作与心理的调和与满足。由于关注对象的差异,在设计过程中的逻辑思维也完全不同。
1.“坐”的姿势
“坐”是一种行为,必然会关联到人的不同坐姿。坐具种类多样,不同类别的座椅对应的坐姿也多种多样。如让人身心舒缓的躺椅和正襟危坐的办公椅,就决定了人们或随意或紧张的坐姿。而同一种类的
座椅,随着座面的高低、有无靠背、扶手以及靠背的角度等形式,坐姿也发生变化(见图3)。
图4 “坐”时的心理③铁氟龙押出机
这种由“座”决定“坐”的姿势常指的是人的静态坐姿,但是人坐在椅子上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常“需要调整姿势和动作,寻求稳定和舒适
的姿势”[6]
。人们的动态坐姿是人与座椅伴随时间
变化而产生的持续性交互过程。
一方面,由于所处环境原因,人需要进行不同姿势的变化自主完成规定工作。另一方面,单一的坐姿,常会令人感到疲惫、紧张,适当的姿势转换可以缓解因久坐给腰椎与背部所带来的压力。据观察,人们大约每10~15秒就会变化姿势,姿势的变化存在个人差异,不同的空间场所也会呈现不同特征。
2.“坐”的心理
热熔胶封箱机坐具设计领域中,人体工程学侧重从生理角度探讨人体尺度、动作、行为等,但缺少从人文意义与社会意义层面,去把握人“坐”的心理状态及由此引发的行为倾向研究。人们如今对坐具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能坐”,还希望坐得“安全”“舒适”“愉快”“体面”。
在卓别林的影片《大独裁者》 中,身材矮小的希特勒会晤身材高大的墨索里尼,故意将他安排在了很矮的椅子上就坐,俩人由此上演了一场攀比椅子高低的闹剧。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会根据坐具的高度、方向、周边环境调整坐的姿态、坐的距离,甚至利用周边的事物使坐姿合理化[7]87,
满足“坐”的心理需求(见图4)。
图3  坐姿的多样性
(1)领域心理。通过观察就可发现,许多户外长椅的设计尺寸可以容纳数十人,可实际使用中,人们总会保持一定距离隔席而坐,导致长长的座椅上只有几个人(见图5)。
(2)交往心理。人们“坐”的行为有时要求隐秘性与领域性,但对于公共场所与休闲场所来说,“坐下来”也成为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有效契机。
相同的空间、相同的座椅,不同的摆放位置、围合方式、间隔距离等,都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生成(见图7)。有时,当坐具设置不能够满足人们的交往心理时,人们会对空间进行改造,创造出合适的交往空间(见图8)。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看”与“被看”常成为公共场所的有趣现象,有时尽管坐在那里并没有与他人进行实质性交谈,但与人共处的氛围,也是人与人的关系方式和心理
需求(见图9)。
轮胎胶粉技术图6  大阪世博会公共长椅设计[7]92图7  坐具不同的组合方式影响人们的交往状态①图8  天桥下自发形成的交往空间③
图9  公共场所的“看”与“被看”③
领域心理的存在,一方面能够使人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不被他人侵犯,另一方面为了使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效率处于最高水平,人们总会试图在自身周围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8]。有些设计师为提高公共长椅的利用率,便采用了纵向分割的方式划分座面,这样通过视觉效果上的分割,就能对人的领域心理产生影响(见图6)。现在 地铁上的座椅,也通过纵向分割来划分人的领域空间。促进
促进
促进分离
分离
分离
分离
分离
图5  长椅上两人隔席而坐③
3.“坐”的场所
座椅常与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那些位于环境边缘或者周围有依靠的座位,常常成为人员聚集的地方,无论办公还是休闲,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尽端处感觉的座椅,以这种类型的座椅为依托展开日常行为。扬·盖尔(Jan Gehl)在《交往与空间》(Life Between Buildings )中也认为,活动经常发生在空间边界或者有较多倚靠物的位
置,处于这样的位置常让人觉得有安全感与依托感,座椅作为主要的环境构成物就扮演了这一重要角[9]。
爆破片当把“坐”这一行为放置于场所中,“坐”的内涵要远远大于“座”的物质形态。在没有设置座椅的环境中,人们利用台阶、装置、栏杆、树池等多种环境物来满足“坐”的行为(见图10)。
图11  不合理的座椅尺度易引起人的不舒适感①
由此,座椅已经变得无法按传统思维方式来进行界定,“坐”的场所也无法进行约束。然而这些看似不
规范的行为,其实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坐具设计的问题和不足,发现使用者真正的需要与潜在需求,从而获得新的设计思维,产生新的设计创意。
四、为“坐”而设计
为“坐”而设计的提出旨在为座椅研究提供理论层面的支撑,但并不否定“座”的物质形式
及其逻辑指导的设计方法,反而需要其作实体依托,实现“坐”的最终目的。
1.舒适性
舒适是人的生理感受与心理经验共同感知的
[10]
。身体尺寸、身体构造以及身体动作是座
椅是否舒适的重要设计依据。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座椅的座高、座宽、座深、靠背高度与角度、扶手高度等都应与具体环境下的人体尺寸相吻合,过高、过低,过宽、过窄等都会影响座椅舒适度,损害身体健康(见图11)。
坐具过高,
脚部悬空,增大腿部压力  坐具过窄,
不易入座
坐具过宽,手部易滑落,缺乏安全感
座深过深,腰部得不到支撑座深过平,身体容易滑落
扶手过高,
两肩高耸
扶手过矮,肘部得不到支撑
坐具过矮,增加背部受力不易起身
图10  人们利用环境物或自带坐具而“坐”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7:2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1874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设计   坐具   座椅   人们   行为   动作   坐姿   环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